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冷涡背景下天津夏季三次不同强度极端短时强降水物理量特征对比分析
靳振华, 卜清军, 黄安宁
干旱气象
2025, 43 (3):
424-434.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5-03-0424
在相似环流背景下开展不同降雨强度降水过程的局地关键物理量对比分析,是提升该地区强降水事件精细化预报能力的有效路径。本文基于多源观测数据,对2022年6月28日(简称“6·28”过程)、7月1日(简称“7·1”过程)和7月26日(简称“7·26”过程)天津3次冷涡背景下的雨强突增过程开展物理量阈值分析。结果表明:“6·28”过程中,极强水汽辐合(-8.0×10?? g·hPa?1·cm?2·s?1)、低抬升凝结高度(962 hPa)与深厚暖云层(4.0 km)形成协同效应,叠加冷池出流与低空辐合触发的中尺度涡旋,以及低质心风暴和列车效应,共同导致本次过程雨强最大增幅达96.6 mm·h-1;“7·26”过程以较高的环境温度(32.1 ℃)和对流有效位能(2 464 J·kg?1)促使高质心风暴垂直发展,但冰相粒子占比增加使得雨强增幅(88.8 mm·h-1)受限;“7·1”过程受弱垂直风切变(1.3 m·s?1)与冷池强度(21.9 ℃)不足影响,冷池出流无法与低层辐合协同触发新对流,导致雨强增幅最低(55.3 mm·h-1)。3次过程雨强跃增前均存在共性物理量阈值:对流有效位能大于1 200 J·kg?1、暖云层厚度大于3.1 km、整层大气可降水量大于47.5 mm,且地面辐合线出现时间超前强降水发生时间1.5~2.0 h。此外,回波顶高、组合反射率、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与雨强增量的相关系数均超过0.90,前1 h露点温度变化与雨强增量的相关系数为-0.90。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