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复杂地形下京津冀地区夏季降水特征及其数值模拟评估
李靖, 李梓铭, 郝翠, 戴翼, 邢楠
干旱气象    2025, 43 (4): 576-585.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5-04-0576
摘要24)   HTML0)    PDF(pc) (38742KB)(56)    收藏

基于三源融合降水产品(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Multi-source Merged Precipitation Analysis System,CMPAS)和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Mesoscale Weather Forecast System,CMA-MESO)预报的逐小时降水数据,分析2021年6—9月京津冀特殊地形下降水的分布特征,进一步评估CMA-MESO的预报性能。 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实况平均小时降水量大值中心主要位于太行山东部和燕山南麓山前迎风坡海拔100~600 m处,CMA-MESO预报的大值区位于山前迎风坡偏向平原一侧;实况小时降水频率大值中心在太行山山前迎风坡偏向山区一侧,降水强度大值中心分布在山前迎风坡和东部平原地区。(2)京津冀山前迎风坡地区实况平均小时降水量随时间呈现双峰型特征,主峰值出现在午后至前半夜,次峰值出现在凌晨;CMA-MESO预报的主峰值时间与实况接近,但平均小时降水量明显偏大。(3)京津冀山前迎风坡地区实况10 mm·h-1以上降水量占比大值时段在午后至前半夜和凌晨;CMA-MESO预报的午后至傍晚时段10 mm·h-1以上降水量偏大,凌晨时段降水量偏小。(4)山前迎风坡地区午后至前半夜降水事件以3 h内的短时降水为主,CMA-MESO较好地把握了这一特征,但预报的短历时降水事件偏多。(5)CMA-MESO预报出了山前迎风坡一侧地形对降水的增幅作用,和山地上空的次级环流,但850 hPa以下比湿预报偏小,14:00(北京时)对流有效位能值明显偏小,也是山前迎风坡降水量存在负偏差中心的原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多元动态逐步回归方法在北京地区能见度预报中的应用
邢楠, 赵玮, 付宗钰, 王媛媛, 亢妍妍
干旱气象    2020, 38 (4): 665-673.  
摘要497)      PDF(pc) (2127KB)(2373)    收藏
基于2016年冬季的观测资料和ECMWF细网格240 h气象要素预报资料,选用与能见度变化相关的水汽、动力、热力等因素作为预报因子,利用多元动态逐步回归方程对北京地区未来10 d 的能见度进行预报研究。同时将能见度分为3个等级:<1 km、1~10 km(低能见度)和≥10 km,并从区域平均、空间分布及3次低能见度过程个例进行预报效果检验。多元动态逐步回归方法对北京地区的能见度及其变化趋势均有一定预报能力且效果稳定,其中≥10 km等级的能见度预报效果最好,TS评分为64.2%,其次是1~10 km,TS评分为53.1%,最后是<1 km,TS评分为51.3%;两个低能见度等级中平原地区预报效果优于山区,表现为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特征;而≥10 km等级的呈相反变化,预报效果山区优于平原地区;北京地区3次雾霾过程个例预报也证实动态逐步回归方法能够较好预报北京地区持续性低能见度过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北京“8·11”崩塌地质灾害气象成因分析
甘璐, 邢楠, 雷蕾
干旱气象    2020, 38 (03): 433-439.  
摘要263)      PDF(pc) (3551KB)(1506)    收藏
利用气象监测数据,分析2018年8月11日北京市房山区较大规模崩塌地质灾害事件(简称“8·11”事件)的气象成因。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偏西且偏北,导致北京地区降雨和高温日数比常年同期明显偏多,二者的累积效应为崩塌事件的发生孕育了非常有利的气象条件。持续性强降雨引发的长期渗透作用使得深层土壤含水量增加并稳定维持;高温天气的“烘焙”效应对崩塌灾害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干湿循环的剧烈变化引起的热胀冷缩作用使得地表层斜坡的稳定性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岩土体的稳定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2016年1月京津冀地区连续性寒潮事件对比分析
于波, 李桑, 黄富祥, 邢楠, 杜佳
干旱气象    2019, 37 (6): 954-963.  
摘要415)      PDF(pc) (5669KB)(2167)    收藏
2016年1月京津冀地区在相隔较短的时间内连续出现2次寒潮天气,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卫星云图,综合对比2次寒潮过程中的环流形势、前期回暖、冷平流、海平面气压及下沉运动等。结果表明:(1)寒潮Ⅰ主要影响京津冀北部及河北中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区,以降温为主;寒潮Ⅱ的影响范围更广、强度更大,京津冀大部分地区出现明显降温和大风天气。(2)前期回暖、横槽转竖南压是2次寒潮天气的共同点,但寒潮Ⅱ的影响程度更大,主要原因为:①冷空气南下过程中有南支槽接应时,气流的经向度加大、偏北分量增强,能够快速引导冷空气主体大举向南爆发;②地面强冷高压形成较强的气压梯度和温度梯度,造成明显的梯度风;③下沉气流核所到达的高度越接近地面、持续时间越长,造成大风和降温的程度越剧烈。(3)寒潮天气过程中,气温变化若仅受单一冷平流作用的影响,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降幅区域会比较接近;当云覆盖的影响增强时,会出现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降幅区域差异较大的情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