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少勇, 董安祥, 陈添宇, 等, 2007. 祁连山总云量变化及其与气候变暖的关系[J]. 干旱区研究, 24(1): 98-102.
|
[2] |
陈添宇, 郑国光, 陈跃, 等, 2010. 祁连山夏季西南气流背景下地形云形成和演化的观测研究[J]. 高原气象, 29(1): 154-165.
|
[3] |
陈勇航, 黄建平, 王天河, 等, 2005. 西北地区不同类型云的时空分布及其与降水的关系[J]. 应用气象学报, 16(6): 717-727.
|
[4] |
陈跃, 陈乾, 陈添宇, 等, 2008. 祁连山地形云试验区自然地理和气候特征[J]. 气象科技, 36(5): 575-580.
|
[5] |
程鹏, 罗汉, 常祎, 等, 2021. 祁连山一次地形云降水微物理特征飞机观测[J]. 应用气象学报, 32(6): 691-705.
|
[6] |
段婧, 王自强, 李圆圆, 等, 2021. 西北人影工程研究试验设计与实施[J]. 气象科技进展, 11(5): 74-78.
|
[7] |
龚静, 朱世珍, 张鹏亮, 等, 2021. 青海省东部地区云特征参量与降水相关性分析[J]. 干旱气象, 39(6): 78-86.
|
[8] |
黄颖, 毛文茜, 王潇雅, 等, 2020. 近39 a祁连山及其周边地区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J]. 干旱气象, 38(4): 527-534.
|
[9] |
贾文雄, 2012. 近50年来祁连山及河西走廊降水的时空变化[J]. 地理学报, 67(5): 631-644.
DOI
|
[10] |
贾文雄, 何元庆, 李宗省, 等, 2008. 祁连山区气候变化的区域差异特征及突变分析[J]. 地理学报, 63(3): 257-269.
|
[11] |
李博, 杨柳, 唐世浩, 2018. 基于静止卫星的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夏季对流的气候特征分析[J]. 气象学报, 76(6): 153-165.
|
[12] |
李岩瑛, 张强, 许霞, 等, 2010. 祁连山及周边地区降水与地形的关系[J]. 冰川冻土, 32(1): 56-65.
|
[13] |
林之光, 彭开秀, 焦仪珍, 1983. 我国降水时数时空分布[J]. 地理学报, 38(4): 382-396.
DOI
|
[14] |
刘蓓, 2016. 祁连山南麓夏季地形云特征及山谷风影响分析[J]. 气象科技, 44(1): 67-75.
|
[15] |
刘健, 2013. 利用卫星数据分析青藏高原云微物理特性[J]. 高原气象, 32(1): 38-45.
DOI
|
[16] |
刘雪梅, 张明军, 王圣杰, 等, 2016. 2008—2014年祁连山区夏季降水的日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学报, 71(5): 52-65.
|
[17] |
石光普, 陈少勇, 董安祥, 等, 2010. 气候变暖背景下祁连山区夏季积雨云变化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 29(7): 847-854.
|
[18] |
苏东生, 文莉娟, 赵林, 等. 2019. 青海湖夏秋季局地气候效应数值模拟研究[J]. 高原气象, 38(5): 944-958.
DOI
|
[19] |
汤懋苍, 1985. 祁连山区降水的地理分布特征[J]. 地理学报, 40(4): 323-332.
DOI
|
[20] |
万军山, 吕丹苗, 刘福基. 1993. 鄱阳湖水体夏季气温效应[J]. 湖泊科学, 5(1): 26-31.
|
[21] |
王宝鉴, 黄玉霞, 王劲松, 等, 2006. 祁连山云和空中水汽资源的季节分布与演变[J]. 地球科学进展, 21(9): 948-955.
DOI
|
[22] |
王新, 郭强, 陈怡羽, 2016. FY-2E资料空间响应订正及对强对流监测改进[J]. 应用气象学报, 27(1): 102-111.
|
[23] |
姚秀萍, 于玉斌, 赵兵科, 2005. 梅雨锋云系的结构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 高原气象, 24(6): 168-177.
|
[24] |
张宏芳, 李建科, 潘留杰, 等, 2020. 陕西暖季降水的日变化特征及南北差异[J]. 干旱区地理, 43(4): 889-898.
|
[25] |
张强, 孙昭萱, 陈丽华, 等, 2009. 祁连山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综述[J]. 干旱区地理, 32(3): 65-74.
|
[26] |
张强, 张杰, 孙国武, 等. 2007. 祁连山山区空中水汽分布特征研究[J]. 气象学报, 65(4): 633-643.
|
[27] |
张文煜, 黄颖, 尹宪志, 等, 2021. 祁连山地形云人工增雨(雪)试验观测与研究进展[J]. 气象科技进展, 11(5): 102-116.
|
[28] |
赵仕雄, 德力格尔, 涂多彬, 2003. 黄河上游降水云层对流特性及降水微结构机制研究[J]. 高原气象, 22(4): 385-392.
|
[29] |
周鑫, 周顺武, 覃丹宇, 等. 2019. 利用FY-2F快速扫描资料分析对流初生阶段的云顶物理量特征[J]. 气象, 45(1): 216-227.
|
[30] |
朱守森, 王强, 1996. 祁连山区北坡降水的时空分布及近期变化[J]. 冰川冻土, 18(增刊1): 301-3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