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于Kolmogorov数据挖掘技术和SVM模型的FY-2G卫星反演产品冰雹识别方法研究
彭宇翔, 唐辟如, 周永水, 李皓, 刘涛, 张超, 喻乙耽, 郭茜
干旱气象    2025, 43 (4): 646-653.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5-04-0646
摘要19)   HTML0)    PDF(pc) (7685KB)(29)    收藏

冰雹识别技术研究对提前防御和减轻冰雹灾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模型和Kolmogorov变量筛选过滤器,利用FY-2G卫星的7项反演产品开展冰雹识别方法研究。以贵州省2020—2022年30个冰雹日368组未降雹点与降雹点FY-2G卫星反演产品数据作为数据集,分别基于Linear核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核函数、Sigmoid核函数建立L-SVM模型、RBF-SVM模型、S-SVM模型开展冰雹识别,通过交叉检验提升模型冰雹识别结果的可靠性,并对识别准确率分布进行分析,利用Kolmogorov变量筛选过滤器优化模型输入参数。 结果表明:3种核函数SVM模型均能对降雹点和未降雹点进行有效识别,且准确率均超过70%。其中,RBF-SVM模型对总样本和未降雹点样本的识别准确率最高,分别为87.50%和91.85%;S-SVM模型对降雹点识别准确率最高(89.13%)。利用Kolmogorov变量筛选过滤器优化模型输入参数后,模型识别准确率有不同程度提升。对于未降雹点数据集,优化输入参数后RBF-SVM模型和S-SVM模型识别准确率均达92.93%;对于降雹点数据集,S-SVM模型识别效果最好;对于总数据集识别效果最好的是优化输入参数后的RBF-SVM模型。综合识别效果最好的是输入参数优化后的RBF-SVM模型,若识别降雹区域则主要关注S-SVM模型识别结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半干旱区暴雨综合灾害风险预警模型构建及其在宁夏的应用
赵蔚, 刘建宏, 王坤, 张超华, 车晶晶, 韩颖娟
干旱气象    2024, 42 (3): 458-464.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4)-03-0458
摘要254)   HTML1)    PDF(pc) (10034KB)(1350)    收藏

暴雨及其引发的洪涝、积涝是宁夏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构建宁夏暴雨综合灾害风险预警模型有效预估暴雨风险并提前发布风险预警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和专家调查法(Delphi),综合考虑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因子,构建由宁夏人口、经济、高程、植被等14项评价指标组成的宁夏暴雨综合灾害风险预警模型,并结合GIS技术,对1次暴雨个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因素全面,能客观地反映暴雨过程的综合风险等级分布。2022年7月10日的暴雨过程分析显示,危险性最高的区域为银川市金凤区、西夏区,吴忠市利通区,青铜峡及盐池县东部和固原市原州区;暴露性最高的区域为银川市区;脆弱性最高的区域为青铜峡西部、同心县、海原县、西吉县和彭阳县;防灾减灾能力最弱的区域为海原县;综合风险最高的区域为银川市金凤区、吴忠市利通区、海原县和西吉县。通过将该模型与智能网格预报结合,可计算即将发生的暴雨综合灾害风险等级,从而为实际业务中的精准防范提供科学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湖南夏秋季持续性区域气象干旱的时空特征
张超, 罗伯良
干旱气象    2021, 39 (2): 193-202.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1)-02-0193
摘要724)      PDF(pc) (2487KB)(2652)    收藏
基于逐日气象干旱综合指数和持续性区域干旱识别方法,对1961—2017年湖南夏秋季持续性区域干旱事件进行识别,在此基础上分析干旱事件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强度等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近57 a来,湖南夏秋季持续性区域干旱平均每年发生1.4次,其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 21世纪00年代干旱频次虽少,但累积强度最大、持续日数最长,而20世纪90年代干旱事件相对偏少、偏弱。持续性区域干旱事件以夏秋连旱为主,7月28日至10月14日是高发时段。干旱持续时间主要集中在15~30 d,最长可达183 d,且持续时间少于40 d的多为一般干旱,重度及以上干旱一般持续110 d以上。持续性区域干旱事件主要表现为全省型、西北部型和南部型3种空间分布形态,全省型的干旱最多,且多为较重及以上等级。持续性区域干旱事件呈北少南多的空间分布特征,累积强度由西北向东南逐步增强,湘西北区域干旱程度较轻,洞庭湖区、湘中和湘南大部干旱程度较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鄱阳湖区域关键气候要素变化特征
吴琼, 张超美, 许彬, 谢佳杏
干旱气象    2020, 38 (03): 371-379.  
摘要512)      PDF(pc) (2388KB)(2653)    收藏

鄱阳湖区域关键气候要素变化特征吴琼,张超美,许彬,谢佳杏(江西省气候中心,江西南昌330096)摘要:利用鄱阳湖周边6个国家气象站1961—2018年逐日降水量、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一日四次风速风向资料,1978—2018年逐时降水量资料,以及欧洲中心1979—2018年再分析格点资料,从气候统计角度,揭示鄱阳湖冷热源作用所产生的区域气候特征,以及鄱阳湖东西侧不同时间尺度分布的气候差异。结果表明:(1)鄱阳湖地区气温日较差较江西省山区偏小2~4 ℃,高温日数为江西省内同纬度其他地区的一半;(2)鄱阳湖地区降水较江西其他区域偏少,湖东与湖西降水呈年内周期性差异变化:8—10月湖西降水偏多,其他月份湖东偏多,隆冬盛夏差异明显;(3)鄱阳湖两侧白天和夜晚降水存在差异,1月夜间湖东降水偏多明显,9月白天湖西降水偏多明显;(4)鄱阳湖地区存在湖陆风,1月02:00湖西(永修站)平均风速比湖东(都昌站)大,W和NNW方向风向频率偏大明显,8月14:00湖东平均风速更大,SE至S方向风向频率偏大明显;(5)鄱阳湖主湖区1月02:00较14:00大气上升运动明显,近地面差值风场辐合,8月14:00较02:00下沉运动明显,近地面差值风场辐散。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南疆西部2016年8月4次暴雨过程特征分析
努尔比亚·吐尼牙孜, 张超, 李泽巍, 孙成云, 黄艳
干旱气象    2019, 37 (2): 301-311.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9)-02-0301
摘要603)      PDF(pc) (5044KB)(2896)    收藏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FY-2D卫星云图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异常环流背景下南疆西部2016年8月4次暴雨过程的形成机理和中尺度系统。结果表明:500 hPa偏强的乌拉尔山高压脊、极地低压和700 hPa青藏高原异常的水汽辐合带及100 hPa南亚高压的东西振荡是南疆西部2016年8月暴雨偏多的环流背景。500 hPa乌拉尔山高压脊的建立、发展、衰退与暴雨有密切联系。850 hPa暖高压脊、500 hPa与850 hPa中低层28 ℃以上温差与降水强度密切相关,500 hPa以下湿层厚度、700 hPa以下东风气流、地面切变线和干线的差异是暴雨强度、落区、持续时间不同的原因之一。南边界水汽输送是南疆西部暴雨的重要水汽来源,东边界水汽输送是该区域短时强降水的重要补给。卫星云图的湿度梯度利于对流天气的发生,而雷达的强回波、低质心、高云顶结构特征利于短时强降水的发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属性层次模型在台风灾害评估中的应用
朱星球,许 彬,张超美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4)-05-0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