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白淑英, 王莉, 史建桥, 2012. 长江流域NDVI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时滞效应[J]. 中国农业气象, 33(4): 579-586. | 
																													
																						| [2] | 白艳萍, 张豪, 2019. 基于甘肃省的气温空间分布模拟插值方法讨论[J]. 甘肃科技, 35(9): 32-35. | 
																													
																						| [3] | 鲍文中, 张强, 陶健红, 等, 2018. 甘肃气候[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 
																													
																						| [4] | 常继青, 牛最荣, 2014. 甘肃黄河流域与疏勒河流域降水径流变化特性对比分析[J]. 水文, 34(5): 94-96. | 
																													
																						| [5] | 陈晨, 王义民, 黎云云, 等, 2022. 黄河流域1982—2015年不同气候区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长江科学院院报, 39(2): 56-62. DOI
 | 
																													
																						| [6] | 崔丹丹, 张耀南, 陈广庭, 2014. 2001—2010年甘肃省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J]. 中国沙漠, 34(4): 1 161-1 166 | 
																													
																						| [7] | 戴晓爱, 马佳欣, 唐艺菱, 等, 2024. 甘肃省植被时空动态变化及其归因分析[J]. 生态环境学报, 33(8): 1 163-1 173 | 
																													
																						| [8] | 邓晨晖, 白红英, 高山, 等, 2018. 秦岭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响应[J]. 自然资源学报, 33(3): 425-438. DOI
 | 
																													
																						| [9] | 丁海勇, 丁昕玮, 2020. 基于SPOT_NDVI的甘肃省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地形因子的关系[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9(12):2665-2 678 | 
																													
																						| [10] | 董晓雪, 2021. 黄河上游植被长期格局变化、成因及其对水文过程的影响[D]. 兰州: 兰州大学. | 
																													
																						| [11] | 高健健, 穆兴民, 孙文义, 2015. 2000—2012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J]. 人民黄河, 37(11): 85-91. | 
																													
																						| [12] | 何国兴, 柳小妮, 张德罡, 等, 2021. 甘肃省草地NPP时空变化及对气候因子的响应[J]. 草地学报, 29(4): 788-797. DOI
 | 
																													
																						| [13] | 何勇, 2021. 白银市市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J]. 中国水土保持(4): 37-40. | 
																													
																						| [14] | 金凯, 王飞, 韩剑桥, 等, 2020. 1982—2015年中国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NDVI变化的影响[J]. 地理学报, 75(5): 961-974. DOI
 | 
																													
																						| [15] | 靳峰, 戈文艳, 秦伟, 等, 2023. 甘肃省植被时空变化及其未来发展潜力[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中英文, 21(1): 110-118. | 
																													
																						| [16] | 李春晖, 杨志峰, 2004. 黄河流域NDVI时空变化及其与降水/径流关系[J]. 地理研究, 23(6): 753-759. | 
																													
																						| [17] | 李辉霞, 刘国华, 傅伯杰, 2011. 基于NDVI的三江源地区植被生长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J]. 生态学报, 31(19):5495-5 504 | 
																													
																						| [18] | 李双双, 延军平, 万佳, 2012. 近10年陕甘宁黄土高原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J]. 地理学报, 67(7): 960-970. | 
																													
																						| [19] | 李想, 李国平, 2022. 四川夏季降水量空间插值方法的比较[J]. 干旱气象, 40(5): 897-907. DOI
 | 
																													
																						| [20] | 刘海, 黄跃飞, 郑粮, 2020. 气候与人类活动对丹江口水源区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36(6): 97-105. | 
																													
																						| [21] | 刘海, 刘凤, 郑粮, 2021. 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35(4): 144-151. | 
																													
																						| [22] | 刘绿柳, 许红梅, 2007. 黄河流域主要植被类型NDVI变化规律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J]. 中国农业气象, 28(3): 334-337. | 
																													
																						| [23] | 刘启兴, 董国涛, 景海涛, 等, 2019. 2000—2016年黄河源区植被NDVI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J]. 水土保持研究, 26(3): 86-92. | 
																													
																						| [24] | 陆荫, 张强, 李晓红, 等, 2020. 黄河流域甘肃段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对气候因子的响应[J]. 水土保持通报, 40(2): 232-238. | 
																													
																						| [25] | 马森, 张代青, 张惠, 等, 2023. 塔里木河流域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43(4): 76-83. | 
																													
																						| [26] | 马守存, 保广裕, 郭广, 等, 2018. 1982—2013年黄河源区植被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干旱气象, 36(2): 226-233. DOI
 | 
																													
																						| [27] | 毛爱华, 毛红霞, 李璇, 等, 2021. 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建设研究[J]. 资源节约与环保,(6): 37-40. | 
																													
																						| [28] | 秦国玲, 2017. 土地整治对NDVI的影响研究[D]. 昆明: 昆明理工大学. | 
																													
																						| [29] | 申建秀, 王秀红, 刘羽, 等, 2012. 退耕还林前后甘肃正宁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J]. 水土保持研究, 19(4): 59-64. | 
																													
																						| [30] | 施雅风, 沈永平, 胡汝骥, 2002. 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信号、影响和前景初步探讨[J]. 冰川冻土, 24(3): 219-226. | 
																													
																						| [31] | 施雅风, 沈永平, 李栋梁, 等, 2003. 中国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特征和趋势探讨[J]. 第四纪研究, 23(2): 152-164. | 
																													
																						| [32] | 石玉琼, 郑亚云, 李团胜, 2018. 榆林地区2000—2014年NDVI时空变化[J]. 生态学杂志, 37(1): 211-218. | 
																													
																						| [33] | 孙锐, 陈少辉, 苏红波, 2019. 2000—2016年黄土高原不同土地覆盖类型植被NDVI时空变化[J]. 地理科学进展, 38(8):1248-1 258 | 
																													
																						| [34] | 孙睿, 刘昌明, 朱启疆, 2001. 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与降水的关系[J]. 地理学报, 56(6): 667-672. | 
																													
																						| [35] | 王强, 张廷斌, 易桂花, 等, 2017. 横断山区2004—2014年植被NPP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子[J]. 生态学报, 37(9):3084-3 095 | 
																													
																						| [36] | 王新源, 连杰, 杨小鹏, 等, 2019. 玛曲县植被覆被变化及其对环境要素的响应[J]. 生态学报, 39(3): 923-935. | 
																													
																						| [37] | 向君, 刘晓云, 2021. 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建设研究[J].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37(5): 88-93. | 
																													
																						| [38] | 谢慧君, 张廷斌, 易桂花, 等, 2020. 川西高原植被NDVI动态变化特征及对气候因子的响应[J]. 水土保持通报, 40(4): 286-294. | 
																													
																						| [39] | 颜明, 贺莉, 王随继, 等, 2018. 基于NDVI的1982—2012年黄河流域多时间尺度植被覆盖变化[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16(3): 86-94. | 
																													
																						| [40] | 杨金虎, 张强, 杨博成, 等, 2023. 黄河上游暖湿化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及对生态植被的影响[J]. 高原气象, 42(4): 1 018-1 030 | 
																													
																						| [41] | 杨胜天, 刘昌明, 孙睿, 2002. 近20年来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分析[J]. 地理学报, 57(6): 679-684. | 
																													
																						| [42] | 叶培龙, 刘新伟, 赵文婧, 等, 2019. 2016年8月甘肃省持续性高温过程及其异常大气环流特征[J]. 高原气象, 38(6):1283-1 292 | 
																													
																						| [43] | 易浪, 任志远, 张翀, 等, 2014. 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关系[J]. 资源科学, 36(1): 166-174. | 
																													
																						| [44] | 益西卓玛, 拉巴, 顿玉多吉, 等, 2022. NPP-VIIRS卫星在西藏植被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42(2): 145-150. | 
																													
																						| [45] | 袁丽华, 蒋卫国, 申文明, 等, 2013. 2000—2010年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J]. 生态学报, 33(24):7798-7 806 | 
																													
																						| [46] | 张乐艺, 李霞, 冯京辉, 等, 2021. 2000—2018年黄河流域NDVI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响应[J]. 水土保持通报, 41(5): 276-286. | 
																													
																						| [47] | 张强, 杨金虎, 马鹏里, 等, 2023. 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增强东扩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与重要环境影响[J]. 干旱气象, 41(3): 351-358. DOI
 | 
																													
																						| [48] | 赵安周, 张安兵, 刘海新, 等, 2017. 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后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32(3): 449-460. DOI
 | 
																													
																						| [49] | 赵倩倩, 李建华, 张桂琴, 等, 2022. 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河流域植被变化及其成因[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7(1): 157-169. | 
																													
																						| [50] | BRYAN B A, GAO L, YE Y Q, et al, 2018. China’s response to a national land-system sustainability emergency[J]. Nature, 559(7713): 193-204. | 
																													
																						| [51] | FANG J Y, YU G R, LIU L L,  et al, 2018. Climate change, human impacts,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China[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5(16): 4 015-4 020 | 
																													
																						| [52] | GOTTFRIED M, PAULI H, FUTSCHIK A,  et al, 2012. Continent-wide response of mountain vegetation to climate change[J]. Nature Climate Change, 2: 111-115. | 
																													
																						| [53] | JIANG L L, GULI J, BAO A M, et al, 2017. Vegetation dynamics and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Central Asia[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599: 967-980. | 
																													
																						| [54] | LUCHT W, COLIN PRENTICE I, MYNENI R B,  et al, 2002. Climatic control of the high-latitude vegetation greening trend and Pinatubo effect[J]. Science, 296(5573): 1 687-1 689 | 
																													
																						| [55] | ROUSE J W, HAAS R H, DEERING D W,  et al, 1973. Monitoring the vernal advancement and retrogradation (green wave effect) of natural vegetation[R]. Texas: Remote Sensing Center, Texas A&M University: 75-76. | 
																													
																						| [56] | ZHAO X Y, XIA H M, LIU B Y,  et al, 2022. Spatiotemporal comparison of drought in Shaanxi-Gansu-Ningxia from 2003 to 2020 using various drought indices in google earth engine[J]. Remote Sensing, 14(7): 1570. DOI: 10.3390/rs140715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