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于SCMOC的贵州最高气温预报方法研究
李刚, 杨秀庄, 刘彦华, 陈贞宏, 余清, 吴昌航
干旱气象    2020, 38 (03): 457-464.  
摘要394)      PDF(pc) (2379KB)(2049)    收藏
为探究最高气温预报准确率偏低这一现象,采用2013—2018年SCMOC精细化指导预报资料及气象站观测资料,对贵州省85站24~72 h最高气温预报开展研究。通过建立横向预报模型(F1)、纵向预报模型(F2)以及横向与纵向预报相整合的预报模型(Fzh),对贵州日最高气温进行预报试验。结果表明,无论平均均方根误差还是预报准确率,各模型预报效果均有不同程度改进,三种客观订正预报中Fzh表现最优;相对于SCMOC,F1春、夏季的预报优于秋、冬季,且贵州省北部地区改进较南部明显,F2四季均有改进,总体较平稳;Fzh预报结果明显优于F1和F2,均方根误差得到明显改善,平均RMSE下降1.0~2.0 ℃,准确率平均提高11%~13%。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3 种干旱指数对贵州省安顺市历史罕见干旱的评估分析
吴哲红 ,詹沛刚 ,陈贞宏,方庆文
J4    2012, 30 (3): 315-322.  
摘要1453)      PDF(pc) (555KB)(1081)    收藏

采用降水距平百分率、K 干旱指数和综合气象干旱指数( Ci) ,通过3 种指数各自的干旱等级划分,对2009 年夏秋季到2010 年冬春季发生在贵州省安顺市的历史罕见的干旱过程进行了评估比较。结果表明: 3 种干旱指数对此次历史罕见的干旱灾害的干旱时段,干旱发展、缓解、解除阶段均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此次干旱过程是一次涉及气象、水文、农业、社会经济方面的综合性特大干旱过程。3 种指数对干旱发展趋势的描述基本一致。K 指数最能体现冬春季农业和大部分时段水文干旱的实况,Ci 指数可体现大部分地区农业干旱的实际。K 干旱指数对夏秋季旱情评估偏重,但由于其考虑了蒸发,对水文上水分的欠缺有一定的反映,对干旱彻底解除的时间判定较为合理。降水距平百分率则不够稳定,特别是在降水基数少的时段,对干旱结束时间判定较差。对月和季干旱的评定,冬季干旱最严重的时段K 指数评定最好,Ci 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则对夏秋季干旱评定较为合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2008 年和2011 年年初贵州低温雨凇分析
王兴菊,白慧,陈贞宏
干旱气象    2012, 30 (2): 237-243.  
摘要1288)      PDF(pc) (2501KB)(968)    收藏

2008 年1 月和2011 年1 月,贵州遭遇了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这2 次灾害过程具有降温幅度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冰冻灾害重等特点,对农业、交通、电力、通讯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经济损失严重。文中分析了2 次灾害的实况、可能成因及其影响。结果表明: ( 1) 2 次冰冻灾害都受拉尼娜事件的影响; ( 2) 欧亚1 月阻塞形势的异常发展和大气环流形势持续稳定; ( 3) 中亚、西亚低值系统活跃,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 印缅槽) 的大量暖湿空气向北输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明显偏北、面积偏大、强度偏强等是造成2008 年1 月贵州雨凇灾害的主要原因。拉尼娜事件的影响和欧亚阻塞异常偏强以及印缅槽出现持续的大量暖湿空气的向北输送是造成2011 年1 月贵州雨凇灾害的主要原因。但2011 年1 月副高偏弱,中亚、西亚低值系统活跃也不如2008 年1 月明显,所以低温雨雪冰冻强度和范围都小于2008 年1 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