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亚洲东部和南部土壤干湿状态对陆气耦合的影响分析
邸燕君, 曾鼎文, 张文波, 闫晓敏, 安晓东, 陈诚, 韩雯婷, 柳媛普
干旱气象    2022, 40 (3): 345-353.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2)-03-0345
摘要1025)   HTML34)    PDF(pc) (13139KB)(2503)    收藏

基于1979—2020年5—8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ECMWF)第五代全球大气再分析产品——ERA5逐日数据计算了3个度量陆气耦合强度的指数,分析了亚洲东部和南部区域陆气耦合的气候态特征及其在不同土壤干湿条件下的差异。结果表明,从气候态看,华北-东北、青藏高原、印度、中国云南-东南亚和中纬度干旱带为较强陆气耦合区。在华北-东北、青藏高原、印度、中国云南-东南亚地区,土壤越干,陆气耦合强度越大,这种因土壤湿度不同而导致的耦合强度的显著差异,存在于从土壤湿度到蒸散发,再从蒸散发到边界层水汽和不稳定度的各耦合过程中,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上述区域土壤湿度变率较大。而在中纬度干旱带,由于土壤湿度值及其变率均很小,耦合强度随土壤干湿条件变化无明显差异。华南为弱陆气耦合区,只有土壤偏干时,土壤湿度和蒸散发之间才能发生显著耦合,而蒸散发和边界层在所有土壤干湿条件下均不发生显著耦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夏季风过渡区下垫面非均匀性对一次暴雨影响的数值模拟
任余龙, 张铁军, 柳媛普, 吴晶
干旱气象    2020, 38 (5): 755-763.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0)-05-0755
摘要562)      PDF(pc) (3005KB)(2353)    收藏
下垫面性质非均匀性造成的陆气能量通量差异是影响局地强降水发生的重要原因。中国夏季风过渡区植被过渡快、性质差异大,非均匀性强,是极端降水多发区。为了探究该区域下垫面非均匀性对强降水的影响,在统计分析下垫面特征基础上,对2017年8月28—29日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南暖湿气流和中高纬南下冷空气共同影响下的典型暴雨过程,利用中尺度模式WRF3.8及NCAR-LSM陆面模型,设计敏感试验,探讨下垫面种类变化对暴雨强度、落区及通量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域分布着3~6种下垫面,青海东部到甘肃中部下垫面种类相对单一,非均匀性弱,而西北地区东南部、四川北部下垫面种类多在6种以上,非均匀性强。模式单一格点中代表性下垫面类型对陆气通量贡献率不足50%,表明仅用单一下垫面计算陆气通量不适宜。随着模式格点中下垫面种类的增加,不同量级的降水区面积与实况更加接近,且主雨带网格内陆面特征物理量的非均匀性增强。相比于控制试验,两组敏感试验模拟的浅层地表温度、地表热通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等在白天均有所减弱,一定程度上消弱了因未考虑下垫面非均匀性而导致的陆面特征物理量误差偏大的现象,从而减小了对流有效位能,抑制对流性降水的产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降水的正偏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不同土地利用数据对中国西北地区风速模拟的影响
赵采玲1,2,张铁军1,王玮1,柳媛普1,曾鼎文1,李耀辉1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8)-03-0397
4. 西北区域数值预报业务试验系统基本要素预报效果检验
柳媛普,张铁军,段海霞,曾鼎文,宋琳琳,李耀辉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8)-02-0301
5. 延伸期干旱、沙尘暴过程低频方法预报系统简介
冯建英,王芝兰,柳媛普,李 旭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4)-05-0851
7. 1941 ~ 1943 年中国北方大旱的特点及其影响
董安祥,李耀辉,柳媛普
J4    2011, 29 (4): 423-426.  
摘要1877)      PDF(pc) (351KB)(2593)    收藏

分析了1941 ~ 1943 年中国北方大旱的特点及其影响。结果表明: 1941 ~ 1943 年中国北方大旱是中华民国时期以河南为中心的第2 个极端干旱事件。其特点是: 发生在年代际相对温暖期,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和受灾重,旱蝗并发。它使人口受到严重损失,粮价飞涨,生态环境恶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黄河流域1922 ~ 1932 年特大旱灾的特点及其影响
董安祥, 柳媛普, 李晓苹, 白虎志
J4    2010, 28 (3): 270-278.  
摘要1271)      PDF(pc) (575KB)(2908)    收藏

分析了黄河流域连续11 a( 1922 ~ 1932 年) 特大旱灾的特点及其影响。结果表明: 黄河流域1922 ~ 1932 年的干旱是至少200 a 一遇的极端干旱事件。这次极端干旱事件是处于相对增暖和百年尺度干旱背景下发生的,其时间长、范围广、危害重、多灾并发,旱灾、蝗灾、地震、瘟疫、匪患和兵祸,天
灾与人祸交织在一起,酿成了惨绝人寰的大灾荒。这次极端干旱事件使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农业生产力遭受了极大摧残,群众生活处于极端困苦之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张掖戈壁地区土壤热通量特征分析
王胜, 李耀辉, 张良, 柳媛普, 赵建华, 岳平, 刘宏谊, 李刚
J4    2010, 28 (2): 148-151.  
摘要1497)      PDF(pc) (779KB)(2459)    收藏

土壤热通量在地表能量交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干旱半干旱区土壤热通量更加重要。利用张掖国家气候观象台的土壤热通量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天气状况下戈壁土壤热通量的日变化特征及其与辐射通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晴天大气向土壤传递热量,阴天和雨天土壤释放的热量大于获得的热量。另外还分析了土壤热通量季节和年变化特征。在秋冬季节,土壤热通量基本处于负值而春夏则刚好相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张掖国家气候观象台常规气象资料检验分析
张 良, 李耀辉, 王 胜, 柳媛普, 刘宏谊, 赵建华, 李 刚
J4    2010, 28 (1): 49-53.  
摘要2279)      PDF(pc) (672KB)(3594)    收藏

 选取2007年建成的张掖国家气候观象台梯度塔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5层风速、温度、湿度和水汽压观测资料,统计了这段时期内资料的缺测率,分析了张掖地区不同季节的气候要素变化特征,通过与其他观测台站资料比较,验证了资料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1935~1937年川渝异常旱灾分析
董安祥, 李晓苹, 柳媛普, 白虎志
J4    2009, 27 (4): 354-357.  
摘要1582)      PDF(pc) (871KB)(3017)    收藏

 文章分析了1935~1937年的川渝大旱。结果表明这是气候相对温暖期中100 a一遇的极端干旱事件。它持续时间长、危害重,使群众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抗旱能力低下是灾情十分严重的重要原因。在全球气候正在变暖时,川渝地区要加强抗旱减灾工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