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铁路局管内铁路水害特征及降雨致灾阈值判定
Water disaster characteristics and rainfall disaster thresholds determination on railways within the jurisdiction of Lanzhou Railway Administration
通讯作者: 赵文婧(1990—),女,甘肃天水人,主要从事行业气象服务。E-mail:mmwenjing@163.com。
责任编辑: 黄小燕;校对:邓祖琴
收稿日期: 2024-12-20 修回日期: 2025-05-13
基金资助: |
|
Received: 2024-12-20 Revised: 2025-05-13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王小勇(1978—),男,甘肃平凉人,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新能源气象服务和天气预报业务及研究。E-mail:Gswangxy001@163.com。
随着全球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对铁路安全运行带来严峻挑战,尤其是汛期频发的铁路水害,严重威胁铁路运输秩序和行车安全。本文利用甘肃、宁夏境内多年铁路水害历史资料和区域气象站资料,分析了铁路水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综合地理区域、暴雨风险区划和强降水频次空间分布,对铁路线路进行科学分类。基于已有研究结论,选取铁路水害发生前3 d逐小时雨量、前24 h累积雨量和前3 d有效雨量作为诱发水害的雨量因子;应用Box-Cox转换及分位数法,研究各类铁路线路水害发生前出巡、限速和封锁雨量警戒阈值的判定;分别选取不同类型降水过程导致的水害个例,检验各指标的可用性。结果显示:1 h雨量、24 h累积雨量和72 h有效雨量分别对短时强降水、特大暴雨和持续性降水过程导致的铁路水害预警指示作用显著;雨量警戒阈值平均可用率可达80%。相关结果可为铁路部门科学决策和防范应急预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有助于降低无效巡查成本,切实保障铁路安全、高效运行。
关键词:
With global warming, extreme weather and climate events occur frequently, posing severe challenges to the safe operation of railways. In particular,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railway water-related damages during flood season seriously threatens railway transportation order and operational safety. This study utilizes historical railway water damage data and regional meteorological station data of Gansu Province and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to analyz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railway water damage. The railway lines were systematically classified by integrating geographical regions, rainstorm risk zones,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eavy rainfall frequency. Based on existing research findings, hourly rainfall during the three days preceding a water damage event, cumulative rainfall over the previous 24 hours, and effective rainfall over three days were selected as precipitation-related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water damage. The Box-Cox transformation and quantile method were applied to determine rainfall thresholds for patrols, speed restrictions, and blockades prior to water damage on different railway lines. Water damage cases resulting from different types of precipitation processes were selected to evaluate the applicability of each indicator. The results show that 1-hour rainfall, 24-hour cumulative rainfall, and 72-hour effective rainfall are particularly effective in providing early warning indicators for water damage caused by short-term heavy rainfall, extreme rainstorms, and prolonged rainfall events, respectively. The mean availability rate of precipitation alert thresholds achieves 80%. The study results establish an evidence-based framework for railway management's strategic planning and contingency measures, helping to reduce ineffective patrol costs and effectively ensure safe and efficient railway operations.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王小勇, 赵文婧, 吕玫霞, 张玥, 吴玉哲, 张培燕, 丁秀静, 蔡磊, 陈诚.
WANG Xiaoyong, ZHAO Wenjing, LYU Meixia, ZHANG Yue, WU Yuzhe, ZHANG Peiyan, DING Xiujing, CAI Lei, CHEN Cheng.
0 引 言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愈加明显,造成的损失也日益加重(王冀等,2016)。研究表明,水害是我国铁路发生次数最多的自然灾害,对铁路的正常运输及行车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降水作为水害的主要诱因,呈现“雨势越大,灾害范围越广、程度越重”的特点(刘庆红,2011;Raj and Sengupta, 2014;薛涛,2017)。2000—2009年,我国铁路全路因水害断道达1 264次,累积断道时间长达9 521 h,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20亿元人民币(接小峰,2014)。尽管近几年兰州路局所辖铁路沿线的降水强度呈减弱趋势,但年降水量却有所增加,铁路降水防洪的警戒压力依旧较大(江滢等,2023)。
中度水害需要铁路减速行驶,重度水害则要求铁路停运。因此,基于降雨量预报,及时准确做出铁路出巡、限速和封锁警戒决策对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尤为重要。铁路交通运输与气象领域的合作也越来越紧密(赵长江,2003;张翠兵,2015),气象服务从最初单一的天气预报发展为综合性的防洪指挥气象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实现资料共享,助力科学决策(张燕等,2018)。近年来,国外学者针对强降水引发水害的敏感性及预警模型开展了深入探讨(Doglioni et al., 2012; Chae and Kim, 2012)。国内学者也围绕铁路水害预测预警开展了大量研究:早期的预报模型主要基于降水量级,分路段判定铁路水害预警等级(李晓霞等,2011);易雪婷等(2016)利用有效雨量作为单一因子,设定相应的铁路水害致灾阈值;此后,诸多研究引入小时雨强、24 h累积雨量、连续雨量等多个雨量因子,构建不同级别警戒概率预测模型(接小峰等,2015;彭潇松等,2016;吴凡和阙志萍,2017);近年来,利用均值-标准差法、极大值法等判定铁路警戒雨量阈值的新方法已逐步得到应用(张娣等,2022)。这些研究在缺乏相关地质资料的情况下,对铁路水害预警服务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兰州铁路局管辖甘肃、宁夏境内铁路线,辖区内干线距离狭长,受天气气候与复杂地理环境的影响,铁路水害警戒阈值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因此,深入剖析并精准确定适用于兰州铁路局所辖铁路线路的警戒阈值,成为保障铁路安全运行的关键。本文通过系统调研铁路部门实际需求,整理多年水害历史资料,分析甘肃及宁夏境内铁路水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同时结合铁路沿线区域气象站降雨资料,运用百分位法制定不同铁路路段水害预警雨量阈值,并选取典型降水过程导致的水害个例进行检验。相关成果可为铁路部门科学决策和防范应急预案的制定提供依据,确保铁路安全运行和畅通运输,实现铁路行业气象服务精准高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及预处理
本文选取中铁兰州局2006-2020年典型铁路水害记录,通过致灾情况及致灾原因分析,排除人为因素造成的水管破裂及线路侵限等故障,共筛选出193个有效水害个例。
表1 铁路线路分类及关联气象站数目
Tab.1
地理区域 | 暴雨风险 | 强降水频次 | 铁路线路(区间) | 气象站数目 | 编号 |
---|---|---|---|---|---|
西北地区 | 低风险 | 很低 | 敦煌线(柳沟—肃北) | 11 | 1 |
较低 | 兰新线(石板墩—玉门东) | 3 | 2 | ||
次低风险 | 很低 | 兰新线(玉门—武威),兰新客专(玉门—民乐)、干武线 | 14 | 3 | |
较低 | 酒额线(酒泉—金塔)、嘉镜线 | 6 | 4 | ||
中风险 | 较低 | 兰新线(武威—天祝)、平汝线、包兰线(惠农—景泰)、定银线、太中线、宝中线 (中卫—固原)、银兰客专、银西客专(吴忠—固原) | 23 | 5 | |
黄土高原 | 中风险 | 较低 | 兰青线(兰州—海石湾)、兰州北环线、中川铁路、红会线、包兰线(景泰—皋兰)、 兰新线(天祝—兰州) | 23 | 6 |
次高风险 | 较低 | 兰渝线(兰州—岷县)、陇海线(兰州—武山)、徐兰高速(兰州—秦安) | 10 | 7 | |
高风险 | 较低 | 银西客专(环县—礼泉) | 0 | 8 | |
较高 | 陇海线(武山—甘谷—天水)、徐兰高速(东岔—秦安)、天华线(天水—崇信)、 宝中线(固原—平凉)、西平线、银西客专(固原—环县) | 17 | 9 | ||
甘肃南部 | 次高风险 | 较低 | 兰渝线(岷县—陇南) | 4 | 10 |
高风险 | 较高 | 兰渝线(陇南—羊木) | 11 | 11 |
在降水数据获取与分析方面,鉴于强降水具有显著局地性,利用精细化GIS地理信息,以铁路沿线10 km为半径筛选区域气象观测站点,最终确定122个有效站点。针对每个站点,整理水害发生时刻前24 h、24~48 h、48~72 h降雨量,以及前24 h、72 h内最大小时雨强等关键数据。同时,参考易雪婷等(2016)关于降水累积效应的研究成果,依据《暴雨诱发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等级:QX/T 487—2019》(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9),进一步计算前72 h有效雨量。考虑到数据质量对研究结果的影响,降水资料时段限定为2016—2020年汛期(5—9月),该时段区域气象站观测数据可靠性较高,能够为后续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文中,依据《甘肃省河西地区降雨等级DB62/T 1732—2008》(甘肃省气象局,2008)甘肃河西地区的大雨标准为24 h雨量为15.0~29.9 mm,依据《降水量等级:GB/T 28592—2012》(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2)甘肃河东及宁夏地区大雨标准为24 h雨量为25.0~49.9 mm。
1.2 方法
1.2.1 Box-Cox转换
式中:
式中:
上述过程,利用Matlab软件及其高斯函数的回归算法实现。
1.2.2 分位数法
分位数是统计学中用于描述数据分布的常用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将概率分布范围划分为概率相等的连续区间,或按相同规则划分样本观测值,常用类型包括四分位、十分位和百分位(孔锋等,2019)。
1.2.3 有效雨量
当日雨量和前期降水均为地质灾害的重要诱发因子,因此引入有效雨量反映降水的累积效应(孙涛等,2024),具体公式如下:
式中:Rc、R0、Rj分别代表有效雨量、水害发生当日雨量、水害发生前第j天雨量,单位均为:mm;a代表降雨系数,通常取0.8;m代表统计天数,本文取值3。
2 铁路水害特征统计分析
2.1 铁路水害时空分布特征
图1为2006—2020年兰州铁路局管内铁路水害发生频次的年际变化和空间分布。可以看出,2010、2012、2018、2019、2020年共发生水害105次,占全部水害总次数的54%[图1(a)],近年来铁路水害频发的主要诱因是极端降雨事件增多。以2020年为例,兰州铁路局管内铁路区域累积雨量达到1961年以来极值,其中陇海、天华、宝中、西平线及徐兰高速8月降雨量为常年同期的3~4倍、兰渝线降雨量为常年同期的4~7倍,降雨呈现持续时间长、过程雨量大、暴雨落区高度重叠的特点,极易引发地质灾害。统计显示,极端降雨期间,因滑坡、路堑边坡溜坍、桥涵防护设施冲毁等原因导致的水害点多达40处。该现象与刘新伟等(2021)、苏军锋等(2021)关于甘肃极端暴雨天气实况分布特征的研究结论高度吻合。
图1
图1
2006—2020年兰州铁路局管内铁路水害发生频次的年际变化(a)和空间分布(单位:次)(b)
Fig.1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a)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Unit: times) (b) of water disasters frequency on railways within the jurisdiction of Lanzhou Railway Administration from 2006 to 2020
2.2 主要水害类型
兰州铁路局管内铁路线横跨青藏、内蒙古、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带,地形条件复杂;气候类型自南向北依次涵盖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降雨量差异明显(40~1 350 mm)(王胜等,2018);渭河、黄河、泾河、洮河等水系与陇海、兰新、兰青、宝中、兰渝、包兰、太中、定银等铁路干线相伴而行。铁路线所处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水文条件等自然要素叠加早期建设标准的局限性,共同决定了当地铁路水害类型多样。
图2为2006—2020年兰州铁路局管内铁路不同水害类型发生频次。可以看出,路堤边坡溜坍发生频次最多(102次),主要集中在陇海、宝中、兰青、西平线。其中,陇海、宝中、兰青线的高路堤土质边坡因未采取支护措施,在降雨渗透后易发生滑塌;西平线的溜坍则与路基土工布设缺陷导致汇水集中、土体含水率骤增有关。水浸路线灾害主要分布在陇海、兰新、宝中线,主要原因是沿线站区排水或导流设施缺失,导致降雨后地表径流无法及时排出。陷穴灾害主要分布在黄土填筑路基的陇海、宝中、兰青线,黄土层在连续降雨后发生湿陷,形成隐蔽性空洞并逐渐发展为地表塌陷。路堑边坡溜坍(塌)、隧道口仰坡溜坍(塌)和滑坡灾害主要发生在陇海、宝中线,主要原因是早期建设标准低,存在路堑边坡未支护、分级不合理或截水沟数量不足等问题,导致边坡稳定性差。水冲路基灾害主要分布在兰新、敦煌、包兰线漫流区,该区域因汇水面积大且缺少导流设施,暴雨时地表径流直接冲刷路基,造成路基淘刷或坍塌。
图2
图2
2006—2020年兰州铁路局管内铁路不同水害类型发生频次
Fig.2
The occurrence frequency of water disasters with different types on railways within the jurisdiction of Lanzhou Railway Administration from 2006 to 2020
从线路分布来看,陇海线因穿越强降水带成为水害核心区,叠加历史工程缺陷,滑坡、溜坍等灾害发生频次占总频次的近50%。宝中线受气候条件与黄土路基双重影响,陷穴、溜坍等灾害的发生频次仅次于陇海线。兰新线漫流区因导排系统缺失,水漫、冲毁类水害的发生频次占比超30%。
3 铁路水害预警雨量阈值计算
3.1 降雨量因子筛选
分析表明,兰州铁路局管内造成铁路水害的主要降水类型有:区域性过程降水、短时强降水、连阴雨(李晓霞等,2011),筛选铁路水害降雨量相关因子需考虑水害发生前一段时间内降雨强度及累积雨量。短时强降水易造成铁路路基坍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程鹏等,2020;张宁等,2020);连阴雨对铁路路基的重复冲刷会造成路基浸泡和土质疏松等问题。已有研究表明,水害发生前1 h降雨量、前24 h降雨量及连续降雨量因子与水害发生站次及影响行车次数有较强的相关性(彭潇松等,2016;张娣等,2022),结合铁路部门经验,水害发生前降雨持续时间集中在0~72 h。选取铁路水害发生前3 d逐小时雨量作为降雨强度因子;通过有效雨量可以综合评估前期降雨过程中逐日雨量因子的权重大小,反映前期累积雨量对水害发生的孕育作用,因此选取水害发生前24 h累积降雨量和前3 d有效雨量作为累积雨量因子。
参考甘肃河西、河东及宁夏地区不同降雨等级划分标准,对降雨强度和累积雨量因子的样本选取规则如下:降雨量强度因子选取短时强降水及以上量级个例,累积雨量因子选取各地区大雨及以上量级个例。其中,第1~4类铁路路段采用河西雨量标准(小时雨量≥10.0 mm为短时强降水,24 h雨量为15.0~29.9 mm为大雨),其余各类按照河东雨量标准(小时雨量≥20.0 mm为短时强降水,24 h雨量在25.0~49.9 mm为大雨)筛选。通过收集水害灾情点附近气象监测站点降水数据,完成水害发生当日及前3 d日雨量、小时雨量数据质控后,统计水害影响因子。由于正态化转化要求原始数据至少包含3个数据点以计算均值和标准差,而按表1中11类铁路线路分类统计的雨量数据无法满足该要求,因此按照表1地理分区进行合并分类:第1、2类合并,第3、4类合并,第7、8、9类合并,第10、11类合并;同时将河西小时雨量统计阈值降低至5 mm,对水害影响因子进行二次筛选,最终构建形成2016-2020年水害影响因子样本库。
3.2 精细化预警雨量阈值计算
分析水害影响因子分布序列,发现降雨强度和累积雨量这两类因子的极值差异较大,分布较为分散,降雨量因子分布不符合正态分布,呈现出近似左偏的形态,且在高分位处表现得较为离散,导致在进行阈值划分时,难以反映样本均值与总体均值的平均差异程度。因此,为解决这一问题,使用Box-Cox转换法分别对两类降雨量因子进行正态化转换,使其分布符合正态化。采用程序默认的极大似然估计统计法,分别计算1 h降水量(R1)、24 h累积降雨量(R24)和72 h有效雨量(Rc-72)的最优λ值,转换后的降雨量因子符合方差齐性和正态性的要求。以第7~9类铁路路段为例,当取λ=0时,符合最大化对数似然函数(Log-Likelihood Function,LLF)的要求。由正态转换前后概率分布函数直方图(图3)可看出,1 h降水量转换后呈现倒钟字型,且转换后变化幅度较小[图3(a)、(d)],24 h累积降雨量[图3(b)、(e)]和72 h有效雨量[图3(c)、(f)]在经过正态化转换后,原本明显左偏分布逐渐逼近正态分布,较符合钟形曲线。
图3
图3
第7~9类铁路路段R1(a、d)、R24(b、e)、Rc-72(c、f)正态转换前(a、b、c)后(d、e、f)概率分布函数直方图
Fig.3
The histogram of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function before (a, b, c) and after (d, e, f) normal transformation of R1 (a, d), R24 (b, e), Rc-72 (c, f) of class 7 to 9 railway sections
表2 兰州铁路局管内铁路不同路段出巡、限速、封锁警戒阈值
Tab.2
铁路段编号 | 出巡警戒阈值 | 限速警戒阈值 | 封锁警戒阈值 | ||||||
---|---|---|---|---|---|---|---|---|---|
R1 | R24 | Rc-72 | R1 | R24 | Rc-72 | R1 | R24 | Rc-72 | |
1,2 3,4 5 6 7,8,9 10,11 | 16.3 | 21.3 | 21.4 | 20.7 | 23.6 | 23.7 | 23.3 | 28.4 | 28.5 |
14.6 | 64.5 | 56.6 | 15.0 | 70.1 | 59.3 | 16.1 | 76.2 | 68.2 | |
37.8 | 82.9 | 80.6 | 40.1 | 107.0 | 96.2 | 42.7 | 118.5 | 112.2 | |
30.8 | 80.5 | 80.8 | 32.0 | 93.6 | 82.3 | 33.4 | 101.1 | 98.6 | |
27.9 | 60.0 | 70.0 | 29.6 | 60.7 | 76.9 | 32.5 | 63.3 | 92.6 | |
71.0 | 133.1 | 77.1 | 141.6 | 80.9 | 150.8 |
由表2可知,甘肃河西境内铁路段(1~4类):1~2类R24警戒阈值与Rc-72警戒阈值接近,说明河西地区第1~2类铁路段水害发生前降雨主要集中在前24 h;3~4类Rc-72各警戒阈值较R24均偏小,说明其主要通过降雨叠加效应诱发水害。
甘肃河东及宁夏境内铁路段(5~11类):10~11类兰渝线水害发生时小时雨量警戒值为3.0~6.0 mm,并没有出现短时强降水,查阅水害发生历史资料,水害位置多处于隧道出入口及桥墩部位,以隧道裂缝和山体坡面溜坍为主,上述灾害主要由持续性降水导致,因此未在表中列入兰渝线小时雨量警戒值。总体来看,5~6类路段Rc-72最大值与R24基本持平,7~11类路段Rc-72各警戒值比R24警戒值偏大,说明甘肃河东中部地区及宁夏境内铁路诱发水害的降雨量因子主要为过去24 h累积降雨量。
4 典型降雨过程检验分析
分别以兰州铁路局2024年7月23—24日特大暴雨过程、2022年8月12—14日短时强降水过程、2021年10月2—6日秋季持续性降水过程水害为例,检验分析表2各类路段不同降雨量因子警戒阈值的适用性。水害发生前,如果至少有一个降雨量因子的实况值达到或超出相应的警戒阈值,即认为该警戒阈值对铁路部门采取相关措施有预警指示作用。
2024年7月23—24日水害点位于宝中线、天华线、西平线、徐兰高速及兰渝线,共计12处,铁路部门分别对上述路段启动Ⅲ级或Ⅳ级预警。表3列出阈值指标可用的10处水害及其详细信息。以宝中线7月23日庙庄站、老爷岭隧道出口、华丰二号隧道进口发生的水害为例,对第7~9类警戒阈值进行效果检验,结果显示:庙庄站附近华亭神峪站7月23日01:00和02:00的R1均为38.0 mm,最先超过R1的封锁警戒阈值(32.5 mm);03:00R24为63.0 mm,达到其封锁警戒阈值(63.0 mm);水害发生时段前3 d Rc-72一直未达到出巡警戒阈值。铁路局实际于7月23日02:00对宝中线局界至同心段进行封锁,即依据表2的警戒阈值判定结果与铁路局实际采取措施相符合,R1和R24阈值指标可用。统计12处水害区间个例阈值检验情况:宝中线(平凉—安口窑段)、天华线(张家川—崇信)、西平线(花所—平凉南)、徐兰高速(秦安—通渭、下小岔—定西北)、兰渝线(枫相院—姚渡)封锁警戒阈值均可用,其中天华线、宝中线(安口窑—崇信)降雨量因子达到阈值的时间较铁路部门采取措施的时间滞后,其余均提前;监测情况显示,33.3%的样本中,R1、R24、Rc-72和组合阈值这4个降雨量因子的实况值均超过封锁警戒阈值,16.7%的样本有3个因子实况值超过该阈值,25.0%的样本有2个因子实况值超过该阈值,8.3%的样本仅有1个因子实况值超过该阈值。此外,24 h累积雨量在10处水害中均有指示作用。
表3 2024年7月23—24日特大暴雨过程铁路水害警戒阈值检验
Tab.3
水害区间 | 站点 | R1 | R24 | Rc-72 | 组合阈值 | 实际措施 |
---|---|---|---|---|---|---|
宝中线庙庄站左侧 | 华亭 神峪站 | 23日01:00(38.0 mm),封锁警戒 | 23日02:00(62.0 mm), 限速警戒; 23日03:00(63.0 mm), 封锁警戒 | × | R1和R24(23日 02:00,封锁警戒) | 23日02:00,宝中线局界至同心段封锁 |
宝中线崇信—大寨岭 | 崇信平 头沟站 | 23日00:00(65.0 mm),封锁警戒 | 23日00:00(66.0 mm), 封锁警戒 | 23日01:00(94.0 mm),封锁警戒 | R1和R24(23日 00:00,封锁警戒) | 23日02:00,宝中线局界至同心段封锁 |
崇信 黄寨站 | × | 23日06:00(70.0 mm), 封锁警戒 | 23日07:00(139.0 mm),封锁警戒 | × | ||
宝中线安口窑—崇信 | 华亭 堡子塬站 | × | 23日06:00(62.0 mm), 限速警戒;23日07:00(80.0 mm),封锁警戒 | 23日05:00(94.0 mm),封锁警戒 | × | 23日02:00,宝中线局界至同心段封锁 |
天华线青 林—华亭 | 崇信 赵湾站 | × | 23日06:00(85.0 mm), 封锁警戒 | 23日06:00(109.0 mm),封锁警戒 | × | 23日02:00,天华线封锁 |
徐兰高速秦安—通渭 | 通渭襄南 黑石站 | 23日05:00(34.0 mm),封锁警戒 | 23日04:00(65.0 mm), 封锁警戒 | 23日05:00(98.0 mm),封锁警戒 | R1和Rc-72(23日 05:00,封锁警戒) | / |
徐兰高速秦安—通渭 | 通渭站 | × | 23日00:00(71.0 mm), 封锁警戒 | 23日02:00(96.0 mm),封锁警戒 | × | / |
徐兰高速通渭-下小岔 | 通渭平襄 温泉站 | 22日23:00(32.0 mm),封锁警戒 | 22日23:00(85.0 mm), 封锁警戒 | 23日00:00(92.0 mm),封锁警戒 | R1和R24(22日 23:00,封锁警戒) | / |
西平线花 所—平凉南 | 崆峒 花所站 | × | 23日06:00(71.0 mm), 封锁警戒 | × | × | 23日02:00,西平线封锁 |
兰渝线枫相院—姚渡 | 文县中 庙后渠站 | 22日06:00(33.0 mm),封锁警戒 | 22日05:00(64.0 mm), 封锁警戒 | 22日00:00(107.0 mm),封锁警戒 | R1和R24(22日 06:00,封锁警戒) | / |
徐兰高速秦安—通渭 | 通渭碧玉 雷岔站 | 23日05:00(31.0 mm),限速警戒 | 23日00:00(78.0 mm), 封锁警戒 | 23日01:00(102.0 mm),封锁警戒 | R1和R24(23日 05:00,封锁警戒) | / |
注:×表示未达到警戒阈值,/表示铁路局没有采取措施或无记录。
2022年8月12—14日铁路沿线出现了多站短时强降水,共造成7处水害。阈值检验情况(表略)显示:酒额线(肃州—金塔—大庄子)R1最先达到封锁警戒阈值,及时发出预警;陇海线甘草店站R1最先达到封锁警戒阈值,比其他因子提前2 h;陇海线夏官营段R1与其他因子同时超过警戒阈值;有3处水害区间的降雨量因子实况未达到警戒阈值,出现漏报。综合分析,此次短时强降水过程中,相对其他因子,R1对铁路水害预警指示作用更显著。
2021年10月2—7日持续性降水过程中,兰州铁路局铁路共出现5处水害(表略)。西平线长庆桥段3处水害发生前R24及Rc-72同时达到警戒阈值;西平线泾明段R24与Rc-72组合因子达到警戒阈值;西平线花所至泾川段除Rc-72外,其余因子均未达到警戒阈值。综合分析,此次连续性降水过程中,Rc-72对铁路水害预警指示作用更显著。
综上,针对不同铁路路段制定的雨量警戒阈值平均可用率可达80%,可为铁路气象服务决策及高效调度提供理论参考。
5 结论与讨论
本文基于兰州铁路局管内铁路2006—2020年水害历史资料和区域气象站监测资料,分析了铁路水害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了铁路水害不同等级预警雨量阈值的判定,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2010、2012、2018、2019、2020年为铁路水害高发期,水害发生频次占总频次的54%,极端降雨事件频发是主因,期间连续降雨日数多、过程雨量大、日降雨量或累积雨量多次突破历史极值;其余年份铁路水害发生态势相对平稳。
2)兰州铁路局管内铁路的水害类型多样化,主要包括路堤边坡溜坍、路堑边坡溜坍(塌)、水漫线路、陷穴、水冲路基、泥石流和隧道口仰坡溜坍(塌)等,其空间分布特征主要与区域地形地貌密切相关。
3)综合地理区域、暴雨风险区划和强降水频次空间分布,将兰州铁路局管内铁路线路划分为11类。利用Box-Cox转换对样本数据进行处理,使24 h累积降雨量和72 h有效雨量分布更趋近正态分布。基于分位数法计算得到的出巡、限速和封锁警戒阈值,在3次典型降水过程水害案例中得到有效验证。检验结果表明:24 h累积雨量对特大暴雨引发的水害预警效果显著,1 h雨量适用于短时强降水预警,72 h有效雨量则对持续性降水过程预警更具有指示意义。针对不同路段制定的雨量警戒阈值平均可用率可达80%,为铁路部门科学决策、精准制定应急预案提供了依据,有助于减少无效巡查,保障铁路安全高效运行。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地区暖湿化趋势明显,降水模态发生明显变化。受水害资料数据时间跨度限制,本文未纳入近年气象资料,对基于百分位法确定的阈值结果存在一定影响。因此,后续可通过补充最新水害和降水资料,对各类警戒阈值进一步优化。
参考文献
气候变暖背景下降水变化对中国铁路安全运营秩序的影响
[J].通过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变化、降水强度等级分布的变化以及铁路降水警戒风险时数变化等,研究了气候变暖背景下降水变化对中国铁路安全运营秩序的影响。研究发现:(1)近5年,江南南部和华南等地年降水量显著减少;西北地区东部和西南地区东北部至江淮和黄淮等地降水量显著增加。年降水量最高的中国铁路广州、南昌和南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路局)辖区,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变化;郑州、济南和西安路局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变化。东亚夏季风增强,副热带高压偏北是降水量变化的主要原因。(2)全国降水强度变化分布不均,其中沈阳路局降水强度增强最显著,南宁路局降水强度减弱最显著。降水强度变化主要与台风和短时强降水的变化有关。(3)从降水强度等级分布看,近5年,乌鲁木齐和兰州路局等西北地区路局的较大降水强度的出现频率有所减少;南昌和成都路局等西南至江南地区路局的较大降水强度的出现频率有所增多。(4)广东和海南、西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部至东北东南部是铁路降水出巡风险时数最多的3个高值区;限速风险时数的高值区位于西南地区东部;封锁风险时数的高值区范围进一步缩小。综合来看,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江南南部和华南等地的降水量显著减少,降水时数和铁路出巡风险时数有所减少,铁路限速风险时数略有减少,铁路降水防控警戒压力有所降低;中国西南地区东部至东北东部一线铁路出巡风险时数明显增多,西南地区东部限速和封锁风险时数明显增多,铁路降水防控警戒压力有所增加,其中成都路局降水防控警戒压力增加最显著。
基于Box-Cox变换与Lasso回归的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在月径流预报中的应用
[J].
基于超阈值取样的中国不同重现期降雨强度空间分异特征及强降雨变化模态(1961—2016年)
[J].
1981—2018年甘肃省极端暴雨天气过程的气候与环流特征
[J].利用甘肃省1981—2018年81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重点分析甘肃省不同落区极端暴雨天气过程的气候与环流特征。结果表明:(1)甘肃极端暴雨天气过程主要发生在河东地区的陇南、天水、平凉、庆阳一带,强降水中心集中在陇南的康县、徽县;按照降水落区,可划分为陇东型、陇南型、陇东南型和分散型4类。(2)甘肃7—8月最易出现极端暴雨天气,8月中旬最多,陇南出现时间早于陇东,且暴雨的夜雨特征和对流性特征较为显著,陇南和陇东南暴雨的夜雨特征较陇东更为明显。(3)近38 a甘肃极端暴雨过程存在2.5、5、10 a尺度的周期,其中2.5 a的周期振荡最明显。(4)甘肃极端暴雨天气与副高密切相关,暴雨落区与副高位置关系显著,陇东型还与北部高压脊底部的偏东气流有关,分散型还与南海的热带低压有关,陇南型和陇东南型还取决于高原短波槽的强度及位置。
近53 a宁夏暴雨时空分布特征
[J].利用1961~2013年宁夏25个常规观测站资料和2007~2013年220个区域自动站暴雨观测资料,对宁夏暴雨的气候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宁夏暴雨呈“南多北少”的整体分布特征,暴雨易发区为中卫市以南和贺兰山东麓。近53 a来,宁夏暴雨有3个集中期,尤其是21世纪后暴雨剧增,其中宁夏南部山区和银川平原暴雨频数增加明显。宁夏暴雨存在明显的月、日变化特征,暴雨主要发生在7月上旬到9月上旬,短时暴雨主要集中在午后到夜间(即下午16时至次日02时),这一特征与气温(热量)及对流发展的日变化比较一致。宁夏暴雨发生频数存在明显的准16 a、20 a年代际、2~3 a年际变化特征和准10 d的低频振荡特征。
强降水诱发陇南电网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及预警方法研究
[J].陇南输电线路沿线地质灾害频发易发,严重威胁线路安全稳定运行。为有效提升陇南电网防灾减灾能力,选取2018—2022年5—10月降水数据,利用降水分布特征和有效雨量致灾概率评估地质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利用信息量-层次分析耦合模型评估孕灾环境暴露度,利用地质灾害脆弱性简化评估模型评估承灾体脆弱性,并以陇南±800 kV青豫线、祁韶线为例,利用地质灾害个例检验强降水诱发电网地质灾害风险预警效果。结果表明,陇南短时强降水和暴雨局地性强,发生频次自西北向东南呈增加趋势,灾情点大多发生在较高和高危险性区域。地质灾害灾情点大多位于海拔较高、坡度较陡区域,易发坡向为北坡、南坡并以凸型坡为主,旱地、中度及以下植被覆盖度区域地质灾害易发,67.4%的灾情点位于较高暴露度以上区域。陇南±800 kV青豫线、祁韶线电线杆塔不处于极高暴露度与极高脆弱性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风险模型能够捕捉到较密集的地质灾害事件,有效雨量致灾概率对降水诱发的地质灾害预警效果较好。
甘肃省汛期小时降水的变化特征
[J].利用甘肃省71个国家气象站1975—2016年汛期(5—9月)逐小时降水量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空间插值等方法,对比分析了甘肃省内不同气候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逐时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揭示了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全省小时降水比率(某小时降水量占日降水量的百分比)和降水频率一日内各时次分布不均匀,其中降水比率分布不均匀最明显的区域在干旱区,而降水频率分布不均匀最明显的区域在半湿润区。(2)全省小时降水比率低值集中在11:00—15:00,高值出现在20:00前后,主要在18:00—23:00;全省小时降水频率低值集中在12:00—17:00,高值主要在22:00至次日11:00。(3)小时降水比率的分布在3个不同气候区的差异不大;但小时降水频率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较大,数值也较为接近,而干旱区最小。甘肃省小时降水比率和降水频率均不存在明显的线性变化趋势。(4)全省午后降水的不稳定性要大于午前,5—8月午前降水量在一日中所占的比例小,而9月午前降水量大于午后降水量。(5)干旱区的小时降水比率对相应时次降水量的大小起主导作用,降水频率的作用次之;而半湿润区的降水比率和降水频率共同影响小时降水量。
南昌铁路局管内铁路水害分析及致灾阈值判定
[C]//
朔黄铁路水害特征及雨量警戒阈值研究
[J].利用2017—2019年朔黄铁路水害记录及其沿线40个气象观测站的逐5 min降水量资料,分析水害及降水分布特征,统计连续降水量、1 h最大降水量和24 h降水量3个降水因子,应用均值-标准差法和极大值法,制定平原和山区路段铁路水害的无警戒、出巡警戒、限速警戒、封锁警戒雨量阈值。结果表明:朔黄铁路水害主要发生在7—8月,水害发生时降水的持续时间多在48 h以内;引发铁路水害的降水类型主要为局地暴雨、短时强降水、连续性降水,平原路段铁路水害主要由局地暴雨引发,山区路段主要诱因是连续性降水;平原路段出巡警戒准确率达88.5%,空报率为11.5%,限速警戒准确率达100%,山区路段出巡警戒准确率达88.9%,空报率为11.1%,针对平原和山区铁路路段制定的雨量警戒阈值,可为铁路安全行车和高效调度提供参考依据。
Suggestion of a method for landslide early warning using the change in the volumetric water content gradient due to rainfall infiltration
[J].
Evolutionary polynomial regression to alert rainfall-triggered landslide reactivation
[J].
Rain-triggered slope failure of the railway embankment at Malda, India
[J].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