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毕宝贵, 刘月巍, 李泽椿, 2006. 秦岭大巴山地形对陕南强降水的影响研究[J]. 高原气象, 25(3): 485-494.
|
[2] |
陈晓红, 张新主, 章新平, 等, 2020. 江南地区两类区域性极端降水的特征对比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9(11): 2 530-2 540.
|
[3] |
段海霞, 刘新伟, 2009. 喇叭口地形对一次暴雨影响的数值试验[J]. 干旱气象, 27(4): 327-333.
|
[4] |
郭英莲, 吴翠红, 王继竹, 等, 2012. “7.15”宜昌大暴雨的地形影响特征[J]. 气象, 38(1): 81-89.
|
[5] |
胡振菊, 黎璐, 黄小玉, 等, 2022. 一次典型东风波极端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及地形影响分析[J]. 干旱气象, 40(1):73-83.
DOI
|
[6] |
李银娥, 吴翠红, 陈赛男, 等, 2021. 峡谷地形对两次极端降水的作用[J]. 气象科学, 41(4): 484-494.
|
[7] |
李子良, 2006. 地形降水试验和背风回流降水机制[J]. 气象, 32(5): 10-15.
|
[8] |
廖菲, 洪延超, 郑国光, 2007. 地形对降水的影响研究概述[J]. 气象科技, 35(3): 309-316.
|
[9] |
马思敏, 穆建华, 舒志亮, 等, 2022. 六盘山区一次典型暴雨过程的地形敏感性模拟试验[J]. 干旱气象, 40(3): 457-468.
DOI
|
[10] |
潘留杰, 梁绵, 祁春娟, 等, 2023. “十四运”关键场馆气象要素特征及客观预报检验[J]. 干旱气象, 41(3): 491-502.
DOI
|
[11] |
盛志军, 周雨, 张国平, 2021. 两次斜压锋生类强对流过程对比分析[J]. 气象科技, 49(4): 569-578.
|
[12] |
时洋, 罗聪, 涂静, 等, 2021. 近两年广东省典型锋面暴雨过程的ECMWF模式预报评估[J]. 广东气象, 43(2): 37-40.
|
[13] |
田付友, 郑永光, 张小玲, 等, 2018. 2017年5月7日广州极端强降水对流系统结构、触发和维持机制[J]. 气象, 44(4): 469-484.
|
[14] |
王晨曦, 邓莲堂, 范广洲, 等, 2018. 一次华北锋面带状降水过程中的对流-对称不稳定诊断分析[J]. 气象, 44(12): 1 518-1 528.
|
[15] |
王丛梅, 俞小鼎, 李芷霞, 等, 2017. 太行山地形影响下的极端短时强降水分析[J]. 气象, 43(4): 425-433.
|
[16] |
尉英华, 陈宏, 刘一玮, 等, 2021. 盛夏一次地面冷锋过境引发局地大暴雨的成因分析[J]. 暴雨灾害, 40(4): 393-400.
|
[17] |
肖玮, 傅朝, 徐丽丽, 等, 2021. 陇东南汛前期2次斜压锋生类短时强降水过程动力特征对比[J]. 干旱气象, 39(4): 641-651.
|
[18] |
肖贻青, 娄盼星, 李明娟, 等, 2023. 西北涡与西南涡共同作用引发秦巴区域大暴雨的成因分析[J]. 高原气象, 42(1): 98-107.
DOI
|
[19] |
肖贻青, 娄盼星, 刘菊菊, 等, 2022. 一次中-γ尺度短时大暴雨的成因及可预报性分析[J]. 气象与环境科学, 45(4): 13-22.
|
[20] |
杨丽杰, 曹彦超, 刘维成, 等, 2022. 陇东黄土高原旱区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地形影响研究[J]. 干旱气象, 40(6): 945-953.
DOI
|
[21] |
余蓉, 杜牧云, 顾永刚, 2019. 锋面短时强降水系统发展模态的环境因子浅析[J]. 暴雨灾害, 38(6): 640-648.
|
[22] |
俞小鼎, 周小刚, 王秀明, 2012. 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进展[J]. 气象学报, 70(3): 311-337.
|
[23] |
张家国, 王珏, 吴涛, 等, 2018. 长江中游地区极端降水主要天气系统类型分析[J]. 暴雨灾害, 37(1): 14-23.
|
[24] |
赵强, 王建鹏, 王楠, 等, 2017. 2012年夏季秦巴山区暴雨过程的地形作用诊断[J]. 气象科技, 45(1): 139-147.
|
[25] |
钟水新, 2020. 地形对降水的影响机理及预报方法研究进展[J]. 高原气象, 39(5): 1 122-1 132.
|
[26] |
朱素行, 徐海明, 徐蜜蜜, 2010. 亚洲夏季风区中尺度地形降水结构及分布特征[J]. 大气科学, 34(1): 71-82.
|
[27] |
DAVIS R S, 2001. Flash Flood Forecast and Detection Methods:Severe Convective Storms[M]. Boston: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Press: 481-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