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气候和人类活动对黄河干流甘肃段NDVI变化的影响
殷菲, 白冰, 黄鹏程, 马玉龙
干旱气象    2024, 42 (6): 934-943.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4-06-0934
摘要154)   HTML5)    PDF(pc) (15672KB)(294)    收藏

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河干流甘肃段植被的影响,对于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建设有一定意义。基于黄河干流甘肃段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18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降水和气温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残差分析等方法,对黄河干流甘肃段2001—2020年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NDVI变化的贡献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干流甘肃段2001—2020年NDVI增长速率为0.05·(10 a)-1,其中2001—2010年为缓慢上升阶段,增长率为0.04·(10 a)-1,2011—2020年为快速上升阶段,增长率为0.08·(10 a)-1;近20 a黄河干流甘肃段植被生态整体呈良性发展,植被改善区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中北部、兰州市及白银市东南部地区。研究区内对NDVI变化起主导作用的气候因子各有不同,甘南州大部NDVI与气温的正相关性更高;临夏州北部、兰州市及白银市NDVI与降水量的相关性更显著。黄河流域甘肃段植被变化是气候因子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2001—2020年气候因子对NDVI变化的贡献度为75.27%,人类活动贡献度为24.73%,气候因子仍是黄河流域甘肃段植被变化的主导因素,但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程度逐渐加深。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我国干旱半干旱区近60 a气象干旱气候特征分析
李春华, 朱飙, 杨金虎, 黄鹏程
干旱气象    2024, 42 (4): 519-526.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4)-04-0519
摘要230)   HTML3)    PDF(pc) (7033KB)(756)    收藏

为研究我国干旱半干旱区连续无雨日气候特征的变化趋势,利用该区域74个气象站1961—2022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对研究区连续无雨日变化特征及其在1961—1990年和1991—2020年前后两个时段的差异等进行分析,重点关注16 d及以上连续无雨日,并将16~25 d、26~40 d、41~60 d、60 d以上连续无雨日分别定义为轻旱、中旱、重旱和特旱。结果表明:我国干旱半干旱气候区16 d及以上连续无雨日的发生次数和日数存在明显差异,尤其是重旱、特旱对应的连续无雨日发生次数和日数,干旱区分别是半干旱区的2.0倍与6.0倍左右;1991—2020年与1961—1990年相比,研究区西部不同等级气象干旱发生次数明显减少,而中东部有所增加;研究区西部不同等级干旱发生日数同样减少明显,中部轻旱和中旱发生日数减少,而重旱和特旱发生日数有所增加;研究时段内,该区域绝大部分气象站点不同等级干旱发生次数和日数均未发生突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我国北方一次典型强沙尘暴过程的延伸期数值预报能力分析
李丹华, 张强, 卢国阳, 刘丽伟, 任余龙, 白冰, 杨扬, 段伯隆, 黄鹏程
干旱气象    2023, 41 (6): 944-951.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3)-06-0944
摘要252)   HTML5)    PDF(pc) (17415KB)(988)    收藏

目前利用数值模式对延伸期以上时间尺度的沙尘天气进行客观定量预报还在尝试阶段,本文利用耦合了沙尘模块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dust对我国北方一次典型强沙尘暴过程进行延伸期数值预报能力分析,并与NCEP再分析资料等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模式模拟的起沙量大值区主要位于新疆南部、蒙古国和内蒙西部;模式对10 m风速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但模拟风速比再分析资料风速偏小;模式模拟的沙尘柱含量和总沉降量变化能够反映沙尘暴天气过程特征;模拟的整层沙尘混合比与城市污染指数有一定对应关系,说明模式对沙尘引起的污染天气具有一定预报能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2022年夏季我国高温干旱特征及其环流形势分析
林纾, 李红英, 黄鹏程, 段欣妤
干旱气象    2022, 40 (5): 748-763.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2)-05-0748
摘要1762)   HTML81)    PDF(pc) (16918KB)(2577)    收藏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2022年夏季我国出现1961年以来平均气温最高和降水量次少的气候异常,并伴有最强的全国性(东北地区除外)高温过程和长江中下游及川渝地区大范围强伏旱。针对这次高温干旱的持续性和极端性,本文基于2022年6—8月全国2162个气象站逐日最高气温和降水量以及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AR(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逐日再分析资料等,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及环流形势,将对今后我国南方地区夏季高温干旱不同时间尺度的预报预测有一定参考价值。结果表明:2022年夏季,全国76.0%的站共出现48 198次高温,其中36.6%的站累计出现3001次极端高温事件,20次以上极端高温事件的站点均分布在四川盆地,高温状况远超21世纪以来的典型高温年份。全国性的高温过程从6月13日持续到8月30日,共计79 d,高温最强时段在8月11—24日。按照高温发生站次、持续时间、影响范围、强度等由强到弱综合排序,依次是华东、西南、华中、西北、华北和华南地区,其中西南地区极端性最强,而东北地区未出现高温。干旱时空分布特征与高温基本相似,全国最强干旱时段在8月中旬。2022年夏季,500 hPa欧亚中高纬度呈“两脊一槽”型,尤其在7—8月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附近高压脊形成阶段性阻塞高压,强盛的副热带系统将两高之间活跃的冷空气大部分时段阻挡在50°N以北,造成我国“北涝南旱”的格局;低纬度的伊朗高压异常东伸,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略偏北且异常西伸,两高压长时间贯通形成的高压带控制区气流辐散下沉,并持续阻碍水汽向中纬度输送,不利于长江流域产生降水。同时,对流层高层南亚高压异常偏东,与中层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相向而行,于8月中下旬在80°E—120°E范围内叠加,致使控制我国大范围的高压系统呈稳定正压结构,中心位于川渝上空,致使川渝地区成为高温日数和极端高温事件次数的高值中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1961—2017年京津冀地区寒潮活动特征
李红英, 林纾, 王云鹏, 黄鹏程, 于亚楠
干旱气象    2022, 40 (1): 41-48.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2)-01-0041
摘要1490)   HTML13)    PDF(pc) (1866KB)(2355)    收藏

基于1961—2017年京津冀地区126个气象观测站逐日最低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该区域寒潮发生频次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定义的干湿判别指标分析区域性寒潮的干湿特征。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单站寒潮年平均发生频次空间分布呈西北多东南少,86%的站点寒潮年发生频次呈减少趋势。(2)1961—2017年寒潮累计发生站次呈显著减少趋势(P<0.001),气候倾向率为-5.7站次·a-1, 且在1983年发生突变。1961—1971年寒潮累计发生站次出现峰值,从1972年开始锐减, 2007—2017年寒潮平均发生站次为历史最少。(3)1961—2017年区域性寒潮发生频次年际变化总体呈递减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82次·(10 a)-1, 1960年代冬季区域性寒潮发生频次最多,1970年代秋季和春季最多,2000年代冬季和春季为次高峰期,2011—2017年3个季节最少。区域性寒潮发生频次季节分布中以秋季出现最多、其次是冬季、春季最少; 10月、11月寒潮最为活跃。(4)京津冀地区区域性寒潮过程干过程发生频次最多,2011—2017年区域性寒潮过程干湿特征趋向于干过程和湿过程两极化分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