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21年7—8月四川盆地高温热浪大气环流背景及影响分析
于浩慧, 周长艳, 陈超, 陈永仁
干旱气象    2023, 41 (6): 923-932.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3)-06-0923
摘要233)   HTML0)    PDF(pc) (18167KB)(908)    收藏

极端天气过程环流及影响分析是精细化防灾减灾服务的基础。利用气象观测资料、再分析数据及卫星资料分析2021年7月25日至8月9日四川盆地极端高温热浪特征、大气环流背景及其主要影响。此次高温热浪过程中,四川盆地有13站气温突破有记录以来历史最高值,6站高温日数多达14 d。高温热浪中心位于盆地中部、南部,过程强度8月初达到峰值,日最高气温极值(42.4 ℃)出现在宜宾兴文站。分析表明,本次高温热浪的大气环流背景与以往大多数高温热浪过程有所不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在本次过程中的直接作用不明显,而东南沿海台风活动阻碍了副高西伸,其外围气流有利于盆地上空反气旋系统维持,同时使南来水汽不易到达四川盆地,对高温热浪的发展维持起到重要作用。高温热浪过程中,成都市区域平均高温日数达8.36 d,热岛效应显著。高温热浪及城市热岛对成都此类人口密集超大型城市的影响值得引起关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印度双低涡对青藏高原西部一次典型暴雪过程的影响
张入财, 王君, 陈超辉, 付伟基, 魏璐璐
干旱气象    2023, 41 (3): 463-473.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3)-03-0463
摘要247)   HTML6)    PDF(pc) (29472KB)(1262)    收藏

利用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和FY-4A卫星云顶亮温数据,对2021年10月18—19日青藏高原西部暴雪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印度北部低涡对强降雪天气的贡献。结果表明:本次强降雪过程在南支槽东移和印度低涡异常活跃的背景下产生,南支槽前高空急流和印度北部东西向两个低涡为高原西部强降雪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降雪期间,印度北部至喜马拉雅山脉以南地区东南风低空急流大爆发,建立了一条由孟加拉湾向西输送的水汽通道,使得孟加拉湾水汽能够向西输送;生成于印度西北地区的对流层低涡系统一方面阻挡水汽继续向西输送,有利于孟加拉湾的水汽在低涡东部聚集,另一方面增强低涡东部偏南气流与高原大地形之间的强迫作用,使得大量水汽能够源源不断地从对流层低层沿高原南坡陡峭地形向上爬升至高原,为强降雪天气提供充足水汽条件;高空位涡侵入是印度西北地区的低涡系统生成发展的重要原因。总的来看,印度北部的低涡系统在此次高原西部降雪天气中起了重要作用,在高原地区降雪预报业务中,有必要加强对低纬度地区对流层低层低涡系统的跟踪监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贵州梵净山旅游气候舒适度分析
聂云, 周继先, 杨群, 胡萍, 陈超, 徐大红
干旱气象    2021, 39 (4): 585-592.  
摘要845)      PDF(pc) (1201KB)(2192)    收藏
利用2011—2019年梵净山区逐日气温、降水、风速和相对湿度等资料,对影响旅游活动的主要气候要素进行分析,并结合旅游实际构建梵净山旅游气候舒适度指数和旅游气象指数预报模型。结果表明:(1)梵净山气温适宜,降雨丰沛、雨热同期,空气湿度大,平均风力为微风,近9 a平均气温、降水量、风速和相对湿度分别为8.4 ℃、2073.7 mm、3.8 m·s-1和91%。(2)近9 a梵净山年平均较舒适及以上天数206.9 d,其中6—8月为旅游舒适期,4—5月和9—10月为较舒适期,3月和11月为较不舒适期,12月至次年2月为不舒适期。(3)梵净山旅游气象指数预报模型包括舒适度、降雨、云量和灾害性天气4个因子,综合考虑了旅游的安全性、舒适性和观赏性,计算方便合理,可适用于梵净山山岳型旅游气象预报与服务工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贵州一次暖区飑线过程的环境条件和结构特征#br#
聂云, 周继先, 李习瑾, 冉阳, 陈超
干旱气象    2020, 38 (5): 782-793.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0)-05-0782
摘要689)      PDF(pc) (6017KB)(2490)    收藏
利用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雷达资料和探空资料以及NCEP逐6 h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5月17—18日贵州中北部一次飑线过程的环境条件、形成机制、结构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是一次暖区暖平流强迫类飑线过程,地面无冷空气参与,低空强暖湿平流输送对热力不稳定增长起主导作用,飑线系统具有前导对流线和尾随层状云区的特征,以离散传播为主;(2)由于抬升凝结高度较高,850 hPa切变线的动力抬升是造成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关键因子,且贵州东部和北部的不稳定条件和能量条件更好,产生的对流更强、密度更大;(3)地面风场扰动辐合线提供触发抬升机制,在触发对流的同时能促进对流组织化发展,对强对流天气预警有较好的指示意义;(4)地面冷池与低层环境风的相互作用对飑线的发展维持起重要作用,飑线朝着前方地面1 h负变压中心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移动和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贵州高原北侧锢囚锋上一次低涡形成过程
李小兰,陈军,滕林,方标,周长志,陈超,王丽丽,胡萍,鲁颖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8)-01-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