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N 62-1175/P
  • ISSN 1006-7639
  • 双月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干旱气象, 2023, 41(3): 474-482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3)-03-0474

论文

四川盆地一次持续性暴雨的水汽输送特征

王佳津,1,2, 肖红茹1,2, 杨康权,1,2, 王彬雁1,2

1.四川省气象台,四川 成都 610072

2.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高原与盆地暴雨旱涝灾害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72

Water vapor transport characteristics of a continuous rainstorm in Sichuan Basin

WANG Jiajin,1,2, XIAO Hongru1,2, YANG Kangquan,1,2, WANG Binyan1,2

1. Sichuan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Chengdu 610072, China

2. Institute of Plateau Meteorology, CMA/ Heavy Rain and Drought-Flood Disasters in Plateau and Basin Key Laboratory of Sichuan Province, Chengdu 610072, China

通讯作者: 杨康权(1985—),男,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模式释用相关工作。E-mail:yangkangquan@aliyun.com

责任编辑: 刘晓云;校对:王涓力

收稿日期: 2021-10-19   修回日期: 2022-08-30  

基金资助: 四川省科技计划重点研发项目(2022YFS0542)
中国气象局创新发展专项(CXFZ2021J027)
中国气象局西南区域气象中心成渝双城经济圈气象服务技术创新团队、高原与盆地暴雨旱涝灾害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科技发展基金项目(SCQXKJYJXMS202214)
中国气象局创新发展专项、子项目“2020年盛夏四川盆地二次致洪暴雨过程分析”(CXFZ2021Z033)

Received: 2021-10-19   Revised: 2022-08-3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王佳津(1986—),女,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高影响天气特征分析及模式释用分析。E-mail:w_jiajin@163.com

摘要

为深入认识四川盆地持续性暴雨的水汽特征及来源,提高该地区暴雨预报能力,利用四川省4 955个国家级及区域级自动气象站资料、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lobal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 GDAS)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第五代大气再分析资料(ERA5),基于拉格朗日方法对四川盆地2020年8月的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开始前和强降水过程中,不同起始高度层水汽输送特征有所不同。中高层起始高度(5 500~10 000 m),强降水开始前气团轨迹源地主要为低纬洋面,而在强降水过程中调整为地中海南岸并为盆地带来中高纬西风带干冷空气;中低层起始高度(1 500~5 500 m),降水过程中气团轨迹源地由地中海南岸逐渐调整为低纬洋面并为盆地带来低纬洋面暖湿空气;低层起始高度(地面至1 500 m),强降水开始前轨迹源地率先调整为低纬洋面并为盆地输送比中低层更为暖湿的气流。统计不同源地水汽贡献率可知,孟加拉湾—泰国湾的水汽占主导(66.6%)、阿拉伯海次之(23.9%)、中国南海最低(9.5%)。

关键词: 拉格朗日; 四川; 水汽输送; 暴雨; 水汽路径

Abstract

In order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water vapor characteristics and sources of persistent rainstorms in the Sichuan Basin and improve the rainstorm forecast capability in this region, th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from 4 955 national and regional automatic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Sichuan Province, the global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 (GDAS) data, the fifth-generation atmospheric reanalysis (ERA5) from the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ECMWF)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water vapor transport characteristics of a continuous rainstorm process in August 2020 in the Sichuan Basin by using the Lagrangia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vapor transport at different initial height layers are different before and during the heavy precipitation process. In the middle and high level (from 5 500 to 10 000 m), the low latitude ocean is main source of air mass trajectory before the heavy precipitation occurring, while the southern coast of the Mediterranean is main source of air mass trajectory during the heavy precipitation process and dry and cold air in the middle and high latitude westerlies is brought to the basin.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level (from 1 500 to 5 500 m), during the heavy precipitation process, the source of water vapor trajectory adjusts from the southern coast of the Mediterranean to the low latitude ocean surface and warm and humid air on the low latitude ocean surface is brought to the basin. In the lower level (from ground to 1 500 m), the source of water vapor trajectory first adjusts to the low latitude ocean surface before the heavy precipitation occurring, and warmer and wetter air flow is delivered to the basin compared with the middle and lower level.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water vapor contribution rates of different sources shows that the water vapor from the Bay of Bengal to the Gulf of Thailand is the dominant (66.6%), followed by the Arabian Sea (23.9%),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is the lowest (9.5%).

Keywords: Lagrangian; Sichuan; water vapor transport; rainstorm; water vapor path

PDF (26391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王佳津, 肖红茹, 杨康权, 王彬雁. 四川盆地一次持续性暴雨的水汽输送特征[J]. 干旱气象, 2023, 41(3): 474-482 DOI:10.11755/j.issn.1006-7639(2023)-03-0474

WANG Jiajin, XIAO Hongru, YANG Kangquan, WANG Binyan. Water vapor transport characteristics of a continuous rainstorm in Sichuan Basin[J]. Arid Meteorology, 2023, 41(3): 474-482 DOI:10.11755/j.issn.1006-7639(2023)-03-0474

引言

充沛的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是持续性暴雨的必要条件(朱乾根等,2000;江志红等,2011;王婧羽等,2014;周长艳等,2015)。水汽是暴雨预报的关键因子,认识持续性暴雨的水汽输送特征对研究暴雨成因及形成机理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提升暴雨预报能力,做好天气预报服务。

针对四川暴雨水汽问题,目前分析方法主要有两种:欧拉方法和拉格朗日方法。欧拉方法主要描述大气流场瞬时特征,所计算的表征水汽特征的物理量也具有瞬变特征,无法定量分析不同水汽输送轨迹,及各源地的水汽贡献;拉格朗日方法则通过分析空气块不同时间所在位置,定量地反映水汽路径,清晰地确定水汽的输送源地(Draxler and Hess,1998;江志红等,2011;任伟等,2019)。欧拉方法常用来分析暴雨过程中水汽通量、水汽收支等要素。如周长艳等(2005;2015)通过计算水汽通量分析四川夏季暴雨过程水汽输送特征,指出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和中国南海,此外阿拉伯海北部的西南风也可带来水汽;李永华等(2010)通过研究各水汽输送通道水汽通量与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指数的相关性,发现印度洋水汽通道强度最强而太平洋水汽通道强度最弱;师锐等(2021)通过对水汽通量及水汽通量散度的分析,指出四川盆地暴雨过程水汽主要来源于中国南海,强台风西侧的东南气流使得水汽迅速堆积。也有很多研究应用拉格朗日方法,通过引入HYSPLIT(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模型定量分析不同区域暴雨的水汽输送特征。如Huang和Cui(2015a;2015b)研究表明四川盆地暴雨过程的水汽主要来自对流层低层洋面,可追溯到阿拉伯海,占比接近40%;王佳津等(2015;2017)研究指出850 hPa来自阿拉伯海北部地区的水汽贡献最大,占比80%以上;岳俊和李国平(2016)分析指出四川暴雨过程的水汽通道有多条,但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通道最为主要,占比50%左右。

以往对四川暴雨过程的水汽特征分析多针对整个暴雨过程开展,而对不同降雨阶段的水汽输送轨迹分析则较少。受南亚季风和东亚季风及青藏高原大地形影响,四川盆地暴雨过程水汽输送特征较为复杂(陈栋等,2007),不同暴雨过程水汽输送轨迹可能有所不同,即使同一个例,在暴雨过程的不同阶段水汽轨迹也并非一成不变,不同降雨阶段可能与不同水汽输送轨迹对应(王佳津等,2015;岳俊和李国平,2016;李晓容等,2020;张芳丽,2020)。

2020年8月10—13日,四川盆地出现持续性暴雨过程,全省累积雨量超过250.0 mm的有22站,超过400.0 mm的有40站;暴雨强度大,芦山站11日降水量为425.2 mm,达四川历史日降水量第2高值。据不完全统计,本次持续性暴雨过程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58亿元,逾37万人受灾,8人失踪。丛芳等(2021)已对2020年8月14—17日四川盆地西部特大暴雨的水汽输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暴雨初期水汽主要来自于孟加拉湾,随着降水过程的持续,阿拉伯海东部、孟加拉湾南部及泰国湾的水汽源源不断向暴雨区输送,但并没有分析不同降雨阶段不同水汽输送轨迹的变化。

为了定量分析持续性暴雨过程不同阶段水汽输送轨迹特征及水汽源地,本文引入HYSPLIT模型,分析降水开始前及强降水过程中不同起始高度层气团轨迹特征,以期加深对四川盆地持续性暴雨水汽输送特征的认识,为暴雨预报业务及防灾减灾提供一定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所使用资料为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第五代大气再分析资料(ERA5),其时间分辨率1 h、空间分辨率0.25°×0.25°,国家级及区域级自动气象站(共4 955站)资料和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lobal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 GDAS)资料等。其中GDAS资料为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空气资源实验室处理的数据,时间间隔6 h,水平分辨率为1°×1°,垂直方向21层,包括位势高度、温度、风、比湿等要素。其中,ERA5用来分析环流形势和水汽通量特征;GDAS数据用于HYSPLIT模型。

文中附图涉及地图基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标准地图服务网下载的审图号为GS(2019)1823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文中所有时间为北京时。

1.2 方法

HYSPLIT模型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后向追踪轨迹模式,详细信息可参考Draxler和Hess(1998)文章或相关网站(https://ready.arl.noaa.gov/HYSPLIT.php)。在计算不同水汽输送通道对暴雨区的水汽贡献率时,应用公式(江志红等,2011)如下:

Qs=1mqlast1nqlast×100%

式中:Qs(%)表示各源地的水汽贡献率;qlast(g·kg-1)表示到达研究区的某源地所有气团轨迹比湿和;m为某源地所有气团轨迹数;n表示不同源地所有气团轨迹数。

后向轨迹模拟方案设计如下:空间上每个点地面至10 000 m高度选取20层(垂直间隔500 m)作为后向轨迹模拟起始高度,每一层研究区域(102°E—108°E,28°N—33°N)水平间隔1°作为一个起始点,每层共计42个(纬度6个×经度7个)起始点,合计空间起点840个(42×20);时间上8月10—13日每日08:00、20:00,共计起始时间8个。后向追踪192 h的轨迹,后向水汽追踪轨迹共计6 720条(空间起点840个×时间起点8个),同时插值获得轨迹相应位置气团的物理量(气压、温度和比湿等)。

将起始高度归为三大类:低层(地面至1 500 m,共3层)、中低层(1 500~5 500 m,共8层)、中高层(5 500~10 000 m,共9层);每个时间起点的低层、中低层、中高层起始高度轨迹条数分别为126(3层×42个起点)、336(8层×42个起点)、378条(9层×42个起点),共计840条。

2 降水实况和环流形势

2020年8月10—13日四川盆地出现区域性暴雨过程,盆地大部分区域(除达州、广安2市)出现暴雨及以上量级降水,特大暴雨位于龙门山沿线,雨带呈现东北—西南向,处于地形梯度大值区,最大累积降水量(542.1 mm)出现在德阳市什邡县师古站,是本次过程的暴雨中心[图1(a)]。暴雨区由西至东移动,10日20:00至11日20:00[图1(b)]、11日20:00至12日20:00[图1(c)]和12日20:00至13日20:00[图1(d)] 24 h累积降水量最大值分别出现在雅安市芦山县芦阳站、德阳市什邡县冰川镇站、南充市仪陇县新政镇站,分别为429.2、245.9、354.2 mm。

图1

图1   2020年8月10日20:00至13日20:00(a)、10日20:00至11日20:00(b)、11日20:00至12日20:00(c)和12日20:00至13日20:00(d)累积降水量空间分布(单位:mm)

(黄色×为累积降水中心)

Fig.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ccumulated precipitation from 20:00 on August 10 to 20:00 on August 13 (a), from 20:00 on August 10 to 20:00 on August 11 (b), from 20:00 on August 11 to 20:00 on August 12 (c) and from 20:00 on August 12 to 20:00 on August 13 (d), 2020 (Unit: mm)

(The yellow × for cumulative precipitation centers)


图2为8月10—13日降水过程中师古站、芦阳站、冰川镇站和新政镇站的小时降水量。可以看出,芦阳站和新政镇站的小时降水量呈单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11日02:00和13日00:00。随着雨带移动,芦阳站短时强降水(小时降水量大于等于20.0 mm)出现时间较早(10日22:00),共5个时次出现短时强降水,最大小时降水量156.8 mm;新政镇站强降水出现时间较晚(12日21:00),也有5个时次出现短时强降水,最大小时降水量74.8 mm。前者小时降水极值远大于后者,反映出地形对降水的增幅作用。而冰川镇站和师古站降水则呈现明显的双峰型,主要集中在11日白天和12日白天,其中师古站11、12日均连续超过5 h出现短时强降水,最大小时降水量为69.5 mm。

图2

图2   2020年8月10—13日降水过程中师古站(a)、芦阳站(b)、冰川镇站(c)和新政镇站(d)小时降水量

Fig.2   Hourly precipitation at Shigu station (a), Luyang station (b), Bingchuan Town station (c) and Xinzheng Town station (d) during the precipitation process from 10 to 13 August 2020


强降水开始前(8月10日08:00),200 hPa[图3(a)]南亚高压脊线位于30°N附近,四川盆地位于南亚高压中心前部西风急流的分流区,是高层强辐散区;500 hPa[图3(c)]欧亚中高纬为“两槽一脊”型,槽分别位于乌拉尔山及其以南地区、蒙古国东部至我国长江中游,中西伯利亚地区为阻塞高压环流区,中纬为纬向西风环流,青藏高原上空多短波东移,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588 dagpm线位于我国东部海上;10日08:00 850 hPa[图4(a)]四川盆地为反气旋环流,20:00川渝地区转为东南气流,并在盆地形成气旋辐合,盆地西部龙门山沿线一带比湿达17 g·kg-1以上。12日08:00,200 hPa[图3(b)]四川盆地位于南亚高压环流中心东北部强辐散区;500 hPa [图3(d)]西太副高588 dagpm线位于110°E附近,高原短波槽移至甘肃南部至盆地西北部,槽后西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南下进入盆地。850 hPa[图4(b)、(c)、(d)]西南涡形成并发展东移,盆地南风加强为急流(大于等于12 m·s-1),盆地大部比湿达16 g·kg-1以上,而暴雨区也从盆地西部东移到盆地东北部、南部。随后高原低槽北收东移,中低层系统逐渐减弱,本次强降水趋于结束(图略)。

图3

图3   2020年8月10日08:00(a、c)、12日08:00(b、d)200 hPa(a、b)和500 hPa(c、d)位势高度场(实线,单位:dagpm)

Fig.3   Geopotential height field at 200 hPa (a, b) and 500 hPa(c, d)at 08:00 on August 10 (a,c) and 08:00 on August 12 (b, d), 2020 (Unit: dagpm)


图 4

图 4   2020年8月10日08:00(a)、11日08:00(b)、12日08:00(c)、12日20:00(d)850 hPa风场(风矢,单位:m·s-1)和比湿(红色虚等值线,单位:g·kg-1

Fig.4   Wind field (wind vector, Unit: m·s-1) and specific humidity (red dashed isoline, Unit: g·kg-1) at 850 hPa at 08:00 on August 10 (a), 08:00 on August 11 (b), 08:00 on August 12 (c), and 20:00 on August 12 (d), 2020


分析表明,中高纬“两槽一脊”形势配合西太副高加强西伸,形成阻塞形势,为暴雨的持续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条件。青藏高原短波槽东移、中低层西南涡和急流的形成导致强降水的发生。

3 水汽通量

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是暴雨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朱乾根等,2000),研究暴雨形成机制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分析暴雨发生期间的水汽输送特征。图5为2020年8月10日08:00、12日08:00的700 hPa和850 hPa水汽通量。可以看出700 hPa水汽通量高值区位于孟加拉湾和中国南海;850 hPa水汽通量高值区位于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和中国南海。8月10日08:00(强降水开始前)[图5(a)、(c)]盆地为水汽通量低值区,此时源自低纬洋面的水汽输送通道还未完全建立。8月12日08:00(强降水过程中)[图5(b)、(d)],盆地已转变为水汽通量高值区,700 hPa来自孟加拉湾及中国南海水汽通量高值区的水汽输送通道已完全建立,850 hPa也建立起源自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和中国南海的水汽输送通道。综合来说,暴雨期间进入盆地的水汽输送通道主要有两支:一支是热带西南季风气流经阿拉伯海、印度半岛、孟加拉湾和中南半岛进入盆地;另一支是西太副高外围东南风气流经中国南海进入盆地。

图5

图5   2020年8月10日08:00(a、c)、12日08:00(b、d)700 hPa(a、b)和850 hPa(c、d)水汽通量(单位:g·hPa-1·cm-1·s-1

(灰色阴影为高原地区)

Fig.5   Vapor flux at 700 hPa (a, b) and 850 hPa (c, d) at 08:00 on August 10(a, c) and 08:00 on August 12(b, d), 2020 (Unit: g·hPa-1·cm-1·s-1

(The grey shades are plateau areas)


4 水汽输送路径

4.1 气团轨迹

高空槽后干冷空气与低层暖湿气流在盆地交绥,是盆地产生大范围暴雨的原因之一。中高层干冷空气的侵入可以增强对流不稳定,有利于低涡生成及降水增强(张雪蓉等,2021;高琦和姚秀萍,2021),而来自低纬的暖湿气流加强,为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热力不稳定条件(肖递祥等,2009;牛若芸和金荣花,2009;肖递祥等,2013;肖递祥等,2015;刘芸芸和丁一汇,2020)。基于HYSPLIT模型后向模拟192 h不同起始高度层的气团轨迹,强降水开始前(8月10日08:00),中高层起始高度,通过西风带气流从非洲北部到达研究区的气团轨迹占19.3%,源于印度半岛经孟加拉湾绕过青藏高原大地形到达研究区的气团轨迹占70.9% [图6(a)];中低层起始高度,通过西风带气流从地中海南岸到达研究区的气团轨迹占27.9%,源于孟加拉湾和中国南海的气团轨迹占4.3%[图6(b)];低层起始高度,源于低纬洋面(阿拉伯海、泰国湾和中国南海)的气团轨迹占40.5%,但仍然有源于北部大陆地区(中亚东部、中国河套地区等)的气团轨迹(占32.7%)[图6(c)]。强降水过程中(8月12日08:00),不同起始高度层气团轨迹调整比较大,中高层起始高度,通过西风带气流从非洲北部到达研究区的气团轨迹占22.3%,源于印度半岛的气团轨迹占3.1% [图7(a)];中低层起始高度,源于阿拉伯海洋面的气团轨迹占55.8%,通过西风带气流到达研究区的气团轨迹仅有极少部分(0.3%) [图7(b)];低层起始高度,源于低纬洋面(阿拉伯海、孟加拉湾、泰国湾和中国南海)的气团轨迹占82.1% [图7(c)]。综合来说,伴随着中高层起始高度气团轨迹源地逐渐向地中海南岸调整,以及中低层、低层起始高度气团轨迹源地逐渐向低纬洋面调整,盆地内降水强度逐渐增强,降水范围逐渐增大。在这个调整过程中,低层起始高度气团轨迹源地率先调整为低纬洋面(8月11日08:00,图略),随后中低层和中高层起始高度气团轨迹源地也逐渐调整,通过中高纬西风带进入研究区的气团轨迹逐渐增多,而中低层起始高度源自阿拉伯海到达研究区的气团轨迹逐渐增多。

图6

图6   起始于中高层(a)、中低层(b)、低层(c)的2020年8月10日08:00 的192 h气团后向轨迹

Fig.6   The 192 h backward trajectory of air mass initiated from 08:00 on August 10, 2020 and the middle-high level (a), middle-low level (b) and low-level (c)


图7

图7   起始于中高层(a)、中低层(b)、低层(c)的2020年8月12日08:00 的192 h气团后向轨迹

Fig.7   The 192 h backward trajectory of air mass initiated from 08:00 on August 12, 2020 and the middle-high level (a), middle-low level (b) and low-level (c)


表1为不同时间起点和起始高度层的气团轨迹中气团平均温度、平均比湿。可以看出,中高层起始高度气团轨迹中的气团携带中高纬西风带的干冷空气,平均温度为-14.9~-10.3 ℃,平均比湿为2.2~3.5 g·kg-1;低层起始高度气团轨迹主要源自孟加拉湾、泰国湾和中国南海,气团平均温度为19.4~24.4 ℃,平均比湿为15.1~18.2 g·kg-1,在降水过程中,低层起始高度气团轨迹中的气团逐渐变得暖湿;中低层起始高度的气团轨迹主要源自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平均温度为-5.1~13.3 ℃,平均比湿为3.5~12.8 g·kg-1,在降水过程中,平均温度和比湿变化显著,且整体存在明显的升高再降低的变化,其中11日中低层起始高度轨迹中的气团由前期干冷空气转变为暖湿空气,随后暖湿程度逐渐上升,12日达到峰值,在这一日气团轨迹都调整为源自低纬洋面[图7(c)],暖湿程度后续略有降低。

表1   不同时间起点和起始高度层的气团轨迹中气团平均温度、平均比湿

Tab.1  Average temperature and specific humidity of air mass in different air mass trajectories at different initial time and different height layer

时间中高层起始高度中低层起始高度低层起始高度
温度/℃比湿/(g·kg-1温度/℃比湿(g·kg-1温度/℃比湿/(g·kg-1
10日08:00-14.92.2-5.13.519.415.1
10日20:00-12.42.6-1.75.020.515.8
11日08:00-13.52.47.29.523.017.5
11日20:00-15.32.212.012.024.418.2
12日08:00-14.02.213.512.724.117.8
12日20:00-10.63.213.312.824.017.9
13日08:00-12.23.07.810.723.917.7
13日20:00-10.33.58.110.624.418.2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4.2 不同源地水汽贡献率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本次持续性暴雨过程中,暖湿气团的输送轨迹主要源自阿拉伯海、孟加拉湾—泰国湾和中国南海。为进一步定量区分不同源地的水汽贡献率,根据公式(1)计算3个源地的水汽贡献率。可以看出,孟加拉湾—泰国湾的水汽输送贡献率最大(66.6%),其次是阿拉伯海(23.9%),中国南海最小(9.5%)。本次持续性暴雨过程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这与丛芳等(2021)的研究结果一致。

5 结论

2020年8月10—13日四川盆地出现区域性暴雨过程,暴雨范围广,暴雨落区由西至东移动,雨带呈现东北西南走向。暴雨中心雅安芦山芦阳和南充仪陇新政镇的小时降水呈单峰型,而德阳什邡冰川镇和整个过程暴雨中心德阳什邡师古则呈明显的双峰型。环流分析表明,中高纬呈“两槽一脊”型,西太副高加强西伸形成阻塞形势,为暴雨的持续性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条件。而高原上不断有短波东移,高原低槽经向度略有增加,西南涡生成并逐渐东移,盆地南风加强并形成低空急流,均有利于强降水的产生。本文应用拉格朗日方法对四川盆地这次持续性暴雨的水汽输送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强降水开始前和强降水过程中,不同起始高度层水汽输送特征有所不同。中高层起始高度气团轨迹源地逐渐从低纬洋面向地中海南岸调整,为盆地带来中高纬西风带干冷空气;中低层起始高度气团轨迹源地逐渐从地中海南岸向低纬洋面调整,为盆地带来低纬洋面上暖湿空气;低层起始高度在强降水开始前,由比较分散的轨迹率先调整为一致的源自低纬洋面的输送轨迹,为盆地输送比中低层更为暖湿的气流。

(2)从不同源地水汽输送贡献率看,来自孟加拉湾—泰国湾的水汽占主导地位(66.6%),来自阿拉伯海的次之(23.9%),来自中国南海的最小(9.5%)。

参考文献

陈栋, 李跃清, 黄荣辉, 2007.

在“鞍”型大尺度环流背景下西南低涡发展的物理过程分析及其对川东暴雨发生的作用

[J]. 大气科学, 31(2): 185-201.

[本文引用: 1]

丛芳, 曹萍萍, 王佳津, . 2021.

四川盆地夏季一次特大暴雨水汽特征

[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30(8): 2 028-2 037.

[本文引用: 2]

高琦, 姚秀萍, 2021.

2020年长江中下游梅汛期干冷空气演变特征及其作用分析

[J]. 暴雨灾害, 40(4): 342-351.

[本文引用: 1]

江志红, 梁卓然, 刘征宇, , 2011.

2007年淮河流域强降水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分析

[J]. 大气科学, 35(2): 361-372.

[本文引用: 3]

李晓容, 高青云, 付世军, 2020.

四川盆地东北部三次持续性暴雨过程水汽输送特征分析

[J]. 暴雨灾害, 39(3): 234-240.

[本文引用: 1]

李永华, 徐海明, 高阳华, , 2010.

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的水汽输送特征

[J]. 气象学报, 68(6): 932-943.

[本文引用: 1]

刘芸芸, 丁一汇, 2020.

2020年超强梅雨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J]. 气象, 46(11): 1 393-1 404.

[本文引用: 1]

牛若芸, 金荣花, 2009.

2008年梅雨异常大尺度环流成因分析

[J]. 高原气象, 28(6): 1 326-1 334.

[本文引用: 1]

任伟, 任燕, 李兰兰, 2019.

基于HYSPLIT模式的济南机场一次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分析

[J]. 海洋气象学报, 39(1): 116-122.

[本文引用: 1]

师锐, 何光碧, 周春花, 2021.

四川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水汽特征及多尺度系统影响分析

[J]. 干旱气象, 39(3): 415-425.

[本文引用: 1]

王佳津, 王春学, 陈朝平, , 2015.

基于HYSPLIT4的一次四川盆地夏季暴雨水汽路径和源地分析

[J]. 气象, 41(11): 1 315-1 327.

[本文引用: 2]

王佳津, 肖递祥, 王春学, 2017.

四川盆地极端暴雨水汽输送特征分析

[J]. 自然资源学报, 32(10): 1 768-1 783.

[本文引用: 1]

王婧羽, 崔春光, 王晓芳, , 2014.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

[J]. 气象, 40(2): 133-145.

[本文引用: 1]

肖递祥, 屠妮妮, 祁生秀, 2015.

龙门山沿线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及数值试验

[J]. 高原气象, 34(1): 113-123.

DOI      [本文引用: 1]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西南区域模式WRF_RUC产品, 对2012年8月1718日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脉沿线出现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 对流层中低层明显高能, 高湿, 大气层结极不稳定, 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热力不稳定条件; 对流发展与低层偏东气流密切相关, 暴雨开始前, 四川盆地内低层偏东气流增强, 使盆地西部沿山地区辐合和地形抬升作用增强, 是造成垂直上升运动强烈发展的主要动力机制; 降低高原地形高度, 暴雨区明显西移; 降低盆地内初始场温湿条件, 降水强度明显减弱; 不考虑地面热通量影响, 降水强度也将有一定减弱.

肖递祥, 顾清源, 祁生秀, 2009.

2008年7月14—15日川西暴雨过程的温度层结变化分析

[J]. 暴雨灾害, 28(1): 8-13.

[本文引用: 1]

肖递祥, 肖丹, 周长春, , 2013.

低层偏南气流对一次暴雨过程的动力作用分析和数值模拟

[J]. 气象, 39(3): 281-290.

[本文引用: 1]

岳俊, 李国平, 2016.

应用拉格朗日方法研究四川盆地暴雨的水汽来源

[J]. 热带气象学报, 32(2): 256-264.

[本文引用: 2]

张芳丽, 2020. 四川盆地突发性暴雨的影响系统与水汽输送特征研究[D]. 成都: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本文引用: 1]

张雪蓉, 王丽芳, 王博妮, , 2021.

干冷空气对江苏热带低压倒槽大暴雨影响的数值试验

[J]. 气象, 47(7): 791-804.

[本文引用: 1]

周长艳, 唐信英, 邓彪, 2015.

一次四川特大暴雨灾害降水特征及水汽来源分析

[J]. 高原气象, 34(6): 1 636-1 647.

[本文引用: 2]

周长艳, 李跃清, 李薇, , 2005.

青藏高原东部及邻近地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

[J]. 高原气象, 24(6): 880-888.

[本文引用: 1]

利用1980-1997年垂直积分的整层水汽输送通量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及其邻近地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该区的水汽输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春季的水汽主要来源于中纬度的偏西风水汽输送,夏季(7月)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秋季(10月)主要来源于西太平洋地区。季风携带的南来水汽在高原东侧地区的进退比较缓慢,8月初北扩到40°N附近,10月中旬南退出30°N,其强弱和进退异常能影响极端旱涝事件的发生。来自南海、西太平洋地区的水汽输送对高原东部及其邻近地区的影响值得关注。

朱乾根, 林锦瑞, 寿绍文, , 2000.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本文引用: 2]

DRAXLER R R, HESS G D, 1998.

An overview of the HYSPLIT_4 modeling system for trajectories, dispersion, and deposition

[J]. Australian Meteorological Magazine, 4(47): 295-308.

[本文引用: 2]

HUANG Y J, CUI X P, 2015a.

Moisture sources of torrential rainfall events in the Sichuan Basin of China during summers of 2009-13

[J]. Journal of Hydrometeorology, (16): 1 906-1 917.

[本文引用: 1]

HUANG Y J, CUI X P, 2015b.

Moisture sources of an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 in Sichuan, China, based on the Lagrangian method

[J]. Atmospheric Science Letters, (16): 177-183.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