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重庆市气候中心, 2021. 区域性气象灾害过程评估规范第3部分:连阴雨(DB 50/T 1125.3—2021)[S]. 重庆: 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
[2] |
崔读昌, 1995. 气候变暖对水稻生育期影响的情景分析[J]. 应用气象学报, 6(3): 361-365.
|
[3] |
邓国卫, 孙俊, 赖江, 等, 2022. 四川水稻不同生育期干旱与产量灰色关联分析[J]. 干旱气象, 40(5): 814-822.
DOI
|
[4] |
郭安红, 何亮, 韩丽娟, 等, 2018. 早稻高温热害强度指数构建及气候危险性评价[J]. 自然灾害学报, 27(5): 96-106.
|
[5] |
郭翔, 赵金鹏, 王茹琳, 等, 2021. 四川盆区直播和移栽水稻的连阴雨灾害危险性[J]. 应用生态学报, 32(9): 3 213-3 222.
|
[6] |
何慧根, 唐红玉, 李永华, 等, 2015. 重庆春季连阴雨的气候特征和气候信号分析[J]. 气象, 41(10): 1 190-1 202.
|
[7] |
姜楠, 袁淑杰, 刘芷含, 等, 2022. 四川水稻分蘖—拔节期低温连阴雨时空特征[J].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37(2): 194-201.
|
[8] |
李永华, 高阳华, 张建平, 等, 2008. 气候波动对重庆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对策[J]. 中国农业气象, 29(1): 75-78.
|
[9] |
刘若岚, 袁淑杰, 阮迪陈, 等, 2023. 四川省水稻移栽—分蘖期低温连阴雨时空分布[J]. 中国农学通报, 39(22): 115-123.
DOI
|
[10] |
刘玉汐, 任景全, 孙月, 等, 2020. 1971—2016年东北地区农业气象灾害损失变化特征及影响[J]. 干旱气象, 38(4): 647-654.
|
[11] |
邱玉芳, 张丽娟, 郝甜甜, 等, 2017. 不同程度的干旱对华北夏玉米生物量的影响[J]. 自然灾害学报, 26(1): 176-183.
|
[12] |
孙园园, 孙永健, 陈林, 等, 2012. 不同播期和抽穗期弱光胁迫对杂交稻生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3(10): 2 737-2 744.
|
[13] |
王斌, 陈小敏, 钟曼茜, 等, 2017. 海南水稻生育期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对气候变暖的响应[J]. 热带作物学报, 38(3): 415-420.
|
[14] |
王春乙, 张继权, 霍治国, 等, 2015.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与展望[J]. 气象学报, 73(1): 1-19.
|
[15] |
王文婷, 马佳颖, 李光彦, 等, 2023. 高温下不同施肥量对水稻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与能量代谢的关系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37(3): 253-264.
DOI
|
[16] |
魏凤英, 2007. 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 2版. 北京: 气象出版社.
|
[17] |
杨阳, 齐月, 赵鸿, 等, 2022. 水分胁迫对干旱半干旱区玉米关键生育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及评价[J]. 干旱气象, 40(6): 1 059-1 067.
|
[18] |
张继波, 薛晓萍, 张新刚, 等, 2023. 水分关键期干旱胁迫对冬小麦矿质元素积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干旱气象, 41(2): 223-232.
DOI
|
[19] |
张立波, 景元书, 娄伟平, 等, 2013. 近50 a华东地区雨日及降水量的变化特征[J]. 大气科学学报, 36(4): 426-433.
|
[20] |
BUTLER E E, HUYBERS P, 2013. Adaptation of US maize to temperature variations[J]. Nature Climate Change, 3: 68-72.
|
[21] |
IPCC, 2013. Climate change:Working Group I contribution to the IPCC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AR5)[R]. Switzerland: IPCC.
|
[22] |
KALNAY E, KANAMITSU M, KISTLER R, et al, 1996. The NCEP/NCAR 40-year reanalysis project[J].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77(3): 437-471.
|
[23] |
ZHAI P M, ZHANG X B, WAN H, et al, 2005. Trends in total precipitation and frequency of daily precipitation extremes over China[J]. Journal of Climate, 18(7): 1 096-1 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