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石羊河流域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识别及其演变特征
杨晓玲, 孙旭映, 杨金虎, 吴雯, 赵慧华, 陈静
干旱气象    2024, 42 (6): 836-843.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4-06-0836
摘要407)   HTML47)    PDF(pc) (8131KB)(575)    收藏

复合高温干旱事件是石羊河流域高发的复合极端气候事件之一,对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比单一的极端气候事件更为严重。利用1961—2023年石羊河流域5个气象站平均气温、最高气温、降水等资料,采用百分位数阈值法和Ped气象干旱指数识别和确定复合高温干旱事件,采用线性趋势法分析复合高温干旱事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多年平均频次的空间差异较小,但各年代内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平均频次空间差异明显,且空间差异有逐年代增大趋势。石羊河流域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年频次呈先减少后增多的趋势,全流域及各地均在1996年之前减少,之后增多。复合高温干旱事件主要出现在6—8月,7月最多。石羊河流域不同等级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发生频次变化较大,随着干旱等级的升高,干旱频次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中旱频次最多,特旱最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2017年湖南一次特大致洪暴雨过程的水汽特征
蔡荣辉, 陈静静, 文萍, 何炜炜, 陈红专, 李蔚
干旱气象    2019, 37 (2): 288-300.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9)-02-0288
摘要635)      PDF(pc) (6059KB)(2629)    收藏
利用湖南省区域自动站和常规观测站降水资料、NCEP/NCAR和JRA-55再分析资料及湖南省气象台大气河预报业务产品,分析了2017年6月22日至7月2日湖南一次特大致洪暴雨过程的雨洪和水汽输送异常特征,以及大气河水汽输送对强降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了强降雨区各边界的水汽收支状况及各水汽轨迹的贡献。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第三阶段降雨的范围、强度均明显大于第二阶段。欧亚中高纬稳定的“1槽1脊”环流形势、低纬较稳定的西太副高及其外围强劲的水汽输送是此次暴雨发生的环流背景。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比湿等物理量的水平及垂直分布对降水的阶段性特征和位置、强度变化有很好的指示作用。三个强降雨时段,来自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副高西南侧的水汽输送表现出不同的强度和位置,造成到达湖南境内的偏南水汽输送空间异常程度不同。大气河的强弱及其水汽输送通道、辐合区位置以及强降雨区各边界水汽净收入对强降水发生、发展起关键作用。水汽后向轨迹分析表明,低层偏南的水汽输送是此次极端强降雨较长时间维持的重要因素,而来自北方的干冷空气侵入利于大气斜压性增强和对流不稳定维持,是第二阶段降水强度弱于第一、第三阶段的另一原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石家庄地区能见度变化特征及其与相对湿度和颗粒物浓度的关系
王晓敏,韩军彩,陈静,钤伟妙,岳艳霞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6)-04-0648
4. 湖南冻雨预报关键技术指标及应用
姚蓉, 黎祖贤, 许霖, 唐杰, 陈静静
干旱气象    DOI: 10. 11755/j. issn. 1006 -7639(2014) -03 -0366
5. 华北地区空中水汽含量与降水量的关系
张秉祥,韩军彩,陈静,刘萍
干旱气象    2012, 30 (2): 207-214.  
摘要1432)      PDF(pc) (2614KB)(955)    收藏

利用华北地区近30 a( 1979 ~ 2008 年) 12 个探空站的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和奇异值分解( SVD) 技术分析了华北地区空中水汽含量与降水量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 华北地区水汽含量和降水量在空间上表现出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随纬度增高而减少的分布特征,即东南部湿润,西北部干燥。近30 a 来华北地区水汽含量整体上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而降水量和降水效率均呈减少趋势,降水效率较低,华北地区空中水资源开发潜力较大。SVD 的第1 模态反映出华北地区水汽含量与降水量存在密切联系,当空中水汽含量偏多( 少) 时,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多( 少) 。华北地区夏季涝( 旱) 年在南海至西太平洋地区有( 无) 明显的水汽向华北地区辐合,同时西风带也有( 无) 水汽向华北地区输送,且大部分地区850 hPa 垂直上升运动强( 弱) 于常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一次沙尘暴天气的动力诊断
陈静 ,许彦慧 ,蔡文玮
J4    2011, 29 (3): 330-335.  
摘要1297)      PDF(pc) (2024KB)(1787)    收藏

用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地面沙尘暴探测资料、卫星图像和常规气象资料对2009 年4 月23 日发生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一次大风、扬沙及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了连续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 高空槽发展加强,强锋区南压,地面冷锋影响,气压梯度大是造成沙尘暴的天气形势。红外图像形成“沙尘羽”,结构均匀有纹理,云顶亮温出现< - 60 ℃区域是卫星图像特征。雷达回波显示,反射率因子> 30 dBZ,影响高度2. 4 km 以上; 径向速度图上出现明显辐合辐散特征,强风区增大,上升运动及下沉运动加强; 高空有垂直风切变,高度降低厚度增加,能量增加,当垂直风切变变小时,高空动量开始下传,沙尘天气开始。地面沙尘暴探测资料显示,空气中质量浓度的最高值出现在沙尘天气最强及极大风速出现时刻,最大值达8 223. 7 μg·h - 1 ,比沙尘天气出现前81. 8 μg·h - 1 高出100 倍,沙尘天气造成空气相当混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