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1981—2023年珠穆朗玛峰地区大气饱和水汽差的时空分布特征
旦增维色, 杜军, 黄志诚, 巴桑
干旱气象    2024, 42 (6): 878-888.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4-06-0878
摘要251)   HTML2)    PDF(pc) (13122KB)(296)    收藏

作为蒸散的主要驱动因子之一,饱和水汽压差(Vapor Pressure Deficit,VPD)反映了大气从地表获取水分的能力。掌握VPD的时空变化特征对于理解区域大气干湿状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1981—2023年中国珠穆朗玛峰地区(简称“珠峰地区”)11个气象站逐月日照时数、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水汽压和平均风速等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逐步回归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分析了近43 a珠峰地区VPD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珠峰地区年、季平均VPD总体呈西南低、东北高的分布特征,VPD月变化呈双峰型分布,峰值分别出现在6月、9月,最小值出现在1月;季变化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近43 a珠峰地区年平均VPD以0.029 kPa·(10 a)-1的速率呈上升趋势,夏季增幅最大;20世纪80、90年代VPD相对较低,以90年代最明显;21世纪最初十年,春秋季VPD偏低、夏冬季VPD偏高;21世纪10年代VPD偏高,特别是夏秋两季;春季和汛期VPD的突变发生在21世纪最初十年的后期,而其他3季和年平均VPD的突变发生在21世纪10年代初。珠峰地区VPD的变化主要由饱和水汽压驱动,尤其是春、秋季。四季和年平均气温显著升高是引起VPD显著增加的主导因子,而汛期水汽压的下降也对VPD增大起到重要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1981—2022年西藏“一江两河”主要农区农业界限温度变化特征
郭艺楠, 黄志诚, 杜军, 徐薇
干旱气象    2024, 42 (1): 47-53.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4)-01-0047
摘要225)   HTML1)    PDF(pc) (2910KB)(917)    PDF(mobile) (2910KB)(7)    收藏

日平均气温≥10 ℃是喜温作物适宜生长的下限温度。西藏“一江两河”主要农区≥10 ℃积温变化是判断该地区热量资源的关键指标。基于1981—2022年该区域9个气象站点的日平均气温数据,使用线性倾向估计、Pearson相关系数、Mann-Kendall检验和R/S分析法,分析≥10 ℃界限温度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10 ℃界限温度出现明显垂直地带性特征,包括≥10 ℃初日推迟、终日提前、持续日数与积温减少。(2)近42 a来,该地区≥10 ℃初日普遍提前,气候倾向率为-2.53 d·(10 a)-1;终日延后,倾向率为3.33 d·(10 a)-1;持续日数和积温均明显增加,倾向率分别为5.87 d·(10 a)-1、106.19 ℃·d·(10 a)-1。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相比,这种变化更为明显。(3)20世纪80年代是过去40 a≥10 ℃初日最迟、终日最早、持续日数最短、积温最少的10 a,与之相对的是21世纪10年代的情况截然相反。(4)≥10 ℃界限温度的H指数均大于0.65,表明未来≥10 ℃界限温度初日提前、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延长和积温增加的变化趋势将持续存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