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丽芳, 高坤, 徐亚梅, 2004. 梅雨锋演变与低涡发展的联系[J].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31(1): 103-109.
|
[2] |
高文良, 郁淑华, 2007. 高原低涡东移出高原的平均环流场分析[J]. 高原气象, 26(1): 206-212.
|
[3] |
黄楚惠, 李国平, 牛金龙, 等, 2015. 近30年夏季移出型高原低涡的气候特征及其对我国降雨的影响[J]. 热带气象学报, 31(6): 827-838.
|
[4] |
李博, 李跃清, 陈永仁, 2023. 近十年高原低涡与中亚低涡研究进展[J].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43(1): 17-25.
|
[5] |
李国平, 赵福虎, 黄楚惠, 等, 2014. 基于NCEP资料的近30年夏季青藏高原低涡的气候特征[J]. 大气科学, 38(4): 756-769.
|
[6] |
李江萍, 王式功, 孙国武, 2012. 高原低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8(4): 53-60.
|
[7] |
罗四维, 王玉佩, 1984. 1979年5—8月青藏高原地区天气系统的统计分析[C]// 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文集编辑组. 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试验文集(一).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69-278.
|
[8] |
麦哲宁, 许东蓓, 孙继松, 等, 2024. 基于ERA-5高分辨率资料的高原低涡客观识别方法研究[J]. 大气科学, 48(5):1991-2 003
|
[9] |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中国气象学会高原气象学委员会, 2019. 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2017[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0] |
钱正安, 单扶民, 吕君宁, 等, 1984. 1979年夏季青藏高原低涡的统计分析及低涡产生的气候因子探讨[C]// 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文集编辑组. 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试验文集(二).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82-194.
|
[11] |
沈雨, 周筠珺, 李国平, 2022. 气流辐合对高原低涡切变的影响[J].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42(4): 33-41.
|
[12] |
师锐, 何光碧, 2018. 移出高原后长生命史高原低涡在不同移动路径下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及差异[J]. 气象, 44(2): 213-221.
|
[13] |
宋雯雯, 李国平, 唐钱奎, 2012. 加热和水汽对两例高原低涡影响的数值试验[J]. 大气科学, 36(1): 117-129.
|
[14] |
田珊儒, 段安民, 王子谦, 等, 2015. 地面加热与高原低涡和对流系统相互作用的一次个例研究[J]. 大气科学, 39(1): 125-136.
|
[15] |
王伏村, 付双喜, 张德玉, 等, 2014. 一次引发河西走廊大暴雨的高原低涡的机制分析[J]. 气象, 40(4): 412-423.
|
[16] |
王鑫, 李跃清, 郁淑华, 等, 2009. 青藏高原低涡活动的统计研究[J]. 高原气象, 28(1): 64-71.
|
[17] |
吴国雄, 刘还珠, 1999. 全型垂直涡度倾向方程和倾斜涡度发展[J]. 气象学报, 57(1): 2-16.
|
[18] |
肖玉华, 郁淑华, 高文良, 等, 2018. 一例伴随西南涡的入海高原涡持续活动成因分析[J]. 高原气象, 37(6):1616-1 627
|
[19] |
徐祥德, 陈联寿, 2006. 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研究进展[J]. 应用气象学报, 17(6): 756-772.
|
[20] |
燕若彤, 许东蓓, 孙继松, 等, 2023. 一次高原涡东移引发江淮强降水的动热力机制分析[J]. 高原气象, 42(3): 701-710.
DOI
|
[21] |
杨克明, 毕宝贵, 李月安, 等, 2001. 1998年长江上游致洪暴雨的分析研究[J]. 气象, 27(8): 9-14.
|
[22] |
叶笃正, 高由禧, 1979. 青藏高原气象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23] |
郁淑华, 高文良, 2006. 高原低涡移出高原的观测事实分析[J]. 气象学报, 64(3): 392-399.
|
[24] |
郁淑华, 高文良, 2018. 冷空气对夏季高原涡移出高原后长久与短期活动影响的对比分析[J]. 大气科学, 42(6):1297-1 326
|
[25] |
郁淑华, 高文良, 2019. 移出与未移出青藏高原的高原低涡涡源区域的地面加热特征分析[J]. 高原气象, 38(2): 299-313.
DOI
|
[26] |
郁淑华, 高文良, 彭骏, 2022. 准平直长路径与多折向路径东移高原涡的环境场特征[J]. 气象学报, 80(6): 864-877.
|
[27] |
郁淑华, 高文良, 肖玉华, 2008. 冷空气对两例高原低涡移出高原影响的分析[J]. 高原气象, 27(1): 96-103.
|
[28] |
张顺利, 陶诗言, 张庆云, 等, 2001. 1998年夏季中国暴雨洪涝灾害的气象水文特征[J]. 应用气象学报, 12(4): 442-457.
|
[29] |
张镱锂, 李炳元, 刘林山, 等, 2021. 再论青藏高原范围[J]. 地理研究, 40(6):1543-1 553
|
[30] |
赵玉春, 王叶红, 2010. 高原涡诱生西南涡特大暴雨成因的个例研究[J]. 高原气象, 29(4): 819-831.
|
[31] |
FENG X Y, LIU C H, RASMUSSEN R, et al, 2014. A 10-yr climatology of Tibetan Plateau vortices with NCEP 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J].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 53(1): 34-46.
|
[32] |
HUFFMAN G, BOLVIN D, NELKIN E, et al, 2007. The TRMM multisatellite precipitation analysis (TMPA):Quasi-Global, multiyear, combined-sensor precipitation estimates at fine scales[J]. Journal of Hydrometeorology, 8(1): 38-55.
|
[33] |
TAKAHASHI H, 2003. Observational study on the initial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Mei-yu frontal disturbance in the eastern foo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n middle-late June 1992[J]. Journal of the Meteor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 Ser II, 81(6):1303-1 327
|
[34] |
WANG X B, ZHANG D L, 2003. Potential vorticity diagnosis of a simulated hurricane.Part I:Formulation and quasi-balanced flow[J]. Journal of the Atmospheric Sciences, 60(13): 1 593-1 6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