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两种降水客观统计方法对ECMWF集合平均降水预报的订正研究
焦洋, 郑丽娜, 张永婧, 苏轶
干旱气象    2024, 42 (2): 293-304.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4)-02-0293
摘要202)   HTML6)    PDF(pc) (24252KB)(889)    收藏

提升降水量级预报精度,有助于优化灾害预警与决策支持。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山东省逐12 h降水观测数据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the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ing,ECMWF)的集合预报集合平均(Ensemble Prediction Ensemble Mean,EPEM)结果进行72 h内逐12 h降水量级预报统计订正,然后对比ECMWF集合平均降水预报插值的原始预报(EC_EPEM)、基于EC_EPEM的输出统计(Model Output Statistics,MOS)预报(EC_EPEM_MOS)、利用最优TS(Threat Score)评分订正(Optimal Threat Score,OTS)预报(EC_EPEM_OTS)的效果。结果表明:EC_EPEM_MOS在较小量级上表现最优,但在大量级上订正效果稍差,甚至略低于EC_EPEM;EC_EPEM_OTS仅在0.1、10 mm量级上低于EC_EPEM_MOS,其他量级均为最优,尤其在较大量级上订正效果更明显。在50、100 mm大量级上,EC_EPEM_OTS在12~72 h时效订正效果均最优,这是由于EC_EPEM_OTS在稍大量级上提高订正系数使得大量级降水漏报率减小,同时对大量级降水使用较小订正系数也减小了空报率。在较小量级降水中短期预报时效除了山东中部山区外EC_EPEM_MOS表现最佳,山区EC_EPEM_OTS最佳;中等以上量级、尤其较大量级降水,山东大部分地区EC_EPEM_OTS表现最佳。EC_EPEM_MOS订正预报有效地减小了EC_EPEM的空报问题。EC_EPEM_OTS的订正效果最佳,在大范围强降雨过程中与实况降雨分布更为接近,降水总体分布把握较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冷涡影响下两次不同类型强对流过程对比分析
褚颖佳, 郭飞燕, 高帆, 胡鹏, 郑丽娜, 刘奕辰, 鲁亓
干旱气象    2023, 41 (2): 279-289.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3)-02-0279
摘要553)   HTML10)    PDF(pc) (30864KB)(1532)    收藏

为深入认识冷涡影响下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发生条件的差异,利用高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风廓线雷达资料,以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第五代大气再分析资料ERA5,对2016年6月13日和2018年6月13日山东两次同受冷涡影响但分别以短时强降水为主和风雹天气为主的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过程(分别简称“过程I”、“过程II”)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以短时强降水为主的过程I,降水效率高,在其发展阶段回波质心高度低,成熟阶段形成强降水超级单体,最强降水出现在中气旋附近;以风雹天气为主的过程II,雷暴大风强度具有极端性,对流风暴发展深厚,60 dBZ以上强回波发展至-20 ℃层高度之上并持续,是产生大冰雹的重要原因。两次过程的强风均出现在弓形回波反射率因子核心前部和超级单体后侧下沉气流区。(2)过程I不稳定条件中等,西南气流配合湿区使低层增湿,950~850 hPa形成近饱和层并增厚,干层位于500 hPa以上,构成上干下湿层结,对流在地面辐合线和地面湿舌顶端叠加处触发;过程II热力和动力不稳定强,中空急流与800~600 hPa的显著干层为雷暴大风和冰雹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触发抬升系统是暖锋,比过程I更深厚。环境条件的差异决定了两次过程天气类型的差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