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JO对中国春季降水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1
2012
... 5月OLR和200 hPa散度风[图8(d)]显示,赤道西太平洋及其南北两侧为对流活跃区,对流层高层辐散,这与4月辐散中心的偏北不同[图7(d)].而在对流层低层,强对流区的西北和西南侧为气旋式环流异常,且西北侧的强度更强,这符合热源位于赤道区域时大气的Gill响应特征[图8(b)].此外,与4月相比,5月西北太平洋海温的暖异常迅速减弱,赤道西太平洋的海温变化较小[图9、图10(a)],但对流层低层南海至菲律宾的异常气旋明显加强[图7(b)、图8(b)].从上述分析中,推测5月南海至菲律宾异常气旋主要由赤道区域的外强迫因素影响,且并非单纯由海温异常引起.除海温异常外,MJO也是热带及热带外环流的重要外强迫因子(琚建华等,2011;白旭旭等,2012).MJO是赤道地区自西向东传播的对流-环流耦合系统,传播周期为准40 d(30~60 d)(李崇银等,2013).2023年4月22日至5月31日的MJO位相图(图12)显示MJO对流传播经历了一个完整周期(40 d左右):4月22日对流先在非洲附近生成,25至30日快速经过赤道东印度洋,4月30日至5月10日经过海洋性大陆,5月11日至27日据守在西太平洋(持续17 d),之后继续东传.这表明5月西太平洋对流异常活跃,导致该区域OLR出现负异常且高层为强辐散[图8(d)],对流释放大量的凝结潜热,从而在赤道西太平洋形成大气热源,这一过程触发了典型的Gill响应:即南海至菲律宾及澳大利亚以北地区对流层低层均为气旋异常,且前者明显更强[图8(b)].南海至菲律宾气旋异常西侧的偏北气流不利于西南地区偏南水汽的输送[图8(c)],导致该地区5月持续干旱.这与以往研究中MJO处于6至7位相时西南地区降水偏少的结论一致(吕俊梅等,2012). ...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海表温度的关系
1
2009
... 2023年4月,印度洋海温和西北太平洋海温同时处于明显偏暖状态[图9、10(a)],海温偏暖导致赤道印度洋和西北太平洋对流活跃,表现为向外长波辐射(OLR)的负异常,即对流增强[图7(b)].由于Gill响应机制(Gill,1980),印度洋上空的非绝热加热激发Kelvin波,导致其东侧出现偏东风异常,并在孟加拉湾附近形成对流层低层的反气旋异常[图10(b)].同时,西北太平洋上空的非绝热加热在其西北侧诱发Rossby波,促进我国东南侧气旋式环流的形成[图10(c)].这些由印度洋和西北太平洋暖海温异常激发的环流异常叠加,形成2023年4月对流层低层南海至菲律宾的气旋式环流异常及孟加拉湾附近的反气旋式环流异常(图11),导致西南地区南部出现偏北风,有利于水汽辐散[图7(c)],不利于降水的形成.此外,已有研究表明热带印度洋的春季海表温度异常与我国南海、孟加拉湾和中印半岛对流层低层反气旋异常之间存在正相关,与我国西南地区春季降水存在较强负相关(黄荣辉等,2012);冬春季西北太平洋海温与同期西太副高呈明显负相关,与我国南方4月降水的负相关性也较为明显(范磊和刘秦玉,2009;李宏毅等,2012).这些研究结论和本文的分析一致,进一步说明在IOBW和NINO.WEST指数偏暖时,我国西南地区4月降水倾向于偏少. ...
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干旱强度、频次和持续时间及其南北差异性
1
2019
... 干旱是中国面临的最常见且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民的生产生活、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构成极大威胁(王晓敏,2012;王芝兰等,2019;张强等,2020;罗纲等,2020;王莺等,2022).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区域性干旱频发且日益严重(Trenberth et al.,2015;韩兰英等,2019;郝立生等,2022;林纾等,2022;李忆平等,2022),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西南地区的干旱事件不仅频繁发生且强度加剧(姚玉璧等,2015;王芝兰等,2017;周惜荫和李谢辉,2021),如2005年春季云南的严重干旱(刘瑜等,2007),西南部分地区2009—2013年连续4 a遭受严重干旱(黄荣辉等,2012;李莹等,2012;王有民等,2013;胡学平等,2015)以及近年来(2019、2020、2021和2022年)春季和夏季高温干旱事件(Su and Zhan,2022;Luo et al.,2022;Liu et al.,2022;孙昭萱等,2022).研究表明(姚玉璧等,2014;Sun et al.,2017),未来几年内,中国西南地区的干旱面积可能进一步扩大,强度增强. ...
2022年长江中下游夏季异常干旱高温事件之环流异常特征
1
2022
... 干旱是中国面临的最常见且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民的生产生活、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构成极大威胁(王晓敏,2012;王芝兰等,2019;张强等,2020;罗纲等,2020;王莺等,2022).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区域性干旱频发且日益严重(Trenberth et al.,2015;韩兰英等,2019;郝立生等,2022;林纾等,2022;李忆平等,2022),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西南地区的干旱事件不仅频繁发生且强度加剧(姚玉璧等,2015;王芝兰等,2017;周惜荫和李谢辉,2021),如2005年春季云南的严重干旱(刘瑜等,2007),西南部分地区2009—2013年连续4 a遭受严重干旱(黄荣辉等,2012;李莹等,2012;王有民等,2013;胡学平等,2015)以及近年来(2019、2020、2021和2022年)春季和夏季高温干旱事件(Su and Zhan,2022;Luo et al.,2022;Liu et al.,2022;孙昭萱等,2022).研究表明(姚玉璧等,2014;Sun et al.,2017),未来几年内,中国西南地区的干旱面积可能进一步扩大,强度增强. ...
2012—2013年中国西南地区秋、冬、春季持续干旱的成因
1
2015
... 干旱是中国面临的最常见且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民的生产生活、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构成极大威胁(王晓敏,2012;王芝兰等,2019;张强等,2020;罗纲等,2020;王莺等,2022).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区域性干旱频发且日益严重(Trenberth et al.,2015;韩兰英等,2019;郝立生等,2022;林纾等,2022;李忆平等,2022),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西南地区的干旱事件不仅频繁发生且强度加剧(姚玉璧等,2015;王芝兰等,2017;周惜荫和李谢辉,2021),如2005年春季云南的严重干旱(刘瑜等,2007),西南部分地区2009—2013年连续4 a遭受严重干旱(黄荣辉等,2012;李莹等,2012;王有民等,2013;胡学平等,2015)以及近年来(2019、2020、2021和2022年)春季和夏季高温干旱事件(Su and Zhan,2022;Luo et al.,2022;Liu et al.,2022;孙昭萱等,2022).研究表明(姚玉璧等,2014;Sun et al.,2017),未来几年内,中国西南地区的干旱面积可能进一步扩大,强度增强. ...
2009年秋至2010年春我国西南地区严重干旱的成因分析
3
2012
... 干旱是中国面临的最常见且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民的生产生活、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构成极大威胁(王晓敏,2012;王芝兰等,2019;张强等,2020;罗纲等,2020;王莺等,2022).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区域性干旱频发且日益严重(Trenberth et al.,2015;韩兰英等,2019;郝立生等,2022;林纾等,2022;李忆平等,2022),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西南地区的干旱事件不仅频繁发生且强度加剧(姚玉璧等,2015;王芝兰等,2017;周惜荫和李谢辉,2021),如2005年春季云南的严重干旱(刘瑜等,2007),西南部分地区2009—2013年连续4 a遭受严重干旱(黄荣辉等,2012;李莹等,2012;王有民等,2013;胡学平等,2015)以及近年来(2019、2020、2021和2022年)春季和夏季高温干旱事件(Su and Zhan,2022;Luo et al.,2022;Liu et al.,2022;孙昭萱等,2022).研究表明(姚玉璧等,2014;Sun et al.,2017),未来几年内,中国西南地区的干旱面积可能进一步扩大,强度增强. ...
... 研究表明,西南春旱与赤道中东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西太暖池等区域海温异常有关(杨金虎等,2015;Mei et al.,2022),同时受青藏高原热力状况、北美积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以及人类活动(Wang et al.,2021;Luo et al.,2022)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印度洋增暖可激发暖性Kelvin波动,引起西北太平洋边界层Ekman辐散,该低层辐散能抑制对流,在其西北侧激发反气旋异常,西太副高偏强偏西,不利于南海水汽向西南地区输送(Xie et al.,2009;刘芸芸和高辉,2021);春季北大西洋海温偏暖可通过激发波列,使孟加拉湾出现气旋式环流异常,有利于西南降水(Li et al.,2018);北大西洋海温呈“正、负、正”的异常分布时,西南春季降水偏多(Liu et al.,2023);青藏高原对流层上层加热激发从乌拉尔山途径青藏高原西部到中印半岛的“负、正、负”高度异常波列,导致西南雨季建立偏早(龙园等,2019;Wen et al.,2022;Fan and Zhou,2022;Liu et al.,2023);北美积雪偏少通过激发Rossby波列,使得云南至日本为高压异常,从而导致云南地区空气下沉增温(Dong et al.,2023);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西南干季降水和西太副高的负相关性明显增强(蒋薇等,2016);AO负位相时,南支槽减弱,东亚南下冷空气偏强偏东,而西南地区冷空气活动偏弱,导致西南地区冷暖空气交汇减弱,降水减少(黄荣辉等,2012;张武龙等,2014;刘胜胜等,2021).虽然西南春旱的成因有很多共性,但个例分析表明部分因子在不同干旱事件中的表现存在多样性.通常认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孟加拉湾上空出现反气旋式环流异常,西太副高西伸加强,加之中纬度西风北移,直接导致西南地区降水偏少;拉尼娜型海温异常通过诱导孟加拉湾和菲律宾海的气旋异常来控制水汽输送,利于西南地区降水增多(Feng and Li,2011;Sun and Yang,2012;Wang et al.,2015;Cheng et al.,2020).而2021年西南春旱发生在拉尼娜事件衰退期,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冷,菲律宾附近为异常低压,与以往研究结论不符(Liu et al.,2022).此外,2019年春至初夏,偏强的澳大利亚高压导致孟加拉湾附近出现强的反气旋异常和弱印缅槽,云南的经向水汽输送偏弱(Ding and Gao,2020). ...
... 2023年4月,印度洋海温和西北太平洋海温同时处于明显偏暖状态[图9、10(a)],海温偏暖导致赤道印度洋和西北太平洋对流活跃,表现为向外长波辐射(OLR)的负异常,即对流增强[图7(b)].由于Gill响应机制(Gill,1980),印度洋上空的非绝热加热激发Kelvin波,导致其东侧出现偏东风异常,并在孟加拉湾附近形成对流层低层的反气旋异常[图10(b)].同时,西北太平洋上空的非绝热加热在其西北侧诱发Rossby波,促进我国东南侧气旋式环流的形成[图10(c)].这些由印度洋和西北太平洋暖海温异常激发的环流异常叠加,形成2023年4月对流层低层南海至菲律宾的气旋式环流异常及孟加拉湾附近的反气旋式环流异常(图11),导致西南地区南部出现偏北风,有利于水汽辐散[图7(c)],不利于降水的形成.此外,已有研究表明热带印度洋的春季海表温度异常与我国南海、孟加拉湾和中印半岛对流层低层反气旋异常之间存在正相关,与我国西南地区春季降水存在较强负相关(黄荣辉等,2012);冬春季西北太平洋海温与同期西太副高呈明显负相关,与我国南方4月降水的负相关性也较为明显(范磊和刘秦玉,2009;李宏毅等,2012).这些研究结论和本文的分析一致,进一步说明在IOBW和NINO.WEST指数偏暖时,我国西南地区4月降水倾向于偏少. ...
21世纪以来西南地区干季降水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年代际变化的关系
1
2016
... 研究表明,西南春旱与赤道中东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西太暖池等区域海温异常有关(杨金虎等,2015;Mei et al.,2022),同时受青藏高原热力状况、北美积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以及人类活动(Wang et al.,2021;Luo et al.,2022)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印度洋增暖可激发暖性Kelvin波动,引起西北太平洋边界层Ekman辐散,该低层辐散能抑制对流,在其西北侧激发反气旋异常,西太副高偏强偏西,不利于南海水汽向西南地区输送(Xie et al.,2009;刘芸芸和高辉,2021);春季北大西洋海温偏暖可通过激发波列,使孟加拉湾出现气旋式环流异常,有利于西南降水(Li et al.,2018);北大西洋海温呈“正、负、正”的异常分布时,西南春季降水偏多(Liu et al.,2023);青藏高原对流层上层加热激发从乌拉尔山途径青藏高原西部到中印半岛的“负、正、负”高度异常波列,导致西南雨季建立偏早(龙园等,2019;Wen et al.,2022;Fan and Zhou,2022;Liu et al.,2023);北美积雪偏少通过激发Rossby波列,使得云南至日本为高压异常,从而导致云南地区空气下沉增温(Dong et al.,2023);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西南干季降水和西太副高的负相关性明显增强(蒋薇等,2016);AO负位相时,南支槽减弱,东亚南下冷空气偏强偏东,而西南地区冷空气活动偏弱,导致西南地区冷暖空气交汇减弱,降水减少(黄荣辉等,2012;张武龙等,2014;刘胜胜等,2021).虽然西南春旱的成因有很多共性,但个例分析表明部分因子在不同干旱事件中的表现存在多样性.通常认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孟加拉湾上空出现反气旋式环流异常,西太副高西伸加强,加之中纬度西风北移,直接导致西南地区降水偏少;拉尼娜型海温异常通过诱导孟加拉湾和菲律宾海的气旋异常来控制水汽输送,利于西南地区降水增多(Feng and Li,2011;Sun and Yang,2012;Wang et al.,2015;Cheng et al.,2020).而2021年西南春旱发生在拉尼娜事件衰退期,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冷,菲律宾附近为异常低压,与以往研究结论不符(Liu et al.,2022).此外,2019年春至初夏,偏强的澳大利亚高压导致孟加拉湾附近出现强的反气旋异常和弱印缅槽,云南的经向水汽输送偏弱(Ding and Gao,2020). ...
MJO和AO持续异常对云南干旱的影响研究
1
2011
... 5月OLR和200 hPa散度风[图8(d)]显示,赤道西太平洋及其南北两侧为对流活跃区,对流层高层辐散,这与4月辐散中心的偏北不同[图7(d)].而在对流层低层,强对流区的西北和西南侧为气旋式环流异常,且西北侧的强度更强,这符合热源位于赤道区域时大气的Gill响应特征[图8(b)].此外,与4月相比,5月西北太平洋海温的暖异常迅速减弱,赤道西太平洋的海温变化较小[图9、图10(a)],但对流层低层南海至菲律宾的异常气旋明显加强[图7(b)、图8(b)].从上述分析中,推测5月南海至菲律宾异常气旋主要由赤道区域的外强迫因素影响,且并非单纯由海温异常引起.除海温异常外,MJO也是热带及热带外环流的重要外强迫因子(琚建华等,2011;白旭旭等,2012).MJO是赤道地区自西向东传播的对流-环流耦合系统,传播周期为准40 d(30~60 d)(李崇银等,2013).2023年4月22日至5月31日的MJO位相图(图12)显示MJO对流传播经历了一个完整周期(40 d左右):4月22日对流先在非洲附近生成,25至30日快速经过赤道东印度洋,4月30日至5月10日经过海洋性大陆,5月11日至27日据守在西太平洋(持续17 d),之后继续东传.这表明5月西太平洋对流异常活跃,导致该区域OLR出现负异常且高层为强辐散[图8(d)],对流释放大量的凝结潜热,从而在赤道西太平洋形成大气热源,这一过程触发了典型的Gill响应:即南海至菲律宾及澳大利亚以北地区对流层低层均为气旋异常,且前者明显更强[图8(b)].南海至菲律宾气旋异常西侧的偏北气流不利于西南地区偏南水汽的输送[图8(c)],导致该地区5月持续干旱.这与以往研究中MJO处于6至7位相时西南地区降水偏少的结论一致(吕俊梅等,2012). ...
MJO研究新进展
2
2013
... 海洋作为大气的重要下垫面,其热容量和热惯性大,通过动量、热量、水汽交换与大气产生相互作用,显著影响我国的气候变化;海温作为海气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作为这些相互作用和非线性对流加热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两者均能激发出不同的遥响应,影响中国各地区的降水状况,进而影响区域性旱涝(李崇银等,2013;周倩等,2019). ...
... 5月OLR和200 hPa散度风[图8(d)]显示,赤道西太平洋及其南北两侧为对流活跃区,对流层高层辐散,这与4月辐散中心的偏北不同[图7(d)].而在对流层低层,强对流区的西北和西南侧为气旋式环流异常,且西北侧的强度更强,这符合热源位于赤道区域时大气的Gill响应特征[图8(b)].此外,与4月相比,5月西北太平洋海温的暖异常迅速减弱,赤道西太平洋的海温变化较小[图9、图10(a)],但对流层低层南海至菲律宾的异常气旋明显加强[图7(b)、图8(b)].从上述分析中,推测5月南海至菲律宾异常气旋主要由赤道区域的外强迫因素影响,且并非单纯由海温异常引起.除海温异常外,MJO也是热带及热带外环流的重要外强迫因子(琚建华等,2011;白旭旭等,2012).MJO是赤道地区自西向东传播的对流-环流耦合系统,传播周期为准40 d(30~60 d)(李崇银等,2013).2023年4月22日至5月31日的MJO位相图(图12)显示MJO对流传播经历了一个完整周期(40 d左右):4月22日对流先在非洲附近生成,25至30日快速经过赤道东印度洋,4月30日至5月10日经过海洋性大陆,5月11日至27日据守在西太平洋(持续17 d),之后继续东传.这表明5月西太平洋对流异常活跃,导致该区域OLR出现负异常且高层为强辐散[图8(d)],对流释放大量的凝结潜热,从而在赤道西太平洋形成大气热源,这一过程触发了典型的Gill响应:即南海至菲律宾及澳大利亚以北地区对流层低层均为气旋异常,且前者明显更强[图8(b)].南海至菲律宾气旋异常西侧的偏北气流不利于西南地区偏南水汽的输送[图8(c)],导致该地区5月持续干旱.这与以往研究中MJO处于6至7位相时西南地区降水偏少的结论一致(吕俊梅等,2012). ...
我国华南4、5月份降水年代际变化的特征及其与中西太平洋海温的可能关系
1
2012
... 2023年4月,印度洋海温和西北太平洋海温同时处于明显偏暖状态[图9、10(a)],海温偏暖导致赤道印度洋和西北太平洋对流活跃,表现为向外长波辐射(OLR)的负异常,即对流增强[图7(b)].由于Gill响应机制(Gill,1980),印度洋上空的非绝热加热激发Kelvin波,导致其东侧出现偏东风异常,并在孟加拉湾附近形成对流层低层的反气旋异常[图10(b)].同时,西北太平洋上空的非绝热加热在其西北侧诱发Rossby波,促进我国东南侧气旋式环流的形成[图10(c)].这些由印度洋和西北太平洋暖海温异常激发的环流异常叠加,形成2023年4月对流层低层南海至菲律宾的气旋式环流异常及孟加拉湾附近的反气旋式环流异常(图11),导致西南地区南部出现偏北风,有利于水汽辐散[图7(c)],不利于降水的形成.此外,已有研究表明热带印度洋的春季海表温度异常与我国南海、孟加拉湾和中印半岛对流层低层反气旋异常之间存在正相关,与我国西南地区春季降水存在较强负相关(黄荣辉等,2012);冬春季西北太平洋海温与同期西太副高呈明显负相关,与我国南方4月降水的负相关性也较为明显(范磊和刘秦玉,2009;李宏毅等,2012).这些研究结论和本文的分析一致,进一步说明在IOBW和NINO.WEST指数偏暖时,我国西南地区4月降水倾向于偏少. ...
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重大干旱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1
2022
... 干旱是中国面临的最常见且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民的生产生活、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构成极大威胁(王晓敏,2012;王芝兰等,2019;张强等,2020;罗纲等,2020;王莺等,2022).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区域性干旱频发且日益严重(Trenberth et al.,2015;韩兰英等,2019;郝立生等,2022;林纾等,2022;李忆平等,2022),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西南地区的干旱事件不仅频繁发生且强度加剧(姚玉璧等,2015;王芝兰等,2017;周惜荫和李谢辉,2021),如2005年春季云南的严重干旱(刘瑜等,2007),西南部分地区2009—2013年连续4 a遭受严重干旱(黄荣辉等,2012;李莹等,2012;王有民等,2013;胡学平等,2015)以及近年来(2019、2020、2021和2022年)春季和夏季高温干旱事件(Su and Zhan,2022;Luo et al.,2022;Liu et al.,2022;孙昭萱等,2022).研究表明(姚玉璧等,2014;Sun et al.,2017),未来几年内,中国西南地区的干旱面积可能进一步扩大,强度增强. ...
2011年中国气候概况
1
2012
... 干旱是中国面临的最常见且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民的生产生活、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构成极大威胁(王晓敏,2012;王芝兰等,2019;张强等,2020;罗纲等,2020;王莺等,2022).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区域性干旱频发且日益严重(Trenberth et al.,2015;韩兰英等,2019;郝立生等,2022;林纾等,2022;李忆平等,2022),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西南地区的干旱事件不仅频繁发生且强度加剧(姚玉璧等,2015;王芝兰等,2017;周惜荫和李谢辉,2021),如2005年春季云南的严重干旱(刘瑜等,2007),西南部分地区2009—2013年连续4 a遭受严重干旱(黄荣辉等,2012;李莹等,2012;王有民等,2013;胡学平等,2015)以及近年来(2019、2020、2021和2022年)春季和夏季高温干旱事件(Su and Zhan,2022;Luo et al.,2022;Liu et al.,2022;孙昭萱等,2022).研究表明(姚玉璧等,2014;Sun et al.,2017),未来几年内,中国西南地区的干旱面积可能进一步扩大,强度增强. ...
1960—2010年中国西南地区区域性气象干旱事件的特征分析
1
2014
... 西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侧,是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交汇处.该区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使得其降水有明显的干季(10月至次年4月)和雨季(5—9月)之分,且降水由东南向西北减少(张武龙等,2014;李韵婕等,2014).春季作为西南地区干季和雨季的过渡期,干旱发生频繁.研究表明,春季干旱占云南所有干旱事件的70%(Gao et al.,2023).鉴于春旱的频发及其对生活用水、农作物生长、地壳运动等方面的重要影响(Su and Zhan,2022;Luo et al.,2022),对其成因进行深入分析,以加深对西南干旱成因的认识,对防灾减灾和提升干旱预测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
2022年夏季我国高温干旱特征及其环流形势分析
1
2022
... 干旱是中国面临的最常见且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民的生产生活、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构成极大威胁(王晓敏,2012;王芝兰等,2019;张强等,2020;罗纲等,2020;王莺等,2022).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区域性干旱频发且日益严重(Trenberth et al.,2015;韩兰英等,2019;郝立生等,2022;林纾等,2022;李忆平等,2022),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西南地区的干旱事件不仅频繁发生且强度加剧(姚玉璧等,2015;王芝兰等,2017;周惜荫和李谢辉,2021),如2005年春季云南的严重干旱(刘瑜等,2007),西南部分地区2009—2013年连续4 a遭受严重干旱(黄荣辉等,2012;李莹等,2012;王有民等,2013;胡学平等,2015)以及近年来(2019、2020、2021和2022年)春季和夏季高温干旱事件(Su and Zhan,2022;Luo et al.,2022;Liu et al.,2022;孙昭萱等,2022).研究表明(姚玉璧等,2014;Sun et al.,2017),未来几年内,中国西南地区的干旱面积可能进一步扩大,强度增强. ...
1
2005
... 充足的水汽是降水形成的必要条件,在不考虑固、液态水及蒸发量的条件下,且假定所有凝结的水汽全部降落至地面,在数百公里区域内,水汽的局地变化对降水量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此时,降水量的多少取决于整层水汽通量的散度情况(刘健文等,2005),即降水的产生及量级主要由水汽在大气中的运输和分布决定.因此,整层水汽通量及其散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
青藏高原东部冬季降水对北极涛动异常的响应
1
2021
... 研究表明,西南春旱与赤道中东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西太暖池等区域海温异常有关(杨金虎等,2015;Mei et al.,2022),同时受青藏高原热力状况、北美积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以及人类活动(Wang et al.,2021;Luo et al.,2022)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印度洋增暖可激发暖性Kelvin波动,引起西北太平洋边界层Ekman辐散,该低层辐散能抑制对流,在其西北侧激发反气旋异常,西太副高偏强偏西,不利于南海水汽向西南地区输送(Xie et al.,2009;刘芸芸和高辉,2021);春季北大西洋海温偏暖可通过激发波列,使孟加拉湾出现气旋式环流异常,有利于西南降水(Li et al.,2018);北大西洋海温呈“正、负、正”的异常分布时,西南春季降水偏多(Liu et al.,2023);青藏高原对流层上层加热激发从乌拉尔山途径青藏高原西部到中印半岛的“负、正、负”高度异常波列,导致西南雨季建立偏早(龙园等,2019;Wen et al.,2022;Fan and Zhou,2022;Liu et al.,2023);北美积雪偏少通过激发Rossby波列,使得云南至日本为高压异常,从而导致云南地区空气下沉增温(Dong et al.,2023);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西南干季降水和西太副高的负相关性明显增强(蒋薇等,2016);AO负位相时,南支槽减弱,东亚南下冷空气偏强偏东,而西南地区冷空气活动偏弱,导致西南地区冷暖空气交汇减弱,降水减少(黄荣辉等,2012;张武龙等,2014;刘胜胜等,2021).虽然西南春旱的成因有很多共性,但个例分析表明部分因子在不同干旱事件中的表现存在多样性.通常认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孟加拉湾上空出现反气旋式环流异常,西太副高西伸加强,加之中纬度西风北移,直接导致西南地区降水偏少;拉尼娜型海温异常通过诱导孟加拉湾和菲律宾海的气旋异常来控制水汽输送,利于西南地区降水增多(Feng and Li,2011;Sun and Yang,2012;Wang et al.,2015;Cheng et al.,2020).而2021年西南春旱发生在拉尼娜事件衰退期,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冷,菲律宾附近为异常低压,与以往研究结论不符(Liu et al.,2022).此外,2019年春至初夏,偏强的澳大利亚高压导致孟加拉湾附近出现强的反气旋异常和弱印缅槽,云南的经向水汽输送偏弱(Ding and Gao,2020). ...
2005年初夏云南严重干旱的诊断分析
1
2007
... 干旱是中国面临的最常见且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民的生产生活、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构成极大威胁(王晓敏,2012;王芝兰等,2019;张强等,2020;罗纲等,2020;王莺等,2022).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区域性干旱频发且日益严重(Trenberth et al.,2015;韩兰英等,2019;郝立生等,2022;林纾等,2022;李忆平等,2022),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西南地区的干旱事件不仅频繁发生且强度加剧(姚玉璧等,2015;王芝兰等,2017;周惜荫和李谢辉,2021),如2005年春季云南的严重干旱(刘瑜等,2007),西南部分地区2009—2013年连续4 a遭受严重干旱(黄荣辉等,2012;李莹等,2012;王有民等,2013;胡学平等,2015)以及近年来(2019、2020、2021和2022年)春季和夏季高温干旱事件(Su and Zhan,2022;Luo et al.,2022;Liu et al.,2022;孙昭萱等,2022).研究表明(姚玉璧等,2014;Sun et al.,2017),未来几年内,中国西南地区的干旱面积可能进一步扩大,强度增强. ...
2021年春季我国气候异常特征及可能成因分析
1
2021
... 研究表明,西南春旱与赤道中东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西太暖池等区域海温异常有关(杨金虎等,2015;Mei et al.,2022),同时受青藏高原热力状况、北美积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以及人类活动(Wang et al.,2021;Luo et al.,2022)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印度洋增暖可激发暖性Kelvin波动,引起西北太平洋边界层Ekman辐散,该低层辐散能抑制对流,在其西北侧激发反气旋异常,西太副高偏强偏西,不利于南海水汽向西南地区输送(Xie et al.,2009;刘芸芸和高辉,2021);春季北大西洋海温偏暖可通过激发波列,使孟加拉湾出现气旋式环流异常,有利于西南降水(Li et al.,2018);北大西洋海温呈“正、负、正”的异常分布时,西南春季降水偏多(Liu et al.,2023);青藏高原对流层上层加热激发从乌拉尔山途径青藏高原西部到中印半岛的“负、正、负”高度异常波列,导致西南雨季建立偏早(龙园等,2019;Wen et al.,2022;Fan and Zhou,2022;Liu et al.,2023);北美积雪偏少通过激发Rossby波列,使得云南至日本为高压异常,从而导致云南地区空气下沉增温(Dong et al.,2023);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西南干季降水和西太副高的负相关性明显增强(蒋薇等,2016);AO负位相时,南支槽减弱,东亚南下冷空气偏强偏东,而西南地区冷空气活动偏弱,导致西南地区冷暖空气交汇减弱,降水减少(黄荣辉等,2012;张武龙等,2014;刘胜胜等,2021).虽然西南春旱的成因有很多共性,但个例分析表明部分因子在不同干旱事件中的表现存在多样性.通常认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孟加拉湾上空出现反气旋式环流异常,西太副高西伸加强,加之中纬度西风北移,直接导致西南地区降水偏少;拉尼娜型海温异常通过诱导孟加拉湾和菲律宾海的气旋异常来控制水汽输送,利于西南地区降水增多(Feng and Li,2011;Sun and Yang,2012;Wang et al.,2015;Cheng et al.,2020).而2021年西南春旱发生在拉尼娜事件衰退期,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冷,菲律宾附近为异常低压,与以往研究结论不符(Liu et al.,2022).此外,2019年春至初夏,偏强的澳大利亚高压导致孟加拉湾附近出现强的反气旋异常和弱印缅槽,云南的经向水汽输送偏弱(Ding and Gao,2020). ...
我国西南地区春季降水对前期青藏高原热力作用的响应
1
2019
... 研究表明,西南春旱与赤道中东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西太暖池等区域海温异常有关(杨金虎等,2015;Mei et al.,2022),同时受青藏高原热力状况、北美积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以及人类活动(Wang et al.,2021;Luo et al.,2022)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印度洋增暖可激发暖性Kelvin波动,引起西北太平洋边界层Ekman辐散,该低层辐散能抑制对流,在其西北侧激发反气旋异常,西太副高偏强偏西,不利于南海水汽向西南地区输送(Xie et al.,2009;刘芸芸和高辉,2021);春季北大西洋海温偏暖可通过激发波列,使孟加拉湾出现气旋式环流异常,有利于西南降水(Li et al.,2018);北大西洋海温呈“正、负、正”的异常分布时,西南春季降水偏多(Liu et al.,2023);青藏高原对流层上层加热激发从乌拉尔山途径青藏高原西部到中印半岛的“负、正、负”高度异常波列,导致西南雨季建立偏早(龙园等,2019;Wen et al.,2022;Fan and Zhou,2022;Liu et al.,2023);北美积雪偏少通过激发Rossby波列,使得云南至日本为高压异常,从而导致云南地区空气下沉增温(Dong et al.,2023);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西南干季降水和西太副高的负相关性明显增强(蒋薇等,2016);AO负位相时,南支槽减弱,东亚南下冷空气偏强偏东,而西南地区冷空气活动偏弱,导致西南地区冷暖空气交汇减弱,降水减少(黄荣辉等,2012;张武龙等,2014;刘胜胜等,2021).虽然西南春旱的成因有很多共性,但个例分析表明部分因子在不同干旱事件中的表现存在多样性.通常认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孟加拉湾上空出现反气旋式环流异常,西太副高西伸加强,加之中纬度西风北移,直接导致西南地区降水偏少;拉尼娜型海温异常通过诱导孟加拉湾和菲律宾海的气旋异常来控制水汽输送,利于西南地区降水增多(Feng and Li,2011;Sun and Yang,2012;Wang et al.,2015;Cheng et al.,2020).而2021年西南春旱发生在拉尼娜事件衰退期,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冷,菲律宾附近为异常低压,与以往研究结论不符(Liu et al.,2022).此外,2019年春至初夏,偏强的澳大利亚高压导致孟加拉湾附近出现强的反气旋异常和弱印缅槽,云南的经向水汽输送偏弱(Ding and Gao,2020). ...
农业干旱与气象干旱关联性——以淮河蚌埠闸以上地区为例
1
2020
... 干旱是中国面临的最常见且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民的生产生活、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构成极大威胁(王晓敏,2012;王芝兰等,2019;张强等,2020;罗纲等,2020;王莺等,2022).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区域性干旱频发且日益严重(Trenberth et al.,2015;韩兰英等,2019;郝立生等,2022;林纾等,2022;李忆平等,2022),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西南地区的干旱事件不仅频繁发生且强度加剧(姚玉璧等,2015;王芝兰等,2017;周惜荫和李谢辉,2021),如2005年春季云南的严重干旱(刘瑜等,2007),西南部分地区2009—2013年连续4 a遭受严重干旱(黄荣辉等,2012;李莹等,2012;王有民等,2013;胡学平等,2015)以及近年来(2019、2020、2021和2022年)春季和夏季高温干旱事件(Su and Zhan,2022;Luo et al.,2022;Liu et al.,2022;孙昭萱等,2022).研究表明(姚玉璧等,2014;Sun et al.,2017),未来几年内,中国西南地区的干旱面积可能进一步扩大,强度增强. ...
热带大气MJO活动异常对2009—2010年云南极端干旱的影响
1
2012
... 5月OLR和200 hPa散度风[图8(d)]显示,赤道西太平洋及其南北两侧为对流活跃区,对流层高层辐散,这与4月辐散中心的偏北不同[图7(d)].而在对流层低层,强对流区的西北和西南侧为气旋式环流异常,且西北侧的强度更强,这符合热源位于赤道区域时大气的Gill响应特征[图8(b)].此外,与4月相比,5月西北太平洋海温的暖异常迅速减弱,赤道西太平洋的海温变化较小[图9、图10(a)],但对流层低层南海至菲律宾的异常气旋明显加强[图7(b)、图8(b)].从上述分析中,推测5月南海至菲律宾异常气旋主要由赤道区域的外强迫因素影响,且并非单纯由海温异常引起.除海温异常外,MJO也是热带及热带外环流的重要外强迫因子(琚建华等,2011;白旭旭等,2012).MJO是赤道地区自西向东传播的对流-环流耦合系统,传播周期为准40 d(30~60 d)(李崇银等,2013).2023年4月22日至5月31日的MJO位相图(图12)显示MJO对流传播经历了一个完整周期(40 d左右):4月22日对流先在非洲附近生成,25至30日快速经过赤道东印度洋,4月30日至5月10日经过海洋性大陆,5月11日至27日据守在西太平洋(持续17 d),之后继续东传.这表明5月西太平洋对流异常活跃,导致该区域OLR出现负异常且高层为强辐散[图8(d)],对流释放大量的凝结潜热,从而在赤道西太平洋形成大气热源,这一过程触发了典型的Gill响应:即南海至菲律宾及澳大利亚以北地区对流层低层均为气旋异常,且前者明显更强[图8(b)].南海至菲律宾气旋异常西侧的偏北气流不利于西南地区偏南水汽的输送[图8(c)],导致该地区5月持续干旱.这与以往研究中MJO处于6至7位相时西南地区降水偏少的结论一致(吕俊梅等,2012). ...
部分地面要素历史基础气象资料质量检测
1
2012
... (1)气象观测数据.包括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西南地区359个站点2023年2—6月逐日降水量、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风速、日照时数以及相对湿度数据(任芝花等,2012),用于计算参考蒸散量及K干旱指数.(2)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EP/NCAR)1991—2023年3—5月逐月再分析资料,包括2 m气温、位势高度、水平风速、比湿、地表气压等,水平分辨率为2.5°×2.5°.2 m气温、地表气压为单层,比湿垂直方向上为8层,其余变量均为17层(Kalnay et al.,1996).(3)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1991年1月至2023年8月逐日海表温度,水平分辨率为0.25°×0.25°(Huang et al.,2021);1991—2023年3—5月逐日向外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水平分辨率为2.5°×2.5°;1991—2023年3—5月的逐日全球陆地降水资料,水平分辨率为0.5°×0.5°.(4)GCOM-W1/AMSR-2(Global Change Observation Mission 1st-Water/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 2)2023年3—5月的逐日升轨和降轨的土壤体积含水量(Fujii et al.,2009),水平分辨率为10 km×10 km.(5)日本气象厅2023年4—5月MJO指数.气候态定义为1991—2020年平均. ...
2022年西南地区极端高温干旱特征及其主要影响
1
2022
... 干旱是中国面临的最常见且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民的生产生活、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构成极大威胁(王晓敏,2012;王芝兰等,2019;张强等,2020;罗纲等,2020;王莺等,2022).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区域性干旱频发且日益严重(Trenberth et al.,2015;韩兰英等,2019;郝立生等,2022;林纾等,2022;李忆平等,2022),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西南地区的干旱事件不仅频繁发生且强度加剧(姚玉璧等,2015;王芝兰等,2017;周惜荫和李谢辉,2021),如2005年春季云南的严重干旱(刘瑜等,2007),西南部分地区2009—2013年连续4 a遭受严重干旱(黄荣辉等,2012;李莹等,2012;王有民等,2013;胡学平等,2015)以及近年来(2019、2020、2021和2022年)春季和夏季高温干旱事件(Su and Zhan,2022;Luo et al.,2022;Liu et al.,2022;孙昭萱等,2022).研究表明(姚玉璧等,2014;Sun et al.,2017),未来几年内,中国西南地区的干旱面积可能进一步扩大,强度增强. ...
一种K干旱指数在西北地区春旱分析中的应用
2
2007
... 干旱指数是一个综合考虑降水量和蒸发量对气象干旱状况影响的指标(王劲松等,2007;Wang et al.,2018),对西南地区干旱演变有很强的刻画能力(王素萍等,2015),采用 干旱指数分析2023年西南春旱的时空分布特征.计算公式如下: ...
... 根据王劲松等(2007)的研究,使用K干旱指数将干旱划分为5个等级:K>2.0时为适宜,1.5<K≤2.0时为轻旱,1.0<K≤1.5时为中旱,0.5<K≤1.0时为重旱,K≤0.5时为特旱.干旱日数定义为某站点某月达到相应干旱等级标准的总日数.干旱站次比为区域内达到某等级干旱的站点数占该区域内总站点数的比例.不同等级干旱站次比可用于衡量某一区域研究时段内干旱发生的范围和强度. ...
几种干旱指标对西南和华南区域月尺度干旱监测的适用性评价
1
2015
... 干旱指数是一个综合考虑降水量和蒸发量对气象干旱状况影响的指标(王劲松等,2007;Wang et al.,2018),对西南地区干旱演变有很强的刻画能力(王素萍等,2015),采用 干旱指数分析2023年西南春旱的时空分布特征.计算公式如下: ...
1
2012
... 干旱是中国面临的最常见且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民的生产生活、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构成极大威胁(王晓敏,2012;王芝兰等,2019;张强等,2020;罗纲等,2020;王莺等,2022).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区域性干旱频发且日益严重(Trenberth et al.,2015;韩兰英等,2019;郝立生等,2022;林纾等,2022;李忆平等,2022),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西南地区的干旱事件不仅频繁发生且强度加剧(姚玉璧等,2015;王芝兰等,2017;周惜荫和李谢辉,2021),如2005年春季云南的严重干旱(刘瑜等,2007),西南部分地区2009—2013年连续4 a遭受严重干旱(黄荣辉等,2012;李莹等,2012;王有民等,2013;胡学平等,2015)以及近年来(2019、2020、2021和2022年)春季和夏季高温干旱事件(Su and Zhan,2022;Luo et al.,2022;Liu et al.,2022;孙昭萱等,2022).研究表明(姚玉璧等,2014;Sun et al.,2017),未来几年内,中国西南地区的干旱面积可能进一步扩大,强度增强. ...
21世纪以来干旱研究的若干新进展与展望
1
2022
... 干旱是中国面临的最常见且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民的生产生活、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构成极大威胁(王晓敏,2012;王芝兰等,2019;张强等,2020;罗纲等,2020;王莺等,2022).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区域性干旱频发且日益严重(Trenberth et al.,2015;韩兰英等,2019;郝立生等,2022;林纾等,2022;李忆平等,2022),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西南地区的干旱事件不仅频繁发生且强度加剧(姚玉璧等,2015;王芝兰等,2017;周惜荫和李谢辉,2021),如2005年春季云南的严重干旱(刘瑜等,2007),西南部分地区2009—2013年连续4 a遭受严重干旱(黄荣辉等,2012;李莹等,2012;王有民等,2013;胡学平等,2015)以及近年来(2019、2020、2021和2022年)春季和夏季高温干旱事件(Su and Zhan,2022;Luo et al.,2022;Liu et al.,2022;孙昭萱等,2022).研究表明(姚玉璧等,2014;Sun et al.,2017),未来几年内,中国西南地区的干旱面积可能进一步扩大,强度增强. ...
2012年中国气候概况
1
2013
... 干旱是中国面临的最常见且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民的生产生活、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构成极大威胁(王晓敏,2012;王芝兰等,2019;张强等,2020;罗纲等,2020;王莺等,2022).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区域性干旱频发且日益严重(Trenberth et al.,2015;韩兰英等,2019;郝立生等,2022;林纾等,2022;李忆平等,2022),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西南地区的干旱事件不仅频繁发生且强度加剧(姚玉璧等,2015;王芝兰等,2017;周惜荫和李谢辉,2021),如2005年春季云南的严重干旱(刘瑜等,2007),西南部分地区2009—2013年连续4 a遭受严重干旱(黄荣辉等,2012;李莹等,2012;王有民等,2013;胡学平等,2015)以及近年来(2019、2020、2021和2022年)春季和夏季高温干旱事件(Su and Zhan,2022;Luo et al.,2022;Liu et al.,2022;孙昭萱等,2022).研究表明(姚玉璧等,2014;Sun et al.,2017),未来几年内,中国西南地区的干旱面积可能进一步扩大,强度增强. ...
2017年春季全国干旱状况及其影响与成因
1
2017
... 干旱是中国面临的最常见且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民的生产生活、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构成极大威胁(王晓敏,2012;王芝兰等,2019;张强等,2020;罗纲等,2020;王莺等,2022).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区域性干旱频发且日益严重(Trenberth et al.,2015;韩兰英等,2019;郝立生等,2022;林纾等,2022;李忆平等,2022),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西南地区的干旱事件不仅频繁发生且强度加剧(姚玉璧等,2015;王芝兰等,2017;周惜荫和李谢辉,2021),如2005年春季云南的严重干旱(刘瑜等,2007),西南部分地区2009—2013年连续4 a遭受严重干旱(黄荣辉等,2012;李莹等,2012;王有民等,2013;胡学平等,2015)以及近年来(2019、2020、2021和2022年)春季和夏季高温干旱事件(Su and Zhan,2022;Luo et al.,2022;Liu et al.,2022;孙昭萱等,2022).研究表明(姚玉璧等,2014;Sun et al.,2017),未来几年内,中国西南地区的干旱面积可能进一步扩大,强度增强. ...
美国干旱监测预测业务发展及其科学挑战
1
2019
... 干旱是中国面临的最常见且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民的生产生活、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构成极大威胁(王晓敏,2012;王芝兰等,2019;张强等,2020;罗纲等,2020;王莺等,2022).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区域性干旱频发且日益严重(Trenberth et al.,2015;韩兰英等,2019;郝立生等,2022;林纾等,2022;李忆平等,2022),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西南地区的干旱事件不仅频繁发生且强度加剧(姚玉璧等,2015;王芝兰等,2017;周惜荫和李谢辉,2021),如2005年春季云南的严重干旱(刘瑜等,2007),西南部分地区2009—2013年连续4 a遭受严重干旱(黄荣辉等,2012;李莹等,2012;王有民等,2013;胡学平等,2015)以及近年来(2019、2020、2021和2022年)春季和夏季高温干旱事件(Su and Zhan,2022;Luo et al.,2022;Liu et al.,2022;孙昭萱等,2022).研究表明(姚玉璧等,2014;Sun et al.,2017),未来几年内,中国西南地区的干旱面积可能进一步扩大,强度增强. ...
近60a来中国西南春季持续性干旱异常特征分析
1
2015
... 研究表明,西南春旱与赤道中东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西太暖池等区域海温异常有关(杨金虎等,2015;Mei et al.,2022),同时受青藏高原热力状况、北美积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以及人类活动(Wang et al.,2021;Luo et al.,2022)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印度洋增暖可激发暖性Kelvin波动,引起西北太平洋边界层Ekman辐散,该低层辐散能抑制对流,在其西北侧激发反气旋异常,西太副高偏强偏西,不利于南海水汽向西南地区输送(Xie et al.,2009;刘芸芸和高辉,2021);春季北大西洋海温偏暖可通过激发波列,使孟加拉湾出现气旋式环流异常,有利于西南降水(Li et al.,2018);北大西洋海温呈“正、负、正”的异常分布时,西南春季降水偏多(Liu et al.,2023);青藏高原对流层上层加热激发从乌拉尔山途径青藏高原西部到中印半岛的“负、正、负”高度异常波列,导致西南雨季建立偏早(龙园等,2019;Wen et al.,2022;Fan and Zhou,2022;Liu et al.,2023);北美积雪偏少通过激发Rossby波列,使得云南至日本为高压异常,从而导致云南地区空气下沉增温(Dong et al.,2023);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西南干季降水和西太副高的负相关性明显增强(蒋薇等,2016);AO负位相时,南支槽减弱,东亚南下冷空气偏强偏东,而西南地区冷空气活动偏弱,导致西南地区冷暖空气交汇减弱,降水减少(黄荣辉等,2012;张武龙等,2014;刘胜胜等,2021).虽然西南春旱的成因有很多共性,但个例分析表明部分因子在不同干旱事件中的表现存在多样性.通常认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孟加拉湾上空出现反气旋式环流异常,西太副高西伸加强,加之中纬度西风北移,直接导致西南地区降水偏少;拉尼娜型海温异常通过诱导孟加拉湾和菲律宾海的气旋异常来控制水汽输送,利于西南地区降水增多(Feng and Li,2011;Sun and Yang,2012;Wang et al.,2015;Cheng et al.,2020).而2021年西南春旱发生在拉尼娜事件衰退期,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冷,菲律宾附近为异常低压,与以往研究结论不符(Liu et al.,2022).此外,2019年春至初夏,偏强的澳大利亚高压导致孟加拉湾附近出现强的反气旋异常和弱印缅槽,云南的经向水汽输送偏弱(Ding and Gao,2020). ...
中国西南干旱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
1
2014
... 干旱是中国面临的最常见且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民的生产生活、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构成极大威胁(王晓敏,2012;王芝兰等,2019;张强等,2020;罗纲等,2020;王莺等,2022).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区域性干旱频发且日益严重(Trenberth et al.,2015;韩兰英等,2019;郝立生等,2022;林纾等,2022;李忆平等,2022),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西南地区的干旱事件不仅频繁发生且强度加剧(姚玉璧等,2015;王芝兰等,2017;周惜荫和李谢辉,2021),如2005年春季云南的严重干旱(刘瑜等,2007),西南部分地区2009—2013年连续4 a遭受严重干旱(黄荣辉等,2012;李莹等,2012;王有民等,2013;胡学平等,2015)以及近年来(2019、2020、2021和2022年)春季和夏季高温干旱事件(Su and Zhan,2022;Luo et al.,2022;Liu et al.,2022;孙昭萱等,2022).研究表明(姚玉璧等,2014;Sun et al.,2017),未来几年内,中国西南地区的干旱面积可能进一步扩大,强度增强. ...
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西南干旱时空分异特征
1
2015
... 干旱是中国面临的最常见且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民的生产生活、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构成极大威胁(王晓敏,2012;王芝兰等,2019;张强等,2020;罗纲等,2020;王莺等,2022).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区域性干旱频发且日益严重(Trenberth et al.,2015;韩兰英等,2019;郝立生等,2022;林纾等,2022;李忆平等,2022),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西南地区的干旱事件不仅频繁发生且强度加剧(姚玉璧等,2015;王芝兰等,2017;周惜荫和李谢辉,2021),如2005年春季云南的严重干旱(刘瑜等,2007),西南部分地区2009—2013年连续4 a遭受严重干旱(黄荣辉等,2012;李莹等,2012;王有民等,2013;胡学平等,2015)以及近年来(2019、2020、2021和2022年)春季和夏季高温干旱事件(Su and Zhan,2022;Luo et al.,2022;Liu et al.,2022;孙昭萱等,2022).研究表明(姚玉璧等,2014;Sun et al.,2017),未来几年内,中国西南地区的干旱面积可能进一步扩大,强度增强. ...
5月华南降雨前期海温信号特征分析
1
2015
... 中纬度北太平洋马蹄形海温异常通过影响中纬度瞬变波活动,调节东亚急流的强度和位置(Yang et al.,2002;张成扬等,2015;Chen et al.,2019),对西南地区春季干旱的形成起关键作用.2023年3月,中纬度北太平洋中部海温偏暖,其东北、东侧、南侧海温偏冷的分布格局(图9)导致日本海至白令海上空位势高度的正异常及其南侧的负异常,且能量由高压向低压频散[图6(a)],有利于位势高度异常的维持,南负北正的高度异常通过影响西风急流的位置导致3月西南地区的干旱. ...
中国干旱事件成因和变化规律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1
2020
... 干旱是中国面临的最常见且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民的生产生活、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构成极大威胁(王晓敏,2012;王芝兰等,2019;张强等,2020;罗纲等,2020;王莺等,2022).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区域性干旱频发且日益严重(Trenberth et al.,2015;韩兰英等,2019;郝立生等,2022;林纾等,2022;李忆平等,2022),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西南地区的干旱事件不仅频繁发生且强度加剧(姚玉璧等,2015;王芝兰等,2017;周惜荫和李谢辉,2021),如2005年春季云南的严重干旱(刘瑜等,2007),西南部分地区2009—2013年连续4 a遭受严重干旱(黄荣辉等,2012;李莹等,2012;王有民等,2013;胡学平等,2015)以及近年来(2019、2020、2021和2022年)春季和夏季高温干旱事件(Su and Zhan,2022;Luo et al.,2022;Liu et al.,2022;孙昭萱等,2022).研究表明(姚玉璧等,2014;Sun et al.,2017),未来几年内,中国西南地区的干旱面积可能进一步扩大,强度增强. ...
我国西南地区干湿季降水的主模态分析
2
2014
... 西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侧,是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交汇处.该区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使得其降水有明显的干季(10月至次年4月)和雨季(5—9月)之分,且降水由东南向西北减少(张武龙等,2014;李韵婕等,2014).春季作为西南地区干季和雨季的过渡期,干旱发生频繁.研究表明,春季干旱占云南所有干旱事件的70%(Gao et al.,2023).鉴于春旱的频发及其对生活用水、农作物生长、地壳运动等方面的重要影响(Su and Zhan,2022;Luo et al.,2022),对其成因进行深入分析,以加深对西南干旱成因的认识,对防灾减灾和提升干旱预测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
... 研究表明,西南春旱与赤道中东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西太暖池等区域海温异常有关(杨金虎等,2015;Mei et al.,2022),同时受青藏高原热力状况、北美积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以及人类活动(Wang et al.,2021;Luo et al.,2022)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印度洋增暖可激发暖性Kelvin波动,引起西北太平洋边界层Ekman辐散,该低层辐散能抑制对流,在其西北侧激发反气旋异常,西太副高偏强偏西,不利于南海水汽向西南地区输送(Xie et al.,2009;刘芸芸和高辉,2021);春季北大西洋海温偏暖可通过激发波列,使孟加拉湾出现气旋式环流异常,有利于西南降水(Li et al.,2018);北大西洋海温呈“正、负、正”的异常分布时,西南春季降水偏多(Liu et al.,2023);青藏高原对流层上层加热激发从乌拉尔山途径青藏高原西部到中印半岛的“负、正、负”高度异常波列,导致西南雨季建立偏早(龙园等,2019;Wen et al.,2022;Fan and Zhou,2022;Liu et al.,2023);北美积雪偏少通过激发Rossby波列,使得云南至日本为高压异常,从而导致云南地区空气下沉增温(Dong et al.,2023);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西南干季降水和西太副高的负相关性明显增强(蒋薇等,2016);AO负位相时,南支槽减弱,东亚南下冷空气偏强偏东,而西南地区冷空气活动偏弱,导致西南地区冷暖空气交汇减弱,降水减少(黄荣辉等,2012;张武龙等,2014;刘胜胜等,2021).虽然西南春旱的成因有很多共性,但个例分析表明部分因子在不同干旱事件中的表现存在多样性.通常认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孟加拉湾上空出现反气旋式环流异常,西太副高西伸加强,加之中纬度西风北移,直接导致西南地区降水偏少;拉尼娜型海温异常通过诱导孟加拉湾和菲律宾海的气旋异常来控制水汽输送,利于西南地区降水增多(Feng and Li,2011;Sun and Yang,2012;Wang et al.,2015;Cheng et al.,2020).而2021年西南春旱发生在拉尼娜事件衰退期,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冷,菲律宾附近为异常低压,与以往研究结论不符(Liu et al.,2022).此外,2019年春至初夏,偏强的澳大利亚高压导致孟加拉湾附近出现强的反气旋异常和弱印缅槽,云南的经向水汽输送偏弱(Ding and Gao,2020). ...
中国周边海域海面温度日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1
2019
... 海洋作为大气的重要下垫面,其热容量和热惯性大,通过动量、热量、水汽交换与大气产生相互作用,显著影响我国的气候变化;海温作为海气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作为这些相互作用和非线性对流加热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两者均能激发出不同的遥响应,影响中国各地区的降水状况,进而影响区域性旱涝(李崇银等,2013;周倩等,2019). ...
1978—2017年西南地区干湿时空变化特征
1
2021
... 干旱是中国面临的最常见且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民的生产生活、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构成极大威胁(王晓敏,2012;王芝兰等,2019;张强等,2020;罗纲等,2020;王莺等,2022).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区域性干旱频发且日益严重(Trenberth et al.,2015;韩兰英等,2019;郝立生等,2022;林纾等,2022;李忆平等,2022),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西南地区的干旱事件不仅频繁发生且强度加剧(姚玉璧等,2015;王芝兰等,2017;周惜荫和李谢辉,2021),如2005年春季云南的严重干旱(刘瑜等,2007),西南部分地区2009—2013年连续4 a遭受严重干旱(黄荣辉等,2012;李莹等,2012;王有民等,2013;胡学平等,2015)以及近年来(2019、2020、2021和2022年)春季和夏季高温干旱事件(Su and Zhan,2022;Luo et al.,2022;Liu et al.,2022;孙昭萱等,2022).研究表明(姚玉璧等,2014;Sun et al.,2017),未来几年内,中国西南地区的干旱面积可能进一步扩大,强度增强. ...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midlatitude upper-level zonal wind response to the change of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front strength
1
2019
... 中纬度北太平洋马蹄形海温异常通过影响中纬度瞬变波活动,调节东亚急流的强度和位置(Yang et al.,2002;张成扬等,2015;Chen et al.,2019),对西南地区春季干旱的形成起关键作用.2023年3月,中纬度北太平洋中部海温偏暖,其东北、东侧、南侧海温偏冷的分布格局(图9)导致日本海至白令海上空位势高度的正异常及其南侧的负异常,且能量由高压向低压频散[图6(a)],有利于位势高度异常的维持,南负北正的高度异常通过影响西风急流的位置导致3月西南地区的干旱. ...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drought in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Southwest China, during 1960—2013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large-scale circulations and historical records
1
2020
... 研究表明,西南春旱与赤道中东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西太暖池等区域海温异常有关(杨金虎等,2015;Mei et al.,2022),同时受青藏高原热力状况、北美积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以及人类活动(Wang et al.,2021;Luo et al.,2022)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印度洋增暖可激发暖性Kelvin波动,引起西北太平洋边界层Ekman辐散,该低层辐散能抑制对流,在其西北侧激发反气旋异常,西太副高偏强偏西,不利于南海水汽向西南地区输送(Xie et al.,2009;刘芸芸和高辉,2021);春季北大西洋海温偏暖可通过激发波列,使孟加拉湾出现气旋式环流异常,有利于西南降水(Li et al.,2018);北大西洋海温呈“正、负、正”的异常分布时,西南春季降水偏多(Liu et al.,2023);青藏高原对流层上层加热激发从乌拉尔山途径青藏高原西部到中印半岛的“负、正、负”高度异常波列,导致西南雨季建立偏早(龙园等,2019;Wen et al.,2022;Fan and Zhou,2022;Liu et al.,2023);北美积雪偏少通过激发Rossby波列,使得云南至日本为高压异常,从而导致云南地区空气下沉增温(Dong et al.,2023);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西南干季降水和西太副高的负相关性明显增强(蒋薇等,2016);AO负位相时,南支槽减弱,东亚南下冷空气偏强偏东,而西南地区冷空气活动偏弱,导致西南地区冷暖空气交汇减弱,降水减少(黄荣辉等,2012;张武龙等,2014;刘胜胜等,2021).虽然西南春旱的成因有很多共性,但个例分析表明部分因子在不同干旱事件中的表现存在多样性.通常认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孟加拉湾上空出现反气旋式环流异常,西太副高西伸加强,加之中纬度西风北移,直接导致西南地区降水偏少;拉尼娜型海温异常通过诱导孟加拉湾和菲律宾海的气旋异常来控制水汽输送,利于西南地区降水增多(Feng and Li,2011;Sun and Yang,2012;Wang et al.,2015;Cheng et al.,2020).而2021年西南春旱发生在拉尼娜事件衰退期,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冷,菲律宾附近为异常低压,与以往研究结论不符(Liu et al.,2022).此外,2019年春至初夏,偏强的澳大利亚高压导致孟加拉湾附近出现强的反气旋异常和弱印缅槽,云南的经向水汽输送偏弱(Ding and Gao,2020). ...
The record-breaking extreme drought in Yunnan province, Southwest China during spring-early summer of 2019 and possible causes
1
2020
... 研究表明,西南春旱与赤道中东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西太暖池等区域海温异常有关(杨金虎等,2015;Mei et al.,2022),同时受青藏高原热力状况、北美积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以及人类活动(Wang et al.,2021;Luo et al.,2022)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印度洋增暖可激发暖性Kelvin波动,引起西北太平洋边界层Ekman辐散,该低层辐散能抑制对流,在其西北侧激发反气旋异常,西太副高偏强偏西,不利于南海水汽向西南地区输送(Xie et al.,2009;刘芸芸和高辉,2021);春季北大西洋海温偏暖可通过激发波列,使孟加拉湾出现气旋式环流异常,有利于西南降水(Li et al.,2018);北大西洋海温呈“正、负、正”的异常分布时,西南春季降水偏多(Liu et al.,2023);青藏高原对流层上层加热激发从乌拉尔山途径青藏高原西部到中印半岛的“负、正、负”高度异常波列,导致西南雨季建立偏早(龙园等,2019;Wen et al.,2022;Fan and Zhou,2022;Liu et al.,2023);北美积雪偏少通过激发Rossby波列,使得云南至日本为高压异常,从而导致云南地区空气下沉增温(Dong et al.,2023);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西南干季降水和西太副高的负相关性明显增强(蒋薇等,2016);AO负位相时,南支槽减弱,东亚南下冷空气偏强偏东,而西南地区冷空气活动偏弱,导致西南地区冷暖空气交汇减弱,降水减少(黄荣辉等,2012;张武龙等,2014;刘胜胜等,2021).虽然西南春旱的成因有很多共性,但个例分析表明部分因子在不同干旱事件中的表现存在多样性.通常认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孟加拉湾上空出现反气旋式环流异常,西太副高西伸加强,加之中纬度西风北移,直接导致西南地区降水偏少;拉尼娜型海温异常通过诱导孟加拉湾和菲律宾海的气旋异常来控制水汽输送,利于西南地区降水增多(Feng and Li,2011;Sun and Yang,2012;Wang et al.,2015;Cheng et al.,2020).而2021年西南春旱发生在拉尼娜事件衰退期,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冷,菲律宾附近为异常低压,与以往研究结论不符(Liu et al.,2022).此外,2019年春至初夏,偏强的澳大利亚高压导致孟加拉湾附近出现强的反气旋异常和弱印缅槽,云南的经向水汽输送偏弱(Ding and Gao,2020). ...
A strong high-temperature event in late-spring 2023 in Yunnan province, Southwest China: characteristics and possible causes
4
2023
... 研究表明,西南春旱与赤道中东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西太暖池等区域海温异常有关(杨金虎等,2015;Mei et al.,2022),同时受青藏高原热力状况、北美积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以及人类活动(Wang et al.,2021;Luo et al.,2022)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印度洋增暖可激发暖性Kelvin波动,引起西北太平洋边界层Ekman辐散,该低层辐散能抑制对流,在其西北侧激发反气旋异常,西太副高偏强偏西,不利于南海水汽向西南地区输送(Xie et al.,2009;刘芸芸和高辉,2021);春季北大西洋海温偏暖可通过激发波列,使孟加拉湾出现气旋式环流异常,有利于西南降水(Li et al.,2018);北大西洋海温呈“正、负、正”的异常分布时,西南春季降水偏多(Liu et al.,2023);青藏高原对流层上层加热激发从乌拉尔山途径青藏高原西部到中印半岛的“负、正、负”高度异常波列,导致西南雨季建立偏早(龙园等,2019;Wen et al.,2022;Fan and Zhou,2022;Liu et al.,2023);北美积雪偏少通过激发Rossby波列,使得云南至日本为高压异常,从而导致云南地区空气下沉增温(Dong et al.,2023);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西南干季降水和西太副高的负相关性明显增强(蒋薇等,2016);AO负位相时,南支槽减弱,东亚南下冷空气偏强偏东,而西南地区冷空气活动偏弱,导致西南地区冷暖空气交汇减弱,降水减少(黄荣辉等,2012;张武龙等,2014;刘胜胜等,2021).虽然西南春旱的成因有很多共性,但个例分析表明部分因子在不同干旱事件中的表现存在多样性.通常认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孟加拉湾上空出现反气旋式环流异常,西太副高西伸加强,加之中纬度西风北移,直接导致西南地区降水偏少;拉尼娜型海温异常通过诱导孟加拉湾和菲律宾海的气旋异常来控制水汽输送,利于西南地区降水增多(Feng and Li,2011;Sun and Yang,2012;Wang et al.,2015;Cheng et al.,2020).而2021年西南春旱发生在拉尼娜事件衰退期,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冷,菲律宾附近为异常低压,与以往研究结论不符(Liu et al.,2022).此外,2019年春至初夏,偏强的澳大利亚高压导致孟加拉湾附近出现强的反气旋异常和弱印缅槽,云南的经向水汽输送偏弱(Ding and Gao,2020). ...
... 鉴于西南春旱成因的复杂性,本文针对2023年春季西南地区严重高温干旱事件这一典型个例进行深入分析(Dong et al.,2023),从海温异常和MJO的角度,深入探讨2023年西南春旱的成因. ...
... 逐月地面气温距平(图5)显示,2023年3月我国西南地区气温略微偏高,4月偏高幅度有所增加,5月继续维持正距平,西南西部正距平稍有减弱.Dong等(2023)详细分析了2023年4—5月云南地面气温的变化,发现期间发生了3次持续时间较长的热浪事件,通过对比降水变化,发现云南全省的平均逐日地面气温与降水高度相关,相关系数通过置信水平为99%的显著性检验.这些分析表明,2023年西南春旱不仅仅是一个干旱事件,而且是一个高温干旱复合事件. ...
... 2023年4月和5月对流层高层均有从北美向东频散的波列,导致我国西南地区至日本上空出现位势高度正异常,减弱东亚大槽致使西南地区北部出现偏南风,不利于降水的形成.这支波列可能与北美积雪变化紧密相关,根据Dong等(2023)的研究,北美积雪深度的减小可强化陆气耦合作用,导致大量潜热释放到大气中,同时地表反照率降低使得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加,此外,地表感热和长波辐射的增加也促使北美上空整层对流层温度升高,上层等压面升高,气压上升,出现反气旋式环流异常,从而激发东传的波列.这些变化对东亚及我国西南地区的天气和气候产生明显影响. ...
Upper-tropospheric temperature pattern over the Asian-Pacific region in CMIP6 simulations: climatology and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1
2022
... 研究表明,西南春旱与赤道中东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西太暖池等区域海温异常有关(杨金虎等,2015;Mei et al.,2022),同时受青藏高原热力状况、北美积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以及人类活动(Wang et al.,2021;Luo et al.,2022)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印度洋增暖可激发暖性Kelvin波动,引起西北太平洋边界层Ekman辐散,该低层辐散能抑制对流,在其西北侧激发反气旋异常,西太副高偏强偏西,不利于南海水汽向西南地区输送(Xie et al.,2009;刘芸芸和高辉,2021);春季北大西洋海温偏暖可通过激发波列,使孟加拉湾出现气旋式环流异常,有利于西南降水(Li et al.,2018);北大西洋海温呈“正、负、正”的异常分布时,西南春季降水偏多(Liu et al.,2023);青藏高原对流层上层加热激发从乌拉尔山途径青藏高原西部到中印半岛的“负、正、负”高度异常波列,导致西南雨季建立偏早(龙园等,2019;Wen et al.,2022;Fan and Zhou,2022;Liu et al.,2023);北美积雪偏少通过激发Rossby波列,使得云南至日本为高压异常,从而导致云南地区空气下沉增温(Dong et al.,2023);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西南干季降水和西太副高的负相关性明显增强(蒋薇等,2016);AO负位相时,南支槽减弱,东亚南下冷空气偏强偏东,而西南地区冷空气活动偏弱,导致西南地区冷暖空气交汇减弱,降水减少(黄荣辉等,2012;张武龙等,2014;刘胜胜等,2021).虽然西南春旱的成因有很多共性,但个例分析表明部分因子在不同干旱事件中的表现存在多样性.通常认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孟加拉湾上空出现反气旋式环流异常,西太副高西伸加强,加之中纬度西风北移,直接导致西南地区降水偏少;拉尼娜型海温异常通过诱导孟加拉湾和菲律宾海的气旋异常来控制水汽输送,利于西南地区降水增多(Feng and Li,2011;Sun and Yang,2012;Wang et al.,2015;Cheng et al.,2020).而2021年西南春旱发生在拉尼娜事件衰退期,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冷,菲律宾附近为异常低压,与以往研究结论不符(Liu et al.,2022).此外,2019年春至初夏,偏强的澳大利亚高压导致孟加拉湾附近出现强的反气旋异常和弱印缅槽,云南的经向水汽输送偏弱(Ding and Gao,2020). ...
Influence of El Ni?o Modoki on spring rainfall over South China
1
2011
... 研究表明,西南春旱与赤道中东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西太暖池等区域海温异常有关(杨金虎等,2015;Mei et al.,2022),同时受青藏高原热力状况、北美积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以及人类活动(Wang et al.,2021;Luo et al.,2022)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印度洋增暖可激发暖性Kelvin波动,引起西北太平洋边界层Ekman辐散,该低层辐散能抑制对流,在其西北侧激发反气旋异常,西太副高偏强偏西,不利于南海水汽向西南地区输送(Xie et al.,2009;刘芸芸和高辉,2021);春季北大西洋海温偏暖可通过激发波列,使孟加拉湾出现气旋式环流异常,有利于西南降水(Li et al.,2018);北大西洋海温呈“正、负、正”的异常分布时,西南春季降水偏多(Liu et al.,2023);青藏高原对流层上层加热激发从乌拉尔山途径青藏高原西部到中印半岛的“负、正、负”高度异常波列,导致西南雨季建立偏早(龙园等,2019;Wen et al.,2022;Fan and Zhou,2022;Liu et al.,2023);北美积雪偏少通过激发Rossby波列,使得云南至日本为高压异常,从而导致云南地区空气下沉增温(Dong et al.,2023);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西南干季降水和西太副高的负相关性明显增强(蒋薇等,2016);AO负位相时,南支槽减弱,东亚南下冷空气偏强偏东,而西南地区冷空气活动偏弱,导致西南地区冷暖空气交汇减弱,降水减少(黄荣辉等,2012;张武龙等,2014;刘胜胜等,2021).虽然西南春旱的成因有很多共性,但个例分析表明部分因子在不同干旱事件中的表现存在多样性.通常认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孟加拉湾上空出现反气旋式环流异常,西太副高西伸加强,加之中纬度西风北移,直接导致西南地区降水偏少;拉尼娜型海温异常通过诱导孟加拉湾和菲律宾海的气旋异常来控制水汽输送,利于西南地区降水增多(Feng and Li,2011;Sun and Yang,2012;Wang et al.,2015;Cheng et al.,2020).而2021年西南春旱发生在拉尼娜事件衰退期,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冷,菲律宾附近为异常低压,与以往研究结论不符(Liu et al.,2022).此外,2019年春至初夏,偏强的澳大利亚高压导致孟加拉湾附近出现强的反气旋异常和弱印缅槽,云南的经向水汽输送偏弱(Ding and Gao,2020). ...
Water vapor transport for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Multidata set analysis
1
2012
... 式中: 、 (g·m-1·s-1)分别为纬向、经向的整层水汽通量; (m·s-2)为重力加速度; (hPa)、 (hPa)分别为大气层顶气压、地面气压,一般取 为300 hPa; (g·kg-1)为比湿; 、 (m·s-1)分别为纬向风、经向风.水汽通量的瞬变项相对定常项可以忽略不计(Feng and Zhou,2012),因此用月平均资料进行计算. ...
Improvement of the AMSR-E algorithm for soil moisture estimation by introducing a 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age dataset derived from MODIS data
1
2009
... (1)气象观测数据.包括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西南地区359个站点2023年2—6月逐日降水量、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风速、日照时数以及相对湿度数据(任芝花等,2012),用于计算参考蒸散量及K干旱指数.(2)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EP/NCAR)1991—2023年3—5月逐月再分析资料,包括2 m气温、位势高度、水平风速、比湿、地表气压等,水平分辨率为2.5°×2.5°.2 m气温、地表气压为单层,比湿垂直方向上为8层,其余变量均为17层(Kalnay et al.,1996).(3)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1991年1月至2023年8月逐日海表温度,水平分辨率为0.25°×0.25°(Huang et al.,2021);1991—2023年3—5月逐日向外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水平分辨率为2.5°×2.5°;1991—2023年3—5月的逐日全球陆地降水资料,水平分辨率为0.5°×0.5°.(4)GCOM-W1/AMSR-2(Global Change Observation Mission 1st-Water/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 2)2023年3—5月的逐日升轨和降轨的土壤体积含水量(Fujii et al.,2009),水平分辨率为10 km×10 km.(5)日本气象厅2023年4—5月MJO指数.气候态定义为1991—2020年平均. ...
The spring drought in Yunnan province of China: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leading impact factors, and physical mechanisms
1
2023
... 西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侧,是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交汇处.该区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使得其降水有明显的干季(10月至次年4月)和雨季(5—9月)之分,且降水由东南向西北减少(张武龙等,2014;李韵婕等,2014).春季作为西南地区干季和雨季的过渡期,干旱发生频繁.研究表明,春季干旱占云南所有干旱事件的70%(Gao et al.,2023).鉴于春旱的频发及其对生活用水、农作物生长、地壳运动等方面的重要影响(Su and Zhan,2022;Luo et al.,2022),对其成因进行深入分析,以加深对西南干旱成因的认识,对防灾减灾和提升干旱预测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
Some simple solutions for heat-induced tropical circulation
1
1980
... 2023年4月,印度洋海温和西北太平洋海温同时处于明显偏暖状态[图9、10(a)],海温偏暖导致赤道印度洋和西北太平洋对流活跃,表现为向外长波辐射(OLR)的负异常,即对流增强[图7(b)].由于Gill响应机制(Gill,1980),印度洋上空的非绝热加热激发Kelvin波,导致其东侧出现偏东风异常,并在孟加拉湾附近形成对流层低层的反气旋异常[图10(b)].同时,西北太平洋上空的非绝热加热在其西北侧诱发Rossby波,促进我国东南侧气旋式环流的形成[图10(c)].这些由印度洋和西北太平洋暖海温异常激发的环流异常叠加,形成2023年4月对流层低层南海至菲律宾的气旋式环流异常及孟加拉湾附近的反气旋式环流异常(图11),导致西南地区南部出现偏北风,有利于水汽辐散[图7(c)],不利于降水的形成.此外,已有研究表明热带印度洋的春季海表温度异常与我国南海、孟加拉湾和中印半岛对流层低层反气旋异常之间存在正相关,与我国西南地区春季降水存在较强负相关(黄荣辉等,2012);冬春季西北太平洋海温与同期西太副高呈明显负相关,与我国南方4月降水的负相关性也较为明显(范磊和刘秦玉,2009;李宏毅等,2012).这些研究结论和本文的分析一致,进一步说明在IOBW和NINO.WEST指数偏暖时,我国西南地区4月降水倾向于偏少. ...
Improvements of the daily optimum interpolatio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DOISST) Vversion 2.1
1
2021
... (1)气象观测数据.包括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西南地区359个站点2023年2—6月逐日降水量、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风速、日照时数以及相对湿度数据(任芝花等,2012),用于计算参考蒸散量及K干旱指数.(2)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EP/NCAR)1991—2023年3—5月逐月再分析资料,包括2 m气温、位势高度、水平风速、比湿、地表气压等,水平分辨率为2.5°×2.5°.2 m气温、地表气压为单层,比湿垂直方向上为8层,其余变量均为17层(Kalnay et al.,1996).(3)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1991年1月至2023年8月逐日海表温度,水平分辨率为0.25°×0.25°(Huang et al.,2021);1991—2023年3—5月逐日向外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水平分辨率为2.5°×2.5°;1991—2023年3—5月的逐日全球陆地降水资料,水平分辨率为0.5°×0.5°.(4)GCOM-W1/AMSR-2(Global Change Observation Mission 1st-Water/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 2)2023年3—5月的逐日升轨和降轨的土壤体积含水量(Fujii et al.,2009),水平分辨率为10 km×10 km.(5)日本气象厅2023年4—5月MJO指数.气候态定义为1991—2020年平均. ...
The NCEP/NCAR 40-year reanalysis project
1
1996
... (1)气象观测数据.包括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西南地区359个站点2023年2—6月逐日降水量、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风速、日照时数以及相对湿度数据(任芝花等,2012),用于计算参考蒸散量及K干旱指数.(2)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EP/NCAR)1991—2023年3—5月逐月再分析资料,包括2 m气温、位势高度、水平风速、比湿、地表气压等,水平分辨率为2.5°×2.5°.2 m气温、地表气压为单层,比湿垂直方向上为8层,其余变量均为17层(Kalnay et al.,1996).(3)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1991年1月至2023年8月逐日海表温度,水平分辨率为0.25°×0.25°(Huang et al.,2021);1991—2023年3—5月逐日向外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水平分辨率为2.5°×2.5°;1991—2023年3—5月的逐日全球陆地降水资料,水平分辨率为0.5°×0.5°.(4)GCOM-W1/AMSR-2(Global Change Observation Mission 1st-Water/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 2)2023年3—5月的逐日升轨和降轨的土壤体积含水量(Fujii et al.,2009),水平分辨率为10 km×10 km.(5)日本气象厅2023年4—5月MJO指数.气候态定义为1991—2020年平均. ...
Remote impact of North Atlant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on rainfall in southwestern China during boreal spring
1
2018
... 研究表明,西南春旱与赤道中东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西太暖池等区域海温异常有关(杨金虎等,2015;Mei et al.,2022),同时受青藏高原热力状况、北美积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以及人类活动(Wang et al.,2021;Luo et al.,2022)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印度洋增暖可激发暖性Kelvin波动,引起西北太平洋边界层Ekman辐散,该低层辐散能抑制对流,在其西北侧激发反气旋异常,西太副高偏强偏西,不利于南海水汽向西南地区输送(Xie et al.,2009;刘芸芸和高辉,2021);春季北大西洋海温偏暖可通过激发波列,使孟加拉湾出现气旋式环流异常,有利于西南降水(Li et al.,2018);北大西洋海温呈“正、负、正”的异常分布时,西南春季降水偏多(Liu et al.,2023);青藏高原对流层上层加热激发从乌拉尔山途径青藏高原西部到中印半岛的“负、正、负”高度异常波列,导致西南雨季建立偏早(龙园等,2019;Wen et al.,2022;Fan and Zhou,2022;Liu et al.,2023);北美积雪偏少通过激发Rossby波列,使得云南至日本为高压异常,从而导致云南地区空气下沉增温(Dong et al.,2023);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西南干季降水和西太副高的负相关性明显增强(蒋薇等,2016);AO负位相时,南支槽减弱,东亚南下冷空气偏强偏东,而西南地区冷空气活动偏弱,导致西南地区冷暖空气交汇减弱,降水减少(黄荣辉等,2012;张武龙等,2014;刘胜胜等,2021).虽然西南春旱的成因有很多共性,但个例分析表明部分因子在不同干旱事件中的表现存在多样性.通常认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孟加拉湾上空出现反气旋式环流异常,西太副高西伸加强,加之中纬度西风北移,直接导致西南地区降水偏少;拉尼娜型海温异常通过诱导孟加拉湾和菲律宾海的气旋异常来控制水汽输送,利于西南地区降水增多(Feng and Li,2011;Sun and Yang,2012;Wang et al.,2015;Cheng et al.,2020).而2021年西南春旱发生在拉尼娜事件衰退期,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冷,菲律宾附近为异常低压,与以往研究结论不符(Liu et al.,2022).此外,2019年春至初夏,偏强的澳大利亚高压导致孟加拉湾附近出现强的反气旋异常和弱印缅槽,云南的经向水汽输送偏弱(Ding and Gao,2020). ...
Causes and predictability of the 2021 spring southwestern China severe drought
2
2022
... 干旱是中国面临的最常见且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民的生产生活、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构成极大威胁(王晓敏,2012;王芝兰等,2019;张强等,2020;罗纲等,2020;王莺等,2022).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区域性干旱频发且日益严重(Trenberth et al.,2015;韩兰英等,2019;郝立生等,2022;林纾等,2022;李忆平等,2022),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西南地区的干旱事件不仅频繁发生且强度加剧(姚玉璧等,2015;王芝兰等,2017;周惜荫和李谢辉,2021),如2005年春季云南的严重干旱(刘瑜等,2007),西南部分地区2009—2013年连续4 a遭受严重干旱(黄荣辉等,2012;李莹等,2012;王有民等,2013;胡学平等,2015)以及近年来(2019、2020、2021和2022年)春季和夏季高温干旱事件(Su and Zhan,2022;Luo et al.,2022;Liu et al.,2022;孙昭萱等,2022).研究表明(姚玉璧等,2014;Sun et al.,2017),未来几年内,中国西南地区的干旱面积可能进一步扩大,强度增强. ...
... 研究表明,西南春旱与赤道中东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西太暖池等区域海温异常有关(杨金虎等,2015;Mei et al.,2022),同时受青藏高原热力状况、北美积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以及人类活动(Wang et al.,2021;Luo et al.,2022)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印度洋增暖可激发暖性Kelvin波动,引起西北太平洋边界层Ekman辐散,该低层辐散能抑制对流,在其西北侧激发反气旋异常,西太副高偏强偏西,不利于南海水汽向西南地区输送(Xie et al.,2009;刘芸芸和高辉,2021);春季北大西洋海温偏暖可通过激发波列,使孟加拉湾出现气旋式环流异常,有利于西南降水(Li et al.,2018);北大西洋海温呈“正、负、正”的异常分布时,西南春季降水偏多(Liu et al.,2023);青藏高原对流层上层加热激发从乌拉尔山途径青藏高原西部到中印半岛的“负、正、负”高度异常波列,导致西南雨季建立偏早(龙园等,2019;Wen et al.,2022;Fan and Zhou,2022;Liu et al.,2023);北美积雪偏少通过激发Rossby波列,使得云南至日本为高压异常,从而导致云南地区空气下沉增温(Dong et al.,2023);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西南干季降水和西太副高的负相关性明显增强(蒋薇等,2016);AO负位相时,南支槽减弱,东亚南下冷空气偏强偏东,而西南地区冷空气活动偏弱,导致西南地区冷暖空气交汇减弱,降水减少(黄荣辉等,2012;张武龙等,2014;刘胜胜等,2021).虽然西南春旱的成因有很多共性,但个例分析表明部分因子在不同干旱事件中的表现存在多样性.通常认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孟加拉湾上空出现反气旋式环流异常,西太副高西伸加强,加之中纬度西风北移,直接导致西南地区降水偏少;拉尼娜型海温异常通过诱导孟加拉湾和菲律宾海的气旋异常来控制水汽输送,利于西南地区降水增多(Feng and Li,2011;Sun and Yang,2012;Wang et al.,2015;Cheng et al.,2020).而2021年西南春旱发生在拉尼娜事件衰退期,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冷,菲律宾附近为异常低压,与以往研究结论不符(Liu et al.,2022).此外,2019年春至初夏,偏强的澳大利亚高压导致孟加拉湾附近出现强的反气旋异常和弱印缅槽,云南的经向水汽输送偏弱(Ding and Gao,2020). ...
The extremely wet spring of 2022 in Southwest China was driven by La Ni?a and Tibetan Plateau warming
2
2023
... 研究表明,西南春旱与赤道中东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西太暖池等区域海温异常有关(杨金虎等,2015;Mei et al.,2022),同时受青藏高原热力状况、北美积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以及人类活动(Wang et al.,2021;Luo et al.,2022)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印度洋增暖可激发暖性Kelvin波动,引起西北太平洋边界层Ekman辐散,该低层辐散能抑制对流,在其西北侧激发反气旋异常,西太副高偏强偏西,不利于南海水汽向西南地区输送(Xie et al.,2009;刘芸芸和高辉,2021);春季北大西洋海温偏暖可通过激发波列,使孟加拉湾出现气旋式环流异常,有利于西南降水(Li et al.,2018);北大西洋海温呈“正、负、正”的异常分布时,西南春季降水偏多(Liu et al.,2023);青藏高原对流层上层加热激发从乌拉尔山途径青藏高原西部到中印半岛的“负、正、负”高度异常波列,导致西南雨季建立偏早(龙园等,2019;Wen et al.,2022;Fan and Zhou,2022;Liu et al.,2023);北美积雪偏少通过激发Rossby波列,使得云南至日本为高压异常,从而导致云南地区空气下沉增温(Dong et al.,2023);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西南干季降水和西太副高的负相关性明显增强(蒋薇等,2016);AO负位相时,南支槽减弱,东亚南下冷空气偏强偏东,而西南地区冷空气活动偏弱,导致西南地区冷暖空气交汇减弱,降水减少(黄荣辉等,2012;张武龙等,2014;刘胜胜等,2021).虽然西南春旱的成因有很多共性,但个例分析表明部分因子在不同干旱事件中的表现存在多样性.通常认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孟加拉湾上空出现反气旋式环流异常,西太副高西伸加强,加之中纬度西风北移,直接导致西南地区降水偏少;拉尼娜型海温异常通过诱导孟加拉湾和菲律宾海的气旋异常来控制水汽输送,利于西南地区降水增多(Feng and Li,2011;Sun and Yang,2012;Wang et al.,2015;Cheng et al.,2020).而2021年西南春旱发生在拉尼娜事件衰退期,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冷,菲律宾附近为异常低压,与以往研究结论不符(Liu et al.,2022).此外,2019年春至初夏,偏强的澳大利亚高压导致孟加拉湾附近出现强的反气旋异常和弱印缅槽,云南的经向水汽输送偏弱(Ding and Gao,2020). ...
... ;Liu et al.,2023);北美积雪偏少通过激发Rossby波列,使得云南至日本为高压异常,从而导致云南地区空气下沉增温(Dong et al.,2023);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西南干季降水和西太副高的负相关性明显增强(蒋薇等,2016);AO负位相时,南支槽减弱,东亚南下冷空气偏强偏东,而西南地区冷空气活动偏弱,导致西南地区冷暖空气交汇减弱,降水减少(黄荣辉等,2012;张武龙等,2014;刘胜胜等,2021).虽然西南春旱的成因有很多共性,但个例分析表明部分因子在不同干旱事件中的表现存在多样性.通常认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孟加拉湾上空出现反气旋式环流异常,西太副高西伸加强,加之中纬度西风北移,直接导致西南地区降水偏少;拉尼娜型海温异常通过诱导孟加拉湾和菲律宾海的气旋异常来控制水汽输送,利于西南地区降水增多(Feng and Li,2011;Sun and Yang,2012;Wang et al.,2015;Cheng et al.,2020).而2021年西南春旱发生在拉尼娜事件衰退期,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冷,菲律宾附近为异常低压,与以往研究结论不符(Liu et al.,2022).此外,2019年春至初夏,偏强的澳大利亚高压导致孟加拉湾附近出现强的反气旋异常和弱印缅槽,云南的经向水汽输送偏弱(Ding and Gao,2020). ...
Anthropogenic warming has increased the 2020 extreme hot and dry conditions over southwest China
3
2022
... 干旱是中国面临的最常见且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民的生产生活、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构成极大威胁(王晓敏,2012;王芝兰等,2019;张强等,2020;罗纲等,2020;王莺等,2022).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区域性干旱频发且日益严重(Trenberth et al.,2015;韩兰英等,2019;郝立生等,2022;林纾等,2022;李忆平等,2022),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西南地区的干旱事件不仅频繁发生且强度加剧(姚玉璧等,2015;王芝兰等,2017;周惜荫和李谢辉,2021),如2005年春季云南的严重干旱(刘瑜等,2007),西南部分地区2009—2013年连续4 a遭受严重干旱(黄荣辉等,2012;李莹等,2012;王有民等,2013;胡学平等,2015)以及近年来(2019、2020、2021和2022年)春季和夏季高温干旱事件(Su and Zhan,2022;Luo et al.,2022;Liu et al.,2022;孙昭萱等,2022).研究表明(姚玉璧等,2014;Sun et al.,2017),未来几年内,中国西南地区的干旱面积可能进一步扩大,强度增强. ...
... 西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侧,是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交汇处.该区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使得其降水有明显的干季(10月至次年4月)和雨季(5—9月)之分,且降水由东南向西北减少(张武龙等,2014;李韵婕等,2014).春季作为西南地区干季和雨季的过渡期,干旱发生频繁.研究表明,春季干旱占云南所有干旱事件的70%(Gao et al.,2023).鉴于春旱的频发及其对生活用水、农作物生长、地壳运动等方面的重要影响(Su and Zhan,2022;Luo et al.,2022),对其成因进行深入分析,以加深对西南干旱成因的认识,对防灾减灾和提升干旱预测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
... 研究表明,西南春旱与赤道中东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西太暖池等区域海温异常有关(杨金虎等,2015;Mei et al.,2022),同时受青藏高原热力状况、北美积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以及人类活动(Wang et al.,2021;Luo et al.,2022)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印度洋增暖可激发暖性Kelvin波动,引起西北太平洋边界层Ekman辐散,该低层辐散能抑制对流,在其西北侧激发反气旋异常,西太副高偏强偏西,不利于南海水汽向西南地区输送(Xie et al.,2009;刘芸芸和高辉,2021);春季北大西洋海温偏暖可通过激发波列,使孟加拉湾出现气旋式环流异常,有利于西南降水(Li et al.,2018);北大西洋海温呈“正、负、正”的异常分布时,西南春季降水偏多(Liu et al.,2023);青藏高原对流层上层加热激发从乌拉尔山途径青藏高原西部到中印半岛的“负、正、负”高度异常波列,导致西南雨季建立偏早(龙园等,2019;Wen et al.,2022;Fan and Zhou,2022;Liu et al.,2023);北美积雪偏少通过激发Rossby波列,使得云南至日本为高压异常,从而导致云南地区空气下沉增温(Dong et al.,2023);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西南干季降水和西太副高的负相关性明显增强(蒋薇等,2016);AO负位相时,南支槽减弱,东亚南下冷空气偏强偏东,而西南地区冷空气活动偏弱,导致西南地区冷暖空气交汇减弱,降水减少(黄荣辉等,2012;张武龙等,2014;刘胜胜等,2021).虽然西南春旱的成因有很多共性,但个例分析表明部分因子在不同干旱事件中的表现存在多样性.通常认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孟加拉湾上空出现反气旋式环流异常,西太副高西伸加强,加之中纬度西风北移,直接导致西南地区降水偏少;拉尼娜型海温异常通过诱导孟加拉湾和菲律宾海的气旋异常来控制水汽输送,利于西南地区降水增多(Feng and Li,2011;Sun and Yang,2012;Wang et al.,2015;Cheng et al.,2020).而2021年西南春旱发生在拉尼娜事件衰退期,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冷,菲律宾附近为异常低压,与以往研究结论不符(Liu et al.,2022).此外,2019年春至初夏,偏强的澳大利亚高压导致孟加拉湾附近出现强的反气旋异常和弱印缅槽,云南的经向水汽输送偏弱(Ding and Gao,2020). ...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rainfall in late spring over Southwest China and associat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omalies
1
2022
... 研究表明,西南春旱与赤道中东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西太暖池等区域海温异常有关(杨金虎等,2015;Mei et al.,2022),同时受青藏高原热力状况、北美积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以及人类活动(Wang et al.,2021;Luo et al.,2022)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印度洋增暖可激发暖性Kelvin波动,引起西北太平洋边界层Ekman辐散,该低层辐散能抑制对流,在其西北侧激发反气旋异常,西太副高偏强偏西,不利于南海水汽向西南地区输送(Xie et al.,2009;刘芸芸和高辉,2021);春季北大西洋海温偏暖可通过激发波列,使孟加拉湾出现气旋式环流异常,有利于西南降水(Li et al.,2018);北大西洋海温呈“正、负、正”的异常分布时,西南春季降水偏多(Liu et al.,2023);青藏高原对流层上层加热激发从乌拉尔山途径青藏高原西部到中印半岛的“负、正、负”高度异常波列,导致西南雨季建立偏早(龙园等,2019;Wen et al.,2022;Fan and Zhou,2022;Liu et al.,2023);北美积雪偏少通过激发Rossby波列,使得云南至日本为高压异常,从而导致云南地区空气下沉增温(Dong et al.,2023);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西南干季降水和西太副高的负相关性明显增强(蒋薇等,2016);AO负位相时,南支槽减弱,东亚南下冷空气偏强偏东,而西南地区冷空气活动偏弱,导致西南地区冷暖空气交汇减弱,降水减少(黄荣辉等,2012;张武龙等,2014;刘胜胜等,2021).虽然西南春旱的成因有很多共性,但个例分析表明部分因子在不同干旱事件中的表现存在多样性.通常认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孟加拉湾上空出现反气旋式环流异常,西太副高西伸加强,加之中纬度西风北移,直接导致西南地区降水偏少;拉尼娜型海温异常通过诱导孟加拉湾和菲律宾海的气旋异常来控制水汽输送,利于西南地区降水增多(Feng and Li,2011;Sun and Yang,2012;Wang et al.,2015;Cheng et al.,2020).而2021年西南春旱发生在拉尼娜事件衰退期,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冷,菲律宾附近为异常低压,与以往研究结论不符(Liu et al.,2022).此外,2019年春至初夏,偏强的澳大利亚高压导致孟加拉湾附近出现强的反气旋异常和弱印缅槽,云南的经向水汽输送偏弱(Ding and Gao,2020). ...
Abnormal depletion of terrestrial water storage and crustal uplift owing to the 2019 drought in Yunnan, China
2
2022
... 干旱是中国面临的最常见且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民的生产生活、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构成极大威胁(王晓敏,2012;王芝兰等,2019;张强等,2020;罗纲等,2020;王莺等,2022).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区域性干旱频发且日益严重(Trenberth et al.,2015;韩兰英等,2019;郝立生等,2022;林纾等,2022;李忆平等,2022),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西南地区的干旱事件不仅频繁发生且强度加剧(姚玉璧等,2015;王芝兰等,2017;周惜荫和李谢辉,2021),如2005年春季云南的严重干旱(刘瑜等,2007),西南部分地区2009—2013年连续4 a遭受严重干旱(黄荣辉等,2012;李莹等,2012;王有民等,2013;胡学平等,2015)以及近年来(2019、2020、2021和2022年)春季和夏季高温干旱事件(Su and Zhan,2022;Luo et al.,2022;Liu et al.,2022;孙昭萱等,2022).研究表明(姚玉璧等,2014;Sun et al.,2017),未来几年内,中国西南地区的干旱面积可能进一步扩大,强度增强. ...
... 西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侧,是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交汇处.该区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使得其降水有明显的干季(10月至次年4月)和雨季(5—9月)之分,且降水由东南向西北减少(张武龙等,2014;李韵婕等,2014).春季作为西南地区干季和雨季的过渡期,干旱发生频繁.研究表明,春季干旱占云南所有干旱事件的70%(Gao et al.,2023).鉴于春旱的频发及其对生活用水、农作物生长、地壳运动等方面的重要影响(Su and Zhan,2022;Luo et al.,2022),对其成因进行深入分析,以加深对西南干旱成因的认识,对防灾减灾和提升干旱预测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
Persistent severe drought in southern China during winter-spring 2011: large-scale circulation patterns and possible impacting factors
1
2012
... 研究表明,西南春旱与赤道中东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西太暖池等区域海温异常有关(杨金虎等,2015;Mei et al.,2022),同时受青藏高原热力状况、北美积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以及人类活动(Wang et al.,2021;Luo et al.,2022)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印度洋增暖可激发暖性Kelvin波动,引起西北太平洋边界层Ekman辐散,该低层辐散能抑制对流,在其西北侧激发反气旋异常,西太副高偏强偏西,不利于南海水汽向西南地区输送(Xie et al.,2009;刘芸芸和高辉,2021);春季北大西洋海温偏暖可通过激发波列,使孟加拉湾出现气旋式环流异常,有利于西南降水(Li et al.,2018);北大西洋海温呈“正、负、正”的异常分布时,西南春季降水偏多(Liu et al.,2023);青藏高原对流层上层加热激发从乌拉尔山途径青藏高原西部到中印半岛的“负、正、负”高度异常波列,导致西南雨季建立偏早(龙园等,2019;Wen et al.,2022;Fan and Zhou,2022;Liu et al.,2023);北美积雪偏少通过激发Rossby波列,使得云南至日本为高压异常,从而导致云南地区空气下沉增温(Dong et al.,2023);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西南干季降水和西太副高的负相关性明显增强(蒋薇等,2016);AO负位相时,南支槽减弱,东亚南下冷空气偏强偏东,而西南地区冷空气活动偏弱,导致西南地区冷暖空气交汇减弱,降水减少(黄荣辉等,2012;张武龙等,2014;刘胜胜等,2021).虽然西南春旱的成因有很多共性,但个例分析表明部分因子在不同干旱事件中的表现存在多样性.通常认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孟加拉湾上空出现反气旋式环流异常,西太副高西伸加强,加之中纬度西风北移,直接导致西南地区降水偏少;拉尼娜型海温异常通过诱导孟加拉湾和菲律宾海的气旋异常来控制水汽输送,利于西南地区降水增多(Feng and Li,2011;Sun and Yang,2012;Wang et al.,2015;Cheng et al.,2020).而2021年西南春旱发生在拉尼娜事件衰退期,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冷,菲律宾附近为异常低压,与以往研究结论不符(Liu et al.,2022).此外,2019年春至初夏,偏强的澳大利亚高压导致孟加拉湾附近出现强的反气旋异常和弱印缅槽,云南的经向水汽输送偏弱(Ding and Gao,2020). ...
On the coupling between precipitation and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contributions to decadal drought anomalies in the Southwest China
1
2017
... 干旱是中国面临的最常见且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民的生产生活、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构成极大威胁(王晓敏,2012;王芝兰等,2019;张强等,2020;罗纲等,2020;王莺等,2022).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区域性干旱频发且日益严重(Trenberth et al.,2015;韩兰英等,2019;郝立生等,2022;林纾等,2022;李忆平等,2022),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西南地区的干旱事件不仅频繁发生且强度加剧(姚玉璧等,2015;王芝兰等,2017;周惜荫和李谢辉,2021),如2005年春季云南的严重干旱(刘瑜等,2007),西南部分地区2009—2013年连续4 a遭受严重干旱(黄荣辉等,2012;李莹等,2012;王有民等,2013;胡学平等,2015)以及近年来(2019、2020、2021和2022年)春季和夏季高温干旱事件(Su and Zhan,2022;Luo et al.,2022;Liu et al.,2022;孙昭萱等,2022).研究表明(姚玉璧等,2014;Sun et al.,2017),未来几年内,中国西南地区的干旱面积可能进一步扩大,强度增强. ...
A formulation of a phase-independent wave-activity flux for stationary and migratory quasigeostrophic eddies on a zonally varying basic flow
1
2001
... 文中使用T-N波作用通量(Wave Activity Flux,WAF)表示波动能量的传播(Takaya and Nakamura,2001),计算公式如下: ...
Attribution of climate extreme events
1
2015
... 干旱是中国面临的最常见且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民的生产生活、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构成极大威胁(王晓敏,2012;王芝兰等,2019;张强等,2020;罗纲等,2020;王莺等,2022).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区域性干旱频发且日益严重(Trenberth et al.,2015;韩兰英等,2019;郝立生等,2022;林纾等,2022;李忆平等,2022),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西南地区的干旱事件不仅频繁发生且强度加剧(姚玉璧等,2015;王芝兰等,2017;周惜荫和李谢辉,2021),如2005年春季云南的严重干旱(刘瑜等,2007),西南部分地区2009—2013年连续4 a遭受严重干旱(黄荣辉等,2012;李莹等,2012;王有民等,2013;胡学平等,2015)以及近年来(2019、2020、2021和2022年)春季和夏季高温干旱事件(Su and Zhan,2022;Luo et al.,2022;Liu et al.,2022;孙昭萱等,2022).研究表明(姚玉璧等,2014;Sun et al.,2017),未来几年内,中国西南地区的干旱面积可能进一步扩大,强度增强. ...
A study of the k drought monitoring model
1
2018
... 干旱指数是一个综合考虑降水量和蒸发量对气象干旱状况影响的指标(王劲松等,2007;Wang et al.,2018),对西南地区干旱演变有很强的刻画能力(王素萍等,2015),采用 干旱指数分析2023年西南春旱的时空分布特征.计算公式如下: ...
Drought in southwest China: A review
1
2015
... 研究表明,西南春旱与赤道中东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西太暖池等区域海温异常有关(杨金虎等,2015;Mei et al.,2022),同时受青藏高原热力状况、北美积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以及人类活动(Wang et al.,2021;Luo et al.,2022)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印度洋增暖可激发暖性Kelvin波动,引起西北太平洋边界层Ekman辐散,该低层辐散能抑制对流,在其西北侧激发反气旋异常,西太副高偏强偏西,不利于南海水汽向西南地区输送(Xie et al.,2009;刘芸芸和高辉,2021);春季北大西洋海温偏暖可通过激发波列,使孟加拉湾出现气旋式环流异常,有利于西南降水(Li et al.,2018);北大西洋海温呈“正、负、正”的异常分布时,西南春季降水偏多(Liu et al.,2023);青藏高原对流层上层加热激发从乌拉尔山途径青藏高原西部到中印半岛的“负、正、负”高度异常波列,导致西南雨季建立偏早(龙园等,2019;Wen et al.,2022;Fan and Zhou,2022;Liu et al.,2023);北美积雪偏少通过激发Rossby波列,使得云南至日本为高压异常,从而导致云南地区空气下沉增温(Dong et al.,2023);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西南干季降水和西太副高的负相关性明显增强(蒋薇等,2016);AO负位相时,南支槽减弱,东亚南下冷空气偏强偏东,而西南地区冷空气活动偏弱,导致西南地区冷暖空气交汇减弱,降水减少(黄荣辉等,2012;张武龙等,2014;刘胜胜等,2021).虽然西南春旱的成因有很多共性,但个例分析表明部分因子在不同干旱事件中的表现存在多样性.通常认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孟加拉湾上空出现反气旋式环流异常,西太副高西伸加强,加之中纬度西风北移,直接导致西南地区降水偏少;拉尼娜型海温异常通过诱导孟加拉湾和菲律宾海的气旋异常来控制水汽输送,利于西南地区降水增多(Feng and Li,2011;Sun and Yang,2012;Wang et al.,2015;Cheng et al.,2020).而2021年西南春旱发生在拉尼娜事件衰退期,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冷,菲律宾附近为异常低压,与以往研究结论不符(Liu et al.,2022).此外,2019年春至初夏,偏强的澳大利亚高压导致孟加拉湾附近出现强的反气旋异常和弱印缅槽,云南的经向水汽输送偏弱(Ding and Gao,2020). ...
Attribution of 2019 extreme spring-early summer hot drought over Yunnan in southwestern China
1
2021
... 研究表明,西南春旱与赤道中东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西太暖池等区域海温异常有关(杨金虎等,2015;Mei et al.,2022),同时受青藏高原热力状况、北美积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以及人类活动(Wang et al.,2021;Luo et al.,2022)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印度洋增暖可激发暖性Kelvin波动,引起西北太平洋边界层Ekman辐散,该低层辐散能抑制对流,在其西北侧激发反气旋异常,西太副高偏强偏西,不利于南海水汽向西南地区输送(Xie et al.,2009;刘芸芸和高辉,2021);春季北大西洋海温偏暖可通过激发波列,使孟加拉湾出现气旋式环流异常,有利于西南降水(Li et al.,2018);北大西洋海温呈“正、负、正”的异常分布时,西南春季降水偏多(Liu et al.,2023);青藏高原对流层上层加热激发从乌拉尔山途径青藏高原西部到中印半岛的“负、正、负”高度异常波列,导致西南雨季建立偏早(龙园等,2019;Wen et al.,2022;Fan and Zhou,2022;Liu et al.,2023);北美积雪偏少通过激发Rossby波列,使得云南至日本为高压异常,从而导致云南地区空气下沉增温(Dong et al.,2023);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西南干季降水和西太副高的负相关性明显增强(蒋薇等,2016);AO负位相时,南支槽减弱,东亚南下冷空气偏强偏东,而西南地区冷空气活动偏弱,导致西南地区冷暖空气交汇减弱,降水减少(黄荣辉等,2012;张武龙等,2014;刘胜胜等,2021).虽然西南春旱的成因有很多共性,但个例分析表明部分因子在不同干旱事件中的表现存在多样性.通常认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孟加拉湾上空出现反气旋式环流异常,西太副高西伸加强,加之中纬度西风北移,直接导致西南地区降水偏少;拉尼娜型海温异常通过诱导孟加拉湾和菲律宾海的气旋异常来控制水汽输送,利于西南地区降水增多(Feng and Li,2011;Sun and Yang,2012;Wang et al.,2015;Cheng et al.,2020).而2021年西南春旱发生在拉尼娜事件衰退期,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冷,菲律宾附近为异常低压,与以往研究结论不符(Liu et al.,2022).此外,2019年春至初夏,偏强的澳大利亚高压导致孟加拉湾附近出现强的反气旋异常和弱印缅槽,云南的经向水汽输送偏弱(Ding and Gao,2020). ...
Impact of the Asian-Pacific Oscillation on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rainy season onset date in Southwest China
1
2022
... 研究表明,西南春旱与赤道中东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西太暖池等区域海温异常有关(杨金虎等,2015;Mei et al.,2022),同时受青藏高原热力状况、北美积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以及人类活动(Wang et al.,2021;Luo et al.,2022)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印度洋增暖可激发暖性Kelvin波动,引起西北太平洋边界层Ekman辐散,该低层辐散能抑制对流,在其西北侧激发反气旋异常,西太副高偏强偏西,不利于南海水汽向西南地区输送(Xie et al.,2009;刘芸芸和高辉,2021);春季北大西洋海温偏暖可通过激发波列,使孟加拉湾出现气旋式环流异常,有利于西南降水(Li et al.,2018);北大西洋海温呈“正、负、正”的异常分布时,西南春季降水偏多(Liu et al.,2023);青藏高原对流层上层加热激发从乌拉尔山途径青藏高原西部到中印半岛的“负、正、负”高度异常波列,导致西南雨季建立偏早(龙园等,2019;Wen et al.,2022;Fan and Zhou,2022;Liu et al.,2023);北美积雪偏少通过激发Rossby波列,使得云南至日本为高压异常,从而导致云南地区空气下沉增温(Dong et al.,2023);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西南干季降水和西太副高的负相关性明显增强(蒋薇等,2016);AO负位相时,南支槽减弱,东亚南下冷空气偏强偏东,而西南地区冷空气活动偏弱,导致西南地区冷暖空气交汇减弱,降水减少(黄荣辉等,2012;张武龙等,2014;刘胜胜等,2021).虽然西南春旱的成因有很多共性,但个例分析表明部分因子在不同干旱事件中的表现存在多样性.通常认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孟加拉湾上空出现反气旋式环流异常,西太副高西伸加强,加之中纬度西风北移,直接导致西南地区降水偏少;拉尼娜型海温异常通过诱导孟加拉湾和菲律宾海的气旋异常来控制水汽输送,利于西南地区降水增多(Feng and Li,2011;Sun and Yang,2012;Wang et al.,2015;Cheng et al.,2020).而2021年西南春旱发生在拉尼娜事件衰退期,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冷,菲律宾附近为异常低压,与以往研究结论不符(Liu et al.,2022).此外,2019年春至初夏,偏强的澳大利亚高压导致孟加拉湾附近出现强的反气旋异常和弱印缅槽,云南的经向水汽输送偏弱(Ding and Gao,2020). ...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a prolonged compound drought and hot extreme event in Southwest China during the 2019 pre-monsoon season
1
2023
... 降水和气温对西南地区季风前干旱的形成有重要影响(Wen et al.,2023).降水距平百分率(图4)显示,2023年3—5月西南地区一直处于降水偏少状态,大部分区域降水偏少20%以上,云南东部和四川南部甚至偏少80%以上.降水偏少60%以上区域在3月主要位于云南东部、北部和四川南部,4月扩展至云南全境和四川西部、南部,5月向东扩展,从四川西部向东南延伸,包括四川南部、云南东部、贵州西南,直到云南东南部和广西西部.降水异常的空间演变和气象干旱的空间分布(图2)一致. ...
Indian ocean capacitor effect on Indo-western Pacific climate during the summer following El Ni?o
1
2009
... 研究表明,西南春旱与赤道中东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西太暖池等区域海温异常有关(杨金虎等,2015;Mei et al.,2022),同时受青藏高原热力状况、北美积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以及人类活动(Wang et al.,2021;Luo et al.,2022)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印度洋增暖可激发暖性Kelvin波动,引起西北太平洋边界层Ekman辐散,该低层辐散能抑制对流,在其西北侧激发反气旋异常,西太副高偏强偏西,不利于南海水汽向西南地区输送(Xie et al.,2009;刘芸芸和高辉,2021);春季北大西洋海温偏暖可通过激发波列,使孟加拉湾出现气旋式环流异常,有利于西南降水(Li et al.,2018);北大西洋海温呈“正、负、正”的异常分布时,西南春季降水偏多(Liu et al.,2023);青藏高原对流层上层加热激发从乌拉尔山途径青藏高原西部到中印半岛的“负、正、负”高度异常波列,导致西南雨季建立偏早(龙园等,2019;Wen et al.,2022;Fan and Zhou,2022;Liu et al.,2023);北美积雪偏少通过激发Rossby波列,使得云南至日本为高压异常,从而导致云南地区空气下沉增温(Dong et al.,2023);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西南干季降水和西太副高的负相关性明显增强(蒋薇等,2016);AO负位相时,南支槽减弱,东亚南下冷空气偏强偏东,而西南地区冷空气活动偏弱,导致西南地区冷暖空气交汇减弱,降水减少(黄荣辉等,2012;张武龙等,2014;刘胜胜等,2021).虽然西南春旱的成因有很多共性,但个例分析表明部分因子在不同干旱事件中的表现存在多样性.通常认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孟加拉湾上空出现反气旋式环流异常,西太副高西伸加强,加之中纬度西风北移,直接导致西南地区降水偏少;拉尼娜型海温异常通过诱导孟加拉湾和菲律宾海的气旋异常来控制水汽输送,利于西南地区降水增多(Feng and Li,2011;Sun and Yang,2012;Wang et al.,2015;Cheng et al.,2020).而2021年西南春旱发生在拉尼娜事件衰退期,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冷,菲律宾附近为异常低压,与以往研究结论不符(Liu et al.,2022).此外,2019年春至初夏,偏强的澳大利亚高压导致孟加拉湾附近出现强的反气旋异常和弱印缅槽,云南的经向水汽输送偏弱(Ding and Gao,2020). ...
Variations of the East Asian jet stream and Asian-Pacific-American winter climate anomalies
1
2002
... 中纬度北太平洋马蹄形海温异常通过影响中纬度瞬变波活动,调节东亚急流的强度和位置(Yang et al.,2002;张成扬等,2015;Chen et al.,2019),对西南地区春季干旱的形成起关键作用.2023年3月,中纬度北太平洋中部海温偏暖,其东北、东侧、南侧海温偏冷的分布格局(图9)导致日本海至白令海上空位势高度的正异常及其南侧的负异常,且能量由高压向低压频散[图6(a)],有利于位势高度异常的维持,南负北正的高度异常通过影响西风急流的位置导致3月西南地区的干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