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安晶晶, 王东勇, 李慧敏, 等, 2024. 2024年2月我国两次大范围冻雨过程对比分析[J]. 暴雨灾害, 43(4):419-430.
|
[2] |
丁一汇, 王遵娅, 宋亚芳, 等, 2008. 中国南方2008年1月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其与气候变暖的关系[J]. 气象学报, 66(5):808-825.
|
[3] |
冯丽莎, 宋攀, 郑飞, 等, 2020. 2016年初冬河南区域暴雪过程诊断分析[J]. 大气科学, 44(1):13-26.
|
[4] |
顾佳佳, 武威, 2015. 2014年2月4—7日河南暴雪过程的环流特征及其持续原因[J]. 暴雨灾害, 34(2):117-125.
|
[5] |
郭英香, 冯晓莉, 刘畅, 等, 2023. 1961—2021年青藏高原前后冬强降雪特征分析[J]. 干旱气象, 41(5):723-733.
DOI
|
[6] |
胡顺起, 曹张驰, 陈滔, 2017. 山东省南部一次极端特大暴雪过程诊断分析[J]. 高原气象, 36(4):984-992.
DOI
|
[7] |
黄小玉, 黎祖贤, 李超, 等, 2008. 2008年湖南极端冰冻特大灾害天气成因分析[J]. 气象, 34(11):47-53.
|
[8] |
黄晓璐, 林弘杰, 李一平, 等, 2021. 2020年初内蒙古一次暴雪天气过程的成因分析[J]. 沙漠与绿洲气象, 15(6):18-25.
|
[9] |
霍也, 李倩, 尚博, 等, 2023. 2020年11月吉林省罕见冻雨天气成因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39(4):25-30.
|
[10] |
靳冰凌, 孙仲毅, 王辛方, 等, 2010. 2009年11月10-12日河南北部暴雪天气诊断分析[J]. 气象与环境科学, 33(2):63-67.
|
[11] |
马素艳, 高晶, 李一平, 等, 2022. 2020年内蒙古东南部一次特大暴雪伴冻雨灾害天气特征分析[J]. 气象科技, 50(3):380-389.
|
[12] |
马素艳, 张超, 史金丽, 2017. 回流与倒槽作用引发的内蒙古自治区两次暴雪天气过程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33(1):19-25.
|
[13] |
孟雪峰, 孙永刚, 霍志丽, 等, 2022. 内蒙古一次极端暴雪事件中冻雨成因分析[J]. 沙漠与绿洲气象, 16(4):22-30.
|
[14] |
漆梁波, 2012. 我国冬季冻雨和冰粒天气的形成机制及预报着眼点[J]. 气象, 38(7):769-778.
|
[15] |
钤伟妙, 罗亚丽, 曹越, 等, 2022. 基于多种探测资料对华北中部一次回流暴雪过程的分析[J]. 气象学报, 80(5):732-747.
|
[16] |
任曼琳, 李忠燕, 王博卿, 等, 2023. 2021/2022年冬季贵州凝冻天气阶段性特征及成因[J]. 干旱气象, 41(5):744-752.
DOI
|
[17] |
王瀛, 陈宇, 李姝婷, 等, 2015. 辽宁地区一次罕见冻雨天气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31(4):20-25.
|
[18] |
徐娟娟, 郝丽, 刘嘉慧敏, 等, 2020. 2018年1月陕西区域性暴雪过程诊断[J]. 干旱气象, 38(1):117-125.
|
[19] |
许婷婷, 张云惠, 于碧馨, 等, 2017. 2015年12月乌鲁木齐极端暴雪成因分析[J]. 沙漠与绿洲气象, 11(5):23-29.
|
[20] |
阎访, 孙婧怡, 范俊红, 等, 2021. 石家庄暴雪的时空演变特征[J]. 干旱气象, 39(6):939-947.
|
[21] |
杨晓君, 张楠, 陈宏, 等, 2019. 一次回流型降雪过程的成因和相态判据分析[J]. 气象科技, 47(1):98-105.
|
[22] |
尤凤春, 付桂琴, 刘卓, 等, 2015. 北京地区冻雨时空分布及探空温湿特征分析[J]. 气象, 41(12):1488-1 493.
|
[23] |
于波, 杜佳, 张琳娜, 2016. 1960—2013年北京地区冻雨天气过程特征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32(4):113-118.
|
[24] |
张芳华, 陈涛, 杨舒楠, 等, 2014. 一次冬季暴雨过程中的锋生和条件对称不稳定分析[J]. 气象, 40(9): 1 048-1 057.
|
[25] |
张桂莲, 霍志丽, 王学强, 2023. 冷垫背景下冻雨和极端大暴雪成因机制分析[J]. 高原气象, 42(3):725-733.
DOI
|
[26] |
张桂莲, 刘澜波, 孟雪峰, 等, 2022. 冷垫背景下回流暴雪成因与雷达回波特征分析[J]. 干旱气象, 40(3):500-506.
DOI
|
[27] |
张入财, 王君, 陈超辉, 等, 2023. 印度双低涡对青藏高原西部一次典型暴雪过程的影响[J]. 干旱气象, 41(3):463-473.
DOI
|
[28] |
张智, 韩永翔, 王瑾, 等, 2016. 高原山地环境下冻雨微物理特征及成因分析[J]. 气象科学, 36(3):389-395.
|
[29] |
赵桂香, 2014. 诊断分析技术在山西强降雪预报中的应用[J]. 高原气象, 33(3):838-847.
DOI
|
[30] |
周雪松, 谈哲敏, 2008. 华北回流暴雪发展机理个例研究[J]. 气象, 34(1):18-26.
|
[31] |
CHEN G J, WANG C C, WANG A H, 2007. A case study of subtropical frontogenesis during a blocking event[J]. Monthly Weather Review, 135(7):2588-2 609.
|
[32] |
HOBBS P V, RANGNO A L, 1985. Ice particle concentrations in clouds[J]. Journal of the Atmospheric Sciences, 42(23): 2 523-2 549.
|
[33] |
ZHUANG H Y, DEGAETANO A T, LEHNER F, 2024. Internal climate variability obscures future freezing rain changes despite global warming trend[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51(23): e2024GL111741. DOI:10.1029/2024GL1117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