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春艳, 王建捷, 唐冶, 等, 2017. 新疆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J]. 应用气象学报, 28(1): 72-85.
|
[2] |
陈春艳, 赵克明, 阿不力米提江·阿布力克木, 等, 2015. 暖湿背景下新疆逐时降水变化特征研究[J]. 干旱区地理, 38(4): 692-702.
|
[3] |
戴泽军, 宇如聪, 陈昊明, 2009. 湖南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J]. 高原气象, 28(6): 1 463-1 470.
|
[4] |
段赛男, 焦瑞莉, 吴成来, 2024. 一种基于K-means聚类算法的沙尘天气客观识别方法[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9(2): 178-192.
|
[5] |
高旭旭, 于长文, 朱卫浩, 2018. 河北省不同区域降水日变化特征差异[J]. 河北农业科学, 22(4): 63-67.
|
[6] |
苟浩锋, 王遂缠, 杨银, 等, 2020. 基于聚类分析的兰州地区自动站降水特征分析[J]. 沙漠与绿洲气象, 14(1): 108-114.
|
[7] |
郭玉琳, 赵勇, 周雅蔓, 等, 2022. 新疆天山山区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拔高度关系[J]. 干旱区地理, 45(1): 57-65.
DOI
|
[8] |
韩函, 吴昊旻, 黄安宁, 2017. 华北地区夏季降水日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J]. 大气科学, 41(2): 263-274.
|
[9] |
黄艳, 杨莲梅, 唐鹏, 等, 2024. 新疆伊犁河谷暖季短历时强降水变化特征[J]. 沙漠与绿洲气象, 18(6): 32-37.
|
[10] |
李晓婷, 刘利民, 李雪洋, 等, 2021. 基于逐小时数据的辽宁省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分析[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52(2): 129-136.
|
[11] |
林春泽, 刘琳, 林文才, 等, 2016. 湖北省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J]. 大气科学学报, 39(4): 490-500.
|
[12] |
刘伟东, 尤焕苓, 任国玉, 等, 2014. 北京地区自动站降水特征的聚类分析[J]. 气象, 40(7): 844-851.
|
[13] |
秦贺, 陈春艳, 阿不力米提江·阿布力克木, 等, 2019. 新疆暖季短时强降水特征[J]. 干旱区研究, 36(6): 1 440-1 449.
|
[14] |
孙倩倩, 刘晶淼, 2014. 基于聚类分析的中国东北地区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30(3): 59-65.
|
[15] |
唐红玉, 顾建峰, 俞胜宾, 等, 2011. 西南地区降水日变化特征分析[J]. 高原气象, 30(2): 376-384.
|
[16] |
王丽伟, 黄晓龙, 冯晓莉, 等, 2019. 2006—2015年吉林省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J]. 中国农学通报, 35(3): 122-130.
DOI
|
[17] |
王颖, 刘丹妮, 张玮玮, 等, 2019. 2004—2016年浙江省夏季降水的日变化特征[J]. 干旱气象, 37(1): 1-9.
DOI
|
[18] |
肖安, 尹小飞, 刘献耀, 2022. 江西省降水日变化时空分布特征[J]. 干旱气象, 40(5): 840-848.
DOI
|
[19] |
谢泽明, 周玉淑, 杨莲梅, 2018. 新疆降水研究进展综述[J]. 暴雨灾害, 37(3): 204-212.
|
[20] |
杨森, 周晓珊, 高杰, 2011. 辽宁省夏季降水的日变化特征[J]. 气象, 37(8): 943-949.
|
[21] |
杨涛, 杨莲梅, 2003. 新疆强对流暴雨的气候特征和概率分布模式研究[J]. 灾害学, 18(1): 49-54.
|
[22] |
杨涛, 杨莲梅, 张云惠, 等, 2021. 新疆短时强降水天气系统环流配置及雷达回波特征[J]. 干旱气象, 39(4): 631-640.
|
[23] |
宇如聪, 李建, 陈昊明, 等, 2014. 中国大陆降水日变化研究进展[J]. 气象学报, 72(5): 948-968.
|
[24] |
张宏芳, 潘留杰, 陈昊明, 等, 2020. 秦岭及周边地区暖季降水日变化及其成因分析[J]. 高原气象, 39(5): 935-946.
DOI
|
[25] |
张家宝, 邓子风, 1987. 新疆降水概论[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
[26] |
张俊兰, 杨霞, 肖俊安, 等, 2023. 昆仑山北部夏季降水多尺度时空变化特征[J].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43(3): 1-10.
|
[27] |
赵勇, 黄丹青, 古丽格娜, 等, 2010. 新疆北部夏季强降水分析[J]. 干旱区研究, 27(5): 773-779.
|
[28] |
赵玉春, 王叶红, 2020. 我国东南沿岸及复杂山地后汛期降水日变化的数值研究[J]. 大气科学, 44(2): 371-389.
|
[29] |
中国气象局, 国家气候委员会, 2017. 2016年中国气候公报[R]. 北京: 中国气象局.
|
[30] |
朱小凡, 张明军, 王圣杰, 等, 2016. 2008—2013年新疆夏季降水的日变化特征[J]. 生态学杂志, 35(2): 478-488.
|
[31] |
ANDERSSON T, 1969.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Sweden[J]. Geografiska Annaler: Series A, Physical Geography, 51(3): 176-184.
|
[32] |
BOWMAN K P, COLLIER J C, NORTH G R, et al, 2005. Diurnal cycle of tropical precipitation in 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 (TRMM) satellite and ocean buoy rain gauge data[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110(D21): D21104. DOI:10.1029/2005JD005763.
|
[33] |
YU R C, ZHOU T J, XIONG A Y, et al, 2007a. Diurnal variations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contiguous China[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34(1): L01704. DOI:10.1029/2006GL028129.
|
[34] |
YU R C, XU Y P, ZHOU T J, et al, 2007b. Relation between rainfall duration and diurnal variation in the warm season precipitation over central Eastern China[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34(13): L13703. DOI:10.1029/2007GL030315.
|
[35] |
ZHOU T J, YU R C, CHEN H M, et al, 2008. Summer precipitation frequency, intensity, and diurnal cycle over China: A comparison of satellite data with rain gauge observations[J]. Journal of Climate, 21(16): 3 997-4 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