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艳, 2013. 传统Niño指数在全球海域的关联性及多指数的统一性初步研究[D]. 山东: 中国海洋大学.
|
[2] |
贺晋云, 张明军, 王鹏, 等, 2011. 近50年西南地区极端干旱气候变化特征[J]. 地理学报, 66(9): 1 179-1 190.
|
[3] |
郝立生, 马宁, 何丽烨, 2022. 2022年长江中下游夏季异常干旱高温事件之环流异常特征[J]. 干旱气象, 40(5): 721-732.
DOI
|
[4] |
李耀辉, 2013. GRAPES_SDM沙尘模式和CABLE陆面模式的发展及其应用推广. 兰州: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
[5] |
李耀辉, 张良, 张虎强, 等, 2015. 基于CABLE陆面模式的干旱监测及其对典型干旱事件的效果检验[J]. 高原气象, 34(4): 1 005-1 018.
|
[6] |
李韵婕, 任福民, 李忆平, 等, 2014. 1960—2010年中国西南地区区域性气象干旱事件的特征分析[J]. 气象学报, 72(2): 266-276.
|
[7] |
李忆平, 王劲松, 李耀辉, 2015. 2009/2010年中国西南区域性大旱的特征分析[J]. 干旱气象, 33(4): 537-545.
DOI
|
[8] |
李忆平, 李耀辉, 2017. 气象干旱指数在中国的适应性研究进展[J]. 干旱气象, 35(5): 709-723.
DOI
|
[9] |
李忆平, 张金玉, 岳平, 等, 2022. 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重大干旱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 干旱气象, 40(5): 733-747.
DOI
|
[10] |
刘炜, 赵艳丽, 冯晓晶, 2021. 内蒙古地区夏季旱涝急转环流异常特征及其预测[J]. 干旱气象, 39(2): 203-214.
|
[11] |
吕纯月, 管兆勇, 黄垭, 2021. 1961—2018年西南地区夏季干旱变化特征及其与环流异常的联系[J]. 大气科学学报, 44(4): 573-584.
|
[12] |
孙博, 王会军, 黄艳艳, 等, 2023. 2022年夏季中国高温干旱气候特征及成因探讨[J]. 大气科学学报, 46(1): 1-8.
|
[13] |
施春华, 金鑫, 刘仁强, 2017. 大气动力学中三种Rossby波作用通量的特征差异和适用性比较[J]. 大气科学学报, 40(6): 850-855.
|
[14] |
孙昭萱, 张强, 孙蕊, 等, 2022. 2022年西南地区极端高温干旱特征及其主要影响[J]. 干旱气象, 40(5): 764-770.
DOI
|
[15] |
唐懿, 蔡雯悦, 翟建青, 等, 2022. 2021年夏季中国气候异常特征及主要气象灾害[J]. 干旱气象, 40(2): 179-186.
DOI
|
[16] |
陶诗言, 1963. 中国夏季副热带天气系统若干问题的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7] |
王劲松, 郭江勇, 周跃武, 等, 2007a. 干旱指标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 干旱区地理, 30(1): 60-65.
|
[18] |
王劲松, 郭江勇, 倾继祖, 2007b. 一种K干旱指数在西北地区春旱分析中的应用[J]. 自然资源学报, 22(5): 709-717.
|
[19] |
王劲松, 任余龙, 宋秀玲, 2008. K干旱指数在甘肃省干旱监测业务中的应用[J]. 干旱气象, 26(4): 75-79.
|
[20] |
王劲松, 李耀辉, 王润元, 等, 2012. 我国气象干旱研究进展评述[J]. 干旱气象, 30(4): 497-508.
|
[21] |
王莺, 张强, 王劲松, 等, 2022. 21世纪以来干旱研究的若干新进展与展望[J]. 干旱气象, 40(4): 549-566.
DOI
|
[22] |
吴秋洁, 2019. 近55年西南地区干旱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D]. 成都: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23] |
赵鸿, 蔡迪花, 王鹤龄, 等, 2023. 干旱灾害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其应对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J]. 干旱气象, 41(2): 187-206.
DOI
|
[24] |
张良, 2016. 基于陆面模式的干旱监测技术及其在我国的应用效果研究[D]. 兰州: 兰州大学.
|
[25] |
张良, ZHANG H Q, 张强, 等, 2016. 应用陆面模式进行干旱监测的过程和实现[J]. 干旱区研究, 33(3): 584-592.
|
[26] |
张强, 张存杰, 白虎志, 等, 2010. 西北地区气候变化新动态及对干旱环境的影响——总体暖干化,局部出现暖湿迹象[J]. 干旱气象, 28(1): 1-7.
|
[27] |
张强, 韩兰英, 张立阳, 等, 2014. 论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和干旱灾害风险特征与管理策略[J]. 地球科学进展, 29(1): 80-91.
DOI
|
[28] |
张强, 韩兰英, 郝小翠, 等, 2015.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旱灾损失率的影响及其南北区域差异性[J]. 气象学报, 73(6): 1 092-1 103.
|
[29] |
张强, 姚玉璧, 王莺, 等, 2017. 中国南方干旱灾害风险特征及其防控对策[J]. 生态学报, 37(21): 7 206-7 218.
|
[30] |
张强, 姚玉璧, 李耀辉, 等, 2020. 中国干旱事件成因和变化规律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气象学报, 78(3): 500-521.
|
[31] |
郑建萌, 张万诚, 陈艳, 等, 2015. 2009—2010年云南特大干旱的气候特征及成因[J]. 气象科学, 35(4): 488-496.
|
[32] |
周扬, 李宁, 吴吉东, 2013. 内蒙古地区近30年干旱特征及其成灾原因[J]. 灾害学, 28(4): 67-73.
|
[33] |
朱乾根, 2007.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 4版. 北京: 气象出版社.
|
[34] |
薛亮, 袁淑杰, 王劲松, 2023. 我国不同区域气象干旱成因研究进展与展望[J]. 干旱气象, 41(1): 1-13.
DOI
|
[35] |
GUAN W N, HU H B, REN X J, et al, 2019. Subseasonal zonal variability of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in summer: climate impacts and underlying mechanisms[J]. Climate Dynamics, 53(5/6): 3 325-3 344.
|
[36] |
HUANG Y Y, WANG H J, FAN K, et al, 2015.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after the 1970s: westward or eastward shift?[J]. Climate Dynamics, 44(7/8): 2 035-2 047.
|
[37] |
HUANG Y Y, WANG B, LI X F, et al, 2018. Changes in the influence of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on Asian summer monsoon rainfall in the late 1990s[J]. Climate Dynamics, 51(1): 443-445.
|
[38] |
KOWALCZYK E, WANG Y P, LAW R, et al, 2006. The CSIRO Atmosphere Biosphere Land Exchange (CABLE) model for use in climate models and as an offline model[M/OL]. CSIRO Marine and Atmospheric technical report, CISRO, Clayton South, Australia[2023-12-28]. https://www.cmar.csiro.au/e-print/open/kowalczykea_2006a.pdf.
|
[39] |
LU R Y, LIN Z D, 2009. Role of subtropical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in maintaining the summertime meridional teleconnection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and East Asia[J]. Journal of Climate, 22(8): 2 058-2 072.
|
[40] |
TAKAYA K, NAKAMURA H, 2001. A formulation of a phase independent wave-activity flux for stationary and migratory quasigeostrophic eddies on a zonally varying basic flow[J]. Journal of the Atmospheric Sciences, 58(6): 608-6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