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国气象局.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Z].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3:21-27. | 
																													
																						| [2] | 吴兑, 吴晓京, 朱小祥. 雾和霾[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9. | 
																													
																						| [3] | DENG Z Z, ZHAO C S, MA N, et al. Size-resolved and bulk activation properties of aerosols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the importance of aerosol size distribution in the prediction of CCN number concentration[J].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Discussions, 2011, 11(1):3835-3846. | 
																													
																						| [4] | ZHANG Q, MENG J, QUAN J, et al. Impact of aerosol composition on cloud condensation nuclei activity[J].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2012, 12(268):3783-3790. | 
																													
																						| [5] | 张人禾, 李强, 张若楠. 2013年1月中国东部持续性强雾霾天气产生的气象条件分析[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4, 44(1):27-36. | 
																													
																						| [6] | 李美琪, 郭蕊, 贾小卫, 等. 冀中南一次持续性大雾过程成因及维持机制[J]. 干旱气象, 2020, 38(4):591-600. | 
																													
																						| [7] | 罗贵东, 陈怡蓓, 郑文全. 达州市2016年元旦期间持续重污染天气气象条件分析[J].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7, 37(2):58-64. | 
																													
																						| [8] | 杨康权, 龙柯吉, 肖递祥. 成都地区一次持续性污染过程天气特征分析[J].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6, 36(4):75-78. | 
																													
																						| [9] | 赵敬国, 王式功, 王嘉媛, 等. 兰州市空气污染与气象条件关系分析[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9(4):491-496. | 
																													
																						| [10] | 范洋, 樊曙先, 张红亮, 等. 临安冬夏季SO2、NO2和O3体积分数特征及与气象条件的关系[J]. 大气科学学报, 2013, 36(1):121-128. | 
																													
																						| [11] | 邹旭东, 杨洪斌, 张云海, 等. 1951─2012年沈阳市气象条件变化及其与空气污染的关系分析[J]. 生态环境学报, 2015, 24(1):76-83. | 
																													
																						| [12] | 李子华, 黄建平, 孙博阳, 等. 辐射雾发展的爆发性特征[J]. 大气科学, 1999, 19(5):623-631. | 
																													
																						| [13] | 徐敬, 丁国安, 颜鹏, 等. 北京地区PM2.5的成分特征及来源分析[J]. 应用气象学报, 2007, 18(5):645-654. | 
																													
																						| [14] | 戴永立, 陶俊, 林泽健, 等. 2006-2009年我国超大城市霾天气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J]. 环境科学, 2013, 34(8):2925-2932. | 
																													
																						| [15] | 杨东贞, 于海青, 丁国安, 等. 北京北郊冬季低空大气气溶胶分析[J]. 应用气象学报, 2002(增刊1):113-126. | 
																													
																						| [16] | 范烨, 郭学良, 付丹红, 等. 北京及周边地区2004年8、9月间大气气溶胶分布特征观测分析[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7, 12(1):49-62. | 
																													
																						| [17] | 王丛梅, 杨永胜, 李永占, 等. 2013年1月河北省中南部严重污染的气象条件及成因分析[J]. 环境科学研究, 2013, 26(7):695-702. | 
																													
																						| [18] | 苟玉清, 许东蓓. 成都市2017年12月下旬重污染过程及气象条件特征[J]. 干旱气象, 2018, 36(6):1012-1019. | 
																													
																						| [19] | 郭立平, 乔林, 石茗化, 等. 河北廊坊市连续重污染天气的气象条件分析[J]. 干旱气象, 2015, 33(3):497-504. | 
																													
																						| [20] | 张琪敏, 赵景波. 2004年中国典型城市大气污染现状及污染差异分析[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5(2):33-36. | 
																													
																						| [21] | 王玮, 汤大钢, 刘红杰, 等. 中国PM2.5污染状况和污染特征的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00, 20(1):1-5. | 
																													
																						| [22] | 唐宜西, 张小玲, 熊亚军, 等. 北京一次持续霾天气过程气象特征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 29(5):12-19. | 
																													
																						| [23] | 徐丽娜, 李忠, 胡亚男, 等. 2019年冬季呼和浩特市大气污染频发的气象条件分析[J]. 干旱气象, 2021, 39(1):112-118. | 
																													
																						| [24] | 邢雅婷, 王帅, 赵玲. 呼和浩特市城区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分析[J]. 环境化学, 2019, 38(5):1139-1149. | 
																													
																						| [25] | 王韵杰, 张少君, 郝吉明. 中国大气污染治理: 进展·挑战·路径[J]. 环境科学研究, 2019, 32(10):1755-1762. | 
																													
																						| [26] | 王鹏. 2013-2017年呼和浩特市大气污染时空变化特征[D].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 2019. | 
																													
																						| [27]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 HJ 633-2012[S].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2. | 
																													
																						| [28] | 危诗敏, 冯鑫媛, 王式功, 等. 四川盆地多层逆温特征及其对大气污染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21, 41(3):1005-1013. | 
																													
																						| [29] | 周璐. 长沙市空气质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D]. 兰州: 兰州大学, 2018. | 
																													
																						| [30] | 张珺, 宋晓辉. 2014年邯郸大气环境特征及气象条件影响因子分析[J].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6, 39(2):63-68. | 
																													
																						| [31] | 高怡, 张美根. 2013年1月华北地区重雾霾过程及其成因的模拟分析[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4, 19(2):140-152. | 
																													
																						| [32] | 吴兑, 廖国莲, 邓雪娇, 等. 珠江三角洲霾天气的近地层输送条件研究[J]. 应用气象学报, 2008, 19(1):1-9. | 
																													
																						| [33] | 邓长菊, 尹晓惠, 甘璐. 北京雾与霾天气大气液态水含量和相对湿度层结特征分析[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4, 19(2):193-199. | 
																													
																						| [34] | 《大气科学词典》编委会. 大气科学词典[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4:576-576. | 
																													
																						| [35] | 陈少勇, 夏权, 王劲松, 等. 西北地区晚霜冻结束日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J]. 中国农业气象, 2013, 34(1):8-13. | 
																													
																						| [36] | 王生林, 余优森. 甘肃农业霜冻灾害及其防御对策研究[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1, 36(2):226-231. | 
																													
																						| [37] | 陈瑞敏, 吴雁, 康文英, 等. 连续雾霾天气污染物浓度变化及天气形势特征分析[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4, 19(2):209-218. | 
																													
																						| [38] | 徐冉, 张恒德, 杨孝文, 等. 北京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特征及成因分析[J]. 环境科学, 2019, 40(8):3405-3414. | 
																													
																						| [39] | 张周祥. 秋冬季北京北部重污染事件PM1化学组分特征及气象因素的贡献[D]. 北京: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