[1] |
陈昊明, 李普曦, 赵妍, 2021. 千米尺度模式降水的检验评估进展及展望[J]. 气象科技进展, 11(3): 155-164.
|
[2] |
韩函, 吴昊旻, 黄安宁, 2017. 华北地区夏季降水日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J]. 大气科学, 41(2): 263-274.
|
[3] |
何光碧, 2021. 数值模式地形处理方法与地形降水影响模拟研究回顾[J].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41(3):1-8.
|
[4] |
黄丽萍, 邓莲堂, 王瑞春, 等, 2022. CMA-MESO关键技术集成及应用[J]. 应用气象学报, 33(6): 641-654.
|
[5] |
李建, 宇如聪, 王建捷, 2008. 北京市夏季降水的日变化特征[J]. 科学通报, 53(7): 829-832.
|
[6] |
卢冰, 孙继松, 仲跻芹, 等, 2017. 区域数值预报系统在北京地区的降水日变化预报偏差特征及成因分析[J]. 气象学报, 75(2): 248-259.
|
[7] |
寿绍文, 2019. 中国暴雨的天气学研究进展[J]. 暴雨灾害, 38(5): 450-463.
|
[8] |
孙继松, 雷蕾, 于波, 等, 2019. 近10年北京地区极端暴雨事件的基本特征[J]. 气象学报, 73(4): 609-623.
|
[9] |
孙帅, 师春香, 潘旸, 等, 2020. 中国区域三源融合降水产品的改进效果评估[J]. 水文, 40(6): 10-16.
|
[10] |
叶茂, 吴钲, 翟丹华, 等, 2024. CMA-MESO模式对2020年夏季四川盆地及周边降水预报性能的评估[J]. 大气科学, 48(5):1901-1 915.
|
[11] |
张宏芳, 潘留杰, 陈昊明, 等, 2020. 秦岭及周边地区暖季降水日变化及其成因分析[J]. 高原气象, 39(5): 935-946.
DOI
|
[12] |
张舒婷, 仲跻芹, 卢冰, 等, 2023. CMA-BJ V2.0系统华北地区降水预报性能评估[J]. 应用气象学报, 34(2): 129-141.
|
[13] |
赵玮, 郝翠, 曹洁, 等, 2022. 近40年北京地区夏季降水日变化及不同持续时间降水事件的特征[J]. 大气科学, 46(5):1167-1 176.
|
[14] |
钟琦, 孙卓, 陈昊明, 等, 2022. 京津冀强降水日变化的多模式预报偏差及成因分析[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52(9):1831-1 848.
|
[15] |
HERSBACH H, BELL B, BERRISFORD P, et al, 2020. The ERA5 global reanalysis[J].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Royal Meteorological Society, 146(730):1999-2 049.
|
[16] |
XIA R D, ZHANG D L, 2019. An observational analysis of three extreme rainfall episodes of 19-20 July 2016 along the Taihang Mountains in North China[J]. Monthly Weather Review, 147(10):4199-4 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