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侯西勇. 1951—2000年中国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动态特征[J]. 干旱区地理, 2008, 31(5):723-730.
											 											 | 
										
																													
																						| [2] | 
																						 
											  赵俊芳, 郭建平, 邬定荣, 等. 2011—2050年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气候生产潜力评价[J]. 应用生态学报, 2011, 22(12):3189-3195.
											 											 | 
										
																													
																						| [3] | 
																						 
											  马雅丽, 郭建平, 赵俊芳. 晋北农牧交错带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分布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生态学杂志, 2019, 38(3):818-827.
											 											 | 
										
																													
																						| [4] | 
																						 
											  周广胜, 何奇瑾, 汲玉河. 适应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和农业措施研究进展[J]. 应用气象学报, 2016, 27(5):527-533.
											 											 | 
										
																													
																						| [5] | 
																						 
											  张耀耀, 刘建刚, 杨萌, 等. 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潜力的影响研究进展[J]. 农学学报, 2015, 5(1):119-123.
											 											 | 
										
																													
																						| [6] | 
																						 
											  陈国南. 用迈阿密模型测算我国生物生产量的初步尝试[J]. 自然资源学报, 1987, 2(3):270-278.
											 											 | 
										
																													
																						| [7] | 
																						 
											  刘欢, 刘冰, 花利忠, 等. 福建省植被NPP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力分析[J]. 测绘科学, 2018, 43(3):35-44.
											 											 | 
										
																													
																						| [8] | 
																						 
											  高素华, 潘亚茹, 郭建平. 气候变化对植物气候生产力的影响[J]. 气象, 1994, 20(1):30-33.
											 											 | 
										
																													
																						| [9] | 
																						 
											  赵雪雁, 王伟军, 万文玉, 等. 近50年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青稞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 23(10):1329-1338.
											 											 | 
										
																													
																						| [10] | 
																						 
											  王秀芬, 杨艳昭, 尤飞. 黑龙江省气候变化及其对玉米生产潜力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2, 35(5):25-29.
											 											 | 
										
																													
																						| [11] | 
																						 
											  徐延红. 基于AEZ模型的产量动态预报研究[J].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8, 41(2):18-22.
											 											 | 
										
																													
																						| [12] | 
																						 
											  侯光良, 刘允芬. 我国气候生产潜力及其分区[J]. 资源科学, 1985, 7(3):52-59.
											 											 | 
										
																													
																						| [13] | 
																						 
											  郭建平, 高素华, 潘亚茹. 东北地区农业气候生产潜力及其开发利用对策[J]. 气象, 1995, 21(2):3-9.
											 											 | 
										
																													
																						| [14] | 
																						 
											  王宗明, 张柏, 张树清, 等. 松嫩平原农业气候生产潜力及自然资源利用率研究[J]. 中国农业气象, 2005, 26(1):1-6.
											 											 | 
										
																													
																						| [15] | 
																						 
											  李三爱, 居辉, 池宝亮. 作物生产潜力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气象, 2005, 26(2):106-111.
											 											 | 
										
																													
																						| [16] | 
																						 
											  史泽艳. 中国东部地区作物生产力模拟对比研究[D].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2005.
											 											 | 
										
																													
																						| [17] | 
																						 
											  杨丽桃. 内蒙古马铃薯秋霜冻灾害风险区划研究[J]. 灾害学, 2019, 34(3):109-113.
											 											 | 
										
																													
																						| [18] | 
																						 
											  杨丽桃, 江像评, 达布希拉图, 等. 基于GIS的气候变化对马铃薯生长的脆弱性评价[J]. 灾害学, 2021, 36(1):100-105.
											 											 | 
										
																													
																						| [19] | 
																						 
											  王胜, 宋阿伟, 谢五三, 等. 未来气候变化对安徽淮河以南一季稻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评估[J]. 干旱气象, 2020, 38(2):179-187.
											 											 | 
										
																													
																						| [20] | 
																						 
											  王素艳, 霍治国, 李世奎, 等. 中国北方冬小麦的水分亏缺与气候生产潜力——近40年来的动态变化研究[J]. 自然灾害学报, 2003, 12(1):121-130.
											 											 | 
										
																													
																						| [21] | 
																						 
											  杨丽桃, 江像评, 尤莉, 等. 内蒙古武川县马铃薯气候适宜度分析评价[J]. 现代农业, 2017(11):96-97.
											 											 | 
										
																													
																						| [22] | 
																						 
											  ZHAO J F, ZHAN X, JIANG Y Q, et al. Variations in climatic suitability and planting regionalization for potato in northern China under climate change[J]. PLoS ONE, 2018, 13(9):e0203538. Doi: 10.1371/journal.pone.0203538. 
											 												 
																									DOI    
																																					URL    
																																			 											 | 
										
																													
																						| [23] | 
																						 
											  GUO J P, ZHAO J F, WU D R, et al. Attribution of maize yield increase in China to climate change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between 1980 and 2010[J].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2014, 28(6):1168-1181. 
											 												 
																									DOI    
																																					URL    
																																			 											 | 
										
																													
																						| [24] | 
																						 
											  刘勤, 严昌荣, 何文清. 山西寿阳县旱作农业气候生产潜力研究[J]. 中国农业气象, 2007, 28(3):271-274.
											 											 | 
										
																													
																						| [25] | 
																						 
											  段晓凤, 钱华, 李剑萍, 等. 4种播期下西吉马铃薯气候生产潜力稳定性分析[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1, 29(2):266-271.
											 											 | 
										
																													
																						| [26] | 
																						 
											  谢万银, 郭小芹, 陆登荣, 等. 陇中黄土高原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变化及水热因子驱动分析[J]. 干旱气象, 2015, 33(5):861-866.
											 											 | 
										
																													
																						| [27] | 
																						 
											  何玉斐, 赵明旭, 王金祥, 等.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草地生产力对气候要素的响应——以多伦县为例[J]. 干旱气象, 2008, 26(2):84-89.
											 											 | 
										
																													
																						| [28] | 
																						 
											  马玉峰, 李喜仓, 宋进华, 等. 内蒙古自治区太阳总辐射的气候学计算及其时空分布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 29(6):102-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