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保国, 栗珂, 刘跃峰, 等, 2010. 层状云人工增雨可播性实时识别微物理判据研究[C]// 中国气象学会. 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分会场论文集. 北京: 气象出版社.
|
[2] |
陈乾, 田清鉴, 2013. 开发长江上游空中云水资源增加南水北调中线的水量[J]. 干旱气象, 31(1): 163-173.
DOI
|
[3] |
陈文选, 王俊, 2001. 黄淮气旋降水性层状云系微物理特征的综合分析[J]. 气象, 27(10): 13-16.
|
[4] |
付娇, 王姝怡, 董晓波, 等, 2023. 基于飞机探测的华北南部低槽冷锋云系宏微物理结构特征[J]. 干旱气象, 41(3): 450-462.
DOI
|
[5] |
胡志晋, 2001. 层状云人工增雨机制、条件和方法的探讨[J]. 应用气象学报, 12(增刊1): 10-13.
|
[6] |
李慧, 郑旭程, 苏立娟, 等, 2023. 基于毫米波云雷达的黄河流域内蒙古段云宏观特征分析[J]. 干旱气象, 41(3): 434-441.
DOI
|
[7] |
李仑格, 德力格尔, 2001. 高原东部春季降水云层的微物理特征分析[J]. 高原气象, 20(2): 191-196.
|
[8] |
李淑日, 王广河, 刘卫国, 2001. 降水性层状云微物理结构个例分析[J]. 气象, 27(11): 17-21.
|
[9] |
刘健, 李茂仑, 蒋彤, 等, 2005. 吉林省春季降水性层状云基本结构及降水潜力的初步研究[J]. 气象科学, 25(6): 609-616.
|
[10] |
刘晓璐, 张元, 刘东升, 2021. 机载热线含水量仪探测数据校验方法[J]. 应用气象学报, 32(6): 748-758.
|
[11] |
秦彦硕, 刘世玺, 范根昌, 等, 2015. 华北地区春季一次层状云的微物理特征及可播性分析[J]. 干旱气象, 33(3): 481-489.
DOI
|
[12] |
孙玉稳, 李宝东, 刘伟, 等, 2015. 河北秋季层状云物理结构及适播性分析[J]. 高原气象, 34(1): 237-250.
DOI
|
[13] |
陶树旺, 刘卫国, 李念童, 等, 2001. 层状冷云人工增雨可播性实时识别技术研究[J]. 应用气象学报, 12(增刊1): 14-22.
|
[14] |
王扬锋, 雷恒池, 樊鹏, 等, 2007. 一次延安层状云微物理结构特征及降水机制研究[J]. 高原气象, 26(2): 388-395.
|
[15] |
许志丽, 衣娜娜, 毕立格, 等, 2022. 内蒙古中部一次春季透雨过程的云微物理特征分析[J]. 干旱气象, 40(4): 632-639.
DOI
|
[16] |
杨春荣, 王洪丽, 王爱军, 2011. 阿荣旗2008年春季第一场透雨天气分析[J]. 内蒙古气象(1): 25-26.
|
[17] |
杨文霞, 牛生杰, 魏俊国, 等, 2005. 河北省层状云降水系统微物理结构的飞机观测研究[J]. 高原气象, 24(1): 84-90.
|
[18] |
杨阳, 齐月, 赵鸿, 等, 2022. 水分胁迫对干旱半干旱区玉米关键生育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及评价[J]. 干旱气象, 40(6): 1 059-1 067.
|
[19] |
游来光, 1994. 利用粒子测量系统研究云物理过程和人工增雨条件[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
[20] |
游来光, 熊光莹, 高明忍, 等, 1965. 春季吉林地区层状冷云中冰晶的形成与雪晶增长特点[J]. 气象学报, 23(4): 423-433.
|
[21] |
张连云, 冯桂利, 1997. 降水性层状云的微物理特征及人工增雨催化条件的研究[J]. 气象, 23(5): 4-8.
|
[22] |
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 2003. 人工影响天气岗位培训教材[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
[23] |
周德平, 宫福久, 高建春, 等, 2004. 一次飞机播云的微物理效应分析[J]. 气象科学, 24(4): 405-412.
|
[24] |
周黎明, 王庆, 龚佃利, 等, 2016. 2015年春季山东一场转折性降水微物理特征分析[J]. 干旱气象, 34(4): 678-684.
DOI
|
[25] |
周毓荃, 1997. 河南春季降水性层状云微物理特征及催化潜力分析[J]. 河南气象, 20(3): 37-38.
|
[26] |
赵雪雁, 王亚茹, 张钦, 等, 2015. 近50 a青藏高原东部夏半年强降水事件的气候特征[J]. 干旱区地理, 38(4): 675-683.
|
[27] |
HOBBS P V, 1991. Twenty years of airborne research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J].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72(11): 1 707-1 716.
|
[28] |
ORVILLE H D, FARLEY R D, HIRSCH J H, 1984. Some surprising results from simulated seeding of stratiform-type clouds[J]. Journal of Climate and Applied Meteorology, 23(12): 1 585-1 600.
|
[29] |
RANGNO A L, HOBBS P V, 2001. Ice particles in stratiform clouds in the Arctic and possible mechanisms for the production of high ice concentrations[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106(D14): 15 065-15 0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