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甘肃临夏地区2 次沙尘寒潮天气成因对比
孙玉莲,任余龙,韦伯龙,张立禄,马新荣
干旱气象    DOI: 10. 11755 /j. issn. 1006 - 7639( 2013) - 01 - 0150
2. 青藏高原东北侧一次暴雪过程的湿位涡分析
马新荣, 任余龙, 丁治英
J4    2008, 26 (1): 57-63.  
摘要1768)      PDF(pc) (1651KB)(3384)    收藏

利用(1b@1b)全球再分析格点资料,对青藏高原东北侧2002年10月18日一次暴雪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北上的西南暖湿气流与东移南压的西北冷空气在36b附近交汇形成的高原切变线是造成这次强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暴雪发生在700湿位涡正压项1正值密集带和湿位涡斜压项2负值区中"由于等He线变得陡立密集,大气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2绝对值增大,大气湿斜压性增强导致下滑倾斜涡度发展是形成此次暴雪的重要原因,它对暴雪预报有着很好的指示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甘肃中东部初夏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动力诊断
孙玉莲, 任余龙, 马新荣
J4    2007, 25 (4): 41-45.  
摘要1512)      PDF(pc) (1070KB)(2884)    收藏

利用Micap s常规和ECWMF资料,对造成2004年5月28~29日甘肃省中东部初夏区域性暴雨过程的高、低空急流及锋区等天气系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 500 hPa西风带急流轴( ≥20 m·s- 1 )从乌拉尔山中底部向巴尔喀什湖移动,其分裂的短波槽和冷空气沿急流底部向甘肃河西至青海省中部发展,为这次大降水的形成和维持提供了能量; (2)在副热带高压快速南压东退中,高压边缘的西南暖湿气流为此次降水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来源; ( 3)垂直速度、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等物理量对此次大(暴)雨有很好的指示意义。从能量场上,总温度平流和差动平流场对这次降水过程也有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