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气象 ›› 2025, Vol. 43 ›› Issue (3): 413-423.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5-03-0413
        
                                                                                                                                            陈敏1,2( ), 陈豫英1,3(
), 陈豫英1,3( ), 陈荣1,2, 陈宇曦1, 杨苑媛1,2
), 陈荣1,2, 陈宇曦1, 杨苑媛1,2
                  
        
        
        
        
    
        
                    CHEN Min1,2( ), CHEN Yuying1,3(
), CHEN Yuying1,3( ), CHEN Rong1,2, CHEN Yuxi1, YANG Yuanyuan1,2
), CHEN Rong1,2, CHEN Yuxi1, YANG Yuanyuan1,2
			  
			
			
			
                
        
    
摘要: 为加强加密自动站资料在贺兰山东麓暴雨预报中的应用,对2016—2021年该地17次暴雨过程,基于逐时地面气象要素和ERA5再分析资料,按照冷空气强度将其分为冷暖交汇型、暖区型和弱冷空气入侵型,并对比分析其降水分布、环流特征及地面气象要素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冷暖交汇型暴雨高空槽深厚,低层高湿区范围广,但偏南风和水汽通量均较弱,降水范围广,平均雨量大,但降水效率低于暖区型暴雨;暖区型暴雨低层水汽通量及偏南风最强,但高层辐散场最弱,高湿区分散,降水效率高,局地性、极端性强;弱冷空气入侵型暴雨低层暖湿条件优于冷暖交汇型,在高层冷空气触发下,降水量级和对流性强于冷暖交汇型。降水开始前1 h,3类暴雨均降温、升压、风速增大,其中气温变化最明显,露点温度变化各有差异。降水开始前5 h,气温下降、相对湿度上升,以降水前1 h变幅最大,降水开始后趋于稳定,但各型暴雨开始降温时次和幅度不同,相对湿度增长速度不同;露点温度先升后降,降水前1 h至降水后2 h出现极大值;风速变化各有不同。本文得出的指标对于暖区型暴雨效果相对最好,TS评分48.65%,冷暖交汇型次之,弱冷空气入侵型最差。变湿、变压以及露点温度变化3类指标达标率较高(多在50.00%以上),部分超过55.00%,可用于提高暴雨监测预警能力;变温(达标率不足50.00%)和变风(达标率约30.00%)指标预报能力较弱,仍需优化。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