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丽华, 周率, 党建涛, 等, 2010. 2006年盛夏川渝地区高温干旱气候形成的物理机制研究[J]. 气象, 36 (5): 85-91.
|
[2] |
邓振镛, 文小航, 黄涛, 等, 2009. 干旱与高温热浪的区别与联系[J]. 高原气象, 28 (3): 702-709.
|
[3] |
郝立生, 马宁, 何丽烨, 2022. 2022年长江中下游夏季异常干旱高温事件之环流异常特征[J]. 干旱气象, 40(5): 721-732.
DOI
|
[4] |
胡菊芳, 占龙飞, 谢远玉, 2022. 江西省近60年极端高温变化特征及其对水稻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 61(9): 27-32.
|
[5] |
贾子康, 郑志海, 封国林, 2020. 中国南方地区盛夏高温类型及其对应的大尺度环流和海温异常[J]. 气象学报, 78(6): 928-944.
|
[6] |
姜雨彤, 郝增超, 冯思芳, 等, 2022. 长江与黄河流域复合高温干旱事件时空演变特征[J]. 水资源保护, 39(2): 70-77.
|
[7] |
李晓萌, 孙永华, 孟丹, 等, 2013. 近10年北京极端高温天气条件下的地表温度变化及其对城市化的响应[J]. 生态学报, 33(20): 6 694-6 703.
|
[8] |
林佳, 2022. 极端高温袭来:“热穹顶”之下的北美洲[J]. 中国减灾(4): 42-45.
|
[9] |
刘诗梦, 张杰, 于涵, 2018. 近30年江淮流域夏季年代际干旱特征及其与欧亚西风环流异常的关系[J]. 高原气象, 37(5): 1 254-1 263.
|
[10] |
刘芸芸, 李维京, 艾孑兑秀, 等, 2012. 月尺度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的重建及应用[J]. 应用气象学报, 23(4): 414-423.
|
[11] |
罗伯良, 李易芝, 2015. 湖南高温日时空分布特征及高温日数气候预测[J]. 气象科技, 43(6): 1 110-1 115.
|
[12] |
彭京备, 张庆云, 布和朝鲁, 2007. 2006年川渝地区高温干旱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 气候与环境研究, 12(3): 464-474.
|
[13] |
孙建奇, 2014. 2013年北大西洋破纪录高海温与我国江淮-江南地区极端高温的关系[J]. 科学通报, 59(27): 2 714-2 719
|
[14] |
孙建奇, 王会军, 袁薇, 2011. 我国极端高温事件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联系[J]. 气候与环境研究, 16(2): 199-208.
|
[15] |
孙亚卿, 李春, 石剑, 2022. 长江流域夏季极端高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的关系[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2(2): 13-22.
|
[16] |
谈建国, 郑有飞, 彭丽, 等, 2008. 城市热岛对上海夏季高温热浪的影响[J]. 高原气象, 27(B12): 144-149.
|
[17] |
王慧美, 刘舸, 彭京备, 等, 2021. 热带大西洋海温异常季节内演变对中国江南地区夏季持续性高温事件影响的初步研究[J]. 大气科学, 45(2): 300-314.
|
[18] |
王文, 许金萍, 蔡晓军, 等, 2017. 2013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干旱的大气环流特征及成因分析[J]. 高原气象, 36(6): 1 595-1 607.
|
[19] |
吴志文, 秦正坤, 林朝晖, 2022. 中西亚极端干早特征及其与热带海温的联系[J]. 高原气象, 41(5): 1 141-1 152.
|
[20] |
肖艳林, 秦育婧, 张润琼, 2013. 春季Hadley环流强度与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的联系[J]. 贵州气象, 37(6): 25-29.
|
[21] |
许金萍, 王文, 蔡晓军, 等, 2017. 长江中下游地区2011年冬春连旱及2013年夏季高温干旱环流特征及其与Rossby波活动的联系对比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33(6): 992-999.
|
[22] |
宣守丽, 2011. 东亚高空西风急流多时间尺度变化机理及其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
[23] |
杨辉, 李崇银, 2005. 2003年夏季中国江南异常高温的分析研究[J]. 气候与环境研究, 10(1): 80-85.
|
[24] |
袁媛, 丁婷, 高辉, 等, 2018. 我国南方盛夏气温主模态特征及其与海温异常的联系[J]. 大气科学, 42(6): 1 245-1 262.
|
[25] |
张剑明, 廖玉芳, 吴浩, 等, 2018. 湖南夏秋干旱及环流异常特征[J]. 干旱气象, 36(3): 353-364.
DOI
|
[26] |
张强, 谢五三, 陈鲜艳, 等, 2021. 1961—2019年长江中下游区域性干旱过程及其变化[J]. 气象学报, 79(4): 570-581.
|
[27] |
张志薇, 王式功, 尚可政, 等, 2011. 华中地区近50年高温事件及大气环流成因分析[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7(2): 50-55.
|
[28] |
赵昶昱, 陈海山, 孙善磊, 2019. 我国中部地区夏委于旱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及其环流、海温异常[J]. 气象科学, 39(3): 386-395.
|
[29] |
周晓, 黄菲, 2015. 中国极端高温事件的年代际突变及其与海温的关系[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5(5): 19-27.
|
[30] |
DOLE R, HOERLING M, PERLWITZ J, et al, 2011. Was there a basis for anticipating the 2010 Russian heat wave?[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38(6), L06702. Doi: 10:1029/2010GL046582.
|
[31] |
DONG S, SUN Y, AGUILAR E, et al, 2017. Observed changes in temperature extremes over Asia and their attribution[J]. Climate Dynamics, 51(3): 1-15.
|
[32] |
FENG S, HAO Z, ZHANG X, et al, 2019. Probabilistic evaluation of the impact of compound dry-hot events on global maize yields[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689: 1 228-1 234.
|
[33] |
HONG C C, CHANG T C, HSU H H, 2014. Enhanc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opical Atlantic SST and the summertime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after the early 1980s[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119(7): 3 715-3 722.
|
[34] |
HU K M, HUANG G, HUANG R H, 2011. The impact of tropical Indian Ocean variability on summer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in China[J]. Journal of Climate, 24(20): 5 365-5 377.
|
[35] |
IPCC, 2021. Climate change 2021: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R]//Masson-Delmotte V, ZHAI P, PIRANI A, et al.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Ⅰ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