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文章信息

    “区域高温”专栏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24年7—9月浙江省极端高温成因分析
    胡跃鹏, 赵军平, 刘汉华, 付远, 孙善磊, 宋子祎
    干旱气象    2025, 43 (4): 499-509.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5-04-0499
    摘要79)   HTML2)    PDF(pc) (26053KB)(85)    收藏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高温事件频发,浙江省2024年7—9月经历破纪录极端高温事件,全省平均高温日数达46 d,重现期估算为82 a一遇。基于浙江省气象站观测数据、中国气象局高分辨率陆面数据同化系统(High Resolution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HRCLDAS)、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海温及欧洲中心第五代再分析资料(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Reanalysis v5,ERA5),采用统计分析与动力诊断等方法,综合分析此次事件的大气环流特征及其与北大西洋海温异常的联系。 结果表明:(1)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和南亚高压的东扩同时增强是造成2024年浙江省极端高温事件的关键动力成因,在此环流控制下,全省为持续性异常下沉运动,云系偏少,绝热增温和辐射增温叠加,直接引发极端高温事件。(2)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异常是重要外强迫因子。前期(4—6月)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偏暖通过激发大气遥相关波列,显著影响东亚至西太平洋的环流,促成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南亚高压同时增强,诱发极端高温天气。(3)中高纬度环流经向分量偏弱不利于冷空气南下。同时,影响浙江的台风偏少偏弱,降水量偏少,导致浙江异常高温持续时间长、极端性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山东省6月区域性持续高温过程的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陈君芝, 伯忠凯, 徐玮平, 孟祥新, 曹洁
    干旱气象    2025, 43 (4): 510-520.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5-04-0510
    摘要66)   HTML2)    PDF(pc) (17018KB)(49)    收藏

    研究区域性持续高温过程的变化特征及其发生机理,有利于提取预测指标,为短期气候预测提供参考。本文基于1979—2023年山东省122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6月日最高气温资料,结合区域高温过程的变化特征,构建了山东省6月区域持续高温指数(Regional Persistent High-temperature events,RPH)。进一步利用ERA5逐年6月再分析资料,并以北大西洋海温异常为切入点,分析RPH与同期大气环流和海温等背景场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山东省6月区域性高温过程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和线性上升趋势,2000年以后区域高温过程明显增多且强度增强;典型区域高温强年期间,500 hPa位势高度距平场在中高纬呈现“+-+-”型波列结构,850 hPa温度距平场呈现与之对应的“+-+-”冷暖中心分布;北大西洋“+-+”三极型海温异常(North Atlantic Tripole,NAT)与RPH显著正相关,NAT负位相所激发的欧亚遥相关波列与区域高温强年中高纬“+-+-”波列结构密切相关;NAT负位相可激发大气低层向高层的能量上输并向外辐散,其波作用通量沿偏北路径东传至山东上空,造成山东上空能量辐合,有利于正距平高度场维持,此背景下山东上空受下沉运动控制,促进区域高温过程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新疆伊犁河流域近30 a极端高温时空分布特征
    庞萬隆, 袁子玥, 马秀枝, 胡志超, 李昕桥, 王敏怡, 马雅楠, 郑雨
    干旱气象    2025, 43 (4): 521-530.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5-04-0521
    摘要71)   HTML0)    PDF(pc) (10318KB)(24)    收藏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高温事件频发,且自21世纪以来其发生频率明显增加,对农业生产及人体健康造成深远影响。为探究地形复杂的伊犁河流域极端高温时空演变规律,本文利用1991—2020年该流域11个气象站逐日气温数据,计算夏季日数(SU25)、热夜日数(TR20)、暖昼日数(TX90p)、暖夜日数(TN90p)、日最高气温极高值(TXx)和日最低气温极高值(TNx)6个极端高温指数,并通过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decomposition,EOF)以及克里金插值法(Kriging),系统分析伊犁河流域6个极端高温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伊犁河流域大部分极端高温指数整体呈快速增长趋势,且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发生显著突变。其中SU25、TX90p、TXx和TNx的增长速率突出,2015年后各指数处于加速增长阶段。空间分布上,流域大部分极端高温指数呈现明显的“西北高、东南低”格局:西北部为高温指数高值区,昭苏东北部、特克斯、巩留及尼勒克西南部形成稳定低值中心。由EOF分解得到TXx与TNx的空间分布存在两种典型模态,其演变特征与流域极端高温整体变化趋势具有高度一致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1961—2023年辽宁区域性高温过程时空特征及其环流分型
    苏小琁, 阎琦, 陆井龙, 于跃, 房一禾, 孙晓蕾
    干旱气象    2025, 43 (4): 531-539.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5-04-0531
    摘要48)   HTML0)    PDF(pc) (16502KB)(40)    收藏

    基于1961—2023年辽宁地区54个国家气象站逐日最高气温观测资料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EP/NCAR)再分析数据,采用区域性高温过程的客观识别标准,对辽宁区域性高温过程进行识别与特征分析,并对其环流背景进行分型。结果表明,1961—2023年,辽宁共发生24次区域性高温过程,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单次过程的最大影响范围可占全部监测站点的55.56%;高温过程最早始于5月下旬,最晚结束于8月中旬,其中以6月中旬发生次数最多;多数过程持续3~4 d,占总数的75%。不同年代区域性高温过程的发生频次和覆盖范围有所差异,表现为20世纪60—80年代过程偏少、范围较小,20世纪90年代起频次增多、影响范围扩大。造成辽宁区域性高温过程的环流形势主要分为2类:暖高压脊型(21次)和纬向环流型(3次)。初夏与盛夏,主要影响系统均为暖高压脊型;盛夏,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抬,纬向环流型出现频率有所上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