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增温对冬小麦生长过程及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南佳岚, 王冬冬, 王博, 郝子琼, 全礼, 郭伟, 罗志平, 张靖铷, 闫晶晶
干旱气象    2025, 43 (1): 133-142.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5-01-0133
摘要52)   HTML2)    PDF(pc) (4859KB)(143)    收藏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探究关中台塬区冬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要农艺性状及干物质分配对增温的响应特征,对评估冬小麦的敏感性及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冬小麦品种郑麦1860号为研究对象,通过开顶式气室(Open Top Chamber,OTC)模拟增温环境,分析增温对冬小麦生长发育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生育期内,气室内外温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OTC内部平均温度较外部高0.8 ℃;增温条件下,小麦各物候期平均提前6 d,且株高明显增加。返青—抽穗阶段,OTC对小麦叶面积有促进作用,而扬花—乳熟阶段,则对叶面积有抑制作用。增温促进根系生长,使单株根系长度增加37.48%,细根表面积增加35.28%,但对根系生物量有抑制作用,OTC处理组较对照组减少7.60%;增温对茎、叶和穗的干物质量均有促进作用,但乳熟期叶干物质量例外。OTC增温对冬小麦营养生长期的功能性状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但对生殖生长期的功能性状影响不显著,甚至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地形和天气形势对临汾市大气污染的影响
裴坤宁, 王雁, 闫世明, 蒋云盛, 郭伟
干旱气象    2022, 40 (5): 879-887.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2)-05-0879
摘要543)   HTML3)    PDF(pc) (17436KB)(1703)    收藏

为了研究临汾市大气污染的输送特征,利用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16—2017年临汾市逐小时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提供的水平分辨率为1°×1°的逐6 h再分析资料和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lobal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GDAS)数据,基于HYSPLIT4(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模式,采用气流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法研究地形及天气形势对临汾市24次污染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24次污染过程的海平面环流形势主要有以下6种类型:蒙古高压底前部型、低压前部型、华北高压后部型、河套倒槽前部型、均压场和低压带型。(2)模拟后推24 h和60 h的聚类轨迹分别可以代表地形条件和天气形势对临汾市大气污染的影响。(3)模拟后推24 h的聚类轨迹显示,气流可沿吕梁山背风坡下沉输送污染物,向南开口的倒“凹”字型地形配合近地面西南风可造成临汾市污染,也可通过碰触周围山体后折返回流到临汾市。其中,以西北方向沿吕梁山下沉输送为主。(4)模拟后推60 h的聚类轨迹显示,在有利天气形势影响下携带污染物的气流与偏东或偏南的气流相遇后发生转折回流至临汾市,地面西南或偏东风使湿度增加,造成污染物粒子吸湿增长。地形和天气形势均对临汾市大气污染的输送路径有影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山西省夏季近地面O3体积分数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李莹,朱凌云,张逢生,郭伟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7)-03-0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