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Arid Meteorology ›› 2024, Vol. 42 ›› Issue (2): 187-196.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4)-02-0187
• Articles • Previous Articles Next Articles
LIU Wenying1,2(), SUN Suqin3(
), ZHU Xingqiu3, OUYANG Xinxin4
Received:
2023-12-14
Revised:
2024-03-01
Online:
2024-04-30
Published:
2024-05-12
通讯作者:
孙素琴(1983—),女,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灾害性天气研究和评估。E-mail: 作者简介:
刘文英(1975—),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应用气象服务与研究。E-mail: 303843178@qq.com。
基金资助:
CLC Number:
LIU Wenying, SUN Suqin, ZHU Xingqiu, OUYANG Xinxin. Analysis and assessment of regional high temperature and drought processes in Jiangxi Province[J]. Journal of Arid Meteorology, 2024, 42(2): 187-196.
刘文英, 孙素琴, 朱星球, 欧阳欣欣. 江西省区域性高温和干旱过程分析与评估[J]. 干旱气象, 2024, 42(2): 187-196.
Add to citation manager EndNote|Ris|BibTeX
URL: http://www.ghqx.org.cn/EN/10.11755/j.issn.1006-7639(2024)-02-0187
等级 | MCI取值 |
---|---|
轻旱 | -1.0<MCI≤-0.5 |
中旱 | -1.5<MCI≤-1.0 |
重旱 | -2.0<MC≤-1.5 |
特旱 | MCI≤-2.0 |
Tab.1 Classification of meteorological drought grades based on MCI
等级 | MCI取值 |
---|---|
轻旱 | -1.0<MCI≤-0.5 |
中旱 | -1.5<MCI≤-1.0 |
重旱 | -2.0<MC≤-1.5 |
特旱 | MCI≤-2.0 |
等级 | 区域性高温过程 | 区域性干旱过程 |
---|---|---|
一般 | Z<0.27 | Z<0.22 |
较强 | 0.27≤Z<0.41 | 0.22≤Z<0.43 |
强 | 0.41≤Z<0.59 | 0.43≤Z<0.65 |
特强 | Z≥0.59 | Z≥0.65 |
Tab.2 Classification of regional high temperature and drought processes grades in Jiangxi Province
等级 | 区域性高温过程 | 区域性干旱过程 |
---|---|---|
一般 | Z<0.27 | Z<0.22 |
较强 | 0.27≤Z<0.41 | 0.22≤Z<0.43 |
强 | 0.41≤Z<0.59 | 0.43≤Z<0.65 |
特强 | Z≥0.59 | Z≥0.65 |
高温过程 时段 | 平均强度/℃ | 日均影响范围/105 km2 | 持续时间/d | ≥35 ℃ (≥37 ℃)日均站数 | ≥40 ℃累计高温站次 | 极端最高气温/℃ (站点及出现时间) | ≥40 ℃日最多站数(时间) | 综合 强度 |
---|---|---|---|---|---|---|---|---|
2022年7月20日至8月30日 | 198.17 | 1.486 | 42 | 71.8(51.3) | 153 | 42.6(修水2022-08-23) | 49(2022-08-23) | 0.883 |
2003年7月8日至8月10日 | 210.74 | 1.494 | 34 | 72.0(50.0) | 284 | 42.2(黎川2003-08-02) | 46(2003-08-02) | 0.857 |
2013年8月4—14日 | 253.84 | 1.556 | 11 | 75.9(62.4) | 98 | 42.0(永新2013-08-10) | 38(2013-08-10) | 0.667 |
2007年7月16日至8月3日 | 176.68 | 1.488 | 19 | 71.4(47.0) | 13 | 40.6(吉安2007-08-02) | 4(2007-07-26) | 0.665 |
1971年7月9—26日 | 172.75 | 1.495 | 18 | 72.9(46.0) | 16 | 40.9(上饶1971-07-25) | 9(1971-07-25) | 0.651 |
1988年7月2—19日 | 168.48 | 1.459 | 18 | 70.7(42.3) | 41 | 41.4(弋阳1988-07-18) | 30(1988-07-18) | 0.639 |
1966年7月27日至8月17日 | 150.86 | 1.383 | 22 | 66.9(35.8) | 27 | 41.2(瑞昌1966-08-10) | 8(1966-08-11) | 0.635 |
1978年6月29日至7月16日 | 155.06 | 1.460 | 18 | 70.9(41.3) | 8 | 40.8(金溪1978-07-15) | 3(1978-07-10) | 0.614 |
2017年7月20—30日 | 208.82 | 1.558 | 11 | 75.1(55.5) | 13 | 40.5(景德镇2017-07-25) | 3(2017-07-28) | 0.610 |
1992年7月20日至8月13日 | 127.45 | 1.378 | 25 | 67.6(30.8) | 19 | 40.9(新建1992-07-31) | 17(1992-07-31) | 0.607 |
Tab.3 The top10 strongest regional high temperature processes in Jiangxi Province from 1959 to 2022
高温过程 时段 | 平均强度/℃ | 日均影响范围/105 km2 | 持续时间/d | ≥35 ℃ (≥37 ℃)日均站数 | ≥40 ℃累计高温站次 | 极端最高气温/℃ (站点及出现时间) | ≥40 ℃日最多站数(时间) | 综合 强度 |
---|---|---|---|---|---|---|---|---|
2022年7月20日至8月30日 | 198.17 | 1.486 | 42 | 71.8(51.3) | 153 | 42.6(修水2022-08-23) | 49(2022-08-23) | 0.883 |
2003年7月8日至8月10日 | 210.74 | 1.494 | 34 | 72.0(50.0) | 284 | 42.2(黎川2003-08-02) | 46(2003-08-02) | 0.857 |
2013年8月4—14日 | 253.84 | 1.556 | 11 | 75.9(62.4) | 98 | 42.0(永新2013-08-10) | 38(2013-08-10) | 0.667 |
2007年7月16日至8月3日 | 176.68 | 1.488 | 19 | 71.4(47.0) | 13 | 40.6(吉安2007-08-02) | 4(2007-07-26) | 0.665 |
1971年7月9—26日 | 172.75 | 1.495 | 18 | 72.9(46.0) | 16 | 40.9(上饶1971-07-25) | 9(1971-07-25) | 0.651 |
1988年7月2—19日 | 168.48 | 1.459 | 18 | 70.7(42.3) | 41 | 41.4(弋阳1988-07-18) | 30(1988-07-18) | 0.639 |
1966年7月27日至8月17日 | 150.86 | 1.383 | 22 | 66.9(35.8) | 27 | 41.2(瑞昌1966-08-10) | 8(1966-08-11) | 0.635 |
1978年6月29日至7月16日 | 155.06 | 1.460 | 18 | 70.9(41.3) | 8 | 40.8(金溪1978-07-15) | 3(1978-07-10) | 0.614 |
2017年7月20—30日 | 208.82 | 1.558 | 11 | 75.1(55.5) | 13 | 40.5(景德镇2017-07-25) | 3(2017-07-28) | 0.610 |
1992年7月20日至8月13日 | 127.45 | 1.378 | 25 | 67.6(30.8) | 19 | 40.9(新建1992-07-31) | 17(1992-07-31) | 0.607 |
干旱过程时段 | 持续时间/d | 日均影响范围/105 km2 | 平均强度 | 日均重旱以上 站数(重旱,特旱) | 累计特旱站次 | 单日最多特旱站数(出现时间) | 综合 强度 |
---|---|---|---|---|---|---|---|
2019年8月20日至2020年1月10日 | 144 | 1.337 | 150.63 | 55.46(12.06,43.40) | 6 250 | 76(2019-12-18) | 0.824 |
2022年7月27日至11月26日 | 123 | 1.429 | 158.31 | 59.41(16.24,43.18) | 5 311 | 80(2022-09-30) | 0.794 |
2011年3月26日至6月6日 | 73 | 1.363 | 166.38 | 59.81(10.25,49.56) | 3 618 | 80(2011-04-29) | 0.684 |
1979年10月10日至1980年1月11日 | 94 | 1.395 | 146.07 | 56.73(19.68,37.05) | 3 483 | 66(1979-11-16) | 0.671 |
2003年7月2日至12月8日 | 160 | 1.181 | 106.44 | 40.01(16.69,23.33) | 3 732 | 60(2003-11-17) | 0.645 |
1978年6月28日至1979年1月11日 | 198 | 1.083 | 98.51 | 36.69(17.10,19.59) | 3 879 | 45(1978-07-15) | 0.645 |
1992年8月12日至12月13日 | 124 | 1.156 | 111.79 | 40.6(15.54,25.06) | 3 108 | 75(1992-11-03) | 0.616 |
2007年10月4日至12月20日 | 78 | 1.434 | 137.38 | 53.22(20.88,32.33) | 2 522 | 62(2007-11-13) | 0.586 |
1991年5月31日至9月6日 | 99 | 1.033 | 105.60 | 37.78(10.94,26.84) | 2 657 | 63(1991-07-30) | 0.567 |
2013年7月29日至11月11日 | 106 | 1.133 | 106.73 | 40.61(18.72,21.90) | 2 321 | 59(2013-11-09) | 0.551 |
Tab.4 The top 10 strongest regional meteorological drought processes in Jiangxi Province from 1959 to 2022
干旱过程时段 | 持续时间/d | 日均影响范围/105 km2 | 平均强度 | 日均重旱以上 站数(重旱,特旱) | 累计特旱站次 | 单日最多特旱站数(出现时间) | 综合 强度 |
---|---|---|---|---|---|---|---|
2019年8月20日至2020年1月10日 | 144 | 1.337 | 150.63 | 55.46(12.06,43.40) | 6 250 | 76(2019-12-18) | 0.824 |
2022年7月27日至11月26日 | 123 | 1.429 | 158.31 | 59.41(16.24,43.18) | 5 311 | 80(2022-09-30) | 0.794 |
2011年3月26日至6月6日 | 73 | 1.363 | 166.38 | 59.81(10.25,49.56) | 3 618 | 80(2011-04-29) | 0.684 |
1979年10月10日至1980年1月11日 | 94 | 1.395 | 146.07 | 56.73(19.68,37.05) | 3 483 | 66(1979-11-16) | 0.671 |
2003年7月2日至12月8日 | 160 | 1.181 | 106.44 | 40.01(16.69,23.33) | 3 732 | 60(2003-11-17) | 0.645 |
1978年6月28日至1979年1月11日 | 198 | 1.083 | 98.51 | 36.69(17.10,19.59) | 3 879 | 45(1978-07-15) | 0.645 |
1992年8月12日至12月13日 | 124 | 1.156 | 111.79 | 40.6(15.54,25.06) | 3 108 | 75(1992-11-03) | 0.616 |
2007年10月4日至12月20日 | 78 | 1.434 | 137.38 | 53.22(20.88,32.33) | 2 522 | 62(2007-11-13) | 0.586 |
1991年5月31日至9月6日 | 99 | 1.033 | 105.60 | 37.78(10.94,26.84) | 2 657 | 63(1991-07-30) | 0.567 |
2013年7月29日至11月11日 | 106 | 1.133 | 106.73 | 40.61(18.72,21.90) | 2 321 | 59(2013-11-09) | 0.551 |
干旱年 | 降水量/mm | 降水距平百分率/% | 影响 区域 | 持续 时间 | 灾害情况 |
---|---|---|---|---|---|
2019 | 144.4 | -58.6 | 全省大部 | 夏秋冬 | 552.6万人受灾,因旱需生活救助161.4万人,因旱饮水困难需救助101.5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5.115×105 hm2,绝收面积9.63×104 hm2;因灾直接经济损失54.9亿元人民币 |
2022 | 192.8 | -48.2 | 全省 | 夏秋冬 | 546.4万人受灾,因旱需生活救助60.5万人,1.9万人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7.032×105 hm2,绝收面积8×104 hm2;直接经济损失71.7亿元人民币 |
2003 | 288.8 | -45.5 | 全省 | 夏秋冬 | 1 355.6万人受灾,200.0万人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1.057×106 hm2,绝收面积2.48×105 hm2;直接经济损失56.8亿元人民币 |
1978 | 319.9 | -49.4 | 全省大部 | 夏秋冬 | 1 267万人受灾;受旱面积8.44×105 hm2,成灾面积4.77×105 hm2,绝收面积2.33×105 hm2,损失粮食约1×106 t |
Tab.5 Statistics of precipitation, precipitation anomaly percentage, affected area, duration and disaster situation of the typical drought processes lasting from summer to winter in recent 64 a in Jiangxi Province
干旱年 | 降水量/mm | 降水距平百分率/% | 影响 区域 | 持续 时间 | 灾害情况 |
---|---|---|---|---|---|
2019 | 144.4 | -58.6 | 全省大部 | 夏秋冬 | 552.6万人受灾,因旱需生活救助161.4万人,因旱饮水困难需救助101.5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5.115×105 hm2,绝收面积9.63×104 hm2;因灾直接经济损失54.9亿元人民币 |
2022 | 192.8 | -48.2 | 全省 | 夏秋冬 | 546.4万人受灾,因旱需生活救助60.5万人,1.9万人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7.032×105 hm2,绝收面积8×104 hm2;直接经济损失71.7亿元人民币 |
2003 | 288.8 | -45.5 | 全省 | 夏秋冬 | 1 355.6万人受灾,200.0万人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1.057×106 hm2,绝收面积2.48×105 hm2;直接经济损失56.8亿元人民币 |
1978 | 319.9 | -49.4 | 全省大部 | 夏秋冬 | 1 267万人受灾;受旱面积8.44×105 hm2,成灾面积4.77×105 hm2,绝收面积2.33×105 hm2,损失粮食约1×106 t |
Fig.2 Changes of number of stations with severe and above drought from June to next January during four typical drought processes lasting from summer to winter
干旱年型 | 年数/a | 年 份 |
---|---|---|
高温干旱复合年 | 22 | 1971, 1976, 1978, 1979, 1981, 1987, 1988, 1990, 1991, 2000, 2001, 2003, 2004,2005, 2007, 2009, 2011, 2013, 2018, 2019, 2021, 2022 |
高温和干旱年 | 15 | 1964, 1968, 1973, 1983, 1989, 1992, 1994, 1995, 1998, 2006, 2008, 2014, 2016, 2017, 2020 |
干旱年 | 12 | 1972, 1974, 1977, 1980, 1982, 1984, 1985, 1986, 1993, 1996, 1997, 1999 |
高温年 | 9 | 1961, 1962, 1963, 1966, 1967, 1969, 1970, 2010, 2012 |
正常年 | 6 | 1959, 1960, 1965, 1975, 2002, 2015 |
Tab.6 The statistics of high temerature years, drought years, high temperature and drought years and compound high temperature and drought years in Jiangxi during 1959-2022
干旱年型 | 年数/a | 年 份 |
---|---|---|
高温干旱复合年 | 22 | 1971, 1976, 1978, 1979, 1981, 1987, 1988, 1990, 1991, 2000, 2001, 2003, 2004,2005, 2007, 2009, 2011, 2013, 2018, 2019, 2021, 2022 |
高温和干旱年 | 15 | 1964, 1968, 1973, 1983, 1989, 1992, 1994, 1995, 1998, 2006, 2008, 2014, 2016, 2017, 2020 |
干旱年 | 12 | 1972, 1974, 1977, 1980, 1982, 1984, 1985, 1986, 1993, 1996, 1997, 1999 |
高温年 | 9 | 1961, 1962, 1963, 1966, 1967, 1969, 1970, 2010, 2012 |
正常年 | 6 | 1959, 1960, 1965, 1975, 2002, 2015 |
Fig.4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xtreme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a, Unit: ℃) and the top three in history (b) in Jiangxi Province in the summer and autumn of 2022
Fig.5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rought with different grades on July 12 (a) and 30 (b), August 17 (c) and September 2 (d) in 2022 in Jiangxi Province
Fig.6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oderate and above drought days (a, Unit: d) and the top three in history (b) in Jiangxi Province from late June to mid November 2022
五河和 鄱阳湖 | 代表站 | 最低水位 (出现日期) | 建站以来历史 最低水位 (出现年份) | 历史最高水位 |
---|---|---|---|---|
饶河 | 虎山 | 18.10(2022-11-13) | 18.10(2022) | 32.28 |
渡峰坑 | 20.93(2022-01-02) | 20.93(2022) | 34.27 | |
抚河 | 李家渡 | 20.51(2022-11-25) | 20.51(2022) | 33.08 |
修河 | 永修 | 13.93(2022-10-19) | 13.60(2019) | 23.63 |
万家埠 | 19.29(2022-10-28) | 19.29(2022) | 29.68 | |
信江 | 梅港 | 15.45(2022-10-29) | 15.45(2022) | 29.84 |
赣江 | 外洲 | 10.62(2022-11-03) | 10.62(2022) | 33.08 |
鄱阳湖 | 星子 | 6.46(2022-11-17) | 6.46(2022) | 22.63 |
Tab.7
五河和 鄱阳湖 | 代表站 | 最低水位 (出现日期) | 建站以来历史 最低水位 (出现年份) | 历史最高水位 |
---|---|---|---|---|
饶河 | 虎山 | 18.10(2022-11-13) | 18.10(2022) | 32.28 |
渡峰坑 | 20.93(2022-01-02) | 20.93(2022) | 34.27 | |
抚河 | 李家渡 | 20.51(2022-11-25) | 20.51(2022) | 33.08 |
修河 | 永修 | 13.93(2022-10-19) | 13.60(2019) | 23.63 |
万家埠 | 19.29(2022-10-28) | 19.29(2022) | 29.68 | |
信江 | 梅港 | 15.45(2022-10-29) | 15.45(2022) | 29.84 |
赣江 | 外洲 | 10.62(2022-11-03) | 10.62(2022) | 33.08 |
鄱阳湖 | 星子 | 6.46(2022-11-17) | 6.46(2022) | 22.63 |
[1] |
蔡怡亨, 李帅, 张强, 等, 2023. 1997—2021年四川省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 干旱气象, 41(2): 241-250.
DOI |
[2] | 陈双溪, 2006.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江西卷[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
[3] | 成青燕, 高晓清, 林纾, 等, 2017. 基于MCI指标的甘肃省近50年干旱特征分析[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35(1): 211-218. |
[4] |
范进进, 秦鹏程, 史瑞琴, 等, 2022. 气候变化背景下湖北省高温干旱复合灾害变化特征[J]. 干旱气象, 40(5): 780-790.
DOI |
[5] | 冯冬蕾, 程志刚, 赵雷, 等, 2020. 4种干旱判别指数在东北地区适用性分析[J]. 干旱区地理, 43(2): 371-379. |
[6] | 高睿娜, 王素艳, 高娜, 等, 2021. CI和MCI干旱指数在宁夏的适应性对比[J]. 干旱气象, 39(2): 185-192. |
[7] | 郝增超, 张璇, 郝芳华, 等, 2023. 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影响及应对[J]. 水资源保护, 39(6): 46-52. |
[8] | 江南都市网, 2022. 预计未来10天江西气象干旱持续[EB/OL]. (2022-08-23) [2022-08-23]. http://www.jnds.com.cn/system/2022/08/23/030181987.shtml. |
[9] | 李世勤, 崔家佳, 许小华, 等, 2023. 江西省防汛抗旱应急管理实务[M].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10] |
李忆平, 张金玉, 岳平, 等, 2022. 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重大干旱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 干旱气象, 40(5): 733-747.
DOI |
[11] | 李莹, 叶殿秀, 高歌, 等, 2023. 2022年夏季中国气候特征及主要天气气候事件[J]. 大气科学学报, 46(1): 110-118. |
[12] | 廖要明, 张存杰, 2017. 基于MCI的中国干旱时空分布及灾情变化特征[J]. 气象, 43(11): 1 402-1 409. |
[13] | 刘文英, 孙素琴, 2020. 1959—2019年江西省一季稻热害发生特征[J]. 气象与减灾研究, 43(4): 307-313. |
[14] | 刘文英, 孙素琴, 刘冬梅, 等, 2021. 1959—2020年江西省持续区域性高温过程特征[J]. 气象与减灾研究, 44(4): 251-256. |
[15] | 罗晓玲, 杜尧东, 郑璟, 2016. 广东高温热浪致人体健康风险区划[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12(2): 139-146. |
[16] | 年飞翔, 王丹丹, 2021. 1960—2019年静海高温天气变化特征分析及日高温概率模型[J]. 四川环境, 40(1): 93-99. |
[17] | 孙素琴, 吴静, 唐春燕, 等, 2024. 基于智能网格预报的江西暴雨灾害风险预评估研究[J]. 灾害学, 39(1): 37-44. |
[18] | 王成岗, 2014. 广东省登革流行特征及气象因素对广州市登革的影响研究[D]. 山东: 山东大学. |
[19] |
王劲松, 张强, 王素萍, 等, 2015. 西南和华南干旱灾害链特征分析[J]. 干旱气象, 33(2): 187-194.
DOI |
[20] |
王胜, 田红, 吴蓉, 等, 2022. 2022年安徽省区域性高温和干旱过程综合评估[J]. 干旱气象, 40(5): 771-779.
DOI |
[21] |
王素萍, 王劲松, 张强, 等, 2020. 多种干旱指数在中国北方的适用性及其差异原因初探[J]. 高原气象, 39(3): 628-640.
DOI |
[22] | 王义臣, 2015. 气候变化视角下城市高温热浪脆弱性评价研究[D]. 北京: 北京建筑大学. |
[23] | 王迎春, 郑大玮, 李青春, 2009. 城市气象灾害[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75. |
[24] | 吴秀兰, 段春锋, 玛依拉·买买提艾力, 等, 2022. 基于MCI的新疆近60 a干旱时空特征分析[J]. 干旱区研究, 39(1): 75-83. |
[25] | 谢傲, 罗伯良, 邓剑波, 等, 2023. 湖南2022/2023年夏秋冬季持续极端干旱事件特征及成因分析[J]. 干旱气象, 41(6): 910-922. |
[26] | 谢五三, 张强, 李威, 等, 2021. 干旱指数在中国东北、西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适用性分析[J]. 高原气象, 40(5): 1 136-1 146. |
[27] | 辛佳洁, 赵冠男, 黄子立, 等, 2023. 1961—2021年江西省气象干旱时空分布特征[J]. 气象与减灾研究, 46(1): 9-17. |
[28] | 徐卫明, 2020. 江西省2019年夏秋冬连旱应对实践[J]. 中国防汛抗旱, 30(2): 5-7. |
[29] | 许彬, 罗少华, 占明锦, 等, 2022. 2022年江西异常高温特征分析及适应性对策[J]. 能源研究与管理, 14(4): 42-47. |
[30] | 许丹, 龙俐, 张东海, 等, 2023. 基于MCI干旱综合指数的贵州省干旱时空分布及灾情变化特征[J]. 干旱气象, 41(6): 897-909. |
[31] | 杨歆雨, 张容焱, 潘航, 等, 2022. 福建省多维度气象干旱特征时空分布分析[J]. 气象, 48(12): 1 565-1 576. |
[32] | 叶殿秀, 邹旭恺, 张强, 等, 2008. 长江三峡库区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4(2): 200-204. |
[33] | 张皓, 毛文书, 师春香, 等, 2022. 基于MCI指数的西南地区近60年夏季干旱特征[J].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37(4): 442-448. |
[34] |
张灵, 郭广芬, 熊开国, 等, 2023. 长江流域2022年夏季高温过程的成因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42(5): 971-981.
DOI |
[35] | 张强, 姚玉璧, 李耀辉, 等, 2020. 中国干旱事件成因和变化规律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气象学报, 78(3): 500-521. |
[36] | 中国气象局, 2021. 区域性干旱过程监测评估方法(QX/T 597—2021)[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
[37] | 中国气象局, 2007.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中国气象局第16号令)[EB/OL]. (2007-06-28) [2007-06-28]. https://www.gov.cn/flfg/2007-06/28/content_665217.htm. |
[38] | 周广胜, 2015.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研究展望[J]. 气象与环境科学, 38(1): 80-94. |
[39] | 朱伟军, 王燕娜, 周兵, 等, 2016. 西北东部夏季极端干旱事件机理分析[J]. 大气科学学报, 39(4): 468-479. |
[40] | DAI A G, 2013. Increasing drought under global warming in observations and models[J]. Nature Climate Change, 3(1): 52-58. |
[41] | WU X Y, HAO Z C, HAO F H, et al, 2019. Dry-hot magnitude index: A joint indicator for compound event analysis[J].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14(6),064017. DOI:10.1088/1748-9326/ab1ec7. |
[42] | YOU Q L, JIANG Z H, KONG L, et al, 2017. A comparison of heat wave climatologies and trends in China based on multiple definitions[J]. Climate Dynamics, 48(11/12): 3 975-3 989. |
Viewed | ||||||
Full text |
|
|||||
Abstract |
|
|||||
©2018 Journal of Arid Meteorology
Tel: 0931-2402270、0931-2402775 Email:ghqx@iamcma.cn、ghs_ghq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