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曹艳察, 郑永光, 孙继松, 等, 2024. 东北冷涡背景下三类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过程时空分布和环境特征对比分析[J]. 气象学报, 82(1): 22-36.
|
[2] |
陈涛, 孙军, 谌芸, 等, 2019. 广州“5·7”局地突发特大暴雨过程的数值可预报性分析[J]. 气象, 45(9):1199-1 212.
|
[3] |
褚颖佳, 郭飞燕, 高帆, 等, 2023. 冷涡影响下两次不同类型强对流过程对比分析[J]. 干旱气象, 41(2):279-289.
DOI
|
[4] |
段云霞, 崔锦, 李得勤, 等, 2024. 东北冷涡背景下两次强降水干侵入特征对比分析[J]. 干旱气象, 42(3): 357-366.
DOI
|
[5] |
刘胜男, 屈丽玮, 张蔚然, 等, 2024. 陕北两次不同强度的区域性暴雨过程特征对比[J].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44(3): 48-57.
|
[6] |
罗金芳, 吴君涛, 姜敏, 等, 2024. 鄂东北春季三类典型极端强降水特征分析[J]. 沙漠与绿洲气象, 18(2): 44-51.
|
[7] |
齐铎, 袁美英, 周奕含, 等, 2020. 一次东北冷涡过程的结构特征与降水关系分析[J]. 高原气象, 39(4): 808-818.
DOI
|
[8] |
孙虎林, 黄焕卿, 于庆龙, 等, 2019. 2012—2017年珠江口海区短时强对流天气灾害的统计分析[J]. 海洋预报, 36(4): 35-43.
|
[9] |
孙建华, 周玉淑, 傅慎明, 等, 2024. 近十年我国涡旋系统的研究进展[J]. 大气科学, 48(1): 228-260.
|
[10] |
唐鹏, 张丽, 陈天宇, 等, 2024. 2019年6月下旬中昆仑山北坡两场强降水对比分析[J]. 沙漠与绿洲气象, 18(2): 27-34.
|
[11] |
王万筠, 殷海涛, 窦策伟, 等, 2019. 天津地区三次低涡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J]. 气象与环境科学, 42(3): 42-50.
|
[12] |
王莹, 王艳春, 易笑园, 等, 2024. 天津一次夜间极端短时强降水的中尺度特征及成因探究[J]. 气象, 50(12): 1 451-1 466.
|
[13] |
王宗敏, 李江波, 王福侠, 等, 2015. 东北冷涡暴雨的特点及其非对称结构特征[J]. 高原气象, 34(6): 1 721-1 731.
|
[14] |
魏庆, 周威, 吴容, 等, 2023. 盆地西部一次极端短时强降水过程的多源资料分析[J].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43(2): 19-27.
|
[15] |
徐灵芝, 许长义, 卜清军, 等, 2019. 非常规资料在天津沿海一次灾害暴雨过程中的应用[J]. 气象与环境科学, 42(3): 68-77.
|
[16] |
杨吉, 郑媛媛, 夏文梅, 等, 2020. 东北冷涡影响下江淮地区一次飑线过程的模拟分析[J]. 气象, 46(3): 357-366.
|
[17] |
易笑园, 陈宏, 张庆, 等, 2024. 渤海湾西岸一次局地极端短时强降水事件的成因分析[J]. 海洋气象学报, 44(3): 1-13.
|
[18] |
俞小鼎, 2013. 短时强降水临近预报的思路与方法[J]. 暴雨灾害, 32(3): 202-209.
|
[19] |
郁珍艳, 何立富, 范广洲, 等, 2011. 华北冷涡背景下强对流天气的基本特征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7(1): 89-94.
|
[20] |
张楠, 杨晓君, $\boxed{\hbox{何群英}}$, 等, 2020. 一次台风残涡引发的天津局地暴雨中尺度对流过程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36(4): 1-10.
|
[21] |
张文龙, 崔晓鹏, 黄荣, 等, 2019. 北京“623”大暴雨的强降水超级单体特征和成因研究[J]. 大气科学, 43(5): 1 171-1 190.
|
[22] |
张武龙, 杨康权, 康岚, 等, 2024. 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区不同级别短时强降水环境参量特征对比分析[J].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44(2): 75-82.
|
[23] |
郑永光, 宋敏敏, 2021. 冷涡影响中国对流性大风与冰雹的分布特征[J]. 热带气象学报, 37(5/6): 710-720.
|
[24] |
ZHANG C, ZHANG Q, WANG Y, et al, 2008. Climatology of warm season cold vortices in East Asia:1979-2005[J]. Meteorology and Atmospheric Physics, 100(1): 291-3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