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曹怡清, 隆霄, 李超, 等, 2022. 低空急流对贺兰山东麓两次暴雨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 干旱区研究, 39(6):1739-1 752.
|
[2] |
陈鹏, 庞玥, 张虹, 等, 2017. 台风与冷空气对重庆“9.17”大暴雨的影响分析[J]. 暴雨灾害, 36(3):227-234.
|
[3] |
陈涛, 陈博宇, 于超, 等, 2020. 华南前汛期锋面对流系统和暖区对流系统的多尺度特征和集合预报敏感性对比分析[J]. 气象, 46(9):1129-1 142.
|
[4] |
陈豫英, 陈楠, 任小芳, 等, 2018. 贺兰山东麓罕见特大暴雨的预报偏差和可预报性分析[J]. 气象, 44(1):159-169.
|
[5] |
陈豫英, 苏洋, 杨银, 等, 2021. 贺兰山东麓极端暴雨的中尺度特征[J]. 高原气象, 40(1):47-60.
DOI
|
[6] |
黄士松, 1986. 华南前汛期暴雨[M].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
[7] |
李超, 隆霄, 曹怡清, 等, 2022. 贺兰山东麓20次暴雨过程环流形势及低空急流特征[J]. 干旱区研究, 39(6):1753-1 767.
|
[8] |
李晓虹, 苏占胜, 纳丽, 等, 2021. 贺兰山东麓暴雨气候特征及灾害防御对策[J]. 干旱区地理, 44(5):1231-1 239.
|
[9] |
梁钰, 邵宇翔, 席世平, 等, 2010. 一次弱环境场下的郑州局地暴雨预报难点分析[J]. 气象与环境科学, 33(3):23-28.
|
[10] |
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2017. 暴雨灾害等级:GB/T 33680—2017[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
[11] |
邵建, 何劲夫, 陈敏, 等, 2024. 基于FY-4A卫星数据的短时强降水监测预警指标[J]. 气象科技, 52(1):141-150.
|
[12] |
邵建, 闫军, 裴晓蓉, 等, 2018. 自组织神经网络算法在宁夏暴雨天气分型中的应用[J]. 干旱气象, 36(5):852-857.
DOI
|
[13] |
沈晓玲, 潘灵杰, 左骏, 等, 2022. 浙江西部梅汛期两次相似落区暴雨过程对比分析[J]. 干旱气象, 40(2):244-255.
DOI
|
[14] |
寿绍文, 2019. 中国暴雨的天气学研究进展[J]. 暴雨灾害, 38(5):450-463.
|
[15] |
苏洋, 陈豫英, 杨侃, 等, 2023. 低空急流与贺兰山东麓暴雨过程的相关性研究[J]. 气象, 49(10):1171-1 186.
|
[16] |
陶诗言, 1980. 中国之暴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7] |
王璐璐, 贾浩松, 刘静, 2023. 一次由边界层冷空气引发的豫南对流性暴雨成因分析[J]. 暴雨灾害, 42(2):134-143.
|
[18] |
王孝慈, 李双君, 孟英杰, 2021. 2016—2020年6—7月长江流域主要暴雨过程特征及差异性分析[J]. 干旱气象, 39(6):921-929.
|
[19] |
《西北暴雨》编写组, 1992. 西北暴雨[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
[20] |
杨侃, 纪晓玲, 毛璐, 等, 2020. 贺兰山两次特大致洪暴雨的数值模拟与地形影响对比[J]. 干旱气象, 38(4):581-590.
|
[21] |
俞小鼎, 2013. 短时强降水临近预报的思路与方法[J]. 暴雨灾害, 32(3):202-209.
|
[22] |
张晓惠, 倪允琪, 2009. 华南前汛期锋面对流系统与暖区对流系统的个例分析与对比研究[J]. 气象学报, 67(1):108-121.
|
[23] |
张晓茹, 陈豫英, 姚姗姗, 等, 2022. 贺兰山东麓一次局地强对流暴雨的中尺度特征[J]. 气象, 48(7):801-812.
|
[24] |
CHEN Y Y, LI J P, LI X, et al, 2021.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he rainstorm in the east side of the Helan Mountain and the possible causes of its variability[J]. Atmospheric Research, 252: 105469. DOI: 10.1016/j.atmosres. 2021.1054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