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N 62-1175/P
  • ISSN 1006-7639
  • 双月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干旱气象, 2022, 40(3): 500-506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2)-03-0500

论文

冷垫背景下回流暴雪成因与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张桂莲,1, 刘澜波2, 孟雪峰1, 张璐1, 李林惠3

1.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2.内蒙古包头市气象局,内蒙古 包头 014000

3.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Causes of a backflow snowstorm in southeastern Inner Mongoli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ld pad and its radar echoes characteristics

ZHANG Guilian,1, LIU Lanbo2, MENG Xuefeng1, ZHANG Lu1, LI Linhui3

1.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Huhhot 010051, China

2. Baotou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Baotou 014000, Inner Mongolia, China

3.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Meteorological Bureau, Huhhot 010051, China

责任编辑: 王涓力;校对:蔡迪花

收稿日期: 2021-04-12   修回日期: 2021-10-15  

基金资助: 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0MS04020)

Received: 2021-04-12   Revised: 2021-10-15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张桂莲(1966—),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正研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各种灾害性天气预报研究.E-mail:2561750566@qq.com

摘要

利用气象台站观测资料、赤峰市多普勒雷达(CINRAD/CA)观测资料、全球地形资料(水平分辨率1°×1°)以及NCEP的FNL(水平分辨率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2019年3月20日内蒙古东南部春季暴雪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典型回流降雪天气,低层925 hPa东北风急流与中层700 hPa西南急流形成明显的垂直风切变和温度差,产生强的动力锋生;低层辐合有利于垂直上升运动发展;850 hPa偏南风和偏东风水汽通道汇合于内蒙古东南部;850~700 hPa有强逆温层,冷暖空气剧烈交汇;南北向大兴安岭地形对东麓迎风坡东北风超低空急流有阻挡作用,有利于干冷空气长时间堆积,低层冷垫厚度加大,暖湿气流被迫抬升到更高层结,有利于水汽凝结和降雪加大;降雪最强时段,雷达基本径向速度图上低层为偏北风,中层有表征暖平流的“S”形回波,高层西南急流长时间维持,同时有西北风—西南风冷式切变线和西南风—东南风暖式切变线,雷达速度图上强降雪和西南暖湿急流在冷垫上爬升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这对短时预报预警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回流暴雪; 冷垫; 动力锋生; 特殊地形; 雷达回波

Abstract

Based on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Doppler radar (CINRAD/CA) observation data, global topography data (1°×1°) and NCEP FNL 6-hour reanalysis data (1°×1°), the blizzard weather in spring in southeastern Inner Mongolia on 20 March 2019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cess was a typical backflow heavy snowstorm weather, the southwesterly warm and humid air at 700 hPa climbed along the low-level cold pad to produce frontogenesis, which was the main cause of this backflow blizzard. Obvious vertical wind shear and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generated because of the northeasterly jet at 925 hPa and southwesterly jet at 700 hPa, resulting in strong dynamic frontogenesis, and the dynamic frontogenesis mechanism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The convergence of divergence at low-level was conducive to development of vertical upward movement. The southerly and easterly at 850 hPa transported water vapor to the southeast of Inner Mongolia. There was a strong inversion stratification between 850 hPa and 700 hPa, where the cold and warm air met violently. The north-south topography of the Greater Khingan Mountains had a blocking effect on the northeasterly ultra-low-level jet stream on the windward slope of the eastern foothills, which was conducive to accumulation of dry and cold air for a long time and increasing thickness of the cold pad in lower layer. Then the warm and humid air flow was forced to lift to higher layer, which was conducive to condensation of water vapor and increase of snowfall. At the strongest period of snowfall, there was a northerly in lower layer, and an obvious “S” shape in middle layer for warm advection on the radial velocity chart of radar. At the upper level, there was a southwesterly jet maintaining for a long time, and the shear lines of northwest-southwesterly wind and southwest-southeasterly wind maintained at the same time. There was a good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strong snowfall and the warm and humid jet from southwest climbing on the cold pad on the radar radial velocity chart, which was instructive for short-term forecast and early warning.

Keywords: backflow blizzard; cold pad; dynamic frontogenesis mechanism; special terrain; radar echo

PDF (17889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张桂莲, 刘澜波, 孟雪峰, 张璐, 李林惠. 冷垫背景下回流暴雪成因与雷达回波特征分析[J]. 干旱气象, 2022, 40(3): 500-506 DOI:10.11755/j.issn.1006-7639(2022)-03-0500

ZHANG Guilian, LIU Lanbo, MENG Xuefeng, ZHANG Lu, LI Linhui. Causes of a backflow snowstorm in southeastern Inner Mongoli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ld pad and its radar echoes characteristics[J]. Arid Meteorology, 2022, 40(3): 500-506 DOI:10.11755/j.issn.1006-7639(2022)-03-0500

引言

暴雪是内蒙古地区春、秋、冬季主要的灾害性天气,通常伴随寒潮大风,甚至会引起暴风雪、白灾等雪灾发生,常常使高速公路、机场关闭,电力设施受损,牧区牲畜死亡,给人民生产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和危害。

回流天气是大陆东岸一些地区的共同特点,气团从陆地移向海上又回流到陆地,空气湿度增大,回流层厚度可达2 km[1]。回流暴雪是华北京津冀地区、山东等地的主要降雪天气系统之一[2-6],其不同于大多数普通降雪天气。回流暴雪通常低层有东北或偏东气流,近地层有冷垫形成;普通降雪的水汽是低层向高层输送,而回流暴雪发生时南方暖湿空气沿低层冷垫爬升,到达一定高度后水汽凝结产生降雪[7];回流冷空气使低层大气维持长时间的水汽输送并与其上层的湿度大值区相结合,增加湿层厚度,为降水提供水汽条件,有利于降雪持续形成较强降雪[8]。回流暴雪的动力机制也不同于普通暴雪,通常有斜压锋生,深厚倾斜的湿层导致暖湿西南气流在偏东气流上爬升,加强了大范围的辐合抬升,加大了大气斜压性,为降水提供动力条件[9];暖湿空气沿冷垫上滑,锋生时间长,中层锋区与低层东北回流叠加时会出现强降雪[10]。研究表明,回流降水的开始和结束与高低层的风向密切相关,中高层的西南气流与低层偏东气流叠加时降水开始,两者之一消失时降水结束[11];在倒槽暴雪中,冷垫最厚、中低层西南风速最大时刻提前于强降雪5 h,对暴雪预报预警有先兆意义[12]。实际预报业务中发现,降水相态预报失误的天气形势多由回流形势造成[13]。以上有关回流形势下降雪的研究成果在暴雪预报中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一定成效。

内蒙古暴雪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14-18],但对内蒙古区域性冷垫背景下回流暴雪的研究特别是多普勒雷达资料在回流暴雪诊断方面的应用还少见。近年来回流暴雪在内蒙古东南部地区出现次数明显增加,且常常造成极端暴雪,如2020年11月17—19日、2021年11月5—9日内蒙古东南部地区出现极端回流暴雪天气,对经济和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加强该地区回流暴雪研究非常必要。本文对2019年3月20日内蒙古东南部地区一次冷垫背景下回流暴雪天气的环境条件以及多普勒雷达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该区域回流暴雪预报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天气实况

1.1 资料

选取的资料为2019年3月20日08:00(北京时,下同)至21日08:00内蒙古自治区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内蒙古119个国家气象站6 h和24 h降雪量观测资料及赤峰多普勒雷达(CINRAD/CA型)资料、全球地形(水平分辨率1°×1°)资料以及NCEP的FNL(水平分辨率1°×1°)逐6 h再分析资料。

文中附图涉及的地图基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GS(2016)2884号的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

1.2 天气实况

2019年3月20日08:00至21日08:00,内蒙古东南部出现大到暴雪天气过程[图1(a)],最大积雪深度为11 cm,暴雪给交通、牧区造成很大影响。该区域10个旗县12站出现暴雪,降雪量为10.4~ 15.2 mm,其中单站降雪量前三位分别为通辽市科尔沁区站15.2 mm、科尔沁左翼中旗站14.2 mm、奈曼旗站14.0 mm。降雪时段主要集中在20日08:00至21日02:00,通辽市科尔沁区、奈曼旗降雪强度非常强,9站12 h降雪量大于等于10 mm,达暴雪量级;17站6 h降雪量突破5 mm,达大雪量级[图1(b)]。

图1

图1   2019年3月20日08:00至21日08:00内蒙古东南部24 h累计降水量(a,单位:mm)、
3月20日02:00至21日08:00科尔沁、科尔沁左翼中旗、奈曼旗站6 h降水量(b)

Fig.1   Cumulative precipitation in 24 hours in southeastern Inner Mongolia from 08:00 BST 20 to 08:00 BST 21 March
2019 (a,Unit: mm), and 6-hour precipitation at Keerqin Banner, Keerqinzuoyizhongqi Banner and
Naiman Banner stations from 02:00 BST 20 to 08:00 BST 21 March 2019 (b)


2 环流背景

2.1 西南暖湿空气

3月20日08:00 [图2(a)],500 hPa高度场上亚欧中高纬度有阶梯槽,内蒙古东南部地区(115°E—125°E,40°N—45°N)位于槽前西南暖湿气流中, 700 hPa渤海湾一直有西南低空急流维持,风速达12~14 m·s-1;之后500 hPa阶梯槽缓慢东移,14:00(图略)内蒙古东南部仍处于500 hPa槽前西南暖 湿气流和700 hPa西南低空急流重叠区域,强降 水发生在08:00—20:00时段内[图1(b)];20:00[图2(b)],700~500 hPa内蒙古东南部受西北风控制,降水减弱。降水最强时段,内蒙古东南部处于西南急流风速辐合区,西南低空急流不仅为暴雪提供充沛水汽,同时也使上升运动得到加强,水汽在上升到高空冷区过程中,凝结成冰晶和雪。

图2

图2   2019年3月20日08:00(a)、20:00(b)500 hPa位势高度场(黑色等值线,单位:dagpm)和700 hPa风场(风矢,单位: m·s -1

Fig.2   Geopotential height field at 500 hPa (black isolines, Unit: dagpm) and wind field at 700 hPa (wind vectors, Unit: m·s -1) at 08:00 BST (a) and 20:00 BST (b) 20 March 2019


2.2 冷垫与大兴安岭特殊地形

我国降水和地形通常有密切联系,主要取决于低空风场和地形之间的配置[19]。内蒙古东部及东北地区的暴雪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长白山区、辽东半岛和大兴安岭地区为暴雪高发区[20],这次回流暴雪与东北—西南向的大兴安岭地形密切相关。

从20日08:00低层925 hPa风场和地形分布[图3(a)]看出,内蒙古中部和东南部(110°E— 125°E,40°N—45°N)有一条冷式切变线,其南北两侧有明显的西南风和东北风的风向、风速辐合区,切变线北侧有大于等于12 m·s-1的东北风超低空急流,内蒙古东南部大部分区域受东北风冷垫控制,而切变线南侧有大于等于12 m·s-1的西南风超低空急流,且有从东海到渤海的偏南暖湿水汽远距离输送;14:00(图略)环流形势继续维持,强风向和风速辐合有利于降水发生,强降水发生在08:00—20:00时段,内蒙古东南部科尔沁区、奈曼旗站 08:00—14:00降水量分别为6.4、5.6 mm,14:00—20:00降水量为5.4、5.3 mm,6 h降水量均突破大雪量级;20:00[图3(b)]内蒙古东南部均被东北风控制,切变线移出,东海和渤海偏南风转为偏东风,暖湿气流通道被切断,辐合迅速减弱,之后降水量明显减小。大兴安岭地形呈东北—西南向分布,特殊地形有利于大兴安岭东麓迎风坡东北风干冷空气被迫抬升到较高层结,增强了冷垫作用,不仅有利于850~700 hPa暖湿空气在冷垫上被迫爬升,也有利于暖湿空气向高层进一步输送;同时大兴安岭地形对低层东北气流也有减速汇聚作用,从而使得大兴安岭东麓的干冷空气在低层长时间堆积,回流暴雪的低层冷垫作用进一步增强,内蒙古东南部站点降水实况[图3(c)]也验证了这一点,20日08:00至21日08:00的24 h降水量大于等于5 mm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东麓一带,降水量同低空偏东风与大兴安岭地形配置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图3

图3   2019年3月20日08:00(a)、20:00(b)925 hPa风场(风矢,单位:m·s-1),20日08:00至21日08:00 24 h降水量大于等于5 mm站点(红点)分布(c)

(填色区为地形高度,单位:m)

Fig.3   The wind field at 925 hPa (wind vectors, Unit: m·s -1) at 08:00 BST (a) and 20:00 BST (b) 20 March 2019 and distribution of stations (red dots) with precipitation equal to or more than 5 mm from 08:00 BST 20 to 08:00 BST 21 March 2019 (c)

(The color shaded is terrain height, Unit: m)


综上所述,500 hPa槽前西南暖湿气流和700 hPa西南低空急流,不仅为暴雪提供充沛水汽,同时使上升运动得到加强,925 hPa东北风超低空急流及地面东北风为暴雪提供冷垫,大兴安岭南北向特殊地形有利于东北风冷垫的进一步增强,促使暖湿空气向高层进一步输送,暴雪区位于925 hPa东北风超低空急流与700 hPa西南低空急流重叠处。这次初春暴雪天气主要由中高空西南暖湿空气沿低层冷垫爬升产生锋生造成,是一次典型的回流降雪天气。

3 环境条件

散度是研究大气动力过程的一个重要物理量,表征大气在运动过程中的辐合和辐散[21]。3月20日08:00 850 hPa风场和散度场[图4(a)],内蒙古中部和东南部地区(110°E—125°E, 40°N—45°N) 850 hPa风场有“人”字型切变线和气旋式辐合区,内蒙古东南部大部分地区位于切变线南侧的东南暖湿气流中,而该区域850 hPa散度有大范围的辐合,辐合中心值为-30×10-6 s-1,低空散度辐合有利于上升运动发展,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为暴雪的产生提供了原动力[22];850 hPa散度辐合一直维持到20:00(图略),之后减弱消失。另外,850 hPa有两支水汽输送通道,一支来自渤海的偏南水汽,另一支来自鄂霍次克海的偏东水汽,两支水汽汇合于内蒙古东南部,造成该区域暴雪天气。比湿时间-高度剖面[图4(b)]显示,20日08:00至21日02:00降水时段,地面至850 hPa比湿为2.5~3.0 g·kg-1,而 850~650 hPa比湿在3.0~3.5 g·kg-1,降水最强时段比湿大于等于3.5 g·kg-1,达到内蒙古暴雪比湿标准,850 hPa以下层结相对于850~650 hPa呈“下干上湿”结构,低层一直维持干冷垫,湿空气在干冷垫上爬升。

图4

图4   2019年3月20日08:00 850 hPa散度(等值线,单位:10-6 s-1)和风场(风矢,单位: m·s -1)(a),20日08:00至21日08:00比湿(填色,单位: g·kg-1)和温度(等值线,单位:℃)的时间-高度剖面(b)

Fig.4   Divergence field (isolines, Unit: 10-6 s-1) and wind field (wind vectors,Unit: m·s -1) at 850 hPa at 08:00 BST 20 March 2019(a), and time-height profile of specific humidity (shaded, Unit:g·kg-1) and temperature (isolines, Unit:℃ ) from 08:00 BST 20 to 08:00 BST 21 March 2019 (b)


4 温度层结演变

降雪事件另一个关注点是气温变化[23],回流暴雪通常在温度层结方面有比较特殊的结构,通辽气象站是此次回流暴雪强降雪中心之一,过程降水量为15.2 mm,因此用通辽探空资料分析温度层结有一定代表意义。

表1可知,2019年3月20日08:00通辽探空站989~850 hPa有明显逆温,989 hPa温度为1.0 ℃,925、850 hPa温度分别为2.0、2.4 ℃,700 hPa温度为-2.9 ℃,700 hPa与850 hPa的逆温差高达5.3 ℃;地面至925 hPa层结为冷垫,盛行东北风,冷垫强度非常强,925 hPa有超低空东北急流,风速达15 m·s-1,冷垫以上层结为西南暖湿气流且随高度逐渐增强,700 hPa有西南低空急流,风速为 12 m·s-1;西南低空急流不断输送暖平流,使得逆温层结得以维持。925~850 hPa逆温层、925 hPa超低空东北急流以及700 hPa低空西南急流一直维持到20:00(图略);700 hPa与850 hPa逆温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征冷暖气流交汇的强度[22]。低层东北风急流与中高层西南急流形成明显的风垂直切变和温度差,产生强的动力锋生,动力锋生作用在这次回流暴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通辽降水量为15.2 mm的重要原因之一。

表1   2019年3月20日08:00通辽站各层物理量

Tab.1  Physical quantities at each level over Tongliao station at 08:00 BST 20 March 2019

气压/
hPa
温度/
温度露点差/℃风向/
(°)
风速/
(m·s-1
比湿/
(g·kg-1
9891.08.0359.04.41
9252.06.06015.02.95
8502.415.01157.01.51
700-2.914.025512.01.23
500-22.72.626014.00.76
400-32.72.625526.00.33
300-46.33.625043.00.08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5 雷达回波特征

图5为赤峰站多普勒雷达(CINRAD/CA)1.5°仰角基本径向速度图(27号产品,雷达距离圈间距为50 km)。3月20日15:10,低层为东南风,中高层为西南风,有东南风—西南风暖式切变线,入流速度(负速度)对应的角度范围大于出流速度(正速度)对应的角度范围,低层辐合有利于降水产生。15:48,距离雷达中心约25 km区域内出现一对正负速度中心,低层风向从15:10的东南风转为偏北风,雷达25~100 km区域内,南侧中高层均为西南风,雷达中心南侧零速度线呈明显的“S”形,表明有暖平流,西南暖湿空气在偏北风冷垫上爬升,有明显的冷垫特征;同时该区域西北侧有西北风,西北风和西南风构成冷式切变线,低层辐合。17:26,西南风逐渐加强,雷达西南侧100 km有大于等于15 m·s -1的西南急流(入流速度),高度约4.7 km,雷达东北侧50~100 km有大于等于15 m·s-1出流速度,高度在2.2~4.1 km之间,低层辐合,有西北—西南风、西南—东南风切变,这种结构一直维持到18:12。18:12雷达中心至25 km,零速度线呈反“S”型,低层有冷平流,而雷达东南侧25~50 km零速度线呈“S”型,说明有暖平流;入流速度(负速度)对应的角度范围远大于出流速度(正速度)对应的角度范围,低层辐合进一步加强。21:47,冷垫范围和强度逐渐加强,偏北风达10 m·s-1以上,而西南风减弱,有西北风—西南风切变,零速度线呈反“S”型,整层均为冷平流,暖平流消失;出流速度(正速度)对应的角度范围大于入流速度(负速度)对应的角度范围,低层辐散,降水随之减弱。23:57,零速度线几乎呈直线,整层全部被偏北气流控制,降水结束。中高层的西南急流与低层偏北气流叠加、低层辐合,降水加强;低层辐散、西南气流减弱消失时,降水减弱消失,这与降雪实况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图5

图5   2019年3月20日赤峰站多普勒雷达1.5°仰角基本径向速度演变(单位:m·s -1

Fig.5   Evolution of basic radial velocity on 1.5° elevation from Chifeng Doppler radar on 20 March 2019 (Unit: m·s -1


综上所述,雷达径向速度回波有明显的暖湿气流在冷垫上爬升的回流暴雪特征,低层冷垫和中高层西南暖湿急流同时加强与强降雪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这对降雪短时或临近监测及预警发布有一定指示意义,可以弥补降雪强度分钟监测较难这一短板。

6 结论

利用赤峰市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全球地形资料等对2019年3月20日内蒙古东南部地区冷垫背景下回流暴雪天气的环境条件以及多普勒雷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500 hPa槽前西南暖湿气流和700 hPa西南低空急流,不仅为暴雪提供充沛水汽,同时使上升运动得到加强,925 hPa东北风超低空急流及地面东北风为暴雪提供冷垫;中高空西南暖湿空气沿低层冷垫爬升,这次内蒙古东南部地区春季暴雪是一次典型的回流降雪天气。

(2)低层925 hPa东北风急流与中层700 hPa西南急流形成明显的风垂直切变和温度差,产生强动力锋生,动力锋生在这次回流暴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3)850 hPa风场有散度和气旋式辐合区,低层辐合有利于上升运动发展,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为暴雪的产生提供原动力;850 hPa有偏南和偏东两支水汽输送通道,汇合于内蒙古东南部。

(4)东北—西南向大兴安岭地形不仅对低层东北风超低空急流有减速汇聚作用,使得大兴安岭东麓的干冷空气在低层长时间堆积,而且有利于东麓迎风坡东北风干冷空气强迫抬升到较高层结,低层冷垫作用进一步增强。

(5)下干冷上暖湿特征明显,低层是干冷垫,850~700 hPa有强逆温层,逆温差高达5.3 ℃,表明冷暖气流在850~700 hPa剧烈交汇。

(6)降雪最强时段,雷达径向速度图上低层有偏北风冷垫,中层呈明显的“S”形,有暖平流,高层有西南急流长时间维持,入流速度对应的角度范围大于出流速度对应的角度范围,低层辐合,有利于降水;有西北风—西南风、西南风—东南风冷暖切变线,强降雪和西南暖湿急流在冷垫上爬升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7)降雪后期,雷达径向速度图上低层冷垫范围和强度逐渐加强,西南风减弱,出流速度对应的角度范围大于入流速度对应的角度范围,低层辐散,不利于降水,降水随之减弱;当冷空气势力占主导地位时,零速度线几乎呈直线,整层被偏北气流控制,降水结束。

参考文献

CRISP CA, LEWIS J M.

Return flow in the Gulf of Mexico.Part I: a classificatory approach with a global historical perspective

[J].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 1992, 31(8):868-881.

DOI      URL     [本文引用: 1]

王文波, 高晓梅, 李晓利,.

一次雨雪天气过程的风廓线雷达特征

[J]. 干旱气象, 2020, 38(1):109-116.

[本文引用: 1]

翟亮, 郭淳薇, 马新成,.

北京2016年“11·20”初雪预报偏差分析

[J]. 气象, 2018, 44(1):151-158.

[本文引用: 1]

胡顺起, 曹张驰, 陈滔.

山东省南部一次极端特大暴雪过程诊断分析

[J]. 高原气象, 2017, 36(4):984-992.

DOI      [本文引用: 1]

为了更全面地认识鲁南地区历史极端暴雪发生发展的机制,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FY-2E长波辐射资料(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和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动力学分析方法,对2015年11月23-24日出现在山东省南部极端特大暴雪过程的成因和动力结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降雪发生在回流形势下,对流层中层强西南低空急流、切变线及低层强东北风共同作用,造成异常强暴雪天气。(2)低层西南急流把水汽输送到鲁南地区,并在暴雪区上方产生强的水汽辐合中心,为本次特大暴雪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3)高低空急流耦合,高空槽前正涡度平流使得低层减压,产生上升运动,有利于暴雪发生发展。(4)西南低空急流与偏北风在鲁南上空辐合,是强降雪主要集中在该地区的重要原因。(5)强冷空气降温使得雨快速转雪,降雪持续时间长,导致强降雪发生。(6)OLR特征分析表明,OLR 3 h平均低值中心与3 h最大降雪中心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研究鲁南地区极端暴雪特征有助于提高该地区灾害性天气的预报能力,对防灾减灾有着重要意义。

赵桂香.

诊断分析技术在山西强降雪预报中的应用

[J]. 高原气象, 2014, 33(3):838-847.

DOI      [本文引用: 1]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和诊断分析方法,对2009年11月9-12日山西大范围持续强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500 hPa阻塞形势和低空低涡切变线稳定维持,700 hPa西南急流、 850 hPa偏东急流、 850 hPa和925 hPa强偏东北气流等三支强气流稳定维持,地面回流形势与河套倒槽共同强烈发展并稳定维持,是造成此次大范围持续强降雪的重要原因。(2)强降雪出现前,低层中纬度持续有暖湿空气向山西地区输送,暖湿中心强度持续增强;从其水平结构变化看,可将此次过程分为锢囚降雪、 回流降雪、 暖倒槽降雪和持续降温四个阶段,各个阶段降雪特点不同。(3)强降雪区上空垂直热力结构为上冷、 中暖、 下冷,低层冷平流强度为普通暴雪的3倍;对流层中低层持续存在对流性不稳定,不稳定区内存在空气辐散,且持续有暖湿平流输入,导致对流性不稳定及其降水不断增强。(4)此次强降雪天气过程中,山西上空大气可降水量累计达到35~88 mm;随着低层和近地层风场的加强和辐合,大气可降水量不断增加,强降雪也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5)强降雪前及整个强降雪期间,强降雪区上空300 hPa以下为水汽散度通量正值区,其强度在500~600 hPa达到最强,且强度为普通暴雪的6倍,而高层和低层均存在弱的辐散。

王玉亮, 胡顺起.

1999—2018年鲁南地区暴雪天气的影响系统及环流特征

[J].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9, 13(3):8-15.

[本文引用: 1]

张芹, 丁治英, 杨成芳,.

山东一次历史极端降雪过程的诊断分析

[J]. 高原气象, 2015, 34(4):1131-1138.

DOI      [本文引用: 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及卫星TBB资料, 对2013年4月19-20日山东极端暴雪过程的环流背景、物理量诊断、地形作用及其中尺度特征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 此次暴雪天气是以500 hPa高空槽、700 hPa西南低空急流及切变线、以及850 hPa以下低层东北风作为环流背景的回流性质降雪; 暴雪期间, 相对湿度≥90%的高湿区明显下传, 南方的暖湿空气沿着低层冷垫爬升, 到达一定高度以后, 水汽凝结产生降雪, 强降雪落区并不位于强上升运动的中心位置, 而是位于最大中心值的偏北一侧, 在28°N-40°N之间高空有一明显的能量锋区, 且随纬度的增高而向高空倾斜; 近地面层有明显的辐合流场, TBB分布反映出暴雪期间有中小尺度系统配合, TBB最大值在-45~-40℃之间; 此次极端暴雪过程中地形对温度的急剧下降起了重要的作用。

李青春, 程丛兰, 高华,.

北京一次冬季回流暴雪天气过程的数值分析

[J]. 气象, 2011, 37(11):1380-1388.

[本文引用: 1]

张南, 张迎新, 申莉莉.

冀中南一次春季雨雪过程诊断与预报技术分析

[J]. 干旱气象, 2014, 32(4):622-628.

[本文引用: 1]

阎琦, 崔锦, 杨青.

2018年辽宁两次雨转暴雪过程对比分析

[J]. 干旱气象, 2019, 37(6):944-953.

[本文引用: 1]

张迎新, 侯瑞钦, 张守保.

回流暴雪过程的诊断分析和数值试验

[J]. 气象, 2007, 33(9):25-32.

[本文引用: 1]

卢秉红, 杨青, 高松影,.

两次不同类型暴雪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J]. 干旱气象, 2016, 34(5):836-840.

[本文引用: 1]

郑丽娜, 杨成芳, 刘畅.

山东冬半年回流降雪形势特征及相关降水相态

[J]. 高原气象, 2016, 35(2): 520-527.

DOI      [本文引用: 1]

利用2000-2013年冬季回流形势36次降水个例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及济南、青岛的降水资料,研究了山东回流形势的环流特征,并按中间暖层和低层冷层的厚度进行了分型。在分型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形势下温度、厚度的垂直变化特征,获得了不同降水相态下的温度和厚度预报指标。结果表明:(1)回流形势可分为3种,即:回流Ⅰ型、回流Ⅱ型和浅回流型,其中浅回流型又可分为冷层薄浅回流与暖层薄浅回流。(2)直接降雪时,内陆地区各层的温度阈值为T<sub>850</sub>≤-4℃,T<sub>925</sub>≤-2℃,T<sub>1000</sub>≤0℃或T<sub>地面</sub>≤1℃;但是沿海地区更要确保地面温度T<sub>850</sub>≤-3℃,T<sub>925</sub>≤-1℃,T<sub>1000</sub>≤0℃或T<sub>地面</sub>≤1℃时,要考虑降水相态由雨转为雨夹雪或雪;(4)直接降雪的厚度指标:回流Ⅰ型与回流Ⅱ型,冷层H<sub>850-1000</sub>为127~130 dagpm,暖层H<sub>500-700</sub>为252~256 dagpm;冷层薄浅回流,冷层H<sub>925-1000</sub>为61~64 dagpm,暖层H<sub>500-850</sub>为403~413 dagpm;暖层薄浅回流,冷层H<sub>700-1000</sub>为279~284 dagpm,暖层H<sub>500-700</sub>为250~260 dagpm。雨转雪时,回流Ⅰ型与回流Ⅱ型,冷层H<sub>850-1000</sub>为127~130 dagpm,暖层H<sub>500-700</sub>为255~264 dagpm,浅回流型雨转雪过程个例太少,厚度指标有待以后关注。

宫德吉.

内蒙古的暴风雪灾害及其形成过程的研究

[J]. 气象, 2001, 27(8):19-23.

[本文引用: 1]

韩经纬, 李彰俊, 石少宏,.

内蒙古大(暴)雪天气的卫星云图特征

[J]. 自然灾害学报, 2005, 14(3):250-259.

[本文引用: 1]

姜学恭, 李彰俊, 康玲,.

北方一次强降雪过程的中尺度数值模拟

[J]. 高原气象, 2006, 25(3):476-483.

[本文引用: 1]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2003年3月14~16日发生在内蒙古中部偏南地区的一次强降雪过程进行了二重嵌套的48 h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模式较好地模拟了本次过程强降雪中心的强度、位置以及强降雪的时间变化。导致本次过程降雪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是地面倒槽和700 hPa中α尺度低涡,其影响时间相对持久。强降雪的出现则是由于高空短波槽产生的高层强辐散强迫与低层增强的辐合相互耦合所致。高低层系统这一适宜配置的维持时间相对短暂,却导致了本次过程降雪强度的两个峰值的出现。同时,中α尺度低涡的形成和加强及其与低空暖湿急流的适宜配置也是强降雪产生的一个有利因素。阴山山脉对本次过程强降雪的强度和位置具有重要影响:山脉使降雪在其南麓增强,北麓减弱。山地强迫抬升是导致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另外,山地在其迎风坡使上升运动增强的同时也使正涡度减小和低层辐散增强。

孟雪峰, 孙永刚, 姜艳丰.

内蒙古东北部一次致灾大到暴雪天气分析

[J]. 气象, 2012, 38(7):877-883.

[本文引用: 1]

张桂莲, 姚晓娟, 孙永刚,.

大兴安岭地区的一次暴雪天气诊断分析

[J]. 气象科技, 2018, 46(5):971-978.

[本文引用: 1]

陶祖钰.

基础理论与预报实践

[J]. 气象, 2011, 37(2):129-135.

[本文引用: 1]

董啸, 周顺武, 胡中明,.

近50年来东北地区暴雪时空分布特征

[J]. 气象, 2010, 36(12):74-79.

[本文引用: 1]

秦华锋, 金荣花.

“0703”东北暴雪成因的数值模拟研究

[J]. 气象, 2008, 34(4):30-38.

[本文引用: 1]

吴庆梅, 杨波, 王国荣.

北京地区一次回流暴雪过程的锋区特征分析

[J]. 高原气象, 2014, 33(2):539-547.

DOI      [本文引用: 2]

利用常规观测、加密自动站观测和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观测的精细风场、温度和湿度资料,对2009年11月9日夜间北京地区的一次回流暴雪天气过程的锋区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为华北锢囚锋和中高层短波槽,与锢囚锋联系的中低空暖湿空气在回流干冷空气上爬升造成锋生,是北京地区出现暴雪的主要原因。北京地区锋区的坡度较小,锋区下半层存在明显逆温。逆温强度可以指示冷暖交汇程度,从而与降雪强度存在相关关系,地形对逆温的分布和强度有一定的影响。低层东北风与中高层西南气流形成了明显的风垂直切变和温度差异,动力锋生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产生的锋面次级环流直接促进了中尺度系统的发展。锋区存在层结不稳定,锋面抬升和次级环流促进了对流的发展,从而导致高架雷暴的产生。

刘畅, 杨成芳.

山东省极端降雪天气事件特征分析

[J]. 干旱气象, 2017, 35(6):957-667.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