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HLAFS 资料在短期降水、气温MOS 预报方法中的应用
吴爱敏, 郭江勇
J4    2006, 24 (2): 45-48.  
摘要1541)      PDF(pc) (108KB)(2984)    收藏

通过对HLAFS 资料建立的5 ~ 9 月夏半年气温、降水方程中所选的因子进行统计整理,找出使用频率最高的因子。气温方程中所选的因子,24 h 气温预报方程中以24 h 前的因子多;而48 h 预报方程中多选24 h 后的因子,实况因子选中的几率大,与预报员的思路一致。降水方程中,因子辐散风选中的最多,其次为Q 矢量散度和涡度。利用“1999. 7. 4”庆阳大到暴雨个例,对方程中使用最多因子的实时场和预报场进行了分析,所选因子有较明确的物理意义,为以后MOS 预报降水因子的选取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支持向量机方法在冰雹预报中的应用
吴爱敏, 郭江勇, 张洪芬, 路亚奇
J4    2005, 23 (4): 41-45.  
摘要1369)      PDF(pc) (269KB)(2074)    收藏

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简称SVM)方法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统计学习理论方法,本文通过对这一方法的学习,总结陇东主要降雹的环流形势特点,利用这一新方法对冰雹分类预报进行了探讨,经检验,效果较好。并与传统的天气分型后制作预报模式进行了比较,验证了SVM方法不需要进行天气分型,这样总样本数多,建立的预报模型效果好。这为基层台站制作天气预报模式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和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甘肃黄土高原气温10℃初日的变化特征
郭江勇, 李耀辉
J4    2005, 23 (4): 24-29.  
摘要1631)      PDF(pc) (395KB)(2198)    收藏

用1971 - 2004年甘肃黄土高原39个站的气温10℃初日和高空资料,分析了其气候特征和环流背景,并建立了西峰代表站的气候预测方法。结果表明,甘肃黄土高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有3个偏早区,分别位于北道、兰州、泾川,有3个偏迟区,分别位于华家岭、东乡、岷县附
近;最旱的是北道为4月14日,最迟的是华家岭为6月5日。其空间分布特征是定西、临夏偏迟,天水、平凉、庆阳早,西北部的白银也较早。总的趋势是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越来越早,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早的趋势更加明显;70年代大部分地方偏迟,80年代北部偏早,南部偏迟,90年代定西、临夏偏迟,其余偏早。初日早年,甘肃黄土高原500 hPa,700 hPa高度场受青藏高原北部到新疆宽广的高脊控制,温度场受青藏高原北部到新疆为宽广温度脊控制,OLR场受正距平控制;初日迟年,甘肃黄土高原500 hPa,700 hPa高度场受塔里木盆地深厚的低槽影响,温度场受新疆宽广的温度槽影响,OLR场受负距平影响。建立的西峰气温10℃初日模式的预测能力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甘肃省谷子气候生态适应性分析及适生种植区划
马兴祥, 邓振镛, 魏育国, 朱国庆, 郭江勇
J4    2004, 22 (3): 59-62.  
摘要1062)      PDF(pc) (46KB)(2036)    收藏

在分析谷子气候生态适应性的基础上,建立不同气候区谷子气候产量模型。确定影响产量形成关键时段的关键气象因素是≥10℃积温、8~9月平均气温、7月降水以及海拔高度和投入产出比等适生种植区划综合指标体系,据此划分5个谷子气候生态种植区。并提出提高气候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陇东伏旱的气候变化及预报
吴爱敏, 董安详, 郭江勇
J4    2004, 22 (2): 57-61.  
摘要1260)      PDF(pc) (196KB)(2543)    收藏

利用陇东伏期降水量和蒸发量两要素,定义了伏旱指数来定量表达伏旱,通过对陇东15县(区)伏期降水和伏旱指数的分析,探讨了陇东伏旱的气候特征。对陇东伏期的500hPa平均形势,旱年及多雨年环流特征进行分析,找出旱年、多雨年的主要差异。通过500hPa高度场、太平洋海温与伏旱的相关性,探讨影响陇东伏旱的成因。最后建立了伏旱的预测模型,并进行了预报,经评定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甘肃省糜子生态气候研究及适生种植区划
姚小英, 邓振镛, 蒲金涌, 姚晓红, 马兴祥, 朱国庆, 郭江勇
J4    2004, 22 (2): 52-56.  
摘要1458)      PDF(pc) (203KB)(2589)    收藏

通过对甘肃省各地糜子生物特征与关键生长期生态气候适应性的探讨,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气象因子对糜子产量的影响,确定生态气候适生种植区划综合指标体系,作出种植适生生态气候区划,并提出提高生态气候资源利用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干旱区天气、气候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
隆霄, 王澄海, 郭江勇, 刘海
J4    2003, 21 (4): 59-65.  
摘要1500)      收藏

干旱区的气候模拟有着很强特殊性。气候模式是研究和探讨干旱区形成物理机制的有效手段和工具。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干旱气候数值模拟和试验的研究与进展,总结和评述了陆面过程中地表反照率、土壤湿度、植被状况的参数化和对气候的影响,讨论和阐述陆面过程在气候模拟中的重要性。对干旱区的气候和天气灾害的数值模式模拟研究作了一些评述,并对干旱区数值模拟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展望。指出干旱区陆面过程的深入研究和十旱区陆面参数的标定,是改进干旱区气候模拟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