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邓彪, 孙蕊, 邢开瑜, 等, 2024. 1961—2022年四川省区域性干旱过程识别及时空演变特征[J].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44(1):85-93.
|
[2] |
高洁, 肖红茹, 郭善云, 2023. 2022年夏季四川持续高温干旱特征及初步分析[J]. 沙漠与绿洲气象, 17(5):118-126.
|
[3] |
龚道溢, 朱锦红, 王绍武, 2002. 长江流域夏季降水与前期北极涛动的显著相关[J]. 科学通报, 47(7):546-549.
|
[4] |
何慧根, 张驰, 吴遥, 等, 2023. 重庆夏季高温干旱特征及其对拉尼娜事件的响应[J]. 干旱气象, 41(6):873-883.
|
[5] |
黄小梅, 赵旋, 肖丁木, 2019. 1961—2016年四川盆地夏季高温热浪变化特征分析[J].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39(2):14-22.
|
[6] |
李新周, 马柱国, 刘晓东, 2006. 中国北方干旱化年代际特征与大气环流的关系[J]. 大气科学, 30(2):277-284.
|
[7] |
李忆平, 李耀辉, 2017. 气象干旱指数在中国的适应性研究进展[J]. 干旱气象, 35(5):709-723.
DOI
|
[8] |
李永华, 徐海明, 刘德, 2009. 2006年夏季西南地区东部特大干旱及其大气环流异常[J]. 气象学报, 67(1):122-132.
|
[9] |
李韵婕, 任福民, 李忆平, 等, 2014. 1960—2010年中国西南地区区域性气象干旱事件的特征分析[J]. 气象学报, 72(2):266-276.
|
[10] |
廖要明, 张存杰, 2017. 基于MCI的中国干旱时空分布及灾情变化特征[J]. 气象, 43(11):1402-1 409.
|
[11] |
刘晓冉, 程炳岩, 杨茜, 等, 2009. 川渝地区夏季高温干旱变化特征及其异常年环流形势分析[J]. 高原气象, 28(2):306-313.
|
[12] |
彭京备, 刘舸, 孙淑清, 2016. 2013年我国南方持续性高温天气及副热带高压异常维持的成因分析[J]. 大气科学, 40(5):897-906.
|
[13] |
彭京备, 张庆云, 布和朝鲁, 2007. 2006年川渝地区高温干旱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 气候与环境研究, 12(3):464-474.
|
[14] |
齐冬梅, 李跃清, 王莺, 等, 2017. 基于Z指数的四川干旱时空分布特征[J]. 干旱气象, 35(5):734-744.
DOI
|
[15] |
祁海霞, 智协飞, 白永清, 2011. 中国干旱发生频率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J]. 大气科学学报, 34(4):447-455.
|
[16] |
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2017. 气象干旱等级:GB/T 20481—2017[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
[17] |
邵小路, 姚凤梅, 张佳华, 等, 2014. 华北地区夏季旱涝的大气环流特征诊断[J]. 干旱区研究, 31(1):131-137.
|
[18] |
苏秀程, 王磊, 李奇临, 等, 2014. 近50 a中国西南地区地表干湿状况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9(1):104-116.
DOI
|
[19] |
孙昭萱, 张强, 孙蕊, 等, 2022. 2022年西南地区极端高温干旱特征及其主要影响[J]. 干旱气象, 40(5):764-770.
DOI
|
[20] |
王劲松, 姚玉璧, 王莺, 等, 2022. 青藏高原地区气象干旱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球科学进展, 37(5):441-461.
DOI
|
[21] |
王明田, 王翔, 黄晚华, 等, 2012. 基于相对湿润度指数的西南地区季节性干旱时空分布特征[J]. 农业工程学报, 28(19):85-92.
|
[22] |
王素萍, 王劲松, 张强, 等, 2015. 几种干旱指标对西南和华南区域月尺度干旱监测的适用性评价[J]. 高原气象, 34(6):1616-1 624.
|
[23] |
巫娜, 罗凝谊, 许勇, 2014. 四川盆地干旱灾害统计特征[J]. 气象科技, 42(2):309-313.
|
[24] |
吴遥, 唐红玉, 董新宁, 等, 2024. 2022年夏季重庆极端高温天气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 暴雨灾害, 43(1):110-120.
|
[25] |
武新英, 郝增超, 张璇, 等, 2021. 中国夏季复合高温干旱分布及变异趋势[J].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12):90-98.
|
[26] |
谢五三, 张强, 李威, 等, 2021. 干旱指数在中国东北、西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适用性分析[J]. 高原气象, 40(5):1136-1 146.
|
[27] |
姚玉璧, 张强, 王劲松, 等, 2015. 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西南干旱时空分异特征[J]. 资源科学, 37(9):1774-1 784.
|
[28] |
张驰, 唐红玉, 吴遥, 等, 2019. 两种干旱指数在重庆极端干旱事件中的应用[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1(11):92-103.
|
[29] |
张强, 韩兰英, 郝小翠, 等, 2015a.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旱灾损失率的影响及其南北区域差异性[J]. 气象学报, 73(6):1092-1 103.
|
[30] |
张强, 姚玉璧, 李耀辉, 等, 2015b. 中国西北地区干旱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减灾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展望[J]. 地球科学进展, 30(2):196-213.
|
[31] |
张庆云, 陶诗言, 彭京备, 2008. 我国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成因机理的研究进展[J]. 大气科学, 32(4):815-825.
|
[32] |
张琼, 刘平, 吴国雄, 2003. 印度洋和南海海温与长江中下游旱涝[J]. 大气科学, 27(6):992-1 006.
|
[33] |
周斌, 王春学, 张顺谦, 2021. 1961—2018年四川盆地极端伏旱日数准2 a周期变化特征及其可能成因[J]. 干旱气象, 39(5):727-733.
DOI
|
[34] |
朱伟军, 王燕娜, 周兵, 等, 2016. 西北东部夏季极端干旱事件机理分析[J]. 大气科学学报, 39(4):468-479.
|
[35] |
SU B D, HUANG J L, FISCHER T, et al, 2018. Drought losses in China might double between the 1.5 ℃ and 2.0 ℃ warming[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5(42): 10 600-10 605.
|
[36] |
REN Y L, YUE P, ZHANG Q, et al, 2021. Influence of land surface aridification on regional monsoon precipitation in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transition zone[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144(1): 93-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