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常倬林, 崔洋, 2022. 六盘山地区大气水汽资源特征及开发潜力分析[J]. 宁夏农林科技, 63(4): 53-56.
|
[2] |
常倬林, 崔洋, 张武, 等, 2015. 基于CERES的宁夏空中云水资源特征及其增雨潜力研究[J]. 干旱区地理, 38(6): 1 112-1 120.
|
[3] |
陈国华, 2013. 基于统计降尺度的中国地面气温精细化预报方法研究[D]. 南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4] |
陈海波, 杨建玲, 丁建军, 等, 2013. 宁夏水汽输送气候特征[J]. 干旱气象, 31(3): 491-496.
DOI
|
[5] |
陈炜, 李跃清, 2018. 对流层重力波的主要研究进展[J]. 干旱气象, 36(5): 717-724.
DOI
|
[6] |
邓佩云, 桑建人, 杨萌, 等, 2021. 近30年六盘山东与西坡降水及空中水汽条件差异特征分析[J]. 气象科技, 49(1): 77-85.
|
[7] |
方文维, 朱紫云, 林日新, 2019. 我国大气可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J]. 海峡科学, (7): 19-24.
|
[8] |
冯建民, 2012. 宁夏天气预报手册[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
[9] |
韩雪云, 赵丽, 张倩, 等, 2019. 西北干旱区极端高温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 沙漠与绿洲气象, 13(4): 17-23.
|
[10] |
胡振菊, 黎璐, 黄小玉, 等, 2022. 一次典型东风波极端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及地形影响分析[J]. 干旱气象, 40(1): 73-83.
DOI
|
[11] |
黄露, 范广洲, 2018. 影响青藏高原大气可降水量的因素及其变化特征[J]. 气象科技, 46(6): 1 172-1 179.
|
[12] |
李芳芳, 2019. 东亚地区重力波动量通量谱分布特征[D]. 成都: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13] |
廖菲, 洪延超, 郑国光, 2006. 影响云和降水的动力、热力与微物理因素的研究概述[J]. 气象, 32(11): 3-11.
|
[14] |
刘珂, 姜大膀, 2014. 中国夏季和冬季极端干旱年代际变化及成因分析[J]. 大气科学, 38(2): 309-321.
|
[15] |
刘炜, 赵艳丽, 冯晓晶, 2021. 内蒙古地区夏季旱涝急转环流异常特征及其预测[J]. 干旱气象, 39(2) : 203-214.
|
[16] |
刘宇佳, 满文敏, 周天军, 等, 2023. 中国东部地区大气水汽稳定同位素的影响因子追踪研究[J]. 大气科学, 47(3): 616-630.
|
[17] |
唐国瑛, 李丰全, 王莺, 等, 2022.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带2017—2020年地闪时空分布特征[J]. 干旱气象, 40(5): 849-856.
DOI
|
[18] |
王婉, 雷恒池, 聂皓浩, 等, 2021. 基于机载微波辐射计探测大气水汽通道饱和问题研究[J]. 气象学报, 79(3): 509-520.
|
[19] |
王莺, 张强, 王劲松, 等, 2022. 21世纪以来干旱研究的若干新进展与展望[J]. 干旱气象, 40(4): 549-566.
DOI
|
[20] |
徐祥德, 陶诗言, 王继志, 等, 2002. 青藏高原—季风水汽输送“大三角扇型”影响域特征与中国区域旱涝异常的关系[J]. 气象学报, 60(3): 257-266.
|
[21] |
薛亮, 袁淑杰, 王劲松, 2023. 我国不同区域气象干旱成因研究进展与展望[J]. 干旱气象, 41(1):1-13.
DOI
|
[22] |
薛媛, 薛晓萍, 2022. 极端降水与干旱同步频发的研究进展[J]. 海洋气象学报, 42(1): 61-73.
|
[23] |
尹宪志, 王毅荣, 徐文君, 等, 2020. 祁连山空中云水资源开发潜力研究新进展[J]. 沙漠与绿洲气象, 14(6):134-140.
|
[24] |
张继波, 薛晓萍, 李楠, 等, 2019. 干旱胁迫对冬小麦水分关键期的生理特性和物质生产影响[J]. 沙漠与绿洲气象, 13(3): 124-130.
|
[25] |
张沛, 姚展予, 贾烁, 等, 2020. 六盘山地区空中水资源特征及水凝物降水效率研究[J]. 大气科学, 44(2): 421-434.
|
[26] |
张强, 杨金虎, 马鹏里, 等, 2023. 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增强东扩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与重要环境影响[J]. 干旱气象, 41(3): 351-358.
DOI
|
[27] |
赵美, 李永, 张军, 等, 2011. 高空700 hPa规定层比湿与地面降水关系分析[C]// “推进气象科技创新,提高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江苏省气象学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苏州.
|
[28] |
庄晓翠, 李博渊, 赵江伟, 等, 2022. 天山南坡暖季暴雨过程的水汽来源及输送特征[J]. 干旱气象, 40(1): 30-40.
DOI
|
[29] |
KIRSHBAUM D J, DURRAN D R, 2004. Factors governing cellular convection in orographic precipitation[J]. Journal of the Atmospheric Sciences, 61(6): 682-698.
|
[30] |
MORALES A, POSSELT D J, MORRISON H, et al, 2019. Assessing the influence of microphysical and environmental parameter perturbations on orographic precipitation[J]. Journal of the Atmospheric Sciences, 76(5): 1 373-1 395.
|
[31] |
REINKING R F, SNIDER J B, COEN J L, 2000. Influences of storm-embedded orographic gravity waves on cloud liquid water and precipitation[J].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 39(6): 733-759.
|
[32] |
ROCKEN C, VAN HOVE T, JOHNSON J, et al, 1995. GPS/STORM-GPS sensing of atmospheric water vapor for meteorology[J]. Journal of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Technology, 12(3): 468-4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