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曹文静, 孙傅, 刘益宏, 等, 2018. 极端高温事件对城市用水量和供水管网系统的影响[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14(5): 485-494.
|
[2] |
陈超, 庞艳梅, 张玉芳, 2010. 近50年来四川盆地气候变化特征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2(9): 115-120.
|
[3] |
丁金才, 叶其欣, 丁长根, 2001. 上海地区高温分布的诊断分析[J]. 应用气象学报, 14(4): 494-499.
|
[4] |
丁金才, 张志凯, 奚红, 等, 2002. 上海地区盛夏高温分布和热岛效应的初步研究[J]. 大气科学, 26(3): 412-420.
|
[5] |
郭渠, 孙卫国, 程炳岩, 等, 2009. 重庆近48年来高温天气气候特征及其环流形势[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8(1): 52-59.
|
[6] |
黄楚惠, 李国平, 张芳丽, 等, 2020. 近10 a气候变化影响下四川山地暴雨事件的演变特征[J]. 暴雨灾害, 39(4): 335-343.
|
[7] |
黄小梅, 赵旋, 肖丁木, 2019. 1961—2016年四川盆地夏季高温热浪变化特征分析[J].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39(2): 14-22.
|
[8] |
何泽能, 张德军, 叶勤玉, 等, 2022. 近40 a重庆城市热岛特征及其与天气状况的关系[J]. 干旱气象, 40(4): 683-689.
DOI
|
[9] |
吉莉, 司云燕, 徐前进, 等, 2018. 1951—2016年重庆北碚高温热浪变化特征及其对花木生长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34(27): 152-158.
DOI
|
[10] |
贾佳, 胡泽勇, 2017. 中国不同等级高温热浪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趋势[J]. 地球科学进展, 32(5): 546-559.
DOI
|
[11] |
金爱浩, 2019. 华南夏季极端高温年际、年代际变化及其与海温的可能联系[D]. 南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12] |
李超骕, 朱鹏辉, 李可欣, 等, 2023. 城市形态与气候韧性的关联性实证研究——以澳门的雨洪事件为例[J]. 国际城市规划, 38(4): 48-57.
|
[13] |
林纾, 李红英, 黄鹏程, 等, 2022. 2022年夏季我国高温干旱特征及其环流形势分析[J]. 干旱气象, 40(5): 748-763.
DOI
|
[14] |
彭京备, 张庆云, 布和朝鲁, 2007. 2006年川渝地区高温干旱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 气候与环境研究, 12(3): 464-474.
|
[15] |
仕仁睿, 齐冬梅, 陈丹, 等, 2021. 2016年四川省持续性高温天气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J].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41(2): 77-82.
|
[16] |
四川省气候中心, 2021. 四川省气候公报[R].
|
[17] |
孙昭萱, 张强, 孙蕊, 等, 2022. 2022年西南地区极端高温干旱特征及其主要影响[J]. 干旱气象, 40(5): 764-770.
DOI
|
[18] |
田颖, 张书余, 罗斌, 等, 2013. 热浪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J]. 气象科技进展, 3(2): 49-54.
|
[19] |
王国复, 叶殿秀, 张颖娴, 等, 2018. 2017年我国区域性高温过程特征及异常大气环流成因分析[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14(4): 341-349.
|
[20] |
吴遥, 唐红玉, 蒋兴文, 等, 2019. 重庆市一次特强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诊断[J]. 干旱气象, 37(5): 817-826.
|
[21] |
肖安, 周长艳, 2017. 基于超热因子的中国热浪事件气候特征分析[J]. 气象, 43(8): 943-952.
|
[22] |
徐金芳, 邓振镛, 陈敏, 2009. 中国高温热浪危害特征的研究综述[J]. 干旱气象, 27(2): 163-167.
|
[23] |
杨续超, 陈葆德, 胡可嘉, 2015. 城市化对极端高温事件影响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34(10): 1 219-1 228.
|
[24] |
周斌, 王春学, 张顺谦, 2021. 1961—2018年四川盆地极端伏旱日数准2 a周期变化特征及其可能成因[J]. 干旱气象, 39(5): 727-733.
DOI
|
[25] |
周冠博, 高拴柱, 2021. 2021年8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J]. 气象, 47(11): 1 426-1 432.
|
[26] |
周长春, 汪丽, 郭善云, 等, 2014. 四川盆地高温热浪时空特征及预报模型研究[J].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34(3): 51-57.
|
[27] |
周长艳, 张顺谦, 齐冬梅, 等, 2013. 近50年四川高温变化特征及其影响[J]. 高原气象, 32(6): 1 720-1 728.
|
[28] |
周惜荫, 李谢辉, 2021. 1978—2017年西南地区干湿时空变化特征[J]. 干旱气象, 39(3): 357-365.
|
[29] |
朱乾根, 林锦瑞, 寿绍文, 等, 2007.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
[30] |
张渝晨, 田宏伟, 2023. 近17 a郑州城市热岛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分析[J]. 干旱气象, 41(3): 403-412.
DOI
|
[31] |
DAI A, TRENBERTH K E, KARL T R, 1999. Effects of clouds, soil moisture, precipitation, and water vapor on diurnal temperature range[J]. Journal of Climate, 12(8): 2 451-2 473.
|
[32] |
FOUNDA D, PIERROS F, PETRAKIS M, et al, 2015.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and trends of the urban heat island in athens (Greece) and its response to heat waves[J]. Atmospheric Research, 161/162: 1-13.
|
[33] |
LUO M, NGAR C L, 2018. Increasing heat stress in urban areas of eastern China: acceleration by urbanization[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45(23): 13 060-13 069.
|
[34] |
SCHÄR C, VIDALE P L, LÜTHI D, et al, 2004. The role of increasing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in European summer heatwaves[J]. Nature, 427(6972): 332-336.
|
[35] |
ZHAO L, OPPENHEIMER M, ZHU Q, et al, 2018. Interactions between urban heat islands and heat waves[J].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13(3). DOI: 10.1088/1748-9326/aa9f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