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蔡怡, 徐枝芳, 龚玺, 等, 2023. 2021年夏季CMA-MESO模式降水预报评估[J]. 干旱气象, 41(3): 503-515.
DOI
|
[2] |
陈静静, 叶成志, 吴贤云, 2016. 湖南汛期暴雨天气过程环流客观分型技术研究[J]. 暴雨灾害, 35(2): 119-125.
|
[3] |
陈永仁, 2024. 四川极端性暴雨的研究进展及新认识[J].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44(1):1-9.
|
[4] |
陈贝, 董楚惠, 高文良, 等, 2024. 四川盆地西部2020年8月14—18日致洪强降水过程的地形影响分析[J].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44(4):41-53.
|
[5] |
从靖, 吴振玲, 田笑, 等, 2021. 海河流域东北冷涡背景下的降水预报订正研究[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6(5): 556-568.
|
[6] |
戴泽军, 蔡荣辉, 彭莉莉, 等, 2019. 湖南持续性区域暴雨气候特征及暴雨落区分型[J]. 高原气象, 38(3): 573-582.
DOI
|
[7] |
冯志刚, 程兴无, 陈星, 等, 2013. 淮河流域暴雨强降水的环流分型和气候特征[J]. 热带气象学报, 29(5): 824-832.
|
[8] |
符娇兰, 宗志平, 代刊, 等, 2014. 一种定量降水预报误差检验技术及其应用[J]. 气象, 40(7): 796-805.
|
[9] |
高守亭, 周玉淑, 冉令坤, 2018. 我国暴雨形成机理及预报方法研究进展[J]. 大气科学, 42(4): 833-846.
|
[10] |
黄文彦, 雷正翠, 俞剑蔚, 等, 2021. 2017年6月上旬江苏南部一次极端暴雨过程分析[J]. 沙漠与绿洲气象, 15(1):9-18.
|
[11] |
黄思先, 王保, 翟红楠, 等, 2021. 2019年5月湖北东部一次大暴雨过程诊断分析[J]. 沙漠与绿洲气象, 15(3):38-45.
|
[12] |
焦洋, 郑丽娜, 张永婧, 等, 2024. 两种降水客观统计方法对ECMWF集合平均降水预报的订正研究[J]. 干旱气象, 42(2): 293-304.
DOI
|
[13] |
季晓东, 漆梁波, 2018. ECMWF模式降水预报与极端天气预报指数在暴雨预报中的评估与应用[J]. 暴雨灾害, 37(6): 566-573.
|
[14] |
井高飞, 罗丽, 肖辉, 等, 2020. 双偏振雷达在地面自动雨量观测资料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 气象, 46(9): 1 189-1 198.
|
[15] |
江姣, 田凤国, 徐元照, 等, 2024. 重庆市长寿区暴雨特征分析及基于“酙料法”的暴雨预报模型研究[J]. 沙漠与绿洲气象, 18(3):56-62.
|
[16] |
兰明才, 周莉, 蒋帅, 等, 2022. 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湖南两次短时暴雨发生及系统维持机制对比分析[J]. 气象科技, 50(4): 512-525.
|
[17] |
梁钰, 王君, 吴璐, 2019. 淮河流域(河南段)连续性暴雨天气分型及环流背景[J]. 气象与环境科学, 42(2): 48-54.
|
[18] |
李俊, 杜钧, 陈超君, 2014. 降水偏差订正的频率(或面积)匹配方法介绍和分析[J]. 气象, 40(5): 580-588.
|
[19] |
李俊, 杜钧, 陈超君, 2015. “频率匹配法”在集合降水预报中的应用研究[J]. 气象, 41(6): 674-684.
|
[20] |
李莉, 李应林, 田华, 等, 2011. T213全球集合预报系统性误差订正研究[J]. 气象, 37(1): 31-38.
|
[21] |
李晓容, 张雪蓉, 濮梅娟, 2014. 梅汛期江淮切变线暴雨与非暴雨演变过程的合成对比分析研究[J]. 高原气象, 33(1): 199-209.
DOI
|
[22] |
刘佳, 陈艳, 王曼, 等, 2023. ERA-Interim及ERA5在中国西南复杂地形区的适用性对比分析[J].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43(1): 95-103.
|
[23] |
毛程燕, 马依依, 顾振海, 等, 2021. 2020年春末夏初浙江省三次暖区暴雨过程诊断分析[J]. 气象科技, 49(6): 903-912.
|
[24] |
潘欣, 马依依, 毛程燕, 等, 2023. 基于聚类分析的浙江省汛期OCF降水预报分区订正试验[J]. 暴雨灾害, 42(6): 716-723.
|
[25] |
彭莉莉, 谢傲, 罗伯良, 等, 2018. 湖南汛期区域持续性暴雨环流型与暴雨落区关系[J].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48(7): 580-593.
|
[26] |
邵立瑛, 郑淋淋, 朱红芳, 等, 2024. 潜热对江淮地区一次特大暴雨过程维持机制研究[J]. 沙漠与绿洲气象, 18(3):56-62.
|
[27] |
田莹, 叶成志, 姚蓉, 2022. 2008—2018年江南暖区暴雨特征[J]. 大气科学学报, 45(1): 51-64.
|
[28] |
王彬雁, 王佳津, 肖递祥, 等, 2024. 四个数值预报模式对四川强降水过程预报能力评估[J]. 干旱气象, 42(2): 315-323.
DOI
|
[29] |
王丽芳, 漆梁波, 周伟, 等, 2021. 频率匹配技术在暴雨预报中的应用及改进分析[J]. 暴雨灾害, 40(4):352-361.
|
[30] |
王雪, 何晓凤, 孙逸涵, 等, 2021. 基于数值预报和多方法集成的精细化站点预报技术研究[J]. 气象与环境科学, 44(5): 87-95.
|
[31] |
吴乃庚, 温之平, 邓文剑, 等, 2020. 华南前汛期暖区暴雨研究新进展[J]. 气象科学, 40(5): 605-616.
|
[32] |
吴启树, 韩美, 刘铭, 等, 2017. 基于评分最优化的模式降水预报订正算法对比[J]. 应用气象学报, 28(3): 306-317.
|
[33] |
辛辰, 漆梁波, 2018. ECMWF模式对南方春雨期降水预报的检验和分析[J]. 暴雨灾害, 37(4): 383-391.
|
[34] |
俞燎霓, 胡波, 曹美兰, 等, 2010. 浙江梅雨气候特征及其梅汛期暴雨的形势分析[J]. 科技通报, 26(5): 782-786.
|
[35] |
张端禹, 郑彬, 汪小康, 等, 2015. 华南前汛期持续暴雨环流分型初步研究[J]. 大气科学学报, 38(3): 310-320.
|
[36] |
张富龙, 陈长胜, 李楠, 等, 2021. 基于EC数据通过“配料法”构建吉林省暴雨预报模型[J]. 气象灾害防御, 28(3): 18-23.
|
[37] |
张萍萍, 龙利民, 张宁, 等, 2012. “分型配料法” 在湖北省暴雨预报中的应用研究[J]. 热带气象学报, 28(5): 771-776.
|
[38] |
赵瑞霞, 代刊, 金荣花, 等, 2020. OTS、MOS和OMOS方法及其优化组合应用于72 h内逐3 h降水预报的试验分析研究[J]. 气象, 46(3): 420-428.
|
[39] |
赵娴婷, 闵爱荣, 廖移山, 等, 2021. 2020年4—10月我国主要暴雨天气过程简述[J]. 暴雨灾害, 40(6): 675-686.
|
[40] |
智协飞, 吕游, 2019. 基于频率匹配法的中国降水多模式预报订正研究[J]. 大气科学学报, 42(6): 814-823.
|
[41] |
周迪, 陈静, 陈朝平, 等, 2015. 暴雨集合预报-观测概率匹配订正法在四川盆地的应用研究[J]. 暴雨灾害, 34(2): 97-104.
|
[42] |
周胜男, 王东勇, 冯颖, 等, 2024. 安徽省2021年梅雨期降水预报检验分析[J]. 沙漠与绿洲气象, 18(1):165-173.
|
[43] |
朱佳蓉, 漆梁波, 2013. 上海地区近12年暴雨个例分型及预报要点[J]. 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1): 13-24.
|
[44] |
朱占云, 陈光宇, 姜瑜君, 等, 2016. 浙江省六大水库流域面雨量模式预报效果检验[J]. 气象与环境学报, 32(3): 28-33.
|
[45] |
朱占云, 潘娅英, 骆月珍, 等, 2017. 浙江省水库流域面雨量的多模式预报效果分析与检验[J]. 气象与环境科学, 40(3): 93-100.
|
[46] |
DANG J T, ZHENG J W, CAI H K, et al, 2024. Research on frequency matching correction techniques for South China precipitation ensemble forecast based on the GRAPES model[J]. Atmosphere, 15(4): 466. DOI: 10.3390/atmos 15040466.
|
[47] |
DING Y H, LIU Y Y, HU Z Z, 2021. The record-breaking Mei-yu in 2020 and associate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tropical SST anomalies[J].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38(12): 1 980-1 993.
|
[48] |
FENG S, LIU Q, FU Y F, 2009. Precipitation under subtropical high conditions: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J].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4): 244-249.
|
[49] |
HERSBACH H, BELL B, BERRISFORD P, et al, 2020. The ERA5 global reanalysis[J].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Royal Meteorological Society, 146(730): 1 999-2 049.
|
[50] |
LAVERS D A, HERSBACH H, RODWELL M J, et al, 2024. An improved estimate of daily precipitation from the ERA5 reanalysis[J]. Atmospheric Science Letters, 25(3): e1200. DOI:10.1002/asl.1200.
|
[51] |
WANG S S, YU L, ZHU S P, 2020. Precipitation forecast on the township scale using the frequency matching method[J]. IOP Conference Series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467(1): 012050. DOI: 10.1088/1755-1315/467/1/012050.
|
[52] |
WU H, LI X M, SCHUMANN G J, et al, 2021. From China’s heavy precipitation in 2020 to a “Glocal” hydrometeorological solution for flood risk prediction[J].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38(1):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