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一次重污染过程及其边界层气象特征量分析
李二杰,刘晓慧,李洋,赵玉广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5)-05-0856
2. 河北盛夏2次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王福侠, 张 南, 赵玉广, 段 浩, 李宗涛
干旱气象    2015, 33 (1): 110-118.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5)-01-0110
摘要1420)      PDF(pc) (14400KB)(2505)    收藏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地面区域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比分析了2012年7月21~22日罕见特大暴雨和2011年7月24日大暴雨的天气形势、水汽条件、动力条件以及中尺度影响系统。分析发现:这2次暴雨过程都是低槽冷锋类暴雨过程,中尺度影响系统也基本相同,降水效率相当,但降水极值和暴雨范围相差很大;充足的水汽输送强的动力条件和高降水效率是2012年7月21~22日极端降水的原因之一,河北中部长达6 h列车效应是这次极端降水的关键原因;低层θse锋区和切变线南侧急流的有利配置是造成河北中部列车效应的关键原因,是低槽冷锋类暴雨强降水持续时间和能否出现极端降水的预报着眼点之一;锋面前侧的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是主要中尺度影响系统,强降水落区沿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分布,根据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演变预报暴雨的落区比依据低层低涡东南象限预报暴雨落区更精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河北省寒潮的气候特征与冬季增暖
赵玉广,于长文,何丽华,田国强
干旱气象    2012, 30 (2): 244-248.  
摘要1403)      PDF(pc) (596KB)(964)    收藏

利用1962 ~ 2008 年河北省142 站逐日气温资料,对河北省寒潮天气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河北省寒潮天气年际、月际变化大,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寒潮出现次数总的趋势是减少的; 寒潮区域分布表现为由西北高原山地向东南平原递减的规律; 降温幅度与地理特征关系明显,北部地区降温幅度比南部地区大,而南部的低洼地区及沙地等地区降温幅度也比较大; 极端最低气温分布为内陆低、沿海高,高纬低、低纬高,南北差别大; 寒潮减少与冬季增暖的趋势有明显相关性,河北省冬半年平均气温呈波动性上升趋势,而平均最低气温上升最为明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河北省寒潮天气形势分析及预报
赵玉广, 何丽华, 张 南, 杨晓亮
干旱气象    2012, 30 (1): 94-99.  
摘要1714)      PDF(pc) (654KB)(989)    PDF(mobile) (654KB)(24)    收藏

利用1991 ~ 2010 年高空、地面常规气象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应用天气学、动力学和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北省寒潮天气的环流形势、冷空气活动路径和气候背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将河北省寒潮的短期天气形势归纳为4 种主要的类型,并总结出河北省寒潮天气的预报着眼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河北平原一次持续大雾天气分析
侯瑞钦, 李江波, 赵玉广
J4    2009, 27 (3): 263-270.  
摘要1741)      PDF(pc) (2832KB)(3806)    收藏

利用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1°×1°资料,从天气背景、温湿特征、层结条件、动力热力学特征等方面分析了2007年11月7~13日河北平原1次持续大雾的成因。结果表明:这次大雾是在较为稳定的大气环流背景下产生的,中高层以纬向环流为主,冷空气以扩散形势影响华北地区;地面夜间风速在0~2 m /s,充足的水汽及地面辐射冷却作用有利于大雾的形成和维持;大气层结是对流稳定的,同时近地面层为逆温结构;近地面层的弱辐合及持续微弱的暖平流十分有利于逆温层的维持,对于大雾长时间维持具有重要作用。大雾多发生在地面辐合线偏向冷空气一侧。本次大雾性质复杂,持续大雾由平流辐射雾—辐射雾—平流雾3个阶段构成,不同阶段大雾逆温强度及湿层厚度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