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丛芳, 龙柯吉, 王佳津, 等, 2021. 结合SAL方法的四川盆地暴雨过程检验及订正方法[J]. 中低纬山地气象, 45(5): 28-33.
|
[2] |
陈笑, 赵东, 何晓凤, 等, 2018. 基于MODE对模式预报强风风场的检验分析[J]. 气象, 44(8): 1 009-1 019.
|
[3] |
曹萍萍, 肖递祥, 龙柯吉, 等, 2023. 基于分位数映射法的四川省ECMWF模式降水预报误差订正分析[J]. 干旱气象, 41(4): 666-675.
DOI
|
[4] |
曹萍萍, 肖递祥, 王佳津, 等, 2018. SWCWARMS及ECMWF模式对四川盆地暖区型和斜压锋生型暴雨预报检验分析[J].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38(1): 22-29.
|
[5] |
符娇兰, 宗志平, 代刊, 等, 2014. 一种定量降水预报误差检验技术及其应用[J]. 气象, 40(7): 796-805.
|
[6] |
公颖, 2010. SAL定量降水预报检验方法的解释与应用[J]. 暴雨灾害, 29(2): 153-159.
|
[7] |
刘凑华, 牛若芸, 2013. 基于目标的降水检验方法与应用[J]. 气象, 39(6): 681-690.
|
[8] |
李佳, 陈葆德, 徐同, 2016. 目标检验方法在高分辨率数值天气预报检验中的应用[J]. 沙漠与绿洲气象, 10(5): 1-9.
|
[9] |
李明, 袁凯, 翟红梅, 2017. 一种面向对象的强降水精细化预报质量检验方法及应用[J]. 暴雨灾害, 36(1): 81-85.
|
[10] |
茅懋, 戴建华, 李偎平, 等, 2016. 不同类型强对流预报产品的目标对象检验与分析评价[J] .气象, 42(4): 389-397.
|
[11] |
潘留杰, 张宏芳, 王建鹏, 2014. 数值天气预报检验方法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9(3): 327-335.
DOI
|
[12] |
曲巧娜, 盛春岩, 范苏丹, 等, 2019. 基于目标对象检验法的多种模式强降水能力的比较[J]. 气象, 45(7): 908-919.
|
[13] |
屠妮妮, 何光碧, 衡志炜, 等, 2020. 三种数值模式对四川省汛期降水预报性能的检验[J].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40(4): 1-9.
|
[14] |
屠妮妮, 郁淑华, 李跃清, 2023. 两次不同生命史东移高原涡的动力结构与成因分析[J]. 高原气象, 43(1): 73-87.
|
[15] |
王彬雁, 陈朝平, 丛芳, 等, 2020a. MODE方法在西南区域模式降水预报检验中的应用[J].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40(2): 26-30.
|
[16] |
王彬雁, 陈朝平, 黄楚惠, 2020b. SAL方法在四川降水预报检验中的应用[J]. 干旱气象, 38(3): 472-479.
|
[17] |
王佳津, 陈朝平, 龙柯吉, 等, 2015. 四川区域暴雨过程中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J].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35(1): 16-20.
|
[18] |
王新敏, 栗晗, 2020. 多数值模式对台风暴雨过程预报的空间检验评估[J]. 气象, 46(6): 753-764.
|
[19] |
吴薇, 黄晓龙, 徐晓莉, 等, 2023. 四川省降水实况分析产品影响因素综合评估[J]. 干旱气象, 41(1): 143-151.
DOI
|
[20] |
薛春芳, 潘留杰, 2016. 基于MODE方法的日本细网格模式降水预报的诊断分析[J]. 高原气象, 35(2): 406-418.
DOI
|
[21] |
肖递祥, 杨康权, 俞小鼎, 等, 2017. 四川盆地极端暴雨过程基本特征分析[J]. 气象, 43(10): 1 165-1 175.
|
[22] |
肖红茹, 王灿伟, 周秋雪, 等, 2013. T639、ECMWF细网格模式对2012年5—8月四川盆地降水预报的天气学检验[J]. 髙原山地气象研究, 33(1): 80-85.
|
[23] |
周春花, 肖递祥, 郁淑华, 2022. 诱发四川盆地极端暴雨的西南涡环流背景和结构特征[J]. 气象, 48(12): 1 577-1 589.
|
[24] |
张武龙, 王彬雁, 陈朝平, 等, 2021. SWCWARMS模式小时降水量时间滞后集合预报研究[J]. 气象科技, 49(4): 561-568.
|
[25] |
WERNLI H, HORMANN C, ZIMMER M, 2009. Spatial forecast veification methods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Application of the SAL technique[J]. Weather & Forecasting, 24(6): 1 472-1 4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