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旱区陆面非降水性水分研究进展和展望
王胜, 张强, 张良, 王兴, 杜昊霖, 曾剑, 问晓梅
干旱气象    2024, 42 (1): 1-10.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4)-01-0001
摘要336)   HTML8)    PDF(pc) (4732KB)(1083)    PDF(mobile) (4732KB)(40)    收藏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和水资源压力不断增加,加剧了全球水资源的短缺。旱区非降水性水分(Non-precipitation Water,NPW),作为一种重要的水源,对旱区生态系统和陆面水分平衡具有显著影响。本文基于国内外非降水性水分研究现状,总结其在西北旱区的观测方法、变化特征、形成机制及对陆面水分平衡和作物的影响。在结合非降水性水分研究国际趋势的基础上,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和问题,以及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揭示陆面非降水性水分的复杂形成机制,加强对不同气候区和下垫面非降水性水分的认知,建立专门的陆面非降水性水分观测系统,发展其在数值模式中的参数化,以及制定陆面非降水性水分开发利用的技术标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我国夏季风过渡区陆-气相互作用研究的新进展
张良, 张强, 王润元, 岳平, 王胜, 曾剑, 杨泽粟, 李宏宇, 乔梁, 王文玉, 张红丽, 杨司琪, 赵福年
干旱气象    2023, 41 (4): 519-530.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3)-04-0519
摘要418)   HTML20)    PDF(pc) (5455KB)(1585)    收藏

中国夏季风过渡区是全球陆-气相互作用强盛区域之一,也是极端天气灾害频发且易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区域,对过渡区陆-气相互作用的进一步认识将有助于提升该区域防灾减灾能力。以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开展的夏季风过渡区相关项目群取得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对过渡区陆-气相互作用时空分布规律、陆面水分收支对夏季风响应新特征、边界层时空变化特征及发展机制、季风与陆-气相互作用对区域气候影响、陆-气相互作用对作物产量影响以及多因子和多尺度动力学粗糙度参数化方案等方面的新进展进行系统总结,并根据夏季风过渡区陆-气作用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今后应在侧重加强陆-气交换多循环过程对夏季风年循环响应规律研究基础上,探讨陆-气相互作用对夏季风的多尺度动态响应,建立地表过程和大气边界层关键物理量的气候动力学关系,以改进和提升区域气候模式模拟水平。该工作对推动我国陆-气耦合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马铃薯气候适宜度模拟及其时空变化特征
王春玲,李宏宇,曾剑,张亚琳,赵鸿,段居琦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7)-05-0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