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段伯隆, 刘新伟, 郭润霞, 宋强, 狄潇泓, 段明铿. “3·15”北方强沙尘暴天气成因分析[J]. 干旱气象, 2021, 39(4): 541-553. |
[2] |
王溪雯, 张飞民, 王芝兰, 杨凯, 王澄海. 青藏高原西部一次高原涡生成的数值模拟研究[J]. 干旱气象, 2021, 39(1): 54-64. |
[3] |
潘晓, 李得勤, 公颖, 徐迪, 白华, 崔锦. 基于CloudSat探测的辽宁地区夏季云系特征[J]. 干旱气象, 2020, 38(5): 716-725. |
[4] |
李美琪, 郭蕊, 贾小卫, 吴丹, 时青格, 刘浩. 冀中南一次持续性大雾过程成因及维持机制[J]. 干旱气象, 2020, 38(4): 591-600. |
[5] |
李银娥, 张文言, 陈赛男, 韩芳蓉. 2008—2017年鄂西南区域极端降水特征及成因[J]. 干旱气象, 2019, 37(6): 875-884. |
[6] |
张芹, 苏莉莉, 张秀珍, 袁静, 周树华, 王善芳. 山东一次暖区暴雨的环境场特征和触发机制[J]. 干旱气象, 2019, 37(6): 933-943. |
[7] |
于波, 李桑, 黄富祥, 邢楠, 杜佳. 2016年1月京津冀地区连续性寒潮事件对比分析[J]. 干旱气象, 2019, 37(6): 954-963. |
[8] |
王一颉, 赵桂香, 马严枝. 降水相态转换机制及积雪深度预报技术研究[J]. 干旱气象, 2019, 37(6): 964-971. |
[9] |
何永利, 丁磊, 李冬冬, 黄建平, 李昶豫, 秘鲁. 全球变暖过程中海陆增温差异特征研究进展[J]. 干旱气象, 2019, 37(5): 703-712. |
[10] |
吴辉, 雒佳丽, 纪海宇, 王丽娟, 田红瑛. 南亚高压的水平和垂直结构及其变化特征[J]. 干旱气象, 2019, 37(5): 736-746. |
[11] |
卢焕珍,孙晓磊,刘一玮,孙建元. 一次分散性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特征[J]. 干旱气象, 2018, 36(4): 667-675. |
[12] |
白冰,张强,陈旭辉,韩海涛. 东亚三次典型沙尘过程移动路径和特征[J]. 干旱气象, 2018, 36(1): 11-16. |
[13] |
孙丽,赵姝慧,张晋广,袁健,金博,宋怀宇,秦鑫,刘旸,房彬. 基于相对湿度阈值法的沈阳地区云垂直分布特征[J]. 干旱气象, 2017, 35(4): 619-625. |
[14] |
温春,黄忠伟,周天,张瑾超,辛亚男. 地基偏振拉曼激光雷达与CALIPS0星载激光雷达的对比观测研究[J]. 干旱气象, 2016, 34(5): 779-788. |
[15] |
周黎明1,王庆1,龚佃利1,张洪生1,孙晶2. 2015年春季山东一场转折性降水微物理特征分析[J]. 干旱气象, 2016, 34(4): 678-6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