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地形和天气形势对临汾市大气污染的影响
裴坤宁, 王雁, 闫世明, 蒋云盛, 郭伟
干旱气象    2022, 40 (5): 879-887.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2)-05-0879
摘要543)   HTML3)    PDF(pc) (17436KB)(1703)    收藏

为了研究临汾市大气污染的输送特征,利用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16—2017年临汾市逐小时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提供的水平分辨率为1°×1°的逐6 h再分析资料和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lobal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GDAS)数据,基于HYSPLIT4(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模式,采用气流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法研究地形及天气形势对临汾市24次污染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24次污染过程的海平面环流形势主要有以下6种类型:蒙古高压底前部型、低压前部型、华北高压后部型、河套倒槽前部型、均压场和低压带型。(2)模拟后推24 h和60 h的聚类轨迹分别可以代表地形条件和天气形势对临汾市大气污染的影响。(3)模拟后推24 h的聚类轨迹显示,气流可沿吕梁山背风坡下沉输送污染物,向南开口的倒“凹”字型地形配合近地面西南风可造成临汾市污染,也可通过碰触周围山体后折返回流到临汾市。其中,以西北方向沿吕梁山下沉输送为主。(4)模拟后推60 h的聚类轨迹显示,在有利天气形势影响下携带污染物的气流与偏东或偏南的气流相遇后发生转折回流至临汾市,地面西南或偏东风使湿度增加,造成污染物粒子吸湿增长。地形和天气形势均对临汾市大气污染的输送路径有影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典型高碳排放城市临汾温室气体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高兴艾, 朱凌云, 闫世明, 裴坤宁, 张逢生, 王淑敏, 成鹏伟
干旱气象    2022, 40 (2): 256-265.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2)-02-0256
摘要775)   HTML7)    PDF(pc) (5629KB)(2314)    收藏

利用山西省临汾城市站2013—2018年CO2、CH4摩尔分数及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风向观测资料,以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 PBL(planet boundary layer)再分析资料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GDAS(global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再分析资料,分析高碳排放城市临汾两种温室气体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临汾市年平均CO2和CH4摩尔分数分别为441.7×10-6和2359.5×10-9,均高于全球平均值、青海瓦里关本底站以及上海浦东等城市站,且春、秋、冬季两种气体浓度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临汾市人为碳排放是碳循环的主导因素。临汾市CO2和CH4摩尔分数呈明显的“单峰单谷型”月际变化,冬季两种气体摩尔分数均最高,而CO2夏季最低,CH4春季最低;CO2和CH4摩尔分数06:00—09:00(北京时,下同)较高,15:00—17:00较低,前者日变化幅度夏季最大、春季最小,而后者冬季最大、春季最小。除排放源外,气象条件对临汾市两种温室气体浓度也有一定影响。其中,夏季光合作用和光化学反应增强,高温低湿环境有利于CO2和CH4浓度降低,而其他季节二者受温度、湿度影响较小;平均风速与两种气体摩尔分数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低风速有利于气体浓度升高,且东北风和东南风易将工业及其他排放气体输送到站点附近,导致气体浓度升高。临汾市冬季CO2和CH4浓度空间分布特征较为相似,主要是因为冬季两种气体受人为排放源影响最大。此外,临汾东部区域全年CH4浓度较高,这可能是该区域拥有中国产煤最多的沁水煤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