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任福民, 龚志强, 王艳姣, 等. 中国干旱、强降水、高温和低温区域性极端事件[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15. | 
																													
																						| [2] | 詹兆渝.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 四川卷[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6. | 
																													
																						| [3] | 张顺谦, 冯建东. 四川盛夏伏旱的MODIS遥感监测方法[J].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2, 32(1):51-55. | 
																													
																						| [4] | 王素艳, 游超, 何潇. 2006年四川盆地旱情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评估[J]. 中国农业气象, 2008, 29(1):115-118. | 
																													
																						| [5] | 刘富明, 李跃清. 川东盛夏伏旱非绝热热流量场特征[J]. 大气科学, 1994, 18(4):423-430. | 
																													
																						| [6] | 陈忠明, 闵文彬. 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与四川主汛期降水及伏旱关系[J]. 成都气象学院学报, 1999, 14(1):1-7. | 
																													
																						| [7] | 芮景新. 四川省2002年伏旱成因分析[J]. 气象科技, 2004, 32(增刊):33-35. | 
																													
																						| [8] | 刘晓冉, 杨茜, 程炳岩. 2006年川渝伏旱同期环流场和水汽场异常特征分析[J]. 气象, 2009, 35(8):27-34. | 
																													
																						| [9] | 杨小波, 杨淑群, 马振峰. 夏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对川渝地区降水的影响[J]. 高原气象, 2014, 33(2):384-393. | 
																													
																						| [10] | 张顺谦, 侯美亭, 王素艳. 基于信息扩散和模糊评价方法的四川盆地气候干旱综合评价[J].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4):713-723. | 
																													
																						| [11] | 张驰, 唐红玉, 吴遥, 等. 两种干旱指数在重庆极端干旱事件中的应用[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1(11):92-103. | 
																													
																						| [12] | 巫娜, 罗凝谊, 许勇. 四川盆地干旱灾害统计特征[J]. 气象科技, 2014, 42(2):309-313. | 
																													
																						| [13] | MANN M E, PARK J. Global-scale modes of surface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on interannual to century timescales[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1994, 99(D12):25 819-25 833. DOI    
																																					URL
 | 
																													
																						| [14] | 魏凤英. 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 2版.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7. | 
																													
																						| [15] | HAN X, WEI F Y, TOURRE Y M, et al.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Northern Hemispheric Sea Level Pressure (SLP) and precipitation over the mid-to-low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J].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8, 25(3):458-466. DOI    
																																					URL
 | 
																													
																						| [16] | 王春学, 马振峰, 王佳津, 等. 华西秋雨准4年周期特征及其与赤道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关系[J]. 大气科学, 2015, 39(3):643-652. | 
																													
																						| [17] | 王春学, 秦宁生, 周斌, 等. 近400年澜沧江源区年平均流量周期特征及其对厄尔尼诺的响应[J]. 第四纪研究, 2020, 40(1):238-251. | 
																													
																						| [18] | 李潇, 李栋梁, 王颖. 中国西北东部汛期降水对青藏高原东部春季感热在准3 a周期上的响应[J]. 气象学报, 2015, 73(4):737-748. | 
																													
																						| [19] | 中国气象局. 气象干旱等级: GB/T 20481—2017[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7. | 
																													
																						| [20] | 廖要明, 张存杰. 基于MCI的中国干旱时空分布及灾情变化特征[J]. 气象, 2017, 43(11):1402-1409. | 
																													
																						| [21] | 曲学斌, 杨钦宇, 王慧清, 等. 基于MCI的内蒙古气象干旱强度特征分析[J].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9, 42(4):47-54. | 
																													
																						| [22] | 高睿娜, 王素艳, 高娜, 等. CI和MCI干旱指数在宁夏的适应性对比[J]. 干旱气象, 2021, 39(2):185-192. | 
																													
																						| [23] | 武荣盛, 侯琼, 杨玉辉, 等. 多时间尺度气象干旱指数在内蒙古典型草原的适应性研究[J]. 干旱气象, 2021, 39(2):177-184. | 
																													
																						| [24] | NORTH G R, BELL T L, CAHALAN R F, et al. Sampling errors in the estimation of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s[J]. Monthly Weather Review, 1982, 110:699-706. DOI    
																																					UR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