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N 62-1175/P
  • ISSN 1006-7639
  • 双月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干旱气象, 2022, 40(6): 933-944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2)-06-0933

旱区暴雨研究

西北东部半干旱区一次极端特大暴雨的触发和维持机制

沙宏娥,1, 傅朝,1, 刘维成1, 徐丽丽1, 刘娜1, 刘新雨2, 马绎皓1

1.兰州中心气象台,甘肃 兰州 730020

2.甘肃省酒泉市气象局,甘肃 酒泉 735008

Mechanism of trigger and maintenance during an extremely torrential rain in semi-arid region of eastern Northwest China

SHA Honge,1, FU Zhao,1, LIU Weicheng1, XU Lili1, LIU Na1, LIU Xinyu2, MA Yihao1

1. Lanzhou Centr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Lanzhou 730020, China

2. Jiuquan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Gansu Province, Jiuquan735008, Gansu, China

通讯作者: 傅朝(1967—),男,正研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强对流天气研究. E-mail:dry52889@hotmail.com

责任编辑: 王涓力;校对:蔡迪花

收稿日期: 2022-08-24   修回日期: 2022-10-21  

基金资助: 甘肃省气象局气象科研项目重点项目(Zd2023-03)
甘肃省气象局创新团队项目(GSQXCXTD-2020-01)
甘肃省气象局气象科研面上项目(Ms2021-07)

Received: 2022-08-24   Revised: 2022-10-21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沙宏娥(1982—),女,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强对流天气预报及研究.E-mail:shahonge@163.com

摘要

2022年7月15日地处西北东部半干旱区的甘肃庆阳出现特大暴雨,多站日雨量和小时雨量均突破历史极值,利用多源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针对这次特大暴雨过程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过程是发生在黄土高原复杂地形下弱天气尺度斜压强迫、弱不稳定能量及深厚湿层背景下的暖区暴雨,局地性强、强降水持续时间长;南亚高压、副热带高压及低层气压系统上下叠加的环流形势配置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地面辐合线和偏南低空急流触发对流系统初生、发展,低空急流的发展和长时间维持使地面辐合线不断加强,同时急流左侧(暴雨区)与其出口区和入口区右侧形成的稳定次级环流是对流系统维持的关键,而凝结潜热释放引发的局地锋生、低层正涡度发展则是对流系统发展维持的另一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大气不稳定度维持的重要原因。中尺度对流系统呈现深厚低质心、准静止特征,雷达回波具有后向传播和列车效应特征。

关键词: 西北东部半干旱区; 暖区特大暴雨; 触发维持机制; 低空急流; 次级环流

Abstract

A torrential rain struck Qingyang on July 15, 2022, which is located in semi-arid region of eastern Northwest China, causing the daily rainfall and hourly rainfall at several stations to exceed the historical extreme value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torrential rain in semi-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is analyzed based on multi-source observation data and ERA5 reanalysis data, so as to provide some useful reference for rainstorm forecast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rrential rain process occurr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weak synoptic scale baroclinic forcing, weak unstable energy and deep wet layer in the complex terrain of the Loess Plateau,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locality and long duration of heavy precipitation, which is a warm-sector torrential rain. The special circulation configuration of South Asian high,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and pressure system at the lower level is conducive to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 Convective initiation and development were triggered by surface wind convergence line and low-level southerly jet. Development and long-time maintenance of the low-level jet intensified surface convergence line continuously. The left side of low-level jet (rainstorm area) formed two stable secondary circulations with the right side of the exit and entrance of it, respectively, which is the key factor for the maintenance of the convective system. The release of condensation latent heat caused local frontogenesis and low-level positive vorticity development, which is another important factor for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of convective systems,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maintenance of atmospheric instability. The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 exhibited deep, low center of mass and quasi-stationary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the above mentioned factors, the radar echo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backward propagation and train effect.

Keywords: semi-arid area of eastern Northwest China; warm-sector extremely torrential rain; mechanism for trigger and maintenance; low-level jet; secondary circulation

PDF (29447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沙宏娥, 傅朝, 刘维成, 徐丽丽, 刘娜, 刘新雨, 马绎皓. 西北东部半干旱区一次极端特大暴雨的触发和维持机制[J]. 干旱气象, 2022, 40(6): 933-944 DOI:10.11755/j.issn.1006-7639(2022)-06-0933

SHA Honge, FU Zhao, LIU Weicheng, XU Lili, LIU Na, LIU Xinyu, MA Yihao. Mechanism of trigger and maintenance during an extremely torrential rain in semi-arid region of eastern Northwest China[J]. Arid Meteorology, 2022, 40(6): 933-944 DOI:10.11755/j.issn.1006-7639(2022)-06-0933

引言

甘肃陇东东部的庆阳位于黄土高原腹地,属于暖温带季风性大陆气候,地处半干旱半湿润过渡地带,夏季降水量自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递增,其北部夏季平均降水量少于200 mm,而东南部超过300 mm,暴雨日数也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的特征[1]。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近年来庆阳乃至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暴雨落区和量级异常现象时有发生,如2018年庆阳暴雨落区较常年偏向北部半干旱区[2],2019年6月位于干旱区的酒泉出现极端暴雨[3]且近几十年来该区域极端降水相对强度明显增强[4]等,暴雨或极端强降水事件在干旱半干旱区不再“罕见”。2022年7月15日,庆阳中部出现罕见特大暴雨,降水中心位于中部偏北的庆城县北部、华池县西南部、环县南部,最大日雨量达373.2 mm,多站日雨量和小时雨量突破历史极值,暴雨造成的洪涝、中小河流洪水及崩塌等给人民生命财产、工农业生产、公共基础设施等造成重大损失。这次过程发生在地面冷锋前暖区内的弱天气尺度强迫环境中,暴雨发生时地面冷锋位于暴雨区西北方向250 km左右,是西北地区少有的且较为典型的暖区暴雨[5],降水极端性、中心落区偏北和暖区暴雨性质等特征与该地区常见暴雨差异较大,因此开展此次极端暴雨事件的触发、维持机制研究,对提高干旱半干旱区暴雨和极端降水预报与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有重要意义。

暖区暴雨概念最早来源于华南前汛期暴雨研究,通常指发生在锋前西南暖湿气流或西南风和东南风汇合气流中的一类暴雨[6]。近年来,华北、西北等地陆续发现一类无明显天气系统强迫触发的盛夏暖区对流性暴雨[7-8],与华南暖区暴雨特征相似,深厚的暖湿气团中温度梯度小、天气尺度强迫弱、对流不稳定明显、触发和发展机制复杂是此类暴雨的共同特点[9]。大量研究表明,华南和华东南部暖区暴雨与西南季风爆发密切相关,也可伴随梅雨锋前的低空西南急流发生[10-11],暖区暴雨和锋面暴雨可能共存而形成两条雨带[12],地形抬升、海陆风效应[6]和低空急流附近风速脉动及其激发的重力波[13]或风速辐合、切变[14-15]及高低空急流耦合[16]是暖区暴雨触发及维持机制,边界层急流与地形激发的深厚中尺度涡旋可引发极端暴雨[17]。华北暖区暴雨通常指地面冷锋系统或对流层中高层干冷空气侵入前发生在暖区的降水,多由气流与山脉迎风坡形成的中尺度辐合[18-19]、地面辐合线[20-21]触发,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 MCS)的后向传播和列车效应[22]以及凝结潜热与对流系统内动力正反馈作用[23-24]是重要维持机制。

西北地区暴雨与夏季风和高原季风相关性大[25],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其外围暖湿气流输送密切相关,暴雨落区和范围由水汽输送通道和冷暖气流交汇位置大致决定[26-27],通常发生在低槽前西南暖湿气流背景下低层偏北风与偏南风形成的切变线附近[28],由700 hPa切变线、低涡、地面冷锋或辐合线触发[29]。西北暖区暴雨虽然较少发生,但因其累积雨量大、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强降水范围集中等特点[30-31],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隐患。研究表明,西北暖区暴雨触发维持机制与华北地区相似[8,31-32],在南疆西部还曾发现低层假相当位温θse锋区、地面切变线和干线[33]触发的暖区暴雨,低空急流的发展与维持是对流系统主要维持机制[8,30,34]。然而,现有研究成果对于暖区暴雨对流组织过程、对流与环境反馈影响等方面的深入研究较少,多尺度天气系统综合影响机制尚不明晰,是目前制约西北暖区暴雨时间、空间、强度精细化预报和极端性预报的关键因素,因此也正是本文重点探讨的科学问题。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第五代全球大气再分析产品(ERA5)的小时数据,空间分辨率为0.125°×0.125°,垂直方向为1000~300 hPa共20层要素数据和对流有效位能(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 CAPE)数据,用于天气尺度背景与环境场和物理量诊断分析;国家气象观测站及区域气象观测站地面逐小时数据,用于降水实况和地面中小尺度系统分析;庆阳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天擎)的雷电探测系统闪电定位数据(http://10.1.64.154/cmadaas/),用于对流系统发展演变特征分析。

文中附图涉及的地图基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GS(2019)1711号的中国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

将降水强度大于等于20 mm·h-1的降水定义为短时强降水[35],日降水量(R)等级采用国家标准降水量等级(GB/T 28592—2012),即50≤R<100 mm为暴雨、100≤R<250 mm为大暴雨、R≥250 mm为特大暴雨。

1.2 凝结潜热加热率计算方法

采用地面观测降水量估算对流潜热分布[36],其公式如下:

Hcc=RLg/PB-PT

式中:Hcc(J)为估算的凝结潜热;R(mm)为降水量;L为常数2.5×106 m2·s-2g为重力加速度;PBPT(Pa)分别为云底、云顶气压。

暖区对流降水云滴凝结碰并主要发生在-10 ℃层以下[37],因此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将-10 ℃层以下、相对湿度大于80%的最高气压层确定为云顶气压,抬升凝结高度以上、相对湿度大于80%的最低气压层确定为云底气压,再将凝结潜热转换为加热率,其表达式如下:

Hc=Hcc/cp×3600

式中:Hc(℃·h-1)为加热率;cp为水汽比定压热容,其值为1.005 J·g-1·℃-1

2 降水实况及环流形势

2.1 降水实况

2022年7月15日00:00—18:00(北京时,下同),甘肃庆阳出现极端降水天气过程,暴雨主要集中在庆阳中部,15站大暴雨、5站特大暴雨出现在马莲河流域庆城北部、华池西南部和环县南部(图1),最大日雨量373.2 mm(庆城翟家河),最大小时雨量84.9 mm(04:00—05:00,庆城马岭)。此次降水过程由锋前暖区降水和锋面降水组成,大暴雨、特大暴雨发生在00:00—12:00暖区降水阶段,该阶段少数站点多次发生短时强降水,短时强降水高频区、小时雨量及日雨量大值中心高度重合,多站日雨量和小时雨量突破历史极值,具有极端性。

图1

图1   2022年7月14日20:00至15日20:00庆阳市累积降水量(a,彩色圆点,单位:mm;填色为地形高度,单位:m;红三角为翟家河站)、短时强降水(填色为最大小时雨量,单位:mm;圆圈为发生次数,三角为最大次数)分布(b)及15日00:00—13:00代表站小时降水量演变(c)

Fig.1   The distribution of accumulated precipitation (a, color dots, Unit: mm;the color shaded for the terrain height, Unit: m; the red triangle for Zhaijiahe station) and short-term heavy precipitation (the color shaded for maximum hourly precipitation, Unit: mm; the circles for heavy rainfall frequency, the triangle is the maximum frequency) (b) from 20:00 BST 14 to 20:00 BST 15 July 2022 in Qingyang and the evolution of hourly rainfall at representative stations from 00:00 BST to 13:00 BST 15 July 2022 (c)


2.2 环流形势

2022年7月14日08:00至15日08:00,200 hPa南亚高压中心由111°E西退至102°E附近,甘肃陇东南对流层高层由高压脊后显著正涡度平流输送区转为高压脊前显著负涡度平流输送区,其辐合效应在500 hPa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西北侧588 dagpm等高线陕北境内形成波动高压脊,庆阳位于该高压脊西南侧,存在明显的中层正涡度平流,其辐散效应利于700 hPa宁夏南部暖性低涡稳定少动。随着副高加强西伸,700 hPa高压中心西移,高低压系统间梯度增大,导致14日夜间低层西南气流增强,进而增强了水汽输送和偏南急流的动力扰动。可见,高、中、低层天气系统配置(图2)有利于庆阳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特大暴雨发生在地面冷锋前约250 km处的暖区内,天气尺度斜压强迫弱、垂直风切变小,是典型的暖区暴雨。

图2

图2   天气系统配置示意图

Fig.2   Sketch map of synoptic system configuration


3 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

2022年7月14日22:30开始,庆阳西部不断有质心反射率因子大于50 dBZ的对流单体快速发展、成熟、减弱消亡,随着低空急流发展,分散的对流单体逐渐组织化,新的单体于低空急流核前部生成,质心高度5.0~6.5 km,回波顶高低于10.0 km,且多个单体随西南气流向庆城西北部、华池西南部移动,依次经过同一区域形成列车效应(图略),此为对流发展第一阶段,持续至15日02:30。15日00:00—02:30影响翟家河的多个对流单体组合反射率接近40 dBZ,回波顶高约10.0 km(图3)。

图3

图3   2022年7月15日00:00—11:00翟家河站雷达回波顶高及组合反射率因子演变

Fig.3   The evolution of radar echo top height and composite reflectivity factor over Zhaijiahe station from 00:00 BST to 11:00 BST July 15, 2022


15日03:00开始,庆阳东部有对流单体东移至庆城后快速发展成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图4),大于35 dBZ回波带呈东北—西南向稳定位于庆城东部、华池东南部,MCS西南部不断有大于40 dBZ单体新生东移依次经过特大暴雨区,具有后向传播特征和列车效应,MCS呈近似准静止风暴,生命史延长,强降水累加效应明显,此为对流发展第二阶段,持续至15日10:00左右减弱。该阶段对流单体质心反射率因子为40~50 dBZ,质心高度为5.0~6.0 km,回波顶高大于18.0 km。与第一阶段相比,该阶段影响翟家河的对流单体回波顶高明显升高,03:00、06:30、08:00等时刻多个对流单体回波顶高接近20.0 km(图3),以上特征表明第二阶段的MCS是深厚的低质心强对流系统,降水效率高。

图4

图4   2022年7月15日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时间演变(单位:dBZ)

(红色标识为特大暴雨站点,其中三角为翟家河站)

Fig.4   The evolution of radar composite reflectivity factor on July 15, 2022 (Unit: dBZ)

(The red marks are torrential rain stations, among which the triangle is Zhaijiahe station)


研究表明,闪电频数与雷暴云发展强度和雷达回波顶高呈正相关[38],且对流性暴雨过程中以负地闪活动为主[39]。此次过程中,对流发展第一阶段庆阳市未观测到闪电活动,第二阶段闪电活动频繁(图5),其中15日04:00—05:00闪电次数较前一时次增加6倍,闪电次数突增与回波顶高强烈发展时间一致,表明该时段对流风暴内上升气流增强,强回波发展高度快速升高,对流发展强烈。同时,闪电活动以负闪为主的特征表明第二阶段是对流性强降水。

图5

图5   2022年7月15日01:00—11:00庆阳平均闪电次数逐时演变

Fig.5   The hourly variation of mean lightning frequency from 01:00 BST to 11:00 BST July 15, 2022 in Qingyang


4 中尺度环境条件

4.1 低层水汽及辐合特征

500 hPa副高外围西南气流强盛的水汽输送使甘肃陇东上空形成深厚湿层,翟家河站14日夜间550 hPa以下相对湿度大于80%,强降雨时段相对湿度大于90%[图6(a)]。700 hPa偏南气流将南海水汽向西北输送途中在云南转向后,经四川向西北地区东部输送,并在甘肃陇东南达到最强[图6(c)],700 hPa比湿达13 g·kg-1(图略)。850~800 hPa水汽辐合与对流发展、小时雨量增大相对应[图6(b)],是强降雨的水汽主要贡献层。其中,15日00:00—06:00,750~700 hPa存在水汽辐合区,水汽补充加剧了水汽辐合抬升的强度和高度。

图6

图6   2022年7月14日20:00至15日08:00翟家河站相对湿度(a,单位:%)与水汽通量散度(b,单位:10-7g·hPa-1·cm-2·s-1)的时间-高度剖面,7月15日05:00 700 hPa水汽通量(c,单位:g·hPa-1·cm-1·s-1

Fig.6   The time-height profiles of relative humidity (a, Unit: %) and water vapor flux divergence (b, Unit: 10-7g·hPa-1·cm-2·s-1) over Zhaijiahe station from 20:00 BST July 14 to 08:00 BST July 15, and water vapor flux at 05:00 BST July 15, 2022 at 700 hPa (c, Unit: g·hPa-1·cm-1·s-1


4.2 大气不稳定度

2022年7月15日04:00对流有效位能(CAPE)高能中心位于副高控制区[图7(a)],庆阳上空对流有效位能总体不高(CAPE<300 J·kg-1),符合暖区暴雨不稳定能量特征,有利于低质心暖云降水的形成。

图7

图7   2022年7月15日04:00西北地区东部 CAPE(单位:J·kg-1)分布(a)与翟家河站14日20:00至15日12:00假相当位温(填色区,单位:℃)的高度-时间剖面及CAPE随时间变化(虚线)(b)

Fig.7   The distribution of CAPE (Unit: J·kg-1) at 04:00 BST July 15, 2022 over the eastern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a), the time-height profile of pseudo-equivalent potential temperature (the color shaded, Unit: ℃) and the CAPE change with time(the dotted line) from 20:00 BST July 14 to 12:00 BST July 15, 2022 at Zhaijiahe station (b)


强降雨时段(15日00:00—10:00),层结不稳定性随时间变化,CAPE先缓慢增大后快速减小,地面至550 hPa条件对流不稳定逐渐发展并维持,二者“接力”,使大气不稳定度维持10 h以上[图7(b)]。14日22:00,CAPE<100 J·kg-1,这与锋前暖区深厚暖气团层结弱不稳定的热力特征有关,随着850 hPa水汽辐合和强降雨出现,对流层中层以下层结不稳定性增大,CAPE增大,峰值出现在15日04:00(约170 J·kg-1),这与最大小时雨量出现时间和闪电次数突增、回波顶高强烈发展等中尺度对流系统观测特征高度一致。随后700 hPa假相当位温(θse)增大使对流层低层不稳定性减弱,CAPE快速减小。另外,15日04:00后700 hPa假相当位温增大可能与伴随低空急流发展的“湿舌”向庆阳发展有关,也可能与强降雨凝结潜热释放有关。

对流有效位能最小时刻(15日06:00),翟家河站地面至550 hPa为条件对流不稳定(图8),尤其地面至850 hPa、825~800 hPa和700~550 hPa存在3个对流不稳定层,而850~825 hPa和800~700 hPa存在2个θse/p<0的对流稳定层(分别称为“边界层对流稳定层”和“低层对流稳定层”),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在这一时段需要动力辐合使水汽抬升至2个对流稳定层之上。

图8

图8   2022年7月15日06:00翟家河站假相当位温廓线

Fig. 8   The profile of pseudo-equivalent potential temperature at 06:00 BST July 15, 2022 over Zhaijiahe station


对于边界层对流稳定层的厚度和强度,地面辐合引起的上升运动便可突破而触发对流,而对于低层对流稳定层的厚度和强度则需要700 hPa附近更为强烈的动力扰动来突破,以下将围绕低空急流及其对地面辐合和低层动力作用展开分析。

5 低空急流在暴雨触发和维持中的作用

5.1 低空急流演变

环流形势分析表明,7月14日夜间低空南风气流有加强趋势,中层正涡度平流辐散效应在低层造成的减压引导低空急流向甘肃陇东发展。700 hPa风场(图9)显示,14日21:00偏南急流形成,急流核位于陇南东部;15日01:00急流核发展至陇南东部、天水及平凉西部,低空急流逐渐转向东北方向发展,至06:00急流核北抬至陇东南部。

图9

图9   2022年7月14日21:00(a)和15日01:00(b)、06:00(c)700 hPa风场(矢量,单位:m·s-1

(黑色线条为12 m·s-1等风速线)

Fig.9   The wind field at 700 hPa at 21:00 BST July 14 (a), 01:00 BST (b) and 06:00 BST (c) July 15, 2022 (vectors, Unit: m·s-1

(the black line for the 12 m·s-1 wind speed isoline)


5.2 低空急流与地面辐合线

7月15日凌晨,随着低空急流向东北方向发展,急流左侧正涡度平流向甘肃陇东的水汽输送逐渐增强,其辐散效应造成的地面减压逐渐增强,利于地面辐合线的建立和发展。地面上,中心位于陕北的高压底部偏东气流向西进入庆阳,东北气流沿关中平原和泾河流域北上,两支气流在庆阳中部辐合,并因低空急流发展引起的地面减压而使辐合加强(图10),低层水汽辐合增强,加之有一定对流有效位能,上升运动突破了边界层对流稳定层,从而触发对流发展。

图10

图10   2022年7月14日21:00(a)和15日01:00(b)地面风场(矢量,单位:m·s-1)、流场(白色箭头线,为风场插值结果)及地形高度(填色,单位:m)

Fig.10   The surface wind field (vectors, Unit: m·s-1), stream field (the white lines with arrow, the result of wind field interpolation) and terrain height (the color shaded, Unit: m) at 21:00 BST July 14 (a) and 01:00 BST July 15, 2022 (b)


5.3 低空急流与经向、准纬向双次级环流

7月15日06:00西南低空急流核北抬至陇东南部[图9(c)],700 hPa陇东中部形成正负涡度平流分界线。为分析低空急流在特大暴雨过程中的动力作用,分别对急流左侧的特大暴雨区及急流入口区右侧与出口区右侧的涡度、垂直速度特征展开讨论。从图11可见,特大暴雨区700 hPa[图11(a)]和500 hPa[图11(b)]因正涡度平流输送有辐散效应,850 hPa[图11(c)]和地面[图11(d)]均为辐合区,对流层中下层形成下层辐合、中层辐散的正涡度柱(C);而在低空急流入口区右侧(A)和出口区右侧(B),500 hPa和700 hPa因负涡度平流输送有辐合效应,850 hPa均为辐散,地面上分别对应陕南西部辐散中心和陕北地面高压,两区域对流层中下层形成中层辐合、低层辐散的下沉气流(实况观测该时段两区域均无降水)。低空急流左侧的正涡度柱(C)与急流入口区右侧(A)、出口区右侧(B)的下沉气流分别形成经向次级环流和准纬向次级环流(与纬向有一定夹角)[图11(e)和图11(f)]。

图11

图11   2022年7月15日06:00 700 hPa(a)和500 hPa(b)涡度(填色,单位:10-4 s-1)及风场(矢量,单位:m·s-1)、850 hPa散度(填色,单位:10-4 s-1)及风场(矢量,单位:m·s-1)(c)和15日04:00地面风场(矢量,单位:m·s-1)及地形高度(填色区,单位:m)(d)以及沿107.5°E(e)与沿36.5°N(f)的散度(填色,单位:10-4s-1)及垂直速度(等值线,单位:Pa·s-1)垂直剖面

(棕色箭头为低空急流,红色矩形区为低空急流入口区右侧和出口区右侧负涡度平流区,黑色线包围区域为庆阳市)

Fig.11   The 700 hPa (a) and 500 hPa (b) vorticity (the color shaded, Unit: 10-4 s-1) and wind field (vectors, Unit: m·s-1) and the divergence (the color shaded, Unit: 10-4 s-1) and wind field (vectors, Unit: m·s-1) at 850 hPa (c) at 06:00 BST July 15,2022, the surface wind field (vectors, Unit: m·s-1) and terrain height (the color shaded, Unit: m) at 04:00 BST July 15, 2022 (d), the zonal vertical section along 107.5°E (e) and the meridional vertical section along 36.5°N (f) of divergence(the color shaded, Unit: 10-4 s-1) and vertical velocity (isolines, Unit: Pa·s-1

(The brown arrow line is low-level jet, and the red rectangular regions are negative vorticity advection areas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entrance and the exit of low-level jet,and the area enclosed by black line is Qingyang)


两支次级环流下沉支到达地面后的辐散气流成为地面辐合线两侧气流的重要补充,辐合线两侧风速差由6 m·s-1增大至14 m·s-1,且风向夹角增大。双次级环流动力作用使庆阳中部地面辐合加强,且上升支气流稳定在庆阳中部,在数小时内达到或近似平衡,成为突破边界层对流稳定层和低层对流稳定层、触发对流系统发展及维持的重要因素。低空急流发展至陇东、地面辐合加强时间与小时雨量快速增大、雷达回波顶高快速增高、闪电次数突增时间高度一致。

6 凝结潜热释放对暴雨维持的正反馈

7月15日02:00—06:00,由观测小时降水量估算得到的凝结潜热加热率与小时降水量分布一致,大值中心稳定位于庆城东北部, 潜热加热局地性强、持续时间长,强降水凝结潜热释放对大气加热效应显著,与强降水期间500 hPa温度脊(图略)向陇东发展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15日03:00—10:00潜热加热效应明显且持续(图12),部分时次因对流强烈发展产生极端小时降水而导致加热率突增,强降雨区潜热加热率累加效应明显,与翟家河站700 hPa假相当位温15日02:00开始增大、09:00—10:00达到最大[图7(b)]的演变密切相关。同时,15日02:00—04:00 850~400 hPa上升运动显著加强,这是低空西南急流发展、地面辐合、CAPE和逐渐建立的对流不稳定协同配合的结果,较小时雨量和凝结潜热加热率增大提前1 h;06:00 CAPE显著减小,低空急流暖湿气流输送和凝结潜热加热率累加效应使对流层低层对流不稳定增强,配合增强的地面辐合和双次级环流的动力抬升,雨强和凝结潜热加热率再次增大,与前一阶段不同,此阶段上升运动的增强较雨强和凝结潜热加热率增大滞后1 h左右。以上特征表明,凝结潜热与上升运动、强降水存在正反馈作用,强降水发生后,凝结潜热加热是条件对流不稳定加强和维持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暴雨维持的有利因素。

图12

图12   2022年7月15日00:00—14:00翟家河站凝结潜热加热率(虚线)及垂直速度(填色,单位:Pa·s-1)逐时变化

Fig.12   The hourly variation of heating rate of latent heat of condensation (the dotted line) and vertical velocity (the color shaded, Unit: Pa·s-1) over Zhaijiahe station from 00:00 BST to 14:00 BST July 15, 2022


此外,潜热加热的局地性和累加效应使水平方向加热率梯度增大,位温梯度随之增大,局地热力锋生效应显著,且强降水期间持续存在,有利于中尺度辐合加强、上升运动向更小尺度发展[40]。潜热加热的强度和累加效应,一方面,因经向、准纬向双次级环流的存在,上升气流水平尺度小(γ中尺度),随高度倾斜度小,位能向动能转化率高,对流系统内中尺度上升运动增强,利于对流系统发展更深厚,同时增强的上升运动和热力锋生效应有利于双次级环流进一步加强和维持,潜热加热与次级环流形成正反馈;另一方面,凝结潜热加热率垂直梯度分布利于低层正涡度发展[33]和地面减压、辐合加强,与水汽辐合上升运动形成正反馈,同时加热中心低层正涡度不断发展,并与其东南部高压系统间气压梯度增大,有利于低空急流向东北方向发展。

7 结论

本文使用多源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数据,分析2022年7月15日西北半干旱区甘肃陇东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形成机制,重点探讨暴雨过程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触发和维持机制。主要结论如下:

(1)这次特大暴雨发生在500 hPa副高西北侧西南气流中、地面冷锋前暖区内,强降水局地性强、持续时间长,具有极端性。

(2)副高外围西南水汽输送和对流层低层水汽辐合为强降水提供充沛水汽,CAPE与条件性对流不稳定“接力”,使大气不稳定度维持10 h以上,是本次过程特点之一,为强降水提供持续有利的中尺度环境条件。

(3)环流形势配置为MCS发生发展提供有利背景,地面辐合线和对流层中低层双次级环流为MCS触发和维持提供充足的动力抬升条件,而低空急流的建立、加强、维持是地面辐合加强、双次级环流形成和维持的主要原因,这是本次过程另一特点。另外,凝结潜热释放引发的热力和动力作用与对流系统形成正反馈,是MCS发展、维持的另一重要因素。

(4)深厚且低质心的MCS呈现出后向传播和列车效应特征,加之动力抬升的加强维持,使其近似准静止风暴,降水效率高和累加效应是特大暴雨产生的直接原因。

以往陇东暴雨过程大多发生在子午岭西侧,地形强迫抬升对降水有明显增幅作用。然而,这次暴雨过程MCS在马莲河流域长时间维持,除了与此地天气系统发展维持有直接关系外,还应与地形密切相关,地形对降水的影响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李飞. 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分布特征及其与夏季风关系研究[D]. 兰州: 兰州大学, 2018.

[本文引用: 1]

张洪芬, 李祥科, 焦美玲, .

甘肃庆阳2018年暴雨异常偏多特征分析

[J].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1, 44(3): 61-68.

[本文引用: 1]

杨秀梅, 孔祥伟, 王勇, .

一次干旱区极端暴雨天气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J/OL]. 高原气象, 2022 [2022-10-17].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2.1061.P.20220905.1412.002.html.

URL     [本文引用: 1]

李健, 陈丽娜, 陶生才, .

河西走廊西部近41年5—9月降水特征分析

[J]. 湖北农业科学, 2020, 59(9): 60-64.

[本文引用: 1]

WU N, DING X, WEN Z, et al.

Contrasting frontal and warm-sector heavy rainfalls over South China during the early-summer rainy season

[J/OL]. Atmospheric Research, 2019[2022-11-01]. https://doi.org/10.1016/j.atmosres.2019.104693

DOI      [本文引用: 1]

陶诗言. 中国之暴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0:1-255.

[本文引用: 2]

孙继松, 雷蕾, 于波, .

近10年北京地区极端暴雨事件的基本特征

[J]. 气象学报, 2015, 73(4): 609-623.

[本文引用: 1]

赵庆云, 傅朝, 刘新伟, .

西北东部暖区大暴雨中尺度系统演变特征

[J]. 高原气象, 2017, 36(3): 697-704.

DOI      [本文引用: 3]

2013年6月19日20:00至20日08:00,西北地区东部出现了罕见的暖区大暴雨,最大降水量达258 mm,小时最大降水量达65 mm,且伴随雷电天气。利用卫星、雷达、区域自动气象站、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重点分析六盘山西南侧极端降水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及传播特征。结果表明:近似的喇叭口地形及六盘山的阻挡,使700 hPa偏南风在六盘山的西南侧形成一支长约200~300 km的低空急流;低空急流激发对流云带发展、加强,大暴雨主要由对流云带中一个向前传播的β中尺度对流云团产生;雷达强回波中心高度低于4 km,低质心暖云降水特征明显,对流带中具有多单体结构,大于35 dBZ强回波单体呈南北带状分布,对流单体以每小时1次的频次沿低空急流自南向北移动,显著的“列车效应”形成了六盘山西南侧带状大暴雨区。

谌芸, 陈涛, 汪玲瑶, .

中国暖区暴雨的研究进展

[J]. 暴雨灾害, 2019, 38(5): 483-493.

[本文引用: 1]

DU Y, CHEN G X.

Heavy rainfall associated with double low-level jets over southern China. Part II: convection initiation

[J]. Monthly Weather Review, 2019, 147 (2): 543-565.

DOI      URL     [本文引用: 1]

沈晓玲, 潘灵杰, 左骏, .

浙江西部梅汛期两次相似落区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J]. 干旱气象, 2022, 40(2): 244-255.

DOI      [本文引用: 1]

利用浙江省常规气象观测资料、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FY-4A卫星黑体亮度温度(TBB)资料,对2020年6月3日、6月30日两次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6月3日暴雨过程(简称&#x0201c;6&#x000b7;03&#x0201d;过程)发生在季风槽背景下,浙江省500 hPa处于槽前西南气流中,850 hPa为暖切变;而6月30日过程(简称&#x0201c;6.30&#x0201d;过程)发生在东北冷涡背景下,浙江省500 hPa处于冷暖气流交汇中,850 hPa为冷切变。两次过程降水落区相似,均集中在浙西地区,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但&#x0201c;6&#x000b7;30&#x0201d;过程暴雨区范围更广,暴雨中心雨量和过程雨量更大,小时雨强更强,强降水持续时间更长。(2)两次过程均为对流不稳定性降水,但强降水落区发生在急流的不同位置。&#x0201c;6&#x000b7;03&#x0201d;过程为暖切变型暖区暴雨,对流云团&#x0201c;列车效应&#x0201d;显著,降水落区位于急流前方水汽通量强辐合区内,而&#x0201c;6&#x000b7;30&#x0201d;过程梅雨锋为西风辐合型锋生,对流云团为后向传播路径,降水落区位于急流轴附近的水汽通量强辐合区内。700 hPa水汽通量辐合大值区及强度与未来6 h强降水落区、强度相对应,这在梅汛期暴雨预报中有一定参考性。(3)降水类型不同,对应锋生作用不同,对1 h强降水有指示意义的锋区高度也不同,在梅汛期暴雨预报中要充分考虑不同降水类型与不同锋生作用在不同高度的对应性。

赵玉春, 李泽椿, 肖子牛.

华南锋面与暖区暴雨个例对比分析

[J]. 气象科技, 2008, 36(1): 47-54.

[本文引用: 1]

谢家旭, 李国平.

重力波与对流耦合作用在一次山地突发性暴雨触发中的机理分析

[J]. 大气科学, 2021, 45(3): 617-632.

[本文引用: 1]

LI X, DU Y.

Statist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wo types of heavy rainfall and low-level jets in South China

[J]. Journal of Climate, 2021, 34(21): 8549-8566.

DOI      URL     [本文引用: 1]

韦惠红, 黄小彦, 刘文婷, .

复杂山地下引发特大暴雨的准静止MCS观测分析

[J]. 暴雨灾害, 2022, 41(3): 241-253.

[本文引用: 1]

张芳, 张芳华, 张恒德, .

长江中下游一次暖区极端致洪暴雨特征及天气学成因分析

[J].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50(5):16-24.

[本文引用: 1]

胡振菊, 黎璐, 黄小玉, .

一次典型东风波极端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及地形影响分析

[J]. 干旱气象, 2022, 40(1): 73-83.

DOI      [本文引用: 1]

利用湖南省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常德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2016年8月8&#x02014;15日在多个东风波倒槽接力影响下,湘北地区反复出现的极端暴雨天气的中尺度特征,并利用WRF-ARW中尺度数值模式,对8月10&#x02014;11日湘北地区极端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地形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1)1604号台风在广东深圳登陆后沿西北路径移动和1605号台风在西北太平洋向北移动后,副热带高压快速西伸控制华东及沿海地区,其底部的东风波扰动为极端暴雨提供了环流背景;(2)近地面不均匀加热为东风波槽附近强对流提供了充足的热力不稳定条件,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为对流的触发和加强起到重要作用;(3)东风波槽带来的边界层暖湿气流在武陵山东侧激发深厚中尺度涡旋,是极端暴雨形成的主要原因;(4)地形敏感性试验进一步验证了东风波暖湿气流在武陵山脉地形抬升和阻挡作用下,在迎风坡上游地区形成气旋性辐合导致暴雨增幅。

ZHONG L Z, MU R, ZHANG D L, et al.

An observational analysis of warm-sector rainfall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the 21 July 2012 Beijing extreme rainfall event

[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2015, 120(8): 3274-3291.

DOI      URL     [本文引用: 1]

FU J, ZHANG F, HEWSON T D.

Object-oriented composite analysis of warm-sector rainfall in North China

[J]. Monthly Weather Review, 2020, 148(7): 2719-2735.

DOI      URL     [本文引用: 1]

雷蕾, 邢楠, 周璇, .

2018年北京“7.16”暖区特大暴雨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J]. 气象学报, 2020, 78(1): 1-17.

[本文引用: 1]

张芹, 苏莉莉, 张秀珍, .

山东一次暖区暴雨的环境场特征和触发机制

[J]. 干旱气象, 2019, 37(6): 933-943.

[本文引用: 1]

HE L H, LONG L X, CHEN B Y, et al.

A case study on the triggering mechanisms of localized warm-sector rainstorm

[J]. Meteorology and Atmospheric Physics, 2021, 133(6): 1707-1717.

DOI      URL     [本文引用: 1]

SHEN Y, SUN Y, LIU D Y.

Effect of condensation latent heat release on the relative vorticity tendency in extratropical cyclones: a case study

[J].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20, 13(4): 275-285.

DOI      URL     [本文引用: 1]

张入财, 田金华, 陈超辉, .

郑州“7·20”特大暴雨极端性成因分析

[J].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2, 45(2): 52-64.

[本文引用: 1]

白肇烨, 徐国昌. 中国西北天气[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1.

[本文引用: 1]

黄玉霞, 王宝鉴, 黄武斌, .

我国西北暴雨的研究进展

[J]. 暴雨灾害, 2019, 38(5): 515-525.

[本文引用: 1]

刘新伟, 王澄海, 郭润霞, .

1981—2018年甘肃省极端暴雨天气过程的气候与环流特征

[J]. 干旱气象, 2021, 39(5): 750-758.

DOI      [本文引用: 1]

利用甘肃省1981&#x02014;2018年81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重点分析甘肃省不同落区极端暴雨天气过程的气候与环流特征。结果表明:(1)甘肃极端暴雨天气过程主要发生在河东地区的陇南、天水、平凉、庆阳一带,强降水中心集中在陇南的康县、徽县;按照降水落区,可划分为陇东型、陇南型、陇东南型和分散型4类。(2)甘肃7&#x02014;8月最易出现极端暴雨天气,8月中旬最多,陇南出现时间早于陇东,且暴雨的夜雨特征和对流性特征较为显著,陇南和陇东南暴雨的夜雨特征较陇东更为明显。(3)近38 a甘肃极端暴雨过程存在2.5、5、10 a尺度的周期,其中2.5 a的周期振荡最明显。(4)甘肃极端暴雨天气与副高密切相关,暴雨落区与副高位置关系显著,陇东型还与北部高压脊底部的偏东气流有关,分散型还与南海的热带低压有关,陇南型和陇东南型还取决于高原短波槽的强度及位置。

许东蓓, 许爱华, 肖玮, .

中国西北四省区强对流天气形势配置及特殊性综合分析

[J]. 高原气象, 2015, 34(4): 973-981.

DOI      [本文引用: 1]

利用2004-2010年中国西北四省(区)强对流天气过程高空、地面实况资料, 以及近15年西北区强对流研究主要成果, 按照强对流天气产生的基本动力学原理, 根据其主导因素的不同, 将西北区强对流天气基本形势配置分为高空冷平流强迫、低层暖平流强迫、斜压锋生等3类。分析3类基本配置天气尺度环境场显著特征, 以及这些特征在中尺度强对流系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总结各类配置之间的主要差异及其与中国其他区域的差异。结果表明, 高空冷平流强迫类, 冷平流可从300 hPa向下延伸至对流层低层, 而850 hPa则多表现为弱的暖平流。与中国中东部相比, 对流层中下层温度递减率更大, 层结不稳定在午后会有强烈发展, LFC更高。区域性强对流天气与大范围降水后地面增湿或低层暖湿气流北上有关;局地强对流天气与复杂小地形对应地面抬升和水汽分布不均匀有关。低层暖平流强迫类强对流天气, 中低层暖平流占主导作用, 湿层可从地面向上延伸到500 hPa附近, LFC高度明显偏低, 温度垂直递减率小于冷平流强迫类。斜压锋生类强对流天气的显著特点是中低层冷暖空气强烈交汇, 并伴有明显温度锋区和锋生。水汽条件好于冷平流强迫类, 垂直风切变明显高于前两类。

刘新伟. 甘肃暴雨天气气候特征及其成因研究[D]. 兰州: 兰州大学, 2013.

[本文引用: 1]

王宝鉴, 孔祥伟, 傅朝, .

甘肃陇东南一次大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J]. 高原气象, 2016, 35(6): 1551-1564.

DOI      [本文引用: 2]

2013年6月19-20日在甘肃陇东南出现一次罕见的暖区降水和切变线降水共同造成的区域性大暴雨过程,暖区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强降水范围集中、中尺度特征明显。利用常规和非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和中尺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暖区降水时段:对流层低层高湿有利于降低暖区降水对抬升条件的要求,并与中层温度冷槽配合形成不稳定层结,前期低层的逆温层也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的堆积;低层垂直风切变、低空急流和地形抬升在对流触发和维持中具有重要作用,徽成盆地是生成对流单体的主要源地;中尺度对流系统具有暖云降水特点,质心低,降水效率高,且具有明显的后向传播和“列车效应”特征。切变线降水时段:受对流层中层暖平流、正涡度平流和低层冷空气侵入影响,武都涡不断发展加强;对流层湿层厚度增加,热力不稳定条件明显减弱,在低空切变线、武都涡和地面辐合线附近形成大范围的稳定性降水。

武麦凤, 李春娥.

陕西一次暖区暴雨预报失败个例剖析

[C]// 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 合肥: 中国气象学会, 2018: 1785.

[本文引用: 2]

傅朝, 杨晓军, 周晓军, .

2013年6月19—20日甘肃陇东南暖区暴雨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

[J]. 气象, 2015, 41(9): 1095-1103.

[本文引用: 1]

努尔比亚·吐尼牙孜, 张超, 李泽巍, .

南疆西部2016年8月4次暴雨过程特征分析

[J]. 干旱气象, 2019, 37(2): 301-311.

[本文引用: 2]

郑婧, 陈娟, 徐星生, .

一次低空急流加强下的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J]. 干旱气象, 2020, 38(3): 411-422.

[本文引用: 1]

俞小鼎, 王秀明, 李万莉, . 雷暴与强对流临近预报[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20: 348-372.

[本文引用: 1]

雷蕾, 孙继松, 何娜, .

“7.20”华北特大暴雨过程中低涡发展演变机制研究

[J]. 气象学报, 2017, 75(5): 685-699.

[本文引用: 1]

李思聪, 李昀英, 孙国荣, .

中国东部层积云发展过程中云微物理特征的演变

[J]. 地球物理学报, 2019, 62(12): 4513-4526.

[本文引用: 1]

刘泽, 郭凤霞, 郑栋, .

一次暖云强降水主导的对流单体闪电活动特征

[J]. 应用气象学报, 2020, 31(2): 185-196.

[本文引用: 1]

郭润霞, 张文龙, 王迎春.

三次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过程的闪电特征对比分析

[J]. 自然灾害学报, 2020, 29(2): 173-184.

[本文引用: 1]

沈新勇, 张弛, 肖云清, .

一次东北冷涡背景下MCS过程多尺度能量相互作用研究

[J]. 大气科学学报, 2020, 43(3): 447-457.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