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辽东半岛一次大暴雨过程触发和维持机制分析
梁军, 贾旭轩, 张胜军, 冯呈呈, 李婷婷, 程航, 刘晓初
干旱气象    2025, 43 (3): 435-449.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5-03-0435
摘要78)   HTML1)    PDF(pc) (39720KB)(72)    收藏
2017年8月3日20:00—5日14:00(北京时)辽东半岛东北部发生了一次强降水过程,其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利用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探空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FY-2G卫星云顶亮温数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8月3—5日辽东半岛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过程及其触发机制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过程分为两个强降水阶段,主要由高空槽、低层切变线、副热带高压边缘的暖湿气流、北方干冷空气和地面辐合线共同影响所致;两个阶段短时强降水差异较大,这与低层水汽、环境风垂直切变、锋生强度密切相关,低层水汽丰沛、水平风垂直切变较大、锋生较强时,降水较多;辽东半岛对流层低层的锋生过程、正涡度中心和辐合中心耦合的动力结构,进一步加强了抬升作用,促使对流系统组织化程度更高、强度更强;辽东半岛地面南北辐合线交汇处对流单体合并增强,是产生极端短时强降水(小时降水量≥50 mm)的主要原因,地面辐合线由辽东半岛东北部向西南扩散的干冷空气与其东侧偏南气流所形成;地形阻挡作用和强降水的冷池效应促使东北或偏北气流向南延伸,对流单体后向传播,利于强降水的维持和加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