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24年4—6月我国区域性高温干旱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颜鹏程, 李忆平, 曾鼎文, 王丽娟, 张金玉, 陆晓娟, 岳平, 靳洁
干旱气象    2024, 42 (4): 507-518.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4)-04-0507
摘要400)   HTML33)    PDF(pc) (41877KB)(903)    收藏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形势下,区域性高温干旱事件愈发频繁,对生态环境、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生命健康构成重大威胁。2024年4—6月,我国华北、西北及西南地区再度遭遇高温干旱侵袭,农业生产遭受明显损失。本研究综合多种数据资料剖析上述3个区域高温干旱事件的演变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干旱主要发生在4月,而华北和西北地区自4月起旱情显现、5—6月旱情逐渐加剧(强度增强、范围扩大)。伴随旱情加剧,区域最高气温异常范围明显扩展,西北地区高温日数创历史新高,5月最高气温达到峰值,较旱情最为严重的6月提前一个月;西南和华北地区高温接近历史极值。进一步分析表明,华北地区干旱主要受太平洋地区环流调控,而高温则主要受低纬度太平洋环流及西太平洋暖池影响;西北地区的干旱主要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北半球极涡密切相关,高温则主要来自北大西洋的影响;西南地区高温干旱的成因更为复杂,但主要聚焦于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和低纬度太平洋、印度洋。从大气环流和水汽输送的角度审视,华北和西北旱情的主导因素为大陆高压的发展和维持,而西南地区的干旱则受偏北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引导,致使来自印度大陆的干热气流控制这一区域,造成水汽辐散,进而引发高温干旱灾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BCC-CSM2-MR全球气候模式对东亚地区降水和气温的模拟评估
李淑萍, 全文杰, 王正, 陈奕卓, 苏涛, 颜鹏程
干旱气象    2023, 41 (6): 984-996.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3)-06-0984
摘要325)   HTML10)    PDF(pc) (22904KB)(994)    收藏

全球气候模式BCC-CSM2-MR(Beijing Climate Center-Climate System Model version 2-Medium Resolution)由国家(北京)气候中心自主研发并参与了第六阶段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该模式在BCC-CSM1.1m版本基础上对大气辐射传输、深对流过程及重力波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因此,该模式对东亚地区降水和气温模拟能力的改进亟需进一步评估。本文主要基于不同格点观测数据集与中国区域站点观测数据,系统对比分析BCC-CSM2-MR、BCC-CSM1.1m两个模式版本对东亚地区季节平均降水(气温)和日极端降水(气温)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1)相比BCC-CSM1.1m,BCC-CSM2-MR改进了对东亚大部分区域季节平均降水的模拟能力,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夏季平均降水,明显提高了对中国东南地区、朝鲜半岛及日本降水月际变化的模拟性能;(2)BCC-CSM2-MR对东亚地区季节平均气温模拟能力改进不明显,且对东亚大部分区域气温月际变化的模拟误差大于BCC-CSM1.1m;(3)对日极端降水(气温),BCC-CSM2-MR的模拟能力优于BCC-CSM1.1m,明显提高了对中国东南地区日极端降水(气温)的模拟能力。总体而言,BCC-CSM2-MR在深对流过程参数方案中的改进有利于对东亚地区降水的模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2023年上半年我国干旱的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王昀, 王丽娟, 陆晓娟, 张金玉, 王芝兰, 沙莎, 胡蝶, 杨扬, 颜鹏程, 李忆平
干旱气象    2023, 41 (6): 884-896.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3)-06-0884
摘要391)   HTML9)    PDF(pc) (46906KB)(1135)    收藏

2023年1—6月我国西南、华北东部、华东北部、华中南部、华南及东北中部等地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气象干旱,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制约当地经济发展。为提高应对旱灾能力,及时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应对旱情进行实时总结,本文利用K干旱指数、MCI指数、T-N通量和CABLE陆面模式,以及气象观测数据、再分析数据、土壤水分资料等,综合分析区域性干旱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结果显示:(1)2023年上半年,中国西南和内蒙古东部地区发生严重区域性干旱,西南地区经历了从持续型到骤发型的干旱转变,而内蒙古地区则持续干旱。(2)同期500 hPa高度场在中高纬度呈“两槽两脊”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西伸北抬,欧亚中纬度Rossby波异常偏弱,导致中高纬地区的平直西风和冷空气影响减弱,造成西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地区降水偏少,进而引发区域性干旱。(3)2023年上半年,冬季La Niña事件转为春季El Niño事件,导致西南地区对流活动偏弱,诱发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内蒙古地区的海温敏感区分布导致其上游高压脊稳定,造成内蒙古东部地区干旱少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基于短期历史资料的河西地区太阳辐射预报订正研究
韩自奋, 颜鹏程, 李扬, 吕清泉, 张铁军, 边宏伟, 王永政, 张莉
干旱气象    2022, 40 (1): 125-134.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2)-01-0125
摘要530)   HTML8)    PDF(pc) (5177KB)(2318)    收藏

基于数值模式的太阳辐射预报往往存在一定的系统性偏差,AVT订正方法能够有效降低预报偏差,本文利用该方法对甘肃河西地区两个光伏电站的太阳辐射预报结果进行订正。结果表明:(1)订正前预报偏差呈现明显的“先增加、后减小”日变化特征,订正后日变化特征不明显,并且订正前预报偏差与观测值线性关系显著,订正后线性关系减弱(相关系数降低、拟合优度降低);(2)太阳辐射存在明显的年变化特征,其预报偏差春季最高,其次为夏季,冬季最小,订正后不同季节的预报偏差均降低,春季和夏季降低较为明显。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地面以下虚假经向风场对非洲地区局地Hadley环流的影响
成剑波, 左冬冬, 颜鹏程
干旱气象    2021, 39 (06): 900-910.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1)-06-0900
摘要434)   HTML2)    PDF(pc) (10817KB)(2306)    收藏

利用热带地区垂直翻转环流分解方法(简称“M1”)和全球大气环流三型分解方法(简称“M2”),采用7套再分析资料,分析地面以下虚假经向风场(fake below-ground meridional wind,FBGMW)对非洲大陆地区Hadley环流(Hadley circulation in Africa,AFHC)气候态、年际变率和线性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1)对于气候态而言,FBGMW对AFHC强度、AFHC公共上升支和南北半球下沉支的影响取决于季节和质量流函数计算方法的选取。(2)除了AFHC公共上升支,FBGMW对南北半球AFHC强度、AFHC下沉支位置年际变率的影响很小。不考虑FBGMW会使得M1方法对应的冬季和夏季以及M2方法对应的冬季AFHC公共上升支年际变率减小,M1和M2方法对应的秋季AFHC公共上升支年际变率增加。不考虑FBGMW导致M1方法对应的春季和M2方法对应的春季和夏季AFHC公共上升支年际变率的变化依赖于资料的选取。(3)尽管不考虑FBGMW会导致AFHC强度以及AFHC公共上升支和南北半球下沉支位置线性趋势的数值发生变化,但关于AFHC线性趋势的主要结论未改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近56 a中国西北地区不同强度干旱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柏庆顺, 颜鹏程, 蔡迪花, 金红梅, 封国林, 张铁军
干旱气象    2019, 37 (5): 722-728.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9)-05-0722
摘要662)      PDF(pc) (2050KB)(2840)    收藏
利用1962—2017年中国西北地区227个气象站逐日气象观测资料,以标准化降水蒸发指数为干旱指标,研究不同强度(轻旱、中旱、重旱、特旱)干旱频次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6 a中国西北地区不同强度干旱频次在1980年代前后呈现由多到少的年代际转折,转折之前干旱主要发生在西北地区西部,转折之后主要发生在西北地区东部;(2)轻旱和中旱频次显著高于重旱和特旱,其中轻旱和中旱在1980年之后呈现反位相变化;(3)不同强度干旱频次的空间差异明显,轻旱和中旱主要在新疆东部、青海南部等地区,重旱主要在西北地区西部,特旱主要在西北地区东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基于近似熵的中国西北地区干旱的非线性特征
金红梅, 乔梁, 颜鹏程, 张伟, 高士禹, 张瑾
干旱气象    2019, 37 (5): 713-721.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9)-05-0713
摘要585)      PDF(pc) (3202KB)(2650)    收藏
从气候系统的复杂性角度出发,基于经验正交函数和近似熵方法,采用SPEI干旱指数,探讨1962—2017年中国西北地区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非线性特征。结果表明:(1)1962—2017年中国西北地区SPEI的EOF第一模态空间分布呈“全区一致”型,第二模态空间分布呈“东正西负”型,结合第二模态时间系数,说明西北地区西部较年代际转折之前变得湿润,而东部较年代际转折之前有变干趋势,转折点约在1980年,且干旱存在2~3 a的周期特征;(2)中国西北地区20世纪80年代初转折后的干旱复杂度整体比转折前有所增大,可预测性降低,秋、冬季的复杂度大于春、夏季,其中冬季最大,夏季最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近70 a来中亚极端高温事件时空分布
金红梅, 颜鹏程, 柏庆顺, 周甘霖, 段海霞
干旱气象    2019, 37 (4): 550-556.  
摘要466)      PDF(pc) (2267KB)(2175)    收藏
基于NCEP/NCAR 1948—2017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利用百分位阈值法确定中亚地区极端高温事件的阈值,进而分析该地区近70 a极端高温事件强度、频次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亚地区暖季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受地形影响显著,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极端高温事件的强度和频次在1967年前后发生年代际转折,其中强度在转折后要显著高于转折前,频次在转折前呈现负趋势、转折后转变为正趋势。极端高温事件发生的区域也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极端高温事件强度趋势增加最显著的地区位于乌兹别克斯坦西部,负趋势最显著的区域位于中国南疆;频次趋势增加最显著区域位于哈萨克斯坦西部的乌拉尔地区,负趋势显著区域则位于帕米尔高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多种订正技术在风电场风速预报订正中的应用
张铁军,颜鹏程,张正英,段海霞,王有生,李耀辉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8)-05-0835
10. 基于短期历史资料的风能预报中风速误差循环订正新方法
张铁军,颜鹏程,李照荣,王有生,李耀辉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7)-06-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