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气候资料均一性研究进展
1
2011
... 气象观测数据为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961—2022年逐日气温、降水量等数据,该数据经过质量控制(曹丽娟和严中伟, 2011).通过对个别缺测年份进行插值补足,得到2 113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图1)数据. ...
干旱灾害安全网的构建:从危机管理到风险管理的战略性变迁
1
2010
... 我国是全球暴露于干旱灾害危险区人口最多的国家,干旱的致灾性和危险性极强(Naumann et al.,2021;Tang et al.,2024;张强等,2024).2001—202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冰雹和强风、低温和霜冻)年均影响3.2亿人和3 430万hm2作物,共造成1 739人死亡和3 723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其中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占比达48%(Li et al.,2021).2008—2009年冬季,长江流域以北地区发生严重干旱事件,300多万hm2农作物遭到严重破坏,400多万人饮水困难,仅安徽省内便造成超过22亿美元的经济损失(Gao and Yang, 2009).倪深海等(2022)对中国干旱灾害损失变化的研究表明1949—2020年因干旱造成的农作物受灾率、农作物成灾率及粮食损失率整体呈现出增加趋势.在全球升温1.5 ℃的情况下,干旱灾害造成的影响和直接经济损失将会继续增加(王浩,2010;Hao and Singh,2015;Buda et al.,2018;雍燕兰等, 2023).此外干旱灾害风险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西北和黑龙江地区的农业经济受干旱影响很大,安徽、河南等省的社会经济对干旱更敏感(张强等,2015;Zhang et al.,2018).近几十年来,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影响干旱灾害的新因素(张强等,2014).伴随着全球变暖,我国干旱灾害的高危害、高风险区域范围扩大并北移,北方干旱灾害损失的影响明显高于南方,且干旱等级越重,损失增幅越大(Zhang and Wang,2022).然而,目前对我国干旱灾害风险的长期变化规律研究并不全面,尤其缺少干旱灾害与直接经济损失的关系研究,这些问题为区域灾害管理带来不便与挑战(程静和彭必源,2010;王莺等,2015; Wilhite,2016;王莺等,2022a). ...
自然灾害经济学研究新进展
1
2023
... 近年来,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加、破坏强度加剧、影响范围扩大,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IPCC,2021;程时雄和何宇航,2023).其中,干旱灾害在全球各气候区反复出现,是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Mishra and Singh,2010;Zhang et al.,2020).近50 a全球发生的所有气候灾害事件中,干旱灾害造成34%的死亡人数(最多占比)和7%的经济损失(WMO,2021),且干旱灾害损失增速远超其他气候灾害(Buda et al.,2018).目前,全球共有北非、澳大利亚、中蒙、西南亚、中亚、北美、南美及南非8大干旱区(钱正安等,2017b).作为中蒙干旱区的主体部分,中国位于全球独特的中纬度干旱区(钱正安等,2017a),是干旱灾害发生频率最高且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张强等,2011;Liu et al.,2024).与此同时,受亚洲季风影响,中国各地区降水及气温差异较大,干旱事件变化规律及其成因十分复杂(Wang et al.,2011). ...
2004—2019年中国干旱多承灾体灾损风险特征评估
1
2023
... 前人对中国区域内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特征进行了探究(莫兴国等,2018;屈艳萍等,2018;Marvel et al.,2019;王芝兰等,2020;Ma et al.,2020;王莺等,2022b;高歌等,2023;张强等,2024).研究指出,中国干旱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南北方均存在区域性干旱中心(Zou et al.,2005;Wu et al.,2011;Han et al.,2021).过去几十年,北方整体干旱强度更强、干旱事件多发频发,且发生持续性干旱事件的概率大于南方地区(韩兰英等,2019);但近年来,南方干旱发生频次也逐渐增多,且季节性干旱事件显著增加(黄晚华等,2010;Sun and Yang,2012;Chen and Sun,2015).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整体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更加极端(Trenberth et al.,2014;Samaniego et al.,2018;Huang et al.,2023).研究表明,在CO2浓度上升期间,大部分高纬度国家变湿,而低纬和中纬度国家变干(Su et al.,2024),这意味着主体位于中低纬度的中国也面临更加严峻的干旱风险.21世纪以来,东北和长江以南地区干旱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及影响尤为突出,且近年来呈现出明显增强趋势(Zhou et al., 2017;Zeng et al.,2020).2022年,长江流域的严重干旱持续时间长、受灾面积大,是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异常性突出的表现之一(林纾等,2022;高雅琦等,2023;梅梅等,2023;夏智宏等,2023;周军等,2023). ...
2022年长江上游流域夏季干旱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1
2023
... 前人对中国区域内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特征进行了探究(莫兴国等,2018;屈艳萍等,2018;Marvel et al.,2019;王芝兰等,2020;Ma et al.,2020;王莺等,2022b;高歌等,2023;张强等,2024).研究指出,中国干旱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南北方均存在区域性干旱中心(Zou et al.,2005;Wu et al.,2011;Han et al.,2021).过去几十年,北方整体干旱强度更强、干旱事件多发频发,且发生持续性干旱事件的概率大于南方地区(韩兰英等,2019);但近年来,南方干旱发生频次也逐渐增多,且季节性干旱事件显著增加(黄晚华等,2010;Sun and Yang,2012;Chen and Sun,2015).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整体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更加极端(Trenberth et al.,2014;Samaniego et al.,2018;Huang et al.,2023).研究表明,在CO2浓度上升期间,大部分高纬度国家变湿,而低纬和中纬度国家变干(Su et al.,2024),这意味着主体位于中低纬度的中国也面临更加严峻的干旱风险.21世纪以来,东北和长江以南地区干旱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及影响尤为突出,且近年来呈现出明显增强趋势(Zhou et al., 2017;Zeng et al.,2020).2022年,长江流域的严重干旱持续时间长、受灾面积大,是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异常性突出的表现之一(林纾等,2022;高雅琦等,2023;梅梅等,2023;夏智宏等,2023;周军等,2023). ...
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干旱强度、频次和持续时间及其南北差异性
1
2019
... 前人对中国区域内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特征进行了探究(莫兴国等,2018;屈艳萍等,2018;Marvel et al.,2019;王芝兰等,2020;Ma et al.,2020;王莺等,2022b;高歌等,2023;张强等,2024).研究指出,中国干旱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南北方均存在区域性干旱中心(Zou et al.,2005;Wu et al.,2011;Han et al.,2021).过去几十年,北方整体干旱强度更强、干旱事件多发频发,且发生持续性干旱事件的概率大于南方地区(韩兰英等,2019);但近年来,南方干旱发生频次也逐渐增多,且季节性干旱事件显著增加(黄晚华等,2010;Sun and Yang,2012;Chen and Sun,2015).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整体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更加极端(Trenberth et al.,2014;Samaniego et al.,2018;Huang et al.,2023).研究表明,在CO2浓度上升期间,大部分高纬度国家变湿,而低纬和中纬度国家变干(Su et al.,2024),这意味着主体位于中低纬度的中国也面临更加严峻的干旱风险.21世纪以来,东北和长江以南地区干旱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及影响尤为突出,且近年来呈现出明显增强趋势(Zhou et al., 2017;Zeng et al.,2020).2022年,长江流域的严重干旱持续时间长、受灾面积大,是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异常性突出的表现之一(林纾等,2022;高雅琦等,2023;梅梅等,2023;夏智宏等,2023;周军等,2023). ...
2022年鄱阳湖特大干旱及防旱减灾对策建议
1
2023
... 虽然2001—2022年总体干旱强度并未减弱,且个别年份干旱强度还比较强,但农作物受灾面积和经济损失均有所减少.这反映出我国整体的抗旱“韧性”增强,得益于预警系统的逐渐完善、抗旱措施的实施、农作物抗旱品种的推广以及防灾减灾能力的提升等(胡振鹏,2023). ...
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的中国南方季节性干旱近58 a演变特征
1
2010
... 前人对中国区域内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特征进行了探究(莫兴国等,2018;屈艳萍等,2018;Marvel et al.,2019;王芝兰等,2020;Ma et al.,2020;王莺等,2022b;高歌等,2023;张强等,2024).研究指出,中国干旱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南北方均存在区域性干旱中心(Zou et al.,2005;Wu et al.,2011;Han et al.,2021).过去几十年,北方整体干旱强度更强、干旱事件多发频发,且发生持续性干旱事件的概率大于南方地区(韩兰英等,2019);但近年来,南方干旱发生频次也逐渐增多,且季节性干旱事件显著增加(黄晚华等,2010;Sun and Yang,2012;Chen and Sun,2015).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整体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更加极端(Trenberth et al.,2014;Samaniego et al.,2018;Huang et al.,2023).研究表明,在CO2浓度上升期间,大部分高纬度国家变湿,而低纬和中纬度国家变干(Su et al.,2024),这意味着主体位于中低纬度的中国也面临更加严峻的干旱风险.21世纪以来,东北和长江以南地区干旱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及影响尤为突出,且近年来呈现出明显增强趋势(Zhou et al., 2017;Zeng et al.,2020).2022年,长江流域的严重干旱持续时间长、受灾面积大,是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异常性突出的表现之一(林纾等,2022;高雅琦等,2023;梅梅等,2023;夏智宏等,2023;周军等,2023). ...
实用气象统计方法
1
2015
... 采用滑动平均滤波(李湘阁和胡凝,2015;张寅等,2020;李学军等,2022)分析干旱灾害的时间变化趋势,具体公式如下: ...
1960—2019 年西宁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1
2022
... 采用滑动平均滤波(李湘阁和胡凝,2015;张寅等,2020;李学军等,2022)分析干旱灾害的时间变化趋势,具体公式如下: ...
2001—2020年中国洪涝灾害损失与致灾危险性研究
1
2022
... 通货膨胀会对直接经济损失产生影响,造成不同年份直接经济损失无法直接对比,需要对2001—2022年干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进行价格订正(赵珊珊等,2017;李莹和赵珊珊,2022).引入GDP平减指数(Faulkner-MacDonagh et al.,2003),即某时期未剔除价格变动的GDP与剔除价格变动的GDP之比: ...
基于MCI的中国干旱时空分布及灾情变化特征
1
2017
... 干旱强度为同时段内累计逐日MCI指数达中旱及以上等级的绝对值之和;干旱日数为逐日MCI指数达中旱及以上等级的日数(廖要明和张存杰,2017). ...
2022年夏季我国高温干旱特征及其环流形势分析
1
2022
... 前人对中国区域内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特征进行了探究(莫兴国等,2018;屈艳萍等,2018;Marvel et al.,2019;王芝兰等,2020;Ma et al.,2020;王莺等,2022b;高歌等,2023;张强等,2024).研究指出,中国干旱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南北方均存在区域性干旱中心(Zou et al.,2005;Wu et al.,2011;Han et al.,2021).过去几十年,北方整体干旱强度更强、干旱事件多发频发,且发生持续性干旱事件的概率大于南方地区(韩兰英等,2019);但近年来,南方干旱发生频次也逐渐增多,且季节性干旱事件显著增加(黄晚华等,2010;Sun and Yang,2012;Chen and Sun,2015).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整体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更加极端(Trenberth et al.,2014;Samaniego et al.,2018;Huang et al.,2023).研究表明,在CO2浓度上升期间,大部分高纬度国家变湿,而低纬和中纬度国家变干(Su et al.,2024),这意味着主体位于中低纬度的中国也面临更加严峻的干旱风险.21世纪以来,东北和长江以南地区干旱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及影响尤为突出,且近年来呈现出明显增强趋势(Zhou et al., 2017;Zeng et al.,2020).2022年,长江流域的严重干旱持续时间长、受灾面积大,是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异常性突出的表现之一(林纾等,2022;高雅琦等,2023;梅梅等,2023;夏智宏等,2023;周军等,2023). ...
1961—2022年长江流域高温干旱复合极端事件变化特征
1
2023
... 前人对中国区域内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特征进行了探究(莫兴国等,2018;屈艳萍等,2018;Marvel et al.,2019;王芝兰等,2020;Ma et al.,2020;王莺等,2022b;高歌等,2023;张强等,2024).研究指出,中国干旱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南北方均存在区域性干旱中心(Zou et al.,2005;Wu et al.,2011;Han et al.,2021).过去几十年,北方整体干旱强度更强、干旱事件多发频发,且发生持续性干旱事件的概率大于南方地区(韩兰英等,2019);但近年来,南方干旱发生频次也逐渐增多,且季节性干旱事件显著增加(黄晚华等,2010;Sun and Yang,2012;Chen and Sun,2015).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整体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更加极端(Trenberth et al.,2014;Samaniego et al.,2018;Huang et al.,2023).研究表明,在CO2浓度上升期间,大部分高纬度国家变湿,而低纬和中纬度国家变干(Su et al.,2024),这意味着主体位于中低纬度的中国也面临更加严峻的干旱风险.21世纪以来,东北和长江以南地区干旱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及影响尤为突出,且近年来呈现出明显增强趋势(Zhou et al., 2017;Zeng et al.,2020).2022年,长江流域的严重干旱持续时间长、受灾面积大,是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异常性突出的表现之一(林纾等,2022;高雅琦等,2023;梅梅等,2023;夏智宏等,2023;周军等,2023). ...
GCM预测情境下中国21世纪干旱演变趋势分析
1
2018
... 前人对中国区域内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特征进行了探究(莫兴国等,2018;屈艳萍等,2018;Marvel et al.,2019;王芝兰等,2020;Ma et al.,2020;王莺等,2022b;高歌等,2023;张强等,2024).研究指出,中国干旱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南北方均存在区域性干旱中心(Zou et al.,2005;Wu et al.,2011;Han et al.,2021).过去几十年,北方整体干旱强度更强、干旱事件多发频发,且发生持续性干旱事件的概率大于南方地区(韩兰英等,2019);但近年来,南方干旱发生频次也逐渐增多,且季节性干旱事件显著增加(黄晚华等,2010;Sun and Yang,2012;Chen and Sun,2015).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整体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更加极端(Trenberth et al.,2014;Samaniego et al.,2018;Huang et al.,2023).研究表明,在CO2浓度上升期间,大部分高纬度国家变湿,而低纬和中纬度国家变干(Su et al.,2024),这意味着主体位于中低纬度的中国也面临更加严峻的干旱风险.21世纪以来,东北和长江以南地区干旱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及影响尤为突出,且近年来呈现出明显增强趋势(Zhou et al., 2017;Zeng et al.,2020).2022年,长江流域的严重干旱持续时间长、受灾面积大,是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异常性突出的表现之一(林纾等,2022;高雅琦等,2023;梅梅等,2023;夏智宏等,2023;周军等,2023). ...
变化环境下我国干旱灾害演变趋势分析
1
2022
... 我国是全球暴露于干旱灾害危险区人口最多的国家,干旱的致灾性和危险性极强(Naumann et al.,2021;Tang et al.,2024;张强等,2024).2001—202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冰雹和强风、低温和霜冻)年均影响3.2亿人和3 430万hm2作物,共造成1 739人死亡和3 723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其中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占比达48%(Li et al.,2021).2008—2009年冬季,长江流域以北地区发生严重干旱事件,300多万hm2农作物遭到严重破坏,400多万人饮水困难,仅安徽省内便造成超过22亿美元的经济损失(Gao and Yang, 2009).倪深海等(2022)对中国干旱灾害损失变化的研究表明1949—2020年因干旱造成的农作物受灾率、农作物成灾率及粮食损失率整体呈现出增加趋势.在全球升温1.5 ℃的情况下,干旱灾害造成的影响和直接经济损失将会继续增加(王浩,2010;Hao and Singh,2015;Buda et al.,2018;雍燕兰等, 2023).此外干旱灾害风险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西北和黑龙江地区的农业经济受干旱影响很大,安徽、河南等省的社会经济对干旱更敏感(张强等,2015;Zhang et al.,2018).近几十年来,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影响干旱灾害的新因素(张强等,2014).伴随着全球变暖,我国干旱灾害的高危害、高风险区域范围扩大并北移,北方干旱灾害损失的影响明显高于南方,且干旱等级越重,损失增幅越大(Zhang and Wang,2022).然而,目前对我国干旱灾害风险的长期变化规律研究并不全面,尤其缺少干旱灾害与直接经济损失的关系研究,这些问题为区域灾害管理带来不便与挑战(程静和彭必源,2010;王莺等,2015; Wilhite,2016;王莺等,2022a). ...
世界干旱气候研究动态及进展综述(Ⅰ): 若干主要干旱区国家的研究动态及联合国的贡献
1
2017a
... 近年来,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加、破坏强度加剧、影响范围扩大,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IPCC,2021;程时雄和何宇航,2023).其中,干旱灾害在全球各气候区反复出现,是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Mishra and Singh,2010;Zhang et al.,2020).近50 a全球发生的所有气候灾害事件中,干旱灾害造成34%的死亡人数(最多占比)和7%的经济损失(WMO,2021),且干旱灾害损失增速远超其他气候灾害(Buda et al.,2018).目前,全球共有北非、澳大利亚、中蒙、西南亚、中亚、北美、南美及南非8大干旱区(钱正安等,2017b).作为中蒙干旱区的主体部分,中国位于全球独特的中纬度干旱区(钱正安等,2017a),是干旱灾害发生频率最高且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张强等,2011;Liu et al.,2024).与此同时,受亚洲季风影响,中国各地区降水及气温差异较大,干旱事件变化规律及其成因十分复杂(Wang et al.,2011). ...
世界干旱气候研究动态及进展综述(Ⅱ): 主要研究进展
1
2017b
... 近年来,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加、破坏强度加剧、影响范围扩大,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IPCC,2021;程时雄和何宇航,2023).其中,干旱灾害在全球各气候区反复出现,是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Mishra and Singh,2010;Zhang et al.,2020).近50 a全球发生的所有气候灾害事件中,干旱灾害造成34%的死亡人数(最多占比)和7%的经济损失(WMO,2021),且干旱灾害损失增速远超其他气候灾害(Buda et al.,2018).目前,全球共有北非、澳大利亚、中蒙、西南亚、中亚、北美、南美及南非8大干旱区(钱正安等,2017b).作为中蒙干旱区的主体部分,中国位于全球独特的中纬度干旱区(钱正安等,2017a),是干旱灾害发生频率最高且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张强等,2011;Liu et al.,2024).与此同时,受亚洲季风影响,中国各地区降水及气温差异较大,干旱事件变化规律及其成因十分复杂(Wang et al.,2011). ...
中国历史极端干旱研究进展
1
2018
... 前人对中国区域内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特征进行了探究(莫兴国等,2018;屈艳萍等,2018;Marvel et al.,2019;王芝兰等,2020;Ma et al.,2020;王莺等,2022b;高歌等,2023;张强等,2024).研究指出,中国干旱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南北方均存在区域性干旱中心(Zou et al.,2005;Wu et al.,2011;Han et al.,2021).过去几十年,北方整体干旱强度更强、干旱事件多发频发,且发生持续性干旱事件的概率大于南方地区(韩兰英等,2019);但近年来,南方干旱发生频次也逐渐增多,且季节性干旱事件显著增加(黄晚华等,2010;Sun and Yang,2012;Chen and Sun,2015).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整体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更加极端(Trenberth et al.,2014;Samaniego et al.,2018;Huang et al.,2023).研究表明,在CO2浓度上升期间,大部分高纬度国家变湿,而低纬和中纬度国家变干(Su et al.,2024),这意味着主体位于中低纬度的中国也面临更加严峻的干旱风险.21世纪以来,东北和长江以南地区干旱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及影响尤为突出,且近年来呈现出明显增强趋势(Zhou et al., 2017;Zeng et al.,2020).2022年,长江流域的严重干旱持续时间长、受灾面积大,是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异常性突出的表现之一(林纾等,2022;高雅琦等,2023;梅梅等,2023;夏智宏等,2023;周军等,2023). ...
1
2017
... 公式(1)以及各参数的计算方法及权重系数参考《气象干旱等级》(GB/T 20481—2017)(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7).气象干旱等级划分为:MCI>-0.5为无旱,-1.0<MCI≤-0.5为轻旱,-1.5<MCI≤-1.0为中旱,-2.0<MCI≤-1.5为重旱,MCI≤-2.0为特旱. ...
全球干旱指数研究进展
1
2022
... 使用国家气候中心研发的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eteorological Drought Composite Index,MCI).该指数综合考虑了降水的长期及短期亏缺,将60 d标准化权重降水指数及90 d、150 d标准化降水指数和季节调节系数纳入到MCI的考虑范畴中,可以有效地监测和评估气象干旱(宋艳玲,2022).研究表明,该指数在我国各区域适用性均较好(杨玮等,2018;王春学等,2019;王素萍等,2020;谢五三等,2021).MCI具体计算公式: ...
有关GDP平减指数的再认识
1
2016
... GDP平减指数可作为判断直接经济损失真实趋势的指标,合理使用可以有效消除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便于比较不同年份干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苏乃芳等,2016).使用国家统计局2001—2022年全国变价和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数据(https://data.stats.gov.cn/index.htm),以2000年为价格基期,各年的变价国内生产总值除以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即可得各年的GDP平减指数,将各年的直接经济损失除以GDP平减指数,得到以2000年为价格基期的直接经济损失. ...
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在四川省的适用性分析及修订
1
2019
... 使用国家气候中心研发的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eteorological Drought Composite Index,MCI).该指数综合考虑了降水的长期及短期亏缺,将60 d标准化权重降水指数及90 d、150 d标准化降水指数和季节调节系数纳入到MCI的考虑范畴中,可以有效地监测和评估气象干旱(宋艳玲,2022).研究表明,该指数在我国各区域适用性均较好(杨玮等,2018;王春学等,2019;王素萍等,2020;谢五三等,2021).MCI具体计算公式: ...
综合应对中国干旱的几点思考
1
2010
... 我国是全球暴露于干旱灾害危险区人口最多的国家,干旱的致灾性和危险性极强(Naumann et al.,2021;Tang et al.,2024;张强等,2024).2001—202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冰雹和强风、低温和霜冻)年均影响3.2亿人和3 430万hm2作物,共造成1 739人死亡和3 723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其中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占比达48%(Li et al.,2021).2008—2009年冬季,长江流域以北地区发生严重干旱事件,300多万hm2农作物遭到严重破坏,400多万人饮水困难,仅安徽省内便造成超过22亿美元的经济损失(Gao and Yang, 2009).倪深海等(2022)对中国干旱灾害损失变化的研究表明1949—2020年因干旱造成的农作物受灾率、农作物成灾率及粮食损失率整体呈现出增加趋势.在全球升温1.5 ℃的情况下,干旱灾害造成的影响和直接经济损失将会继续增加(王浩,2010;Hao and Singh,2015;Buda et al.,2018;雍燕兰等, 2023).此外干旱灾害风险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西北和黑龙江地区的农业经济受干旱影响很大,安徽、河南等省的社会经济对干旱更敏感(张强等,2015;Zhang et al.,2018).近几十年来,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影响干旱灾害的新因素(张强等,2014).伴随着全球变暖,我国干旱灾害的高危害、高风险区域范围扩大并北移,北方干旱灾害损失的影响明显高于南方,且干旱等级越重,损失增幅越大(Zhang and Wang,2022).然而,目前对我国干旱灾害风险的长期变化规律研究并不全面,尤其缺少干旱灾害与直接经济损失的关系研究,这些问题为区域灾害管理带来不便与挑战(程静和彭必源,2010;王莺等,2015; Wilhite,2016;王莺等,2022a). ...
多种干旱指数在中国北方的适用性及其差异原因初探
1
2020
... 使用国家气候中心研发的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eteorological Drought Composite Index,MCI).该指数综合考虑了降水的长期及短期亏缺,将60 d标准化权重降水指数及90 d、150 d标准化降水指数和季节调节系数纳入到MCI的考虑范畴中,可以有效地监测和评估气象干旱(宋艳玲,2022).研究表明,该指数在我国各区域适用性均较好(杨玮等,2018;王春学等,2019;王素萍等,2020;谢五三等,2021).MCI具体计算公式: ...
中国南方干旱灾害风险评估
1
2015
... 我国是全球暴露于干旱灾害危险区人口最多的国家,干旱的致灾性和危险性极强(Naumann et al.,2021;Tang et al.,2024;张强等,2024).2001—202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冰雹和强风、低温和霜冻)年均影响3.2亿人和3 430万hm2作物,共造成1 739人死亡和3 723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其中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占比达48%(Li et al.,2021).2008—2009年冬季,长江流域以北地区发生严重干旱事件,300多万hm2农作物遭到严重破坏,400多万人饮水困难,仅安徽省内便造成超过22亿美元的经济损失(Gao and Yang, 2009).倪深海等(2022)对中国干旱灾害损失变化的研究表明1949—2020年因干旱造成的农作物受灾率、农作物成灾率及粮食损失率整体呈现出增加趋势.在全球升温1.5 ℃的情况下,干旱灾害造成的影响和直接经济损失将会继续增加(王浩,2010;Hao and Singh,2015;Buda et al.,2018;雍燕兰等, 2023).此外干旱灾害风险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西北和黑龙江地区的农业经济受干旱影响很大,安徽、河南等省的社会经济对干旱更敏感(张强等,2015;Zhang et al.,2018).近几十年来,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影响干旱灾害的新因素(张强等,2014).伴随着全球变暖,我国干旱灾害的高危害、高风险区域范围扩大并北移,北方干旱灾害损失的影响明显高于南方,且干旱等级越重,损失增幅越大(Zhang and Wang,2022).然而,目前对我国干旱灾害风险的长期变化规律研究并不全面,尤其缺少干旱灾害与直接经济损失的关系研究,这些问题为区域灾害管理带来不便与挑战(程静和彭必源,2010;王莺等,2015; Wilhite,2016;王莺等,2022a). ...
中国草原干旱灾害风险特征研究
1
2022a
... 我国是全球暴露于干旱灾害危险区人口最多的国家,干旱的致灾性和危险性极强(Naumann et al.,2021;Tang et al.,2024;张强等,2024).2001—202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冰雹和强风、低温和霜冻)年均影响3.2亿人和3 430万hm2作物,共造成1 739人死亡和3 723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其中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占比达48%(Li et al.,2021).2008—2009年冬季,长江流域以北地区发生严重干旱事件,300多万hm2农作物遭到严重破坏,400多万人饮水困难,仅安徽省内便造成超过22亿美元的经济损失(Gao and Yang, 2009).倪深海等(2022)对中国干旱灾害损失变化的研究表明1949—2020年因干旱造成的农作物受灾率、农作物成灾率及粮食损失率整体呈现出增加趋势.在全球升温1.5 ℃的情况下,干旱灾害造成的影响和直接经济损失将会继续增加(王浩,2010;Hao and Singh,2015;Buda et al.,2018;雍燕兰等, 2023).此外干旱灾害风险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西北和黑龙江地区的农业经济受干旱影响很大,安徽、河南等省的社会经济对干旱更敏感(张强等,2015;Zhang et al.,2018).近几十年来,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影响干旱灾害的新因素(张强等,2014).伴随着全球变暖,我国干旱灾害的高危害、高风险区域范围扩大并北移,北方干旱灾害损失的影响明显高于南方,且干旱等级越重,损失增幅越大(Zhang and Wang,2022).然而,目前对我国干旱灾害风险的长期变化规律研究并不全面,尤其缺少干旱灾害与直接经济损失的关系研究,这些问题为区域灾害管理带来不便与挑战(程静和彭必源,2010;王莺等,2015; Wilhite,2016;王莺等,2022a). ...
21世纪以来干旱研究的若干新进展与展望
1
2022b
... 前人对中国区域内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特征进行了探究(莫兴国等,2018;屈艳萍等,2018;Marvel et al.,2019;王芝兰等,2020;Ma et al.,2020;王莺等,2022b;高歌等,2023;张强等,2024).研究指出,中国干旱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南北方均存在区域性干旱中心(Zou et al.,2005;Wu et al.,2011;Han et al.,2021).过去几十年,北方整体干旱强度更强、干旱事件多发频发,且发生持续性干旱事件的概率大于南方地区(韩兰英等,2019);但近年来,南方干旱发生频次也逐渐增多,且季节性干旱事件显著增加(黄晚华等,2010;Sun and Yang,2012;Chen and Sun,2015).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整体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更加极端(Trenberth et al.,2014;Samaniego et al.,2018;Huang et al.,2023).研究表明,在CO2浓度上升期间,大部分高纬度国家变湿,而低纬和中纬度国家变干(Su et al.,2024),这意味着主体位于中低纬度的中国也面临更加严峻的干旱风险.21世纪以来,东北和长江以南地区干旱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及影响尤为突出,且近年来呈现出明显增强趋势(Zhou et al., 2017;Zeng et al.,2020).2022年,长江流域的严重干旱持续时间长、受灾面积大,是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异常性突出的表现之一(林纾等,2022;高雅琦等,2023;梅梅等,2023;夏智宏等,2023;周军等,2023). ...
中国西北地区东部近546年干旱事件特征分析
1
2020
... 前人对中国区域内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特征进行了探究(莫兴国等,2018;屈艳萍等,2018;Marvel et al.,2019;王芝兰等,2020;Ma et al.,2020;王莺等,2022b;高歌等,2023;张强等,2024).研究指出,中国干旱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南北方均存在区域性干旱中心(Zou et al.,2005;Wu et al.,2011;Han et al.,2021).过去几十年,北方整体干旱强度更强、干旱事件多发频发,且发生持续性干旱事件的概率大于南方地区(韩兰英等,2019);但近年来,南方干旱发生频次也逐渐增多,且季节性干旱事件显著增加(黄晚华等,2010;Sun and Yang,2012;Chen and Sun,2015).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整体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更加极端(Trenberth et al.,2014;Samaniego et al.,2018;Huang et al.,2023).研究表明,在CO2浓度上升期间,大部分高纬度国家变湿,而低纬和中纬度国家变干(Su et al.,2024),这意味着主体位于中低纬度的中国也面临更加严峻的干旱风险.21世纪以来,东北和长江以南地区干旱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及影响尤为突出,且近年来呈现出明显增强趋势(Zhou et al., 2017;Zeng et al.,2020).2022年,长江流域的严重干旱持续时间长、受灾面积大,是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异常性突出的表现之一(林纾等,2022;高雅琦等,2023;梅梅等,2023;夏智宏等,2023;周军等,2023). ...
2022年长江流域高温干旱过程及其影响评估
1
2023
... 前人对中国区域内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特征进行了探究(莫兴国等,2018;屈艳萍等,2018;Marvel et al.,2019;王芝兰等,2020;Ma et al.,2020;王莺等,2022b;高歌等,2023;张强等,2024).研究指出,中国干旱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南北方均存在区域性干旱中心(Zou et al.,2005;Wu et al.,2011;Han et al.,2021).过去几十年,北方整体干旱强度更强、干旱事件多发频发,且发生持续性干旱事件的概率大于南方地区(韩兰英等,2019);但近年来,南方干旱发生频次也逐渐增多,且季节性干旱事件显著增加(黄晚华等,2010;Sun and Yang,2012;Chen and Sun,2015).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整体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更加极端(Trenberth et al.,2014;Samaniego et al.,2018;Huang et al.,2023).研究表明,在CO2浓度上升期间,大部分高纬度国家变湿,而低纬和中纬度国家变干(Su et al.,2024),这意味着主体位于中低纬度的中国也面临更加严峻的干旱风险.21世纪以来,东北和长江以南地区干旱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及影响尤为突出,且近年来呈现出明显增强趋势(Zhou et al., 2017;Zeng et al.,2020).2022年,长江流域的严重干旱持续时间长、受灾面积大,是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异常性突出的表现之一(林纾等,2022;高雅琦等,2023;梅梅等,2023;夏智宏等,2023;周军等,2023). ...
干旱指数在中国东北、西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适用性分析
1
2021
... 使用国家气候中心研发的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eteorological Drought Composite Index,MCI).该指数综合考虑了降水的长期及短期亏缺,将60 d标准化权重降水指数及90 d、150 d标准化降水指数和季节调节系数纳入到MCI的考虑范畴中,可以有效地监测和评估气象干旱(宋艳玲,2022).研究表明,该指数在我国各区域适用性均较好(杨玮等,2018;王春学等,2019;王素萍等,2020;谢五三等,2021).MCI具体计算公式: ...
气象干旱综合监测指数在安徽省的适用性分析
1
2018
... 使用国家气候中心研发的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eteorological Drought Composite Index,MCI).该指数综合考虑了降水的长期及短期亏缺,将60 d标准化权重降水指数及90 d、150 d标准化降水指数和季节调节系数纳入到MCI的考虑范畴中,可以有效地监测和评估气象干旱(宋艳玲,2022).研究表明,该指数在我国各区域适用性均较好(杨玮等,2018;王春学等,2019;王素萍等,2020;谢五三等,2021).MCI具体计算公式: ...
人类活动对于我国气象干旱的影响分析
1
2023
... 我国是全球暴露于干旱灾害危险区人口最多的国家,干旱的致灾性和危险性极强(Naumann et al.,2021;Tang et al.,2024;张强等,2024).2001—202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冰雹和强风、低温和霜冻)年均影响3.2亿人和3 430万hm2作物,共造成1 739人死亡和3 723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其中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占比达48%(Li et al.,2021).2008—2009年冬季,长江流域以北地区发生严重干旱事件,300多万hm2农作物遭到严重破坏,400多万人饮水困难,仅安徽省内便造成超过22亿美元的经济损失(Gao and Yang, 2009).倪深海等(2022)对中国干旱灾害损失变化的研究表明1949—2020年因干旱造成的农作物受灾率、农作物成灾率及粮食损失率整体呈现出增加趋势.在全球升温1.5 ℃的情况下,干旱灾害造成的影响和直接经济损失将会继续增加(王浩,2010;Hao and Singh,2015;Buda et al.,2018;雍燕兰等, 2023).此外干旱灾害风险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西北和黑龙江地区的农业经济受干旱影响很大,安徽、河南等省的社会经济对干旱更敏感(张强等,2015;Zhang et al.,2018).近几十年来,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影响干旱灾害的新因素(张强等,2014).伴随着全球变暖,我国干旱灾害的高危害、高风险区域范围扩大并北移,北方干旱灾害损失的影响明显高于南方,且干旱等级越重,损失增幅越大(Zhang and Wang,2022).然而,目前对我国干旱灾害风险的长期变化规律研究并不全面,尤其缺少干旱灾害与直接经济损失的关系研究,这些问题为区域灾害管理带来不便与挑战(程静和彭必源,2010;王莺等,2015; Wilhite,2016;王莺等,2022a). ...
1
2020
... 本文讨论的干旱主要指气象干旱.气象干旱的频率高,具有早发性,并可能相继引发农业干旱、水文干旱、生态干旱以及社会经济干旱(张强等,2014;Van Loon et al.,2016;张存杰等,2020; 张翔等,2023).农业干旱、水文干旱受气候异常状态下各地区土地覆盖面积、土壤状况的影响而改变 (Christian-Smith et al.,2015;Van Loon,2015),如果干旱持续时间不长,没有对作物产生影响,且没有引发生态干旱,那么自然系统可以对干旱的影响进行可逆性恢复(张强等,2020).然而,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有可能会加快气象干旱向其他干旱的转变,在气象、农业、水文干旱共同影响下产生社会经济干旱时,不仅会影响水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还会引发收入下降和民众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Guo et al.,2021;Wlostowski,2022).在目前全球极端高温频发的大背景下,极端干旱事件趋于频发且更加极端.因此,我国需要提高对干旱的监测,并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进一步完善我国对干旱灾害的风险管理体系,以减缓、阻止气象干旱演变为社会经济干旱,减少干旱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旱灾损失率的影响及其南北区域差异性
2
2015
... 我国是全球暴露于干旱灾害危险区人口最多的国家,干旱的致灾性和危险性极强(Naumann et al.,2021;Tang et al.,2024;张强等,2024).2001—202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冰雹和强风、低温和霜冻)年均影响3.2亿人和3 430万hm2作物,共造成1 739人死亡和3 723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其中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占比达48%(Li et al.,2021).2008—2009年冬季,长江流域以北地区发生严重干旱事件,300多万hm2农作物遭到严重破坏,400多万人饮水困难,仅安徽省内便造成超过22亿美元的经济损失(Gao and Yang, 2009).倪深海等(2022)对中国干旱灾害损失变化的研究表明1949—2020年因干旱造成的农作物受灾率、农作物成灾率及粮食损失率整体呈现出增加趋势.在全球升温1.5 ℃的情况下,干旱灾害造成的影响和直接经济损失将会继续增加(王浩,2010;Hao and Singh,2015;Buda et al.,2018;雍燕兰等, 2023).此外干旱灾害风险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西北和黑龙江地区的农业经济受干旱影响很大,安徽、河南等省的社会经济对干旱更敏感(张强等,2015;Zhang et al.,2018).近几十年来,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影响干旱灾害的新因素(张强等,2014).伴随着全球变暖,我国干旱灾害的高危害、高风险区域范围扩大并北移,北方干旱灾害损失的影响明显高于南方,且干旱等级越重,损失增幅越大(Zhang and Wang,2022).然而,目前对我国干旱灾害风险的长期变化规律研究并不全面,尤其缺少干旱灾害与直接经济损失的关系研究,这些问题为区域灾害管理带来不便与挑战(程静和彭必源,2010;王莺等,2015; Wilhite,2016;王莺等,2022a). ...
... 图7为2001—2022年我国各省(市、区)由干旱造成的年均农作物受灾面积和绝收面积、受灾人口及直接经济损失的空间分布,具体的年均灾害损失数据见表2.可以看出,2001—2022年东北3省、山西和内蒙古的农作物受灾面积比较大,其中内蒙古最大(177.3万hm2);云南、湖北、甘肃、河南及河北等省年均受灾面积超过70.0万hm2,也处于较高水平;青海、福建、浙江、海南、天津、北京及西藏年均受灾面积较小,均不足10.0万hm2.年均农作物绝收面积与受灾面积的空间分布大致相同,内蒙古最多(30.2万hm2),东北3省及山西、云南年均绝收面积均超过10.0万hm2,浙江、福建、广东、青海、海南、北京、天津及西藏绝收面积较小,均不足1.0万hm2,干旱造成的农业受灾面积与前人研究结论“北方高于南方”(张强等,2015;Zhang et al.,2018)相一致.干旱年均受灾人口西南地区最多,其中四川达772.2万人,云南、贵州分别为686.6万人和638.4万人;青海、海南、新疆、福建、天津、北京及西藏等地年均受灾人口较少,均不足60.0万人.2001—2022年由干旱造成的年均直接经济损失东北3省、内蒙古、山西、湖南、云南等地偏高,其中内蒙古位列首位,为62.3亿元人民币,而东部、南部沿海地区年均直接经济损失较少,北京、天津及西藏等地不足1.0亿元人民币.2001—2022年山西和辽宁干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亿元人民币·km-2,分别位列全国第一和第二,两省总面积在全国范围内并不突出,但受灾面积和经济损失较大,这也意味着山西和辽宁对干旱灾害有更强的脆弱性. ...
论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和干旱灾害风险特征与管理策略
2
2014
... 我国是全球暴露于干旱灾害危险区人口最多的国家,干旱的致灾性和危险性极强(Naumann et al.,2021;Tang et al.,2024;张强等,2024).2001—202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冰雹和强风、低温和霜冻)年均影响3.2亿人和3 430万hm2作物,共造成1 739人死亡和3 723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其中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占比达48%(Li et al.,2021).2008—2009年冬季,长江流域以北地区发生严重干旱事件,300多万hm2农作物遭到严重破坏,400多万人饮水困难,仅安徽省内便造成超过22亿美元的经济损失(Gao and Yang, 2009).倪深海等(2022)对中国干旱灾害损失变化的研究表明1949—2020年因干旱造成的农作物受灾率、农作物成灾率及粮食损失率整体呈现出增加趋势.在全球升温1.5 ℃的情况下,干旱灾害造成的影响和直接经济损失将会继续增加(王浩,2010;Hao and Singh,2015;Buda et al.,2018;雍燕兰等, 2023).此外干旱灾害风险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西北和黑龙江地区的农业经济受干旱影响很大,安徽、河南等省的社会经济对干旱更敏感(张强等,2015;Zhang et al.,2018).近几十年来,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影响干旱灾害的新因素(张强等,2014).伴随着全球变暖,我国干旱灾害的高危害、高风险区域范围扩大并北移,北方干旱灾害损失的影响明显高于南方,且干旱等级越重,损失增幅越大(Zhang and Wang,2022).然而,目前对我国干旱灾害风险的长期变化规律研究并不全面,尤其缺少干旱灾害与直接经济损失的关系研究,这些问题为区域灾害管理带来不便与挑战(程静和彭必源,2010;王莺等,2015; Wilhite,2016;王莺等,2022a). ...
... 本文讨论的干旱主要指气象干旱.气象干旱的频率高,具有早发性,并可能相继引发农业干旱、水文干旱、生态干旱以及社会经济干旱(张强等,2014;Van Loon et al.,2016;张存杰等,2020; 张翔等,2023).农业干旱、水文干旱受气候异常状态下各地区土地覆盖面积、土壤状况的影响而改变 (Christian-Smith et al.,2015;Van Loon,2015),如果干旱持续时间不长,没有对作物产生影响,且没有引发生态干旱,那么自然系统可以对干旱的影响进行可逆性恢复(张强等,2020).然而,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有可能会加快气象干旱向其他干旱的转变,在气象、农业、水文干旱共同影响下产生社会经济干旱时,不仅会影响水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还会引发收入下降和民众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Guo et al.,2021;Wlostowski,2022).在目前全球极端高温频发的大背景下,极端干旱事件趋于频发且更加极端.因此,我国需要提高对干旱的监测,并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进一步完善我国对干旱灾害的风险管理体系,以减缓、阻止气象干旱演变为社会经济干旱,减少干旱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干旱形成机制与预测理论方法及其灾害风险特征研究进展与展望
2
2024
... 前人对中国区域内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特征进行了探究(莫兴国等,2018;屈艳萍等,2018;Marvel et al.,2019;王芝兰等,2020;Ma et al.,2020;王莺等,2022b;高歌等,2023;张强等,2024).研究指出,中国干旱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南北方均存在区域性干旱中心(Zou et al.,2005;Wu et al.,2011;Han et al.,2021).过去几十年,北方整体干旱强度更强、干旱事件多发频发,且发生持续性干旱事件的概率大于南方地区(韩兰英等,2019);但近年来,南方干旱发生频次也逐渐增多,且季节性干旱事件显著增加(黄晚华等,2010;Sun and Yang,2012;Chen and Sun,2015).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整体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更加极端(Trenberth et al.,2014;Samaniego et al.,2018;Huang et al.,2023).研究表明,在CO2浓度上升期间,大部分高纬度国家变湿,而低纬和中纬度国家变干(Su et al.,2024),这意味着主体位于中低纬度的中国也面临更加严峻的干旱风险.21世纪以来,东北和长江以南地区干旱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及影响尤为突出,且近年来呈现出明显增强趋势(Zhou et al., 2017;Zeng et al.,2020).2022年,长江流域的严重干旱持续时间长、受灾面积大,是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异常性突出的表现之一(林纾等,2022;高雅琦等,2023;梅梅等,2023;夏智宏等,2023;周军等,2023). ...
... 我国是全球暴露于干旱灾害危险区人口最多的国家,干旱的致灾性和危险性极强(Naumann et al.,2021;Tang et al.,2024;张强等,2024).2001—202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冰雹和强风、低温和霜冻)年均影响3.2亿人和3 430万hm2作物,共造成1 739人死亡和3 723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其中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占比达48%(Li et al.,2021).2008—2009年冬季,长江流域以北地区发生严重干旱事件,300多万hm2农作物遭到严重破坏,400多万人饮水困难,仅安徽省内便造成超过22亿美元的经济损失(Gao and Yang, 2009).倪深海等(2022)对中国干旱灾害损失变化的研究表明1949—2020年因干旱造成的农作物受灾率、农作物成灾率及粮食损失率整体呈现出增加趋势.在全球升温1.5 ℃的情况下,干旱灾害造成的影响和直接经济损失将会继续增加(王浩,2010;Hao and Singh,2015;Buda et al.,2018;雍燕兰等, 2023).此外干旱灾害风险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西北和黑龙江地区的农业经济受干旱影响很大,安徽、河南等省的社会经济对干旱更敏感(张强等,2015;Zhang et al.,2018).近几十年来,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影响干旱灾害的新因素(张强等,2014).伴随着全球变暖,我国干旱灾害的高危害、高风险区域范围扩大并北移,北方干旱灾害损失的影响明显高于南方,且干旱等级越重,损失增幅越大(Zhang and Wang,2022).然而,目前对我国干旱灾害风险的长期变化规律研究并不全面,尤其缺少干旱灾害与直接经济损失的关系研究,这些问题为区域灾害管理带来不便与挑战(程静和彭必源,2010;王莺等,2015; Wilhite,2016;王莺等,2022a). ...
中国干旱事件成因和变化规律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1
2020
... 本文讨论的干旱主要指气象干旱.气象干旱的频率高,具有早发性,并可能相继引发农业干旱、水文干旱、生态干旱以及社会经济干旱(张强等,2014;Van Loon et al.,2016;张存杰等,2020; 张翔等,2023).农业干旱、水文干旱受气候异常状态下各地区土地覆盖面积、土壤状况的影响而改变 (Christian-Smith et al.,2015;Van Loon,2015),如果干旱持续时间不长,没有对作物产生影响,且没有引发生态干旱,那么自然系统可以对干旱的影响进行可逆性恢复(张强等,2020).然而,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有可能会加快气象干旱向其他干旱的转变,在气象、农业、水文干旱共同影响下产生社会经济干旱时,不仅会影响水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还会引发收入下降和民众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Guo et al.,2021;Wlostowski,2022).在目前全球极端高温频发的大背景下,极端干旱事件趋于频发且更加极端.因此,我国需要提高对干旱的监测,并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进一步完善我国对干旱灾害的风险管理体系,以减缓、阻止气象干旱演变为社会经济干旱,减少干旱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干旱监测与评价技术的发展及其科学挑战
1
2011
... 近年来,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加、破坏强度加剧、影响范围扩大,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IPCC,2021;程时雄和何宇航,2023).其中,干旱灾害在全球各气候区反复出现,是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Mishra and Singh,2010;Zhang et al.,2020).近50 a全球发生的所有气候灾害事件中,干旱灾害造成34%的死亡人数(最多占比)和7%的经济损失(WMO,2021),且干旱灾害损失增速远超其他气候灾害(Buda et al.,2018).目前,全球共有北非、澳大利亚、中蒙、西南亚、中亚、北美、南美及南非8大干旱区(钱正安等,2017b).作为中蒙干旱区的主体部分,中国位于全球独特的中纬度干旱区(钱正安等,2017a),是干旱灾害发生频率最高且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张强等,2011;Liu et al.,2024).与此同时,受亚洲季风影响,中国各地区降水及气温差异较大,干旱事件变化规律及其成因十分复杂(Wang et al.,2011). ...
干旱传播的研究进展、挑战与展望
1
2023
... 本文讨论的干旱主要指气象干旱.气象干旱的频率高,具有早发性,并可能相继引发农业干旱、水文干旱、生态干旱以及社会经济干旱(张强等,2014;Van Loon et al.,2016;张存杰等,2020; 张翔等,2023).农业干旱、水文干旱受气候异常状态下各地区土地覆盖面积、土壤状况的影响而改变 (Christian-Smith et al.,2015;Van Loon,2015),如果干旱持续时间不长,没有对作物产生影响,且没有引发生态干旱,那么自然系统可以对干旱的影响进行可逆性恢复(张强等,2020).然而,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有可能会加快气象干旱向其他干旱的转变,在气象、农业、水文干旱共同影响下产生社会经济干旱时,不仅会影响水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还会引发收入下降和民众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Guo et al.,2021;Wlostowski,2022).在目前全球极端高温频发的大背景下,极端干旱事件趋于频发且更加极端.因此,我国需要提高对干旱的监测,并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进一步完善我国对干旱灾害的风险管理体系,以减缓、阻止气象干旱演变为社会经济干旱,减少干旱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基于CRU数据的1901—2018年全球陆表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1
2020
... 采用滑动平均滤波(李湘阁和胡凝,2015;张寅等,2020;李学军等,2022)分析干旱灾害的时间变化趋势,具体公式如下: ...
2004—2013年中国气象灾害损失特征分析
1
2017
... 通货膨胀会对直接经济损失产生影响,造成不同年份直接经济损失无法直接对比,需要对2001—2022年干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进行价格订正(赵珊珊等,2017;李莹和赵珊珊,2022).引入GDP平减指数(Faulkner-MacDonagh et al.,2003),即某时期未剔除价格变动的GDP与剔除价格变动的GDP之比: ...
云南极端干旱年春季异常环流形势的对比分析
1
2013
... 图4为2001—2022年我国多年平均干旱强度的空间分布.可见,干旱具有明显的“南强北弱”特征,东北、内蒙古中部、西北及新疆南部、西藏等地干旱强度偏弱,西南南部、黄淮中部以及华南东南部存在3个明显强中心.值得注意的是,云南和四川南部平均干旱强度尤为突出.其中,云南年均干旱强度在30省(区、市)中最强(109.4),主要原因可能是青藏高原大地形阻挡水汽传输(Xu et al.,2015),在我国西南部形成典型干旱区.此外,大气环流影响云南地区的降水和温度,进而导致干旱事件的发生.大尺度环流因子也可导致云南干旱.例如,当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处于负位相时,云南高温少雨,干旱易发生(郑建萌等,2013).除云南和四川外,河南、福建和广东的干旱强度也偏强,均超过85,重大干旱事件易发生在上述区域.而吉林、黑龙江省近20 a来年均干旱强度不足50,干旱强度相对较弱.相关研究指出,2001—2022年的大部分极端气象干旱事件发生于我国南方地区,少部分发生在东北西部、内蒙古及西北地区东部(Liu et al., 2024),与图3中干旱空间分布特征相一致.此外,西藏和新疆等地由于观测站点相对较少(图1),反映的干旱强度空间分布结果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 ...
1
2018
... 《中国国家地理地区》(中国国家地理地图编委会,2018)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为分界线将我国划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以此为依据,本文定义的非季风区包括甘肃、青海、西藏、新疆、内蒙古5省(区),其余省(区、市)为季风区.考虑到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条件差异很大,图3展示了1961—2022年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逐月平均的不同等级干旱日数变化.可以看出,干旱日数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整体而言夏季干旱易发,冬季干旱较少;季风区比非季风区干旱日数多,尤其在冬季,非季风区几乎不发生干旱,而季风区发生中旱及以上干旱的日数在2 d及以上;季风区7月干旱日数最多,而非季风区6月干旱最强,7月次之. ...
1
2021
... 综合1961年以来我国多次干旱事件可以看出,影响较大的干旱灾害事件一般跨越多个季节.东北、华北地区干旱主要发生在春夏秋三季,华南地区秋冬季节易发生干旱,西南地区易发生冬春连旱,长江中下游地区易发生夏秋连旱.例如,2018年4—6月,内蒙古、东北等地出现春夏连旱,对农作物及牧草造成较大影响;2000年2月(冬季末期)—7月(夏季中期)华北和西北地区东部发生特大干旱;2003年福建、广东等地发生秋冬连旱;2009年9月—2010年3月,西南地区发生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秋冬春连旱,对社会经济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影响(中国气象防灾减灾编委会, 2021).考虑到灾情数据的时间段为2001—2022年,后续分析的时间段均为2001—2022年. ...
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干旱特征及成因分析
1
2023
... 前人对中国区域内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特征进行了探究(莫兴国等,2018;屈艳萍等,2018;Marvel et al.,2019;王芝兰等,2020;Ma et al.,2020;王莺等,2022b;高歌等,2023;张强等,2024).研究指出,中国干旱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南北方均存在区域性干旱中心(Zou et al.,2005;Wu et al.,2011;Han et al.,2021).过去几十年,北方整体干旱强度更强、干旱事件多发频发,且发生持续性干旱事件的概率大于南方地区(韩兰英等,2019);但近年来,南方干旱发生频次也逐渐增多,且季节性干旱事件显著增加(黄晚华等,2010;Sun and Yang,2012;Chen and Sun,2015).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整体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更加极端(Trenberth et al.,2014;Samaniego et al.,2018;Huang et al.,2023).研究表明,在CO2浓度上升期间,大部分高纬度国家变湿,而低纬和中纬度国家变干(Su et al.,2024),这意味着主体位于中低纬度的中国也面临更加严峻的干旱风险.21世纪以来,东北和长江以南地区干旱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及影响尤为突出,且近年来呈现出明显增强趋势(Zhou et al., 2017;Zeng et al.,2020).2022年,长江流域的严重干旱持续时间长、受灾面积大,是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异常性突出的表现之一(林纾等,2022;高雅琦等,2023;梅梅等,2023;夏智宏等,2023;周军等,2023). ...
How do natural hazards cascade to cause disasters?
1
2018
... 干旱可以通过影响水资源分布、农作物生长和人类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表3列出2001—2022年我国各省(市、区)农作物受灾面积、绝收面积和受灾人口与直接经济损失的相关系数.除江苏、北京和河南外,其他几乎所有省份的直接经济损失与干旱受灾面积、绝收面积在95%的置信水平上均呈显著正相关.干旱期间,农作物生长缺水,导致受灾面积和绝收面积增加,此外干旱还会导致水资源短缺,使得农业灌溉受到限制,从而进一步影响农作物产量,影响农民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购买水或采取其他应对措施,也将导致经济损失.除了干旱受灾面积和绝收面积外,干旱导致的受灾人口也是影响经济损失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各地城市化进程以及人口密度不同,即使在干旱强度相同的情况下,人群暴露度较高的地方会产生更多的受灾人口.从表3可见,四川、广东、湖南、湖北、辽宁、河南、重庆和贵州等省的干旱受灾人口和直接经济损失的相关系数均高达0.89以上,尤其四川、江苏和河南等省,干旱受灾人口与直接经济损失的关联性远高于干旱受灾面积和绝收面积.这些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密度高,即使干旱受灾面积不大,也有可能因为拥有更多的经济作物和基础设施,以及高价值的经济活动,导致较大的直接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这种影响不局限于物质财产损失,还包括对基础设施、生产能力、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深远影响.此外,灾害的突发性、持续时间、救援和重建成本以及预防和应对措施等都会影响干旱灾害的总体经济损失(AghaKouchak et al.,2018;Di Baldassarre et al.,2018;Wallemacq and House,2018;Ruiter et al.,2020). ...
Drought losses in China might double between the 1.5 ℃ and 2.0 ℃ warming
2
2018
... 近年来,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加、破坏强度加剧、影响范围扩大,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IPCC,2021;程时雄和何宇航,2023).其中,干旱灾害在全球各气候区反复出现,是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Mishra and Singh,2010;Zhang et al.,2020).近50 a全球发生的所有气候灾害事件中,干旱灾害造成34%的死亡人数(最多占比)和7%的经济损失(WMO,2021),且干旱灾害损失增速远超其他气候灾害(Buda et al.,2018).目前,全球共有北非、澳大利亚、中蒙、西南亚、中亚、北美、南美及南非8大干旱区(钱正安等,2017b).作为中蒙干旱区的主体部分,中国位于全球独特的中纬度干旱区(钱正安等,2017a),是干旱灾害发生频率最高且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张强等,2011;Liu et al.,2024).与此同时,受亚洲季风影响,中国各地区降水及气温差异较大,干旱事件变化规律及其成因十分复杂(Wang et al.,2011). ...
... 我国是全球暴露于干旱灾害危险区人口最多的国家,干旱的致灾性和危险性极强(Naumann et al.,2021;Tang et al.,2024;张强等,2024).2001—202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冰雹和强风、低温和霜冻)年均影响3.2亿人和3 430万hm2作物,共造成1 739人死亡和3 723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其中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占比达48%(Li et al.,2021).2008—2009年冬季,长江流域以北地区发生严重干旱事件,300多万hm2农作物遭到严重破坏,400多万人饮水困难,仅安徽省内便造成超过22亿美元的经济损失(Gao and Yang, 2009).倪深海等(2022)对中国干旱灾害损失变化的研究表明1949—2020年因干旱造成的农作物受灾率、农作物成灾率及粮食损失率整体呈现出增加趋势.在全球升温1.5 ℃的情况下,干旱灾害造成的影响和直接经济损失将会继续增加(王浩,2010;Hao and Singh,2015;Buda et al.,2018;雍燕兰等, 2023).此外干旱灾害风险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西北和黑龙江地区的农业经济受干旱影响很大,安徽、河南等省的社会经济对干旱更敏感(张强等,2015;Zhang et al.,2018).近几十年来,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影响干旱灾害的新因素(张强等,2014).伴随着全球变暖,我国干旱灾害的高危害、高风险区域范围扩大并北移,北方干旱灾害损失的影响明显高于南方,且干旱等级越重,损失增幅越大(Zhang and Wang,2022).然而,目前对我国干旱灾害风险的长期变化规律研究并不全面,尤其缺少干旱灾害与直接经济损失的关系研究,这些问题为区域灾害管理带来不便与挑战(程静和彭必源,2010;王莺等,2015; Wilhite,2016;王莺等,2022a). ...
Changes in drought characteristics over China using the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
1
2015
... 前人对中国区域内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特征进行了探究(莫兴国等,2018;屈艳萍等,2018;Marvel et al.,2019;王芝兰等,2020;Ma et al.,2020;王莺等,2022b;高歌等,2023;张强等,2024).研究指出,中国干旱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南北方均存在区域性干旱中心(Zou et al.,2005;Wu et al.,2011;Han et al.,2021).过去几十年,北方整体干旱强度更强、干旱事件多发频发,且发生持续性干旱事件的概率大于南方地区(韩兰英等,2019);但近年来,南方干旱发生频次也逐渐增多,且季节性干旱事件显著增加(黄晚华等,2010;Sun and Yang,2012;Chen and Sun,2015).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整体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更加极端(Trenberth et al.,2014;Samaniego et al.,2018;Huang et al.,2023).研究表明,在CO2浓度上升期间,大部分高纬度国家变湿,而低纬和中纬度国家变干(Su et al.,2024),这意味着主体位于中低纬度的中国也面临更加严峻的干旱风险.21世纪以来,东北和长江以南地区干旱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及影响尤为突出,且近年来呈现出明显增强趋势(Zhou et al., 2017;Zeng et al.,2020).2022年,长江流域的严重干旱持续时间长、受灾面积大,是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异常性突出的表现之一(林纾等,2022;高雅琦等,2023;梅梅等,2023;夏智宏等,2023;周军等,2023). ...
Maladaptation to drought: A case report from California, USA
1
2015
... 本文讨论的干旱主要指气象干旱.气象干旱的频率高,具有早发性,并可能相继引发农业干旱、水文干旱、生态干旱以及社会经济干旱(张强等,2014;Van Loon et al.,2016;张存杰等,2020; 张翔等,2023).农业干旱、水文干旱受气候异常状态下各地区土地覆盖面积、土壤状况的影响而改变 (Christian-Smith et al.,2015;Van Loon,2015),如果干旱持续时间不长,没有对作物产生影响,且没有引发生态干旱,那么自然系统可以对干旱的影响进行可逆性恢复(张强等,2020).然而,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有可能会加快气象干旱向其他干旱的转变,在气象、农业、水文干旱共同影响下产生社会经济干旱时,不仅会影响水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还会引发收入下降和民众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Guo et al.,2021;Wlostowski,2022).在目前全球极端高温频发的大背景下,极端干旱事件趋于频发且更加极端.因此,我国需要提高对干旱的监测,并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进一步完善我国对干旱灾害的风险管理体系,以减缓、阻止气象干旱演变为社会经济干旱,减少干旱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The markoff and lagrange spectra
1
1989
... 功率谱分析(Stoica and Moses,2005)是基于傅里叶变换诊断时间序列周期的一种常用方法.该方法将时间序列视为多个不同频率的正弦或余弦波叠加而成的结果,通过展现其方差在不同频域上的分布和功率谱峰值确定时间序列的主要周期,通常采用马尔可夫红色噪声谱对功率谱分析的结果进行检验(Cusick and Flahive,1989),以验证周期的显著性. ...
An integrative research framework to unravel the interplay of natural hazards and vulnerabilities
1
2018
... 干旱可以通过影响水资源分布、农作物生长和人类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表3列出2001—2022年我国各省(市、区)农作物受灾面积、绝收面积和受灾人口与直接经济损失的相关系数.除江苏、北京和河南外,其他几乎所有省份的直接经济损失与干旱受灾面积、绝收面积在95%的置信水平上均呈显著正相关.干旱期间,农作物生长缺水,导致受灾面积和绝收面积增加,此外干旱还会导致水资源短缺,使得农业灌溉受到限制,从而进一步影响农作物产量,影响农民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购买水或采取其他应对措施,也将导致经济损失.除了干旱受灾面积和绝收面积外,干旱导致的受灾人口也是影响经济损失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各地城市化进程以及人口密度不同,即使在干旱强度相同的情况下,人群暴露度较高的地方会产生更多的受灾人口.从表3可见,四川、广东、湖南、湖北、辽宁、河南、重庆和贵州等省的干旱受灾人口和直接经济损失的相关系数均高达0.89以上,尤其四川、江苏和河南等省,干旱受灾人口与直接经济损失的关联性远高于干旱受灾面积和绝收面积.这些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密度高,即使干旱受灾面积不大,也有可能因为拥有更多的经济作物和基础设施,以及高价值的经济活动,导致较大的直接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这种影响不局限于物质财产损失,还包括对基础设施、生产能力、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深远影响.此外,灾害的突发性、持续时间、救援和重建成本以及预防和应对措施等都会影响干旱灾害的总体经济损失(AghaKouchak et al.,2018;Di Baldassarre et al.,2018;Wallemacq and House,2018;Ruiter et al.,2020). ...
Deflation: determinants, risks, and policy options
1
2003
... 通货膨胀会对直接经济损失产生影响,造成不同年份直接经济损失无法直接对比,需要对2001—2022年干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进行价格订正(赵珊珊等,2017;李莹和赵珊珊,2022).引入GDP平减指数(Faulkner-MacDonagh et al.,2003),即某时期未剔除价格变动的GDP与剔除价格变动的GDP之比: ...
A severe drought event in northern China in winter 2008-2009 and the possible influences of La Ni?a and Tibetan Plateau
1
2009
... 我国是全球暴露于干旱灾害危险区人口最多的国家,干旱的致灾性和危险性极强(Naumann et al.,2021;Tang et al.,2024;张强等,2024).2001—202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冰雹和强风、低温和霜冻)年均影响3.2亿人和3 430万hm2作物,共造成1 739人死亡和3 723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其中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占比达48%(Li et al.,2021).2008—2009年冬季,长江流域以北地区发生严重干旱事件,300多万hm2农作物遭到严重破坏,400多万人饮水困难,仅安徽省内便造成超过22亿美元的经济损失(Gao and Yang, 2009).倪深海等(2022)对中国干旱灾害损失变化的研究表明1949—2020年因干旱造成的农作物受灾率、农作物成灾率及粮食损失率整体呈现出增加趋势.在全球升温1.5 ℃的情况下,干旱灾害造成的影响和直接经济损失将会继续增加(王浩,2010;Hao and Singh,2015;Buda et al.,2018;雍燕兰等, 2023).此外干旱灾害风险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西北和黑龙江地区的农业经济受干旱影响很大,安徽、河南等省的社会经济对干旱更敏感(张强等,2015;Zhang et al.,2018).近几十年来,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影响干旱灾害的新因素(张强等,2014).伴随着全球变暖,我国干旱灾害的高危害、高风险区域范围扩大并北移,北方干旱灾害损失的影响明显高于南方,且干旱等级越重,损失增幅越大(Zhang and Wang,2022).然而,目前对我国干旱灾害风险的长期变化规律研究并不全面,尤其缺少干旱灾害与直接经济损失的关系研究,这些问题为区域灾害管理带来不便与挑战(程静和彭必源,2010;王莺等,2015; Wilhite,2016;王莺等,2022a). ...
Elucidating the effects of mega reservoir on watershed drought tolerance based on a drought propagation analytical method
1
2021
... 本文讨论的干旱主要指气象干旱.气象干旱的频率高,具有早发性,并可能相继引发农业干旱、水文干旱、生态干旱以及社会经济干旱(张强等,2014;Van Loon et al.,2016;张存杰等,2020; 张翔等,2023).农业干旱、水文干旱受气候异常状态下各地区土地覆盖面积、土壤状况的影响而改变 (Christian-Smith et al.,2015;Van Loon,2015),如果干旱持续时间不长,没有对作物产生影响,且没有引发生态干旱,那么自然系统可以对干旱的影响进行可逆性恢复(张强等,2020).然而,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有可能会加快气象干旱向其他干旱的转变,在气象、农业、水文干旱共同影响下产生社会经济干旱时,不仅会影响水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还会引发收入下降和民众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Guo et al.,2021;Wlostowski,2022).在目前全球极端高温频发的大背景下,极端干旱事件趋于频发且更加极端.因此,我国需要提高对干旱的监测,并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进一步完善我国对干旱灾害的风险管理体系,以减缓、阻止气象干旱演变为社会经济干旱,减少干旱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Drought area, intensity and frequency changes in China under climate warming, 1961-2014
1
2021
... 前人对中国区域内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特征进行了探究(莫兴国等,2018;屈艳萍等,2018;Marvel et al.,2019;王芝兰等,2020;Ma et al.,2020;王莺等,2022b;高歌等,2023;张强等,2024).研究指出,中国干旱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南北方均存在区域性干旱中心(Zou et al.,2005;Wu et al.,2011;Han et al.,2021).过去几十年,北方整体干旱强度更强、干旱事件多发频发,且发生持续性干旱事件的概率大于南方地区(韩兰英等,2019);但近年来,南方干旱发生频次也逐渐增多,且季节性干旱事件显著增加(黄晚华等,2010;Sun and Yang,2012;Chen and Sun,2015).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整体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更加极端(Trenberth et al.,2014;Samaniego et al.,2018;Huang et al.,2023).研究表明,在CO2浓度上升期间,大部分高纬度国家变湿,而低纬和中纬度国家变干(Su et al.,2024),这意味着主体位于中低纬度的中国也面临更加严峻的干旱风险.21世纪以来,东北和长江以南地区干旱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及影响尤为突出,且近年来呈现出明显增强趋势(Zhou et al., 2017;Zeng et al.,2020).2022年,长江流域的严重干旱持续时间长、受灾面积大,是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异常性突出的表现之一(林纾等,2022;高雅琦等,2023;梅梅等,2023;夏智宏等,2023;周军等,2023). ...
Drought characterization from a multivariate perspective: A review
1
2015
... 我国是全球暴露于干旱灾害危险区人口最多的国家,干旱的致灾性和危险性极强(Naumann et al.,2021;Tang et al.,2024;张强等,2024).2001—202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冰雹和强风、低温和霜冻)年均影响3.2亿人和3 430万hm2作物,共造成1 739人死亡和3 723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其中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占比达48%(Li et al.,2021).2008—2009年冬季,长江流域以北地区发生严重干旱事件,300多万hm2农作物遭到严重破坏,400多万人饮水困难,仅安徽省内便造成超过22亿美元的经济损失(Gao and Yang, 2009).倪深海等(2022)对中国干旱灾害损失变化的研究表明1949—2020年因干旱造成的农作物受灾率、农作物成灾率及粮食损失率整体呈现出增加趋势.在全球升温1.5 ℃的情况下,干旱灾害造成的影响和直接经济损失将会继续增加(王浩,2010;Hao and Singh,2015;Buda et al.,2018;雍燕兰等, 2023).此外干旱灾害风险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西北和黑龙江地区的农业经济受干旱影响很大,安徽、河南等省的社会经济对干旱更敏感(张强等,2015;Zhang et al.,2018).近几十年来,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影响干旱灾害的新因素(张强等,2014).伴随着全球变暖,我国干旱灾害的高危害、高风险区域范围扩大并北移,北方干旱灾害损失的影响明显高于南方,且干旱等级越重,损失增幅越大(Zhang and Wang,2022).然而,目前对我国干旱灾害风险的长期变化规律研究并不全面,尤其缺少干旱灾害与直接经济损失的关系研究,这些问题为区域灾害管理带来不便与挑战(程静和彭必源,2010;王莺等,2015; Wilhite,2016;王莺等,2022a). ...
Warming intensifies severe drought over China from 1980 to 2019
1
2023
... 前人对中国区域内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特征进行了探究(莫兴国等,2018;屈艳萍等,2018;Marvel et al.,2019;王芝兰等,2020;Ma et al.,2020;王莺等,2022b;高歌等,2023;张强等,2024).研究指出,中国干旱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南北方均存在区域性干旱中心(Zou et al.,2005;Wu et al.,2011;Han et al.,2021).过去几十年,北方整体干旱强度更强、干旱事件多发频发,且发生持续性干旱事件的概率大于南方地区(韩兰英等,2019);但近年来,南方干旱发生频次也逐渐增多,且季节性干旱事件显著增加(黄晚华等,2010;Sun and Yang,2012;Chen and Sun,2015).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整体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更加极端(Trenberth et al.,2014;Samaniego et al.,2018;Huang et al.,2023).研究表明,在CO2浓度上升期间,大部分高纬度国家变湿,而低纬和中纬度国家变干(Su et al.,2024),这意味着主体位于中低纬度的中国也面临更加严峻的干旱风险.21世纪以来,东北和长江以南地区干旱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及影响尤为突出,且近年来呈现出明显增强趋势(Zhou et al., 2017;Zeng et al.,2020).2022年,长江流域的严重干旱持续时间长、受灾面积大,是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异常性突出的表现之一(林纾等,2022;高雅琦等,2023;梅梅等,2023;夏智宏等,2023;周军等,2023). ...
Climate Change 2021-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Working Group I Contribution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1
2021
... 近年来,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加、破坏强度加剧、影响范围扩大,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IPCC,2021;程时雄和何宇航,2023).其中,干旱灾害在全球各气候区反复出现,是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Mishra and Singh,2010;Zhang et al.,2020).近50 a全球发生的所有气候灾害事件中,干旱灾害造成34%的死亡人数(最多占比)和7%的经济损失(WMO,2021),且干旱灾害损失增速远超其他气候灾害(Buda et al.,2018).目前,全球共有北非、澳大利亚、中蒙、西南亚、中亚、北美、南美及南非8大干旱区(钱正安等,2017b).作为中蒙干旱区的主体部分,中国位于全球独特的中纬度干旱区(钱正安等,2017a),是干旱灾害发生频率最高且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张强等,2011;Liu et al.,2024).与此同时,受亚洲季风影响,中国各地区降水及气温差异较大,干旱事件变化规律及其成因十分复杂(Wang et al.,2011). ...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and vulnerability in China during 2001-2020
1
2021
... 我国是全球暴露于干旱灾害危险区人口最多的国家,干旱的致灾性和危险性极强(Naumann et al.,2021;Tang et al.,2024;张强等,2024).2001—202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冰雹和强风、低温和霜冻)年均影响3.2亿人和3 430万hm2作物,共造成1 739人死亡和3 723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其中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占比达48%(Li et al.,2021).2008—2009年冬季,长江流域以北地区发生严重干旱事件,300多万hm2农作物遭到严重破坏,400多万人饮水困难,仅安徽省内便造成超过22亿美元的经济损失(Gao and Yang, 2009).倪深海等(2022)对中国干旱灾害损失变化的研究表明1949—2020年因干旱造成的农作物受灾率、农作物成灾率及粮食损失率整体呈现出增加趋势.在全球升温1.5 ℃的情况下,干旱灾害造成的影响和直接经济损失将会继续增加(王浩,2010;Hao and Singh,2015;Buda et al.,2018;雍燕兰等, 2023).此外干旱灾害风险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西北和黑龙江地区的农业经济受干旱影响很大,安徽、河南等省的社会经济对干旱更敏感(张强等,2015;Zhang et al.,2018).近几十年来,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影响干旱灾害的新因素(张强等,2014).伴随着全球变暖,我国干旱灾害的高危害、高风险区域范围扩大并北移,北方干旱灾害损失的影响明显高于南方,且干旱等级越重,损失增幅越大(Zhang and Wang,2022).然而,目前对我国干旱灾害风险的长期变化规律研究并不全面,尤其缺少干旱灾害与直接经济损失的关系研究,这些问题为区域灾害管理带来不便与挑战(程静和彭必源,2010;王莺等,2015; Wilhite,2016;王莺等,2022a). ...
Extreme meteorological drought events over China (1951-2022): Migration pattern, diversity of temperature extremes, and decadal variations
2
2024
... 近年来,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加、破坏强度加剧、影响范围扩大,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IPCC,2021;程时雄和何宇航,2023).其中,干旱灾害在全球各气候区反复出现,是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Mishra and Singh,2010;Zhang et al.,2020).近50 a全球发生的所有气候灾害事件中,干旱灾害造成34%的死亡人数(最多占比)和7%的经济损失(WMO,2021),且干旱灾害损失增速远超其他气候灾害(Buda et al.,2018).目前,全球共有北非、澳大利亚、中蒙、西南亚、中亚、北美、南美及南非8大干旱区(钱正安等,2017b).作为中蒙干旱区的主体部分,中国位于全球独特的中纬度干旱区(钱正安等,2017a),是干旱灾害发生频率最高且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张强等,2011;Liu et al.,2024).与此同时,受亚洲季风影响,中国各地区降水及气温差异较大,干旱事件变化规律及其成因十分复杂(Wang et al.,2011). ...
... 图4为2001—2022年我国多年平均干旱强度的空间分布.可见,干旱具有明显的“南强北弱”特征,东北、内蒙古中部、西北及新疆南部、西藏等地干旱强度偏弱,西南南部、黄淮中部以及华南东南部存在3个明显强中心.值得注意的是,云南和四川南部平均干旱强度尤为突出.其中,云南年均干旱强度在30省(区、市)中最强(109.4),主要原因可能是青藏高原大地形阻挡水汽传输(Xu et al.,2015),在我国西南部形成典型干旱区.此外,大气环流影响云南地区的降水和温度,进而导致干旱事件的发生.大尺度环流因子也可导致云南干旱.例如,当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处于负位相时,云南高温少雨,干旱易发生(郑建萌等,2013).除云南和四川外,河南、福建和广东的干旱强度也偏强,均超过85,重大干旱事件易发生在上述区域.而吉林、黑龙江省近20 a来年均干旱强度不足50,干旱强度相对较弱.相关研究指出,2001—2022年的大部分极端气象干旱事件发生于我国南方地区,少部分发生在东北西部、内蒙古及西北地区东部(Liu et al., 2024),与图3中干旱空间分布特征相一致.此外,西藏和新疆等地由于观测站点相对较少(图1),反映的干旱强度空间分布结果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 ...
Conditional distribution selection for SPEI-daily and its revealed meteorological drought characteristics in China from 1961 to 2017
1
2020
... 前人对中国区域内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特征进行了探究(莫兴国等,2018;屈艳萍等,2018;Marvel et al.,2019;王芝兰等,2020;Ma et al.,2020;王莺等,2022b;高歌等,2023;张强等,2024).研究指出,中国干旱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南北方均存在区域性干旱中心(Zou et al.,2005;Wu et al.,2011;Han et al.,2021).过去几十年,北方整体干旱强度更强、干旱事件多发频发,且发生持续性干旱事件的概率大于南方地区(韩兰英等,2019);但近年来,南方干旱发生频次也逐渐增多,且季节性干旱事件显著增加(黄晚华等,2010;Sun and Yang,2012;Chen and Sun,2015).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整体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更加极端(Trenberth et al.,2014;Samaniego et al.,2018;Huang et al.,2023).研究表明,在CO2浓度上升期间,大部分高纬度国家变湿,而低纬和中纬度国家变干(Su et al.,2024),这意味着主体位于中低纬度的中国也面临更加严峻的干旱风险.21世纪以来,东北和长江以南地区干旱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及影响尤为突出,且近年来呈现出明显增强趋势(Zhou et al., 2017;Zeng et al.,2020).2022年,长江流域的严重干旱持续时间长、受灾面积大,是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异常性突出的表现之一(林纾等,2022;高雅琦等,2023;梅梅等,2023;夏智宏等,2023;周军等,2023). ...
Twentieth-century hydroclimate changes consistent with human influence
1
2019
... 前人对中国区域内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特征进行了探究(莫兴国等,2018;屈艳萍等,2018;Marvel et al.,2019;王芝兰等,2020;Ma et al.,2020;王莺等,2022b;高歌等,2023;张强等,2024).研究指出,中国干旱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南北方均存在区域性干旱中心(Zou et al.,2005;Wu et al.,2011;Han et al.,2021).过去几十年,北方整体干旱强度更强、干旱事件多发频发,且发生持续性干旱事件的概率大于南方地区(韩兰英等,2019);但近年来,南方干旱发生频次也逐渐增多,且季节性干旱事件显著增加(黄晚华等,2010;Sun and Yang,2012;Chen and Sun,2015).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整体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更加极端(Trenberth et al.,2014;Samaniego et al.,2018;Huang et al.,2023).研究表明,在CO2浓度上升期间,大部分高纬度国家变湿,而低纬和中纬度国家变干(Su et al.,2024),这意味着主体位于中低纬度的中国也面临更加严峻的干旱风险.21世纪以来,东北和长江以南地区干旱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及影响尤为突出,且近年来呈现出明显增强趋势(Zhou et al., 2017;Zeng et al.,2020).2022年,长江流域的严重干旱持续时间长、受灾面积大,是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异常性突出的表现之一(林纾等,2022;高雅琦等,2023;梅梅等,2023;夏智宏等,2023;周军等,2023). ...
A review of drought concepts
1
2010
... 近年来,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加、破坏强度加剧、影响范围扩大,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IPCC,2021;程时雄和何宇航,2023).其中,干旱灾害在全球各气候区反复出现,是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Mishra and Singh,2010;Zhang et al.,2020).近50 a全球发生的所有气候灾害事件中,干旱灾害造成34%的死亡人数(最多占比)和7%的经济损失(WMO,2021),且干旱灾害损失增速远超其他气候灾害(Buda et al.,2018).目前,全球共有北非、澳大利亚、中蒙、西南亚、中亚、北美、南美及南非8大干旱区(钱正安等,2017b).作为中蒙干旱区的主体部分,中国位于全球独特的中纬度干旱区(钱正安等,2017a),是干旱灾害发生频率最高且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张强等,2011;Liu et al.,2024).与此同时,受亚洲季风影响,中国各地区降水及气温差异较大,干旱事件变化规律及其成因十分复杂(Wang et al.,2011). ...
Increased economic drought impacts in Europe with anthropogenic warming
1
2021
... 我国是全球暴露于干旱灾害危险区人口最多的国家,干旱的致灾性和危险性极强(Naumann et al.,2021;Tang et al.,2024;张强等,2024).2001—202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冰雹和强风、低温和霜冻)年均影响3.2亿人和3 430万hm2作物,共造成1 739人死亡和3 723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其中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占比达48%(Li et al.,2021).2008—2009年冬季,长江流域以北地区发生严重干旱事件,300多万hm2农作物遭到严重破坏,400多万人饮水困难,仅安徽省内便造成超过22亿美元的经济损失(Gao and Yang, 2009).倪深海等(2022)对中国干旱灾害损失变化的研究表明1949—2020年因干旱造成的农作物受灾率、农作物成灾率及粮食损失率整体呈现出增加趋势.在全球升温1.5 ℃的情况下,干旱灾害造成的影响和直接经济损失将会继续增加(王浩,2010;Hao and Singh,2015;Buda et al.,2018;雍燕兰等, 2023).此外干旱灾害风险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西北和黑龙江地区的农业经济受干旱影响很大,安徽、河南等省的社会经济对干旱更敏感(张强等,2015;Zhang et al.,2018).近几十年来,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影响干旱灾害的新因素(张强等,2014).伴随着全球变暖,我国干旱灾害的高危害、高风险区域范围扩大并北移,北方干旱灾害损失的影响明显高于南方,且干旱等级越重,损失增幅越大(Zhang and Wang,2022).然而,目前对我国干旱灾害风险的长期变化规律研究并不全面,尤其缺少干旱灾害与直接经济损失的关系研究,这些问题为区域灾害管理带来不便与挑战(程静和彭必源,2010;王莺等,2015; Wilhite,2016;王莺等,2022a). ...
Why we can no longer ignore consecutive disasters
1
2020
... 干旱可以通过影响水资源分布、农作物生长和人类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表3列出2001—2022年我国各省(市、区)农作物受灾面积、绝收面积和受灾人口与直接经济损失的相关系数.除江苏、北京和河南外,其他几乎所有省份的直接经济损失与干旱受灾面积、绝收面积在95%的置信水平上均呈显著正相关.干旱期间,农作物生长缺水,导致受灾面积和绝收面积增加,此外干旱还会导致水资源短缺,使得农业灌溉受到限制,从而进一步影响农作物产量,影响农民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购买水或采取其他应对措施,也将导致经济损失.除了干旱受灾面积和绝收面积外,干旱导致的受灾人口也是影响经济损失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各地城市化进程以及人口密度不同,即使在干旱强度相同的情况下,人群暴露度较高的地方会产生更多的受灾人口.从表3可见,四川、广东、湖南、湖北、辽宁、河南、重庆和贵州等省的干旱受灾人口和直接经济损失的相关系数均高达0.89以上,尤其四川、江苏和河南等省,干旱受灾人口与直接经济损失的关联性远高于干旱受灾面积和绝收面积.这些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密度高,即使干旱受灾面积不大,也有可能因为拥有更多的经济作物和基础设施,以及高价值的经济活动,导致较大的直接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这种影响不局限于物质财产损失,还包括对基础设施、生产能力、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深远影响.此外,灾害的突发性、持续时间、救援和重建成本以及预防和应对措施等都会影响干旱灾害的总体经济损失(AghaKouchak et al.,2018;Di Baldassarre et al.,2018;Wallemacq and House,2018;Ruiter et al.,2020). ...
Anthropogenic warming exacerbates European soil moisture droughts
1
2018
... 前人对中国区域内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特征进行了探究(莫兴国等,2018;屈艳萍等,2018;Marvel et al.,2019;王芝兰等,2020;Ma et al.,2020;王莺等,2022b;高歌等,2023;张强等,2024).研究指出,中国干旱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南北方均存在区域性干旱中心(Zou et al.,2005;Wu et al.,2011;Han et al.,2021).过去几十年,北方整体干旱强度更强、干旱事件多发频发,且发生持续性干旱事件的概率大于南方地区(韩兰英等,2019);但近年来,南方干旱发生频次也逐渐增多,且季节性干旱事件显著增加(黄晚华等,2010;Sun and Yang,2012;Chen and Sun,2015).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整体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更加极端(Trenberth et al.,2014;Samaniego et al.,2018;Huang et al.,2023).研究表明,在CO2浓度上升期间,大部分高纬度国家变湿,而低纬和中纬度国家变干(Su et al.,2024),这意味着主体位于中低纬度的中国也面临更加严峻的干旱风险.21世纪以来,东北和长江以南地区干旱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及影响尤为突出,且近年来呈现出明显增强趋势(Zhou et al., 2017;Zeng et al.,2020).2022年,长江流域的严重干旱持续时间长、受灾面积大,是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异常性突出的表现之一(林纾等,2022;高雅琦等,2023;梅梅等,2023;夏智宏等,2023;周军等,2023). ...
1
2005
... 功率谱分析(Stoica and Moses,2005)是基于傅里叶变换诊断时间序列周期的一种常用方法.该方法将时间序列视为多个不同频率的正弦或余弦波叠加而成的结果,通过展现其方差在不同频域上的分布和功率谱峰值确定时间序列的主要周期,通常采用马尔可夫红色噪声谱对功率谱分析的结果进行检验(Cusick and Flahive,1989),以验证周期的显著性. ...
Global drought changes and attribution under carbon neutrality scenario
1
2024
... 前人对中国区域内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特征进行了探究(莫兴国等,2018;屈艳萍等,2018;Marvel et al.,2019;王芝兰等,2020;Ma et al.,2020;王莺等,2022b;高歌等,2023;张强等,2024).研究指出,中国干旱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南北方均存在区域性干旱中心(Zou et al.,2005;Wu et al.,2011;Han et al.,2021).过去几十年,北方整体干旱强度更强、干旱事件多发频发,且发生持续性干旱事件的概率大于南方地区(韩兰英等,2019);但近年来,南方干旱发生频次也逐渐增多,且季节性干旱事件显著增加(黄晚华等,2010;Sun and Yang,2012;Chen and Sun,2015).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整体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更加极端(Trenberth et al.,2014;Samaniego et al.,2018;Huang et al.,2023).研究表明,在CO2浓度上升期间,大部分高纬度国家变湿,而低纬和中纬度国家变干(Su et al.,2024),这意味着主体位于中低纬度的中国也面临更加严峻的干旱风险.21世纪以来,东北和长江以南地区干旱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及影响尤为突出,且近年来呈现出明显增强趋势(Zhou et al., 2017;Zeng et al.,2020).2022年,长江流域的严重干旱持续时间长、受灾面积大,是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异常性突出的表现之一(林纾等,2022;高雅琦等,2023;梅梅等,2023;夏智宏等,2023;周军等,2023). ...
Persistent severe drought in southern China during winter-spring 2011:Large-scale circulation patterns and possible impacting factors
1
2012
... 前人对中国区域内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特征进行了探究(莫兴国等,2018;屈艳萍等,2018;Marvel et al.,2019;王芝兰等,2020;Ma et al.,2020;王莺等,2022b;高歌等,2023;张强等,2024).研究指出,中国干旱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南北方均存在区域性干旱中心(Zou et al.,2005;Wu et al.,2011;Han et al.,2021).过去几十年,北方整体干旱强度更强、干旱事件多发频发,且发生持续性干旱事件的概率大于南方地区(韩兰英等,2019);但近年来,南方干旱发生频次也逐渐增多,且季节性干旱事件显著增加(黄晚华等,2010;Sun and Yang,2012;Chen and Sun,2015).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整体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更加极端(Trenberth et al.,2014;Samaniego et al.,2018;Huang et al.,2023).研究表明,在CO2浓度上升期间,大部分高纬度国家变湿,而低纬和中纬度国家变干(Su et al.,2024),这意味着主体位于中低纬度的中国也面临更加严峻的干旱风险.21世纪以来,东北和长江以南地区干旱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及影响尤为突出,且近年来呈现出明显增强趋势(Zhou et al., 2017;Zeng et al.,2020).2022年,长江流域的严重干旱持续时间长、受灾面积大,是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异常性突出的表现之一(林纾等,2022;高雅琦等,2023;梅梅等,2023;夏智宏等,2023;周军等,2023). ...
Impacts of Future Changes in Heavy Precipitation and Extreme Drought on the Economy over South China and Indochina
1
2024
... 我国是全球暴露于干旱灾害危险区人口最多的国家,干旱的致灾性和危险性极强(Naumann et al.,2021;Tang et al.,2024;张强等,2024).2001—202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冰雹和强风、低温和霜冻)年均影响3.2亿人和3 430万hm2作物,共造成1 739人死亡和3 723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其中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占比达48%(Li et al.,2021).2008—2009年冬季,长江流域以北地区发生严重干旱事件,300多万hm2农作物遭到严重破坏,400多万人饮水困难,仅安徽省内便造成超过22亿美元的经济损失(Gao and Yang, 2009).倪深海等(2022)对中国干旱灾害损失变化的研究表明1949—2020年因干旱造成的农作物受灾率、农作物成灾率及粮食损失率整体呈现出增加趋势.在全球升温1.5 ℃的情况下,干旱灾害造成的影响和直接经济损失将会继续增加(王浩,2010;Hao and Singh,2015;Buda et al.,2018;雍燕兰等, 2023).此外干旱灾害风险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西北和黑龙江地区的农业经济受干旱影响很大,安徽、河南等省的社会经济对干旱更敏感(张强等,2015;Zhang et al.,2018).近几十年来,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影响干旱灾害的新因素(张强等,2014).伴随着全球变暖,我国干旱灾害的高危害、高风险区域范围扩大并北移,北方干旱灾害损失的影响明显高于南方,且干旱等级越重,损失增幅越大(Zhang and Wang,2022).然而,目前对我国干旱灾害风险的长期变化规律研究并不全面,尤其缺少干旱灾害与直接经济损失的关系研究,这些问题为区域灾害管理带来不便与挑战(程静和彭必源,2010;王莺等,2015; Wilhite,2016;王莺等,2022a). ...
Global warming and changes in drought
1
2014
... 前人对中国区域内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特征进行了探究(莫兴国等,2018;屈艳萍等,2018;Marvel et al.,2019;王芝兰等,2020;Ma et al.,2020;王莺等,2022b;高歌等,2023;张强等,2024).研究指出,中国干旱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南北方均存在区域性干旱中心(Zou et al.,2005;Wu et al.,2011;Han et al.,2021).过去几十年,北方整体干旱强度更强、干旱事件多发频发,且发生持续性干旱事件的概率大于南方地区(韩兰英等,2019);但近年来,南方干旱发生频次也逐渐增多,且季节性干旱事件显著增加(黄晚华等,2010;Sun and Yang,2012;Chen and Sun,2015).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整体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更加极端(Trenberth et al.,2014;Samaniego et al.,2018;Huang et al.,2023).研究表明,在CO2浓度上升期间,大部分高纬度国家变湿,而低纬和中纬度国家变干(Su et al.,2024),这意味着主体位于中低纬度的中国也面临更加严峻的干旱风险.21世纪以来,东北和长江以南地区干旱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及影响尤为突出,且近年来呈现出明显增强趋势(Zhou et al., 2017;Zeng et al.,2020).2022年,长江流域的严重干旱持续时间长、受灾面积大,是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异常性突出的表现之一(林纾等,2022;高雅琦等,2023;梅梅等,2023;夏智宏等,2023;周军等,2023). ...
Hydrological drought explained
1
2015
... 本文讨论的干旱主要指气象干旱.气象干旱的频率高,具有早发性,并可能相继引发农业干旱、水文干旱、生态干旱以及社会经济干旱(张强等,2014;Van Loon et al.,2016;张存杰等,2020; 张翔等,2023).农业干旱、水文干旱受气候异常状态下各地区土地覆盖面积、土壤状况的影响而改变 (Christian-Smith et al.,2015;Van Loon,2015),如果干旱持续时间不长,没有对作物产生影响,且没有引发生态干旱,那么自然系统可以对干旱的影响进行可逆性恢复(张强等,2020).然而,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有可能会加快气象干旱向其他干旱的转变,在气象、农业、水文干旱共同影响下产生社会经济干旱时,不仅会影响水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还会引发收入下降和民众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Guo et al.,2021;Wlostowski,2022).在目前全球极端高温频发的大背景下,极端干旱事件趋于频发且更加极端.因此,我国需要提高对干旱的监测,并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进一步完善我国对干旱灾害的风险管理体系,以减缓、阻止气象干旱演变为社会经济干旱,减少干旱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Drought in the Anthropocene
1
2016
... 本文讨论的干旱主要指气象干旱.气象干旱的频率高,具有早发性,并可能相继引发农业干旱、水文干旱、生态干旱以及社会经济干旱(张强等,2014;Van Loon et al.,2016;张存杰等,2020; 张翔等,2023).农业干旱、水文干旱受气候异常状态下各地区土地覆盖面积、土壤状况的影响而改变 (Christian-Smith et al.,2015;Van Loon,2015),如果干旱持续时间不长,没有对作物产生影响,且没有引发生态干旱,那么自然系统可以对干旱的影响进行可逆性恢复(张强等,2020).然而,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有可能会加快气象干旱向其他干旱的转变,在气象、农业、水文干旱共同影响下产生社会经济干旱时,不仅会影响水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还会引发收入下降和民众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Guo et al.,2021;Wlostowski,2022).在目前全球极端高温频发的大背景下,极端干旱事件趋于频发且更加极端.因此,我国需要提高对干旱的监测,并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进一步完善我国对干旱灾害的风险管理体系,以减缓、阻止气象干旱演变为社会经济干旱,减少干旱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Economic losses, poverty & disasters: 1998-2017
1
2018
... 干旱可以通过影响水资源分布、农作物生长和人类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表3列出2001—2022年我国各省(市、区)农作物受灾面积、绝收面积和受灾人口与直接经济损失的相关系数.除江苏、北京和河南外,其他几乎所有省份的直接经济损失与干旱受灾面积、绝收面积在95%的置信水平上均呈显著正相关.干旱期间,农作物生长缺水,导致受灾面积和绝收面积增加,此外干旱还会导致水资源短缺,使得农业灌溉受到限制,从而进一步影响农作物产量,影响农民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购买水或采取其他应对措施,也将导致经济损失.除了干旱受灾面积和绝收面积外,干旱导致的受灾人口也是影响经济损失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各地城市化进程以及人口密度不同,即使在干旱强度相同的情况下,人群暴露度较高的地方会产生更多的受灾人口.从表3可见,四川、广东、湖南、湖北、辽宁、河南、重庆和贵州等省的干旱受灾人口和直接经济损失的相关系数均高达0.89以上,尤其四川、江苏和河南等省,干旱受灾人口与直接经济损失的关联性远高于干旱受灾面积和绝收面积.这些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密度高,即使干旱受灾面积不大,也有可能因为拥有更多的经济作物和基础设施,以及高价值的经济活动,导致较大的直接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这种影响不局限于物质财产损失,还包括对基础设施、生产能力、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深远影响.此外,灾害的突发性、持续时间、救援和重建成本以及预防和应对措施等都会影响干旱灾害的总体经济损失(AghaKouchak et al.,2018;Di Baldassarre et al.,2018;Wallemacq and House,2018;Ruiter et al.,2020). ...
Soil moisture drought in China, 1950-2006
1
2011
... 近年来,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加、破坏强度加剧、影响范围扩大,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IPCC,2021;程时雄和何宇航,2023).其中,干旱灾害在全球各气候区反复出现,是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Mishra and Singh,2010;Zhang et al.,2020).近50 a全球发生的所有气候灾害事件中,干旱灾害造成34%的死亡人数(最多占比)和7%的经济损失(WMO,2021),且干旱灾害损失增速远超其他气候灾害(Buda et al.,2018).目前,全球共有北非、澳大利亚、中蒙、西南亚、中亚、北美、南美及南非8大干旱区(钱正安等,2017b).作为中蒙干旱区的主体部分,中国位于全球独特的中纬度干旱区(钱正安等,2017a),是干旱灾害发生频率最高且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张强等,2011;Liu et al.,2024).与此同时,受亚洲季风影响,中国各地区降水及气温差异较大,干旱事件变化规律及其成因十分复杂(Wang et al.,2011). ...
Introduction: Managing drought risk in a changing climate
1
2016
... 我国是全球暴露于干旱灾害危险区人口最多的国家,干旱的致灾性和危险性极强(Naumann et al.,2021;Tang et al.,2024;张强等,2024).2001—202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冰雹和强风、低温和霜冻)年均影响3.2亿人和3 430万hm2作物,共造成1 739人死亡和3 723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其中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占比达48%(Li et al.,2021).2008—2009年冬季,长江流域以北地区发生严重干旱事件,300多万hm2农作物遭到严重破坏,400多万人饮水困难,仅安徽省内便造成超过22亿美元的经济损失(Gao and Yang, 2009).倪深海等(2022)对中国干旱灾害损失变化的研究表明1949—2020年因干旱造成的农作物受灾率、农作物成灾率及粮食损失率整体呈现出增加趋势.在全球升温1.5 ℃的情况下,干旱灾害造成的影响和直接经济损失将会继续增加(王浩,2010;Hao and Singh,2015;Buda et al.,2018;雍燕兰等, 2023).此外干旱灾害风险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西北和黑龙江地区的农业经济受干旱影响很大,安徽、河南等省的社会经济对干旱更敏感(张强等,2015;Zhang et al.,2018).近几十年来,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影响干旱灾害的新因素(张强等,2014).伴随着全球变暖,我国干旱灾害的高危害、高风险区域范围扩大并北移,北方干旱灾害损失的影响明显高于南方,且干旱等级越重,损失增幅越大(Zhang and Wang,2022).然而,目前对我国干旱灾害风险的长期变化规律研究并不全面,尤其缺少干旱灾害与直接经济损失的关系研究,这些问题为区域灾害管理带来不便与挑战(程静和彭必源,2010;王莺等,2015; Wilhite,2016;王莺等,2022a). ...
1
2017
... 相关系数r取值在±1之间, 为正相关, 为负相关, 越大表明相关性越强.使用T检验(Wilks et al.,2017)进行显著性检验. ...
Dry landscapes and parched economies: A review of how drought impacts nonagricultural socioeconomic sectors in the US Intermountain West
1
2022
... 本文讨论的干旱主要指气象干旱.气象干旱的频率高,具有早发性,并可能相继引发农业干旱、水文干旱、生态干旱以及社会经济干旱(张强等,2014;Van Loon et al.,2016;张存杰等,2020; 张翔等,2023).农业干旱、水文干旱受气候异常状态下各地区土地覆盖面积、土壤状况的影响而改变 (Christian-Smith et al.,2015;Van Loon,2015),如果干旱持续时间不长,没有对作物产生影响,且没有引发生态干旱,那么自然系统可以对干旱的影响进行可逆性恢复(张强等,2020).然而,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有可能会加快气象干旱向其他干旱的转变,在气象、农业、水文干旱共同影响下产生社会经济干旱时,不仅会影响水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还会引发收入下降和民众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Guo et al.,2021;Wlostowski,2022).在目前全球极端高温频发的大背景下,极端干旱事件趋于频发且更加极端.因此,我国需要提高对干旱的监测,并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进一步完善我国对干旱灾害的风险管理体系,以减缓、阻止气象干旱演变为社会经济干旱,减少干旱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WMO atlas of mortality and economic losses from weather, climate and water extremes (1970-2019)
1
2021
... 近年来,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加、破坏强度加剧、影响范围扩大,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IPCC,2021;程时雄和何宇航,2023).其中,干旱灾害在全球各气候区反复出现,是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Mishra and Singh,2010;Zhang et al.,2020).近50 a全球发生的所有气候灾害事件中,干旱灾害造成34%的死亡人数(最多占比)和7%的经济损失(WMO,2021),且干旱灾害损失增速远超其他气候灾害(Buda et al.,2018).目前,全球共有北非、澳大利亚、中蒙、西南亚、中亚、北美、南美及南非8大干旱区(钱正安等,2017b).作为中蒙干旱区的主体部分,中国位于全球独特的中纬度干旱区(钱正安等,2017a),是干旱灾害发生频率最高且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张强等,2011;Liu et al.,2024).与此同时,受亚洲季风影响,中国各地区降水及气温差异较大,干旱事件变化规律及其成因十分复杂(Wang et al.,2011). ...
Reconstructing and analyzing China's fifty-nine year (1951-2009) drought history using hydrological model simulation
1
2011
... 前人对中国区域内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特征进行了探究(莫兴国等,2018;屈艳萍等,2018;Marvel et al.,2019;王芝兰等,2020;Ma et al.,2020;王莺等,2022b;高歌等,2023;张强等,2024).研究指出,中国干旱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南北方均存在区域性干旱中心(Zou et al.,2005;Wu et al.,2011;Han et al.,2021).过去几十年,北方整体干旱强度更强、干旱事件多发频发,且发生持续性干旱事件的概率大于南方地区(韩兰英等,2019);但近年来,南方干旱发生频次也逐渐增多,且季节性干旱事件显著增加(黄晚华等,2010;Sun and Yang,2012;Chen and Sun,2015).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整体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更加极端(Trenberth et al.,2014;Samaniego et al.,2018;Huang et al.,2023).研究表明,在CO2浓度上升期间,大部分高纬度国家变湿,而低纬和中纬度国家变干(Su et al.,2024),这意味着主体位于中低纬度的中国也面临更加严峻的干旱风险.21世纪以来,东北和长江以南地区干旱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及影响尤为突出,且近年来呈现出明显增强趋势(Zhou et al., 2017;Zeng et al.,2020).2022年,长江流域的严重干旱持续时间长、受灾面积大,是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异常性突出的表现之一(林纾等,2022;高雅琦等,2023;梅梅等,2023;夏智宏等,2023;周军等,2023). ...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drought in China during 1961-2012: A climatic perspective
1
2015
... 图4为2001—2022年我国多年平均干旱强度的空间分布.可见,干旱具有明显的“南强北弱”特征,东北、内蒙古中部、西北及新疆南部、西藏等地干旱强度偏弱,西南南部、黄淮中部以及华南东南部存在3个明显强中心.值得注意的是,云南和四川南部平均干旱强度尤为突出.其中,云南年均干旱强度在30省(区、市)中最强(109.4),主要原因可能是青藏高原大地形阻挡水汽传输(Xu et al.,2015),在我国西南部形成典型干旱区.此外,大气环流影响云南地区的降水和温度,进而导致干旱事件的发生.大尺度环流因子也可导致云南干旱.例如,当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处于负位相时,云南高温少雨,干旱易发生(郑建萌等,2013).除云南和四川外,河南、福建和广东的干旱强度也偏强,均超过85,重大干旱事件易发生在上述区域.而吉林、黑龙江省近20 a来年均干旱强度不足50,干旱强度相对较弱.相关研究指出,2001—2022年的大部分极端气象干旱事件发生于我国南方地区,少部分发生在东北西部、内蒙古及西北地区东部(Liu et al., 2024),与图3中干旱空间分布特征相一致.此外,西藏和新疆等地由于观测站点相对较少(图1),反映的干旱强度空间分布结果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 ...
Decadal Modulation of Precipitation Patterns over Eastern China by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1
2017
... 进一步分析我国干旱强度的长期趋势和周期性特征的原因,探究1961—2022年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 ENSO)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等大尺度环流因子与干旱强度的同期及超前、滞后关系(图略).结果显示,前冬Niño 3.4指数与干旱强度呈显著负相关(-0.29),置信水平为95%;前冬PDO指数与干旱强度呈显著负相关(- ),置信水平为90%.因此,针对平均干旱强度而言,ENSO和PDO的影响具有滞后性.然而,中国幅员辽阔,气候类型多样,不同区域对大尺度环流因子的响应大不相同.例如,相关研究表明当PDO处于暖位相时,华北地区高温少雨,而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增多(Yang et al.,2017).因此,虽然前冬太平洋海温模态(ENSO、PDO等)对我国的平均干旱强度有重要影响,但未来还需要分区域进行深入分析. ...
Drought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1981-2019, based on the vegetation health index
1
2020
... 前人对中国区域内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特征进行了探究(莫兴国等,2018;屈艳萍等,2018;Marvel et al.,2019;王芝兰等,2020;Ma et al.,2020;王莺等,2022b;高歌等,2023;张强等,2024).研究指出,中国干旱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南北方均存在区域性干旱中心(Zou et al.,2005;Wu et al.,2011;Han et al.,2021).过去几十年,北方整体干旱强度更强、干旱事件多发频发,且发生持续性干旱事件的概率大于南方地区(韩兰英等,2019);但近年来,南方干旱发生频次也逐渐增多,且季节性干旱事件显著增加(黄晚华等,2010;Sun and Yang,2012;Chen and Sun,2015).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整体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更加极端(Trenberth et al.,2014;Samaniego et al.,2018;Huang et al.,2023).研究表明,在CO2浓度上升期间,大部分高纬度国家变湿,而低纬和中纬度国家变干(Su et al.,2024),这意味着主体位于中低纬度的中国也面临更加严峻的干旱风险.21世纪以来,东北和长江以南地区干旱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及影响尤为突出,且近年来呈现出明显增强趋势(Zhou et al., 2017;Zeng et al.,2020).2022年,长江流域的严重干旱持续时间长、受灾面积大,是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异常性突出的表现之一(林纾等,2022;高雅琦等,2023;梅梅等,2023;夏智宏等,2023;周军等,2023). ...
North-South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gricultural losses due to climate-change-influenced droughts
2
2018
... 我国是全球暴露于干旱灾害危险区人口最多的国家,干旱的致灾性和危险性极强(Naumann et al.,2021;Tang et al.,2024;张强等,2024).2001—202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冰雹和强风、低温和霜冻)年均影响3.2亿人和3 430万hm2作物,共造成1 739人死亡和3 723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其中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占比达48%(Li et al.,2021).2008—2009年冬季,长江流域以北地区发生严重干旱事件,300多万hm2农作物遭到严重破坏,400多万人饮水困难,仅安徽省内便造成超过22亿美元的经济损失(Gao and Yang, 2009).倪深海等(2022)对中国干旱灾害损失变化的研究表明1949—2020年因干旱造成的农作物受灾率、农作物成灾率及粮食损失率整体呈现出增加趋势.在全球升温1.5 ℃的情况下,干旱灾害造成的影响和直接经济损失将会继续增加(王浩,2010;Hao and Singh,2015;Buda et al.,2018;雍燕兰等, 2023).此外干旱灾害风险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西北和黑龙江地区的农业经济受干旱影响很大,安徽、河南等省的社会经济对干旱更敏感(张强等,2015;Zhang et al.,2018).近几十年来,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影响干旱灾害的新因素(张强等,2014).伴随着全球变暖,我国干旱灾害的高危害、高风险区域范围扩大并北移,北方干旱灾害损失的影响明显高于南方,且干旱等级越重,损失增幅越大(Zhang and Wang,2022).然而,目前对我国干旱灾害风险的长期变化规律研究并不全面,尤其缺少干旱灾害与直接经济损失的关系研究,这些问题为区域灾害管理带来不便与挑战(程静和彭必源,2010;王莺等,2015; Wilhite,2016;王莺等,2022a). ...
... 图7为2001—2022年我国各省(市、区)由干旱造成的年均农作物受灾面积和绝收面积、受灾人口及直接经济损失的空间分布,具体的年均灾害损失数据见表2.可以看出,2001—2022年东北3省、山西和内蒙古的农作物受灾面积比较大,其中内蒙古最大(177.3万hm2);云南、湖北、甘肃、河南及河北等省年均受灾面积超过70.0万hm2,也处于较高水平;青海、福建、浙江、海南、天津、北京及西藏年均受灾面积较小,均不足10.0万hm2.年均农作物绝收面积与受灾面积的空间分布大致相同,内蒙古最多(30.2万hm2),东北3省及山西、云南年均绝收面积均超过10.0万hm2,浙江、福建、广东、青海、海南、北京、天津及西藏绝收面积较小,均不足1.0万hm2,干旱造成的农业受灾面积与前人研究结论“北方高于南方”(张强等,2015;Zhang et al.,2018)相一致.干旱年均受灾人口西南地区最多,其中四川达772.2万人,云南、贵州分别为686.6万人和638.4万人;青海、海南、新疆、福建、天津、北京及西藏等地年均受灾人口较少,均不足60.0万人.2001—2022年由干旱造成的年均直接经济损失东北3省、内蒙古、山西、湖南、云南等地偏高,其中内蒙古位列首位,为62.3亿元人民币,而东部、南部沿海地区年均直接经济损失较少,北京、天津及西藏等地不足1.0亿元人民币.2001—2022年山西和辽宁干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亿元人民币·km-2,分别位列全国第一和第二,两省总面积在全国范围内并不突出,但受灾面积和经济损失较大,这也意味着山西和辽宁对干旱灾害有更强的脆弱性. ...
Distribution of hazard and risk caused by agricultural drought and flood and their correlations in summer monsoon-affected areas of China
1
2022
... 我国是全球暴露于干旱灾害危险区人口最多的国家,干旱的致灾性和危险性极强(Naumann et al.,2021;Tang et al.,2024;张强等,2024).2001—202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冰雹和强风、低温和霜冻)年均影响3.2亿人和3 430万hm2作物,共造成1 739人死亡和3 723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其中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占比达48%(Li et al.,2021).2008—2009年冬季,长江流域以北地区发生严重干旱事件,300多万hm2农作物遭到严重破坏,400多万人饮水困难,仅安徽省内便造成超过22亿美元的经济损失(Gao and Yang, 2009).倪深海等(2022)对中国干旱灾害损失变化的研究表明1949—2020年因干旱造成的农作物受灾率、农作物成灾率及粮食损失率整体呈现出增加趋势.在全球升温1.5 ℃的情况下,干旱灾害造成的影响和直接经济损失将会继续增加(王浩,2010;Hao and Singh,2015;Buda et al.,2018;雍燕兰等, 2023).此外干旱灾害风险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西北和黑龙江地区的农业经济受干旱影响很大,安徽、河南等省的社会经济对干旱更敏感(张强等,2015;Zhang et al.,2018).近几十年来,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影响干旱灾害的新因素(张强等,2014).伴随着全球变暖,我国干旱灾害的高危害、高风险区域范围扩大并北移,北方干旱灾害损失的影响明显高于南方,且干旱等级越重,损失增幅越大(Zhang and Wang,2022).然而,目前对我国干旱灾害风险的长期变化规律研究并不全面,尤其缺少干旱灾害与直接经济损失的关系研究,这些问题为区域灾害管理带来不便与挑战(程静和彭必源,2010;王莺等,2015; Wilhite,2016;王莺等,2022a). ...
Causes and Changes of Drought in China: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s
1
2020
... 近年来,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加、破坏强度加剧、影响范围扩大,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IPCC,2021;程时雄和何宇航,2023).其中,干旱灾害在全球各气候区反复出现,是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Mishra and Singh,2010;Zhang et al.,2020).近50 a全球发生的所有气候灾害事件中,干旱灾害造成34%的死亡人数(最多占比)和7%的经济损失(WMO,2021),且干旱灾害损失增速远超其他气候灾害(Buda et al.,2018).目前,全球共有北非、澳大利亚、中蒙、西南亚、中亚、北美、南美及南非8大干旱区(钱正安等,2017b).作为中蒙干旱区的主体部分,中国位于全球独特的中纬度干旱区(钱正安等,2017a),是干旱灾害发生频率最高且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张强等,2011;Liu et al.,2024).与此同时,受亚洲季风影响,中国各地区降水及气温差异较大,干旱事件变化规律及其成因十分复杂(Wang et al.,2011). ...
Quantitative and detailed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drought in China during 2001-2013
1
2017
... 前人对中国区域内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特征进行了探究(莫兴国等,2018;屈艳萍等,2018;Marvel et al.,2019;王芝兰等,2020;Ma et al.,2020;王莺等,2022b;高歌等,2023;张强等,2024).研究指出,中国干旱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南北方均存在区域性干旱中心(Zou et al.,2005;Wu et al.,2011;Han et al.,2021).过去几十年,北方整体干旱强度更强、干旱事件多发频发,且发生持续性干旱事件的概率大于南方地区(韩兰英等,2019);但近年来,南方干旱发生频次也逐渐增多,且季节性干旱事件显著增加(黄晚华等,2010;Sun and Yang,2012;Chen and Sun,2015).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整体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更加极端(Trenberth et al.,2014;Samaniego et al.,2018;Huang et al.,2023).研究表明,在CO2浓度上升期间,大部分高纬度国家变湿,而低纬和中纬度国家变干(Su et al.,2024),这意味着主体位于中低纬度的中国也面临更加严峻的干旱风险.21世纪以来,东北和长江以南地区干旱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及影响尤为突出,且近年来呈现出明显增强趋势(Zhou et al., 2017;Zeng et al.,2020).2022年,长江流域的严重干旱持续时间长、受灾面积大,是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异常性突出的表现之一(林纾等,2022;高雅琦等,2023;梅梅等,2023;夏智宏等,2023;周军等,2023). ...
Variations in droughts over China: 1951-2003
1
2005
... 前人对中国区域内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特征进行了探究(莫兴国等,2018;屈艳萍等,2018;Marvel et al.,2019;王芝兰等,2020;Ma et al.,2020;王莺等,2022b;高歌等,2023;张强等,2024).研究指出,中国干旱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南北方均存在区域性干旱中心(Zou et al.,2005;Wu et al.,2011;Han et al.,2021).过去几十年,北方整体干旱强度更强、干旱事件多发频发,且发生持续性干旱事件的概率大于南方地区(韩兰英等,2019);但近年来,南方干旱发生频次也逐渐增多,且季节性干旱事件显著增加(黄晚华等,2010;Sun and Yang,2012;Chen and Sun,2015).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整体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更加极端(Trenberth et al.,2014;Samaniego et al.,2018;Huang et al.,2023).研究表明,在CO2浓度上升期间,大部分高纬度国家变湿,而低纬和中纬度国家变干(Su et al.,2024),这意味着主体位于中低纬度的中国也面临更加严峻的干旱风险.21世纪以来,东北和长江以南地区干旱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及影响尤为突出,且近年来呈现出明显增强趋势(Zhou et al., 2017;Zeng et al.,2020).2022年,长江流域的严重干旱持续时间长、受灾面积大,是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异常性突出的表现之一(林纾等,2022;高雅琦等,2023;梅梅等,2023;夏智宏等,2023;周军等,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