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敖雪, 翟晴飞, 崔妍, 等, 2020. 不同升温情景下中国东北地区平均气候和极端气候事件变化预估[J]. 气象与环境学报, 36(5): 40-51.
|
[2] |
陈敏, 颜鹏程, 张铁军, 等, 2022. 基于MCI的1961—2016年中国北方不同等级干旱趋势研究[J]. 甘肃科技, 38(16): 33-37.
|
[3] |
冯波, 闫佰忠, 章光新, 2014. 松花江流域水文干旱联合概率分布特征研究[J]. 节水灌溉, (5): 38-42+47.
|
[4] |
高峰, 王宝书, 2008. 全球变暖与东北地区气温变化研究[J]. 海洋预报, 25(1): 26-30.
|
[5] |
郭梦, 张奇莹, 钱会, 等, 2019. 基于SPEI干旱指数的陕西省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30(3): 127-132+138.
|
[6] |
郭晓丽, 陈素华, 2018. 内蒙古中部地区春玉米水分亏缺时空特征[J]. 干旱气象, 36(2): 295-300.
DOI
|
[7] |
李析男, 谢平, 李彬彬, 等, 2014. 变化环境下不同等级干旱事件发生概率的计算方法——以无定河流域为例[J]. 水利学报, 45(5): 585-594.
|
[8] |
李雪纯, 赵君, 徐进超, 2018. 基于降水距平百分率的安徽省近50 a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9): 133-136+143.
|
[9] |
廖要明, 张存杰, 2017. 基于MCI的中国干旱时空分布及灾情变化特征[J]. 气象, 43(11): 1 402-1 409.
|
[10] |
刘玉莲, 于宏敏, 2012. 基于CI指数的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关键期干旱变化[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8(1): 48-54.
|
[11] |
刘玉汐, 任景全, 孙月, 等, 2020. 1971—2016年东北地区农业气象灾害损失变化特征及影响[J]. 干旱气象, 38(4): 647-654.
|
[12] |
马建勇, 许吟隆, 潘婕, 2012. 基于SPI与相对湿润度指数的1961—2009年东北地区5—9月干旱趋势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8(3): 90-95.
|
[13] |
马柱国, 符淙斌, 2006. 1951—2004年中国北方干旱化基本事实[J]. 科学通报, 51(20): 2 429-2 439.
|
[14] |
马柱国, 符淙斌, 2007. 20世纪下半叶全球干旱化的事实及其与大尺度背景的联系[J]. 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 37 (2): 222-233.
|
[15] |
孟鑫, 智协飞, 2016. 东北地区夏季干旱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J]. 大气科学学报, 39(4): 562-568.
|
[16] |
木沙·如孜, 雷晓云, 白云岗, 等, 2014. 塔里木河流域旱灾发生规律[J]. 干旱区研究, 31(2): 274-278.
|
[17] |
钱正安, 吴统文, 宋敏红, 等, 2001. 干旱灾害和我国西北干旱气候的研究进展及问题[J]. 地球科学进展, 16(1): 28-38.
|
[18] |
申双和, 张方敏, 盛琼, 2009. 1975—2004年中国湿润指数时空变化特征[J]. 农业工程学报, 25(1): 11-15.
|
[19] |
孙力, 安刚, 廉毅, 等, 2002. 中国东北地区夏季旱涝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J]. 气候与环境研究, 7(1): 102-113.
|
[20] |
汪秀清, 陈长胜, 张智勇, 等, 2006. 东北地区夏季旱涝的区域特征及水汽异常输送[J]. 自然灾害学报, 15(4): 53-58.
|
[21] |
王素萍, 王劲松, 张强, 等, 2020. 多种干旱指数在中国北方的适用性及其差异原因初探[J]. 高原气象, 39(3): 628-640.
DOI
|
[22] |
王亚平, 黄耀, 张稳, 2008. 中国东北三省1960—2005年地表干燥度变化趋势[J]. 地球科学进展, 23(6): 619-626.
DOI
|
[23] |
王莺, 张强, 王劲松, 等, 2022. 21世纪以来干旱研究的若干新进展与展望[J]. 干旱气象, 40(4): 549-566.
DOI
|
[24] |
王盈, 2020. 五种干旱指数在呼和浩特市地区的适用性研究[D]. 内蒙古: 内蒙古农业大学: 8-12.
|
[25] |
韦潇宇, 胡琦, 马雪晴, 等, 2018. 基于SPEI的华北平原夏玉米生长季干旱时空变化特征[J]. 干旱气象, 36(4): 554-560.
|
[26] |
魏凤英, 张婷, 2009. 东北地区干旱强度频率分布特征及其环流背景[J]. 自然灾害学报, 18(3): 1-7.
|
[27] |
吴黎, 解文欢, 张有智, 等, 2022. 基于温度植被干旱指数的黑龙江省20年干旱时空特征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 29(5): 358-363.
|
[28] |
薛亮, 袁淑杰, 王劲松, 2023. 我国不同区域气象干旱成因研究进展与展望[J]. 干旱气象, 41(1): 1-13.
DOI
|
[29] |
杨霏云, 郑秋红, 罗蒋梅, 等, 2015. 实用农业气象指标[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1-23.
|
[30] |
杨文通, 张丽媛, 高宇, 2022. 东北三省农业旱灾特征及重现期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36(10): 133-141.
|
[31] |
于宏敏, 刘玉莲, 高永刚, 等, 2012. 松花江流域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3-7.
|
[32] |
张强, 韩兰英, 郝小翠, 等, 2015.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旱灾损失率的影响及其南北区域差异性[J]. 气象学报, 73(6): 1 092-1 103.
|
[33] |
张强, 姚玉璧, 李耀辉, 等, 2020. 中国干旱事件成因和变化规律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气象学报, 78(3): 500-521.
|
[34] |
张强, 张良, 崔显成, 等, 2011. 干旱监测与评价技术的发展及其科学挑战[J]. 地球科学进展, 26(7): 763-778.
|
[35] |
赵茹欣, 王会肖, 杨会彩, 等, 2017. 基于标准降水指数的黑龙江省气象干旱特征分析[J]. 节水灌溉, (12): 56-62+67.
|
[36] |
赵一磊, 任福民, 李栋梁, 等, 2013. 基于有效降水干旱指数的改进研究[J]. 气象, 39(5): 600-607.
|
[37] |
中国气象局, 2017. 气象干旱等级: GB/T20481—2017[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
[38] |
邹旭恺, 张强, 2008. 近半个世纪我国干旱变化的初步研究[J]. 应用气象学报, 19(6): 679-687.
|
[39] |
LIU Z Q, JIANG L P, SHI C X, et al, 2023. CRA-40/Atmosphere: the first-generation Chinese atmospheric reanalysis(1979-2018): system description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J].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37(1): 1-19.
DOI
|
[40] |
OBASI G O P, 1994. WMO’s Role in the international decade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J].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75(9): 1 655-1 661.
DOI
URL
|
[41] |
YU X J, ZHANG L X, ZHOU T J, et al, 2021. The Asian subtropical westerly jet stream in CRA-40, ERA5, and CFSR reanalysis data: comparative assessment[J].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35(1): 46-63.
DOI
|
[42] |
ZHAO D, ZHANG L X, ZHOU T J, et al, 2021. Contributions of local and remote atmospheric moisture fluxes to east China precipitation estimated from CRA-40 reanalysis[J].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35(1): 32-45.
DOI
|
[43] |
ZHOU H, LIU Y B, 2016. SPI based meteorological drought assessment over a humid basin: effects of processing schemes[J]. Water, 8(9), 373. https://doi.org/10.3390/w8090373.
DOI
UR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